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关于《鲵鱼之乱》的一点想法
[打印本页]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7-6-9 16:45
标题:
关于《鲵鱼之乱》的一点想法
卡雷尔·恰佩克的小说《鲵鱼之乱》发表于1936年。可以说在捷克这是第一部有世界影响力的长篇小说,或者说,科幻小说?或许作家本人会提出意见(就如冯内古特一样)。在1936年捷克广播电台的一次广播中,他说道:“是这种与人类历史,而且与最真实的人类历史的对照,促使我坐到书桌旁写作《鲵鱼之乱》”。
然而大家还是一致把他说成是一个科幻作家,把他的鲵鱼之乱看成是一部反法西斯的著作。这是言之成理的。这部作品中写到的英国的一万架飞机,鲵鱼叛乱,德国人对许泽教授的热爱,对波罗的海鲵鱼优于一切鲵鱼的狂热迷信。哥尼斯堡的梅纳特教授之著作(恰佩克指的是康德呢?还是尼采呢?)。这一切的一切,都像一面哈哈镜一样预示着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大陆上的横行。之后我们想到博冯德拉先生:鲵鱼公司的看门人,一个老实的捷克老头为了这几乎与他无关的事而自责:他放了万赫托船长进了邦迪先生的家门,让邦迪先生做起了鲵鱼的生意,正是这些鲵鱼的发展壮大,促成了人类的濒临灭绝(想想捷克当时超然物外的态度,恰佩克的警示作用是在的)。但是鲵鱼的悲惨生活呢?鲵鱼的独特生活方式呢?他们“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呢”?太多的问题了。
《鲵鱼之乱》可以看作一部协奏曲,就各部分长度而言,它是与现代协奏曲完全不同的,第一部分:描述性的叙写了万赫托船长发现许氏古鲵的采珠才能到G.H邦迪建立鲵鱼辛迪加(附录了鲵鱼的性生活,好像是一段华彩);第二部分,最奇妙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鲵鱼从被人奴役到逐渐学会各种人类的技能。这一部分只有三章,而中心落在第二章上:55页,博冯德拉先生的剪报,整一个第二部分是一个Allegro molto,鲵鱼痛苦的生活、鲵鱼学校、各个国家之间的暗地较劲、鲵鱼自己的学术与文化,大段大段的“剪报”,在注释里杜撰的鲵鱼散文与名人言论。好像要让这一切看起来像是真的一样。但这又怎么可能呢?整个第二部分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形式(不可思议的内容、不可思议的节奏)行进着。到了这一部分的末尾,博冯德拉先生已经在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感到自责了。之后引出了第三部分:鲵鱼的叛乱,可可岛上对人的屠杀(真奇怪,在第一、第二部分中,鲵鱼乖得好像是人的玩具一样),鲵鱼的海下武器,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疯狂地摧毁陆地,沃尔夫·梅纳特的著作和X的警告,直到博冯德拉先生为与他完全不搭界的东西而受苦、而感到忏悔。第三部分完全可以独立出来成为一部新的小说。如果是这样,读者们会为之中的许多东西而感到惊讶:鲵鱼的威力之强大、人类对鲵鱼侵略陆地的冷漠(鲵鱼请来几个人类法律顾问,向人类解释他们吞没陆地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一个读完了《鲵鱼之乱》的读者而言。这种惊讶依然不会减退。
《鲵鱼之乱》是一部编年体的小说,卡雷尔·恰佩克创造了一段历史,他自己化为两个人:博冯德拉先生和X(他在书的最后坦言:X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本人)。他用博冯德拉先生叙述这段作者自己创造的历史,而用X表明自己的立场。作品需要桥。第二部分中博冯德拉先生的剪报就是一座桥,一座用各种报纸堆砌成的桥。
报纸:伟大的创造,现代编年史作家的福