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由王昭君想到伊凡 [打印本页]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7-6-5 12:55
标题: 由王昭君想到伊凡
一番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读中国的怀古诗,觉得中国的古人是伟大的。他们的睿眼洞穿历史的云雾,看透了某些真实。王昭君款款向我们走来,分明带着几分幽怨,那凄苦的神情让我们心碎。她在哀伤什么?独在异乡的寂寞、遭人冷遇的苦痛,还是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对自己命运无法把握的悲哀?杜甫告诉我们,昭君是幽怨的。我难以想象我们今天的以及古代的大男人们竟能够冷静地看着这一弱质女流,以她那纤弱的身躯,去承载一个民族的痛苦。而我们却在一旁叫好。我们把她捧上了高高的神坛。“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当时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汉城和包头市附近的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和"单于和亲"4字砖,以及"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12字砖说明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和亲和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昭君出塞和亲,播下了汉匈和平睦邻的种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以后汉族与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团结友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的和平,需要牺牲一个女子的幸福为代价,然后皇帝们心安理的坐稳他们的位子,然后不痛不痒的赞扬几句。且不说昭君出塞是不是有那么大的政治影响力(东汉末年,在中原烧杀抢掠的不正是匈奴人吗),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这里面包含了一个什么样的价值的悖谬。
在课上,我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以牺牲一个人的幸福为代价去获取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这正不正当?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回答了“正当”。在平常人看来,这是一道再好做不过的选择题,一个人的幸福算什么?牺牲一个人的幸福以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这时再正常不过的了。但事实如此吗?个人的苦难在浩漫的历史长河中被忽视,一代一代的血迹被遗忘,人类辉煌的大厦实际上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的,但后人看不见,他们只见到历史上的辉煌,而从不去顾及辉煌背后的代价,人性的代价。中国的古人是见到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诗人们看到了辉煌功业背后一个个个体生命的血的代价,并为这些生命发出了同情和痛苦的呐喊。“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宗教大法官》的前一章(第四章)《叛逆》里,伊凡对阿辽沙指责他“叛逆”进行辩答时,也涉及国家理性以及权力的逻辑与人权之间的矛盾。他说:“不管一个人能不能在叛逆中生活,但我是愿意这样生活的。请你对我直说,我要求你,请你回答;假设你自己要建筑一所人类命运的大厦,目的在于最后造福人类,给予他们和平和安谧,但是为这个目的,必须免不了要残害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生物,——比方说就是那个用小拳头捶胸脯的孩子吧,要在他的无法报偿的眼泪上面建造这所大厦,在这种条件下,你答应不答应做这房子的建筑师呢?请你坦白说,不要说谎!”孩子的眼泪与全人类的天堂,孰轻孰重,在有些人的眼里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伊凡却为此苦恼的几近神经错乱。他要恭恭敬敬的把入场券退还给上帝,他承受不了这种价值的荒谬。而宗教大法官做出了选择,在面包与良知面前,人类最后的选择是面包。凯萨的终归是凯撒。政治的大磨盘从来就不在乎上面一个个生命的斑斑血迹与累累白骨。“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读书人一声长叹!
[ 本帖最后由 chinesepoet 于 2007-6-5 12:57 PM 编辑 ]
作者: 怜悯心经 时间: 2007-6-5 17:43
默然,唉,老兄,只有默然.....毕竟,昭君是人类类似事件的缩影,这些事总是回避不开。
不过单单就昭君一事,我想,还是有道路化解这些凄怆的悲痛的。很多最近的电视剧都勾勒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当合亲的另一方,比如松赞干布,比如单于,他们与和亲的汉族公主产生了真正的爱情,并且这些少数民族领袖,被不由自主勾勒得很有男子汉的气概,才干,抱负,总之是一位非同寻常的男子。当然,每一个人都明白,这不是为昭君化解内心悲痛,是为了我们这些后代人化解内心的悲痛,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此刻才会多少好过一些。
不过,这种看似可笑的历史勾勒,多少透露出来了悲剧的实质。如果和亲的对方真正的具有伟大的男子气概,那么整个事情就失去了悲剧和哀怨,所以,问题真正的可悲是我们认为汉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最先进者,而异族文化是野蛮的,落伍的,蒙昧的,所以,就是在这个根深蒂固的民族情节下,昭君自己的内心悲痛和我们的内心悲痛才显得成为了永恒的悲剧,难以消解的。
这里面透露出来一个中国文化的奇异的猥琐之处,即,由于自身文化的文明性,对异族和蛮荒文化的拒绝,骨子里它是怀拥天下的,但人如果陷入了异族文化中,人几乎就要以悲悼的方式看待他的生活,更何况是加上是出嫁,也许更要联想上她将被一个满身腥臭的男人搂在怀里这样的凄惨情形。
所以,更加悲痛。但是,这里诡异的点露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卑劣。看别人为小和看别人为落伍还在其次。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异族的生活,比如荒原上的生活是落后和蒙昧的呢?至少,为什么一个美女嫁给了一个这样原始部落中的男人就那么悲痛呢?如果,一个女人在那样一个男人身上,发现了豪迈,发现了慷慨,发现了气魄宏伟壮丽,发现了正义,发现了明朗,即使他相貌丑陋些,即使他吃穿用度贫穷些,即使他浑身肮脏,难道他身上的人性之花,不是优美而具有高度文明的嘛?
在当代社会,如果我们能够在一个男子身上,透过他的贫穷,看到他灵魂的高贵,看到他正直,威望,看到他具有真正的男子的气质,我们会认为这个人是高贵的,特别是文明的。
那么驰骋在沙漠也吧,草原也吧,这样一个男子为什么会是不高贵,不文明的呢?而昭君躺在这个男子怀里,并且为他献上自己的亲吻和身体的时候,为什么生活就是悲怆的呢?难道此刻这个男子不是表现了充分的优美的人性,是高度文明和高度高贵的嘛??
这是个古怪诡异的事,历史没有按照这个发展出来。历史的定论是昭君伟大和昭君哀怨两种论断。这非常古怪,证明中国文化骨子里缺乏一种高贵的品质,即,“在万千贫寒和万千肮脏中,看出人的高贵”这样一种文化品质。如果从一开始就具有这样高贵的文化品质,那么和亲的历史事实,也许就并非是悲剧性的。
我们的文明已然进展到了可以“从万千贫寒和万千肮脏中,看出人的高贵”的程度,现在想起来,一个女子嫁给一个充满了狂野的男子气的人,并不是件悲痛的事,但在那个时刻,就是悲惨的事。
这是我们的文化终于开始具有如此高贵品格的时代了,这是个好事。通过这个事,我们足可以化解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悲痛。至于昭君,我真的不知道了。也许,她如果具有我们自己文化的意识,那么她的生活自然就是悲痛的了,因此,这样的悲剧,不是她人生的悲剧,而是文化的悲剧。
这只是单论昭君一事。放开来看,昭君这一事,如果和陀思妥的伟大论断结合起来,的确是有可比性。如果这样,那就只能扼腕了。陀思妥的这个伟大论断在人类历史中,是永恒而无法跨越的,只有扼腕,扼腕,再扼腕。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7-6-5 18:49
怜悯兄,这位女子究竟是幸福还是悲怨,实际上只是我们后人的猜想了。而问题的实质正是陀氏的这一论断。我想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祥林嫂在被逼嫁给贺老六以后,她的生活也是很幸福的。可是她嫁给贺老六之后的的幸福与否,和她婆婆强逼她改嫁这件事的非人道性并无关系。正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人类最后是可能生活在天堂的,但那要用孩子的血泪做基石的话,他拒绝进入。我倒是觉得怜悯兄对于我们民族这种汉中心思想的直刺是很有力度的,但说“中国文化骨子里缺乏一种高贵的品质,即,“在万千贫寒和万千肮脏中,看出人的高贵”这样一种文化品质”,我倒是并不赞同。是否太片面了?
作者: 怜悯心经 时间: 2007-6-5 19:14
恩,有点片面,呵呵,以后多赐教啊。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7-6-5 19:19
老兄文笔泛滥停蓄,我自愧不如。现在也实在是没有时间去写一点东西,很多都是片断和不成熟的。
作者: 伊莎朵拉 时间: 2007-7-25 17:09
楼主很好地抓住了陀氏的人道主义关怀,正如他的《罪与罚》中思考的是就算牺牲一个坏人的生命来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这样的是也是应该否定和受罚的,太阳底下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不可轻易忽视和蹂躏。
可是中国一直以来贯穿着集体主义的精神,个人总是让位给集体,“忠“是让位于国家,“孝“是让位于家庭。现在正是该提陀氏的时候了
作者: 疯魔成活 时间: 2008-12-1 08:48
各位 能不能讨论一下文学会不会死啊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6-4 09:42
本帖最后由 本人张江安 于 2009-6-4 09:54 编辑
2# 怜悯心经
既然牺牲局部保存整体的事情过去、现在、未来都无法完全避免,怜悯心经 朋友又何必扼腕呢?如果关键时刻大家都不肯牺牲,都要强调自己的价值,只能大家一起毁灭了事。我们需要扼腕的只是那种本来可以避免的,有别的路可走的悲剧……
许多朋友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博爱,请问陀先生或别的什么先生解决了这个两难的问题吗?能解决得了吗?甚至连坏人的生命都要怜惜,只能说陀先生太善良了,而我还是有点“邪恶”的——但愿论坛里也有共鸣的这种善良不是只停留在页面上的。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6-4 09:46
2# 怜悯心经
怜悯心经 朋友的文采和洞察力令人折服,而又很难得地与我立场接近,可惜已经退出,我今后恐怕再没有交流的机会了。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9-7-26 13:39
兄弟,这就是加值上的正义和现实的荒谬之间的矛盾。我们一定要坚持这种价值,不然屠杀和牺牲便会在暴君手中变成道貌岸然的宣言。毕竟,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下,的确是有这种菩萨心肠,雷霆手段的人物。但是我们从何判断?提出问题的价值是要大于问题的解决的。问题的解决是可以有有难易两种方法的。君取其易,快打斩乱麻,我甚佩服。可是问题可以这么简单么?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7-28 09:59
10# chinesepoet
我没想到隔了这么久您还会回复,莫非也和我一个脾气?呵呵。——不过在这该死的季节,我的时间如丝,而事情如麻,特别牵挂的两本非洲小说是至今交涉没有结果,等伏天过后一定再继续切磋。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7-28 10:02
标题: 再回
另外感谢您馈赠的评分。对于我不同意的观点,我是很难这样慷慨的。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9-8-1 12:39
那对于不同意的意见应该怎么办?打倒在地,踏上千百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作者: 小香可 时间: 2009-8-1 16:45
本帖最后由 小香可 于 2009-8-1 17:00 编辑
默然,唉,老兄,只有默然.....毕竟,昭君是人类类似事件的缩影,这些事总是回避不开。
不过单单就昭君一事,我想,还是有道路化解这些凄怆的悲痛的。很多最近的电视剧都勾勒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当合亲的另一方,比 ...
怜悯心经 发表于 2007-6-5 17:43 
这话看似深透,实则可笑。且不说文明存在性质、进程差异是客观事实,即便无差异,一个不得不嫁给她不愿嫁的人还不够演一出悲剧?至于她婚后是否幸福,是否看到了对方“高贵”、“文明”之处,那是另一回事,如硬要扯上这出,还不考虑是否勉强的因素,这份幸福也是偶然得之,不过是因祸得福而已。
你必然会问,为什么要认为是“祸”呢?自由意志无法舒展,这就是祸,因而那千古遗恨的本质我也可以说不在什么汉族文明的优越感,而在“强制”。一切文明形态、阶段、群落都存在这个问题,昭君出塞不过是这个问题群际化了而已。
一次和亲引发的千古遗恨案件,你说是汉族优越感使然,那我问你,在同样的精神背景下,一个姑娘被迫从异族嫁到汉族来,她难道应该高兴?汉族知识分子都会为她高兴?如果我们设定汉族和异族在各方面都在相同水平上,汉族既无优越感,异族也无自卑感,一个姑娘被迫出嫁,她难道就不怨?后人若为之嗟叹,又当何解?
最根本的问题是自愿还是强迫的问题。你要一个女人去尝试看到不愿嫁的对方的“高贵”、“文明”,我不客气地说,你这话虽不落汉族优越感,但落在更严重之处——统治者-家长式思维。汉族统治者不希望昭君怨,他们巴不得她看到你所说的“高贵”、“文明”。你说中国文化如果具备某种高贵品质,那么和亲一事就不见得是悲剧性的,但我想说,即便有,那还是一场悲剧。
你不妨再体会一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8-2 10:30
13# chinesepoet
奇怪,您只见过、听说过这两种态度吗?您在生活中也只有这两招吗?您对您的学生也是要么表示风度,要么就打下去吗?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8-2 10:32
14# 小香可
您别白费劲了,我上面的发言已经透露过了,怜悯心经 朋友去年就走了,是不辞而别。
作者: 小香可 时间: 2009-8-2 15:21
16# 本人张江安
论坛帖子是给大家看的。要怕费劲,写日记去不更好?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8-2 15:55
昭君不过是一个比较懂得关心自己的普通女人而已,并没有历史书里说的那么高尚。大汉朝的将军如果够勇敢,还用女人去和亲么?我们自己总是很善于粉饰,凡事都能往好处去想。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8-3 09:45
17# 小香可
呵呵,别的朋友会不会捧您的场我不知道,反正我自从在灌水区发现您的性别后,就无心多奉陪您了——我到论坛来驻扎,至少一半的动机是为了解决婚恋问题,而在这里结交的同性朋友在数量和“质量”上已经足够了。
作者: ak1789 时间: 2009-8-3 11:41
说实话,这个目的可能很难在这个论坛解决吧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8-3 13:31
20# ak1789
感谢小兄弟的坦率,西门兄在一封长信中也说了一样的意思,但是我别无选择:玩游戏身体条件根本不行;聊天怕打字太多胳膊发麻;到大网站去时间和精力又不足以应付对我的攻击嘲讽……
作者: 小香可 时间: 2009-8-3 14:12
本帖最后由 小香可 于 2009-8-3 14:33 编辑
17# 小香可
呵呵,别的朋友会不会捧您的场我不知道,反正我自从在灌水区发现您的性别后,就无心多奉陪您了——我到论坛来驻扎,至少一半的动机是为了解决婚恋问题,而在这里结交的同性朋友在数量和“质量”上已 ...
本人张江安 发表于 2009-8-3 09:45 
你愿意怎么着那是你的事,不过不要扯上什么质量,搞得好像你是质检机构的,你也知道,这年头,质检的质量也是要检的。
另外,给兄弟一个忠告,如果你真想在这里解决婚恋问题,千万别把自己装扮成“林黛玉”。
作者: 古越 时间: 2009-8-3 20:16
哎呀……怎么讨论一个弱女子的“婚恋”的净是些大男人们呢?
且不说强势文明弱势文明,哪怕在当今社会,有主见的女孩子随便嫁到比中国强势的美国啊欧洲啊什么地方去,也一定不情愿的,很难感到幸福的吧。
远离家乡,远离熟悉的人们,去一个语言陌生,一切都陌生的国度,还得因为背负狗屁的使命强颜欢笑,开玩笑,这种政治婚姻让一个从小没有做好政治婚姻打算的女孩子怎么承受嘛!说到底还不是为了这个那个的野心?切~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8-4 10:27
本帖最后由 本人张江安 于 2009-8-4 10:31 编辑
22# 小香可
要装扮也是您或其他人的事,和我无关,我也没有资本可以强得起来(各位即使什么本事也没有,和我相比一个健全的身体作为资本也够了)。另外各位也可以发现,我并不是真正不懂幽默的人。
作者: 小香可 时间: 2009-8-4 14:42
你看哈,我每天在这灌这个帖,你也每次都回,这种互动就很好。别怕胳膊发麻,别怕攻击嘲讽,生命在于运动,里里外外都活动起来对身体有好处。上面我那忠告你看你又误会了不是,我可没别的意思,就是说女孩子不喜欢病恹恹的男人,你都已经那样了,就别到处说了,都知道了,你还能解决婚恋问题么,这年头,女孩子都特别肤浅,欣赏不了内在美,霍金都不例外。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9-8-4 15:41
恩,好像没我什么事了,搬个小板凳来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8-5 10:46
25# 小香可
如果您的批评不疼不痒,我也不会有什么反应。另外我胳膊麻也不是您想象的累得厉害了那么简单。
谢谢了,结束了——不过对昭君出塞的评价除外。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9-8-5 17:35
期待,看来我要站起来了,不能老坐着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9-8-5 18:15
坐得长了对身体不好。
作者: 古越 时间: 2009-8-5 23:57
啊……结束了啊……
还想多听香可讲讲“传说中的”“婚恋”咧……
那我也站起来活动一下下好了~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8-19 10:25
本帖最后由 本人张江安 于 2009-8-19 10:29 编辑
1# chinesepoet
对昭君出塞,正史上最早详细的记载是《后汉书·南匈奴传》:
(伊屠)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班固和司马光对王昭君都不感兴趣,《汉书》和转载的《资治通鉴》只有干巴巴的一句“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我一度误以为细节都是文人们想象出来的。还是范晔先生有点同情心。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王昭君是不是出于爱国心才出的塞,无法判断,不过至少她是有强烈的自由精神的,为了自由不惜置身边野荒漠,这倒是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但是到了匈奴之后呢?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平民女子,纵然是“背负狗屁的使命强颜欢笑”,居然能伪装得长年不露破绽并由此获得匈奴百姓的尊重,这是合乎常理的吗?而且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不愿改嫁单于的儿子,上书要回国,但新皇帝无情地命令她改嫁,无奈之下,她完全可以用自杀来解脱一切痛苦,但她没有,而是再一次服从命令。从这些行为来看,昭君有没有爱国心就是可以判断的了。而且,如果昭君权衡利弊不出头,而是换成另一个没有强烈的自由精神的无名宫女,岂不是更大的悲剧?
至于 chinesepoet 朋友质问的“东汉末年,在中原烧杀抢掠的不正是匈奴人吗”,因此昭君出塞的作用值得怀疑云云,她通中国古典文学,估计知道两件事之间隔了多少年,而中外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能保持这么久和平的又有几个呢?何况当时南匈奴不过是趁火打劫,不抢白不抢罢了,怪只怪东汉的宦官、外戚、军阀们自己不争气。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8-19 10:29
因此,根据史书记载,小香可 朋友的观点前提已经不存在;
呼韩邪单于是主动向汉朝臣服的,不是他胁迫汉朝求和,或是汉朝胁迫他投降,所以 Giorgio 朋友和 古越 朋友的什么武将够不够勇敢,什么这个那个的野心之类,都无从说起。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9-8-19 13:29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从这句你应该能够判断昭君出塞是属于自愿(这是我写了这篇文章以后才知道的),但是绝不是什么出于爱国,而是属于一种不得志之后寻找出路的一种举措。昭君是有大志的人,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想探讨的是,就算是自愿的,就一定是合理的了么?以一女子的幸福换取两民族之间的安定,就是合理的么?
作者: 小香可 时间: 2009-8-19 22:22
本帖最后由 小香可 于 2009-8-19 22:23 编辑
我的观点很明确,就是反对怜悯心经说的汉族优越性是中国文化骨子里的缺点,是汉族知识分子对昭君之怨解读的意识背景这个观点,要说我有什么前提,这就我的前提,这个前提怎么不存在呢?我不知道这个前提被什么取消了。
我再明确一下好了,我国历史长期以来心态是开放的,这种心态下,汉族的优越心态是空中楼阁。这种心态的泛滥是近代的事情。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8-20 10:39
34# 小香可
您自己也说“最根本的”“是自愿还是强迫的问题”——显然是暗指王昭君是被迫出塞的,而不是别的什么更高深的东西。您如果不是对上面的资料视而不见,难道认为这个前提还存在吗?
本来今天是不准备打一个字的。经常睡眠不足(午睡补充是幻想),神经控制能力减弱,对攻击嘲讽(例如下面旧IDzjabh帖子里一个突如其来的“刺客”)有时不得不勉强忍受,但对于您这样的质问我不能忍受。
作者: 小香可 时间: 2009-8-20 12:06
兄弟啊,你总不能把那段材料理解成王昭君争着抢着想往外边跑吧?她是没办法啊。一个“不得见御”的后宫怨女,在白头与“自由”之间选择,这就非得往爱国精神、自由精神上靠吗?王昭君的选择很有魄力,但以动机论,实无拔高的必要。事实上,在走了一圈后,人家还是想回来,当然,也可以站在另一个角度将之理解为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她是三个代表的坚信者。
还是要看清楚我说的“强迫”是基于什么说的,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你的动机是什么,你没有对统治者说不的权力,你自愿的也好,不自愿的也好,你不能做你自己的主,这是一个大的背景。这个背景一直存在。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8-21 09:41
和两位再谈下去就涉及到哲学问题了,我虽然不是真懂这个倒也不是束手无策,但我觉得谈哲学是拿工资有家庭的,或暂时花父母的钱但对未来信心满怀的人的事,而我都不是,只能等到我不知哪天闲得没事做时才能继续。对不起了。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8-21 09:44
标题: 帮倒忙
37# 本人张江安
其实前两天我一共有三项“论坛活动”,有一项却胎死腹中了。
几个月前,我就注意到这里有位朋友想深入了解一下文革,因为他最近没来,前天我就先发个闲帖准备稍后再提供一下帮助,不料正因为这个举动导致帖子被删,真是后悔莫及!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9-8-21 17:15
不是我们不想谈,这个私下可以谈,但是论坛必须生存,希望你理解!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8-30 09:54
39# chinesepoet
我又不是昨天才注册的,只是没想到文革已成为历史了,历史仍然不能碰。
作者: 库班哥萨克 时间: 2009-8-30 10:54
昭君出塞是不是悲剧,建立在弱者血泪之上的人类文明其代价是否值得,都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任何判断都是带有主观性的.我们追求正义、善良等价值,动机未免不是思嘉式的。或者更像是一种契约。总有人受伤害。人类的追求难道是永远的悖谬?这个问题很无聊。我只是想说,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生存下去。愿各位同仁开心每一天。
作者: 水之梦 时间: 2009-11-1 12:33
我觉得王昭君很幸福
至少比在汉朝后宫里斗来斗去的好多了
而且千载留名,没啥不好的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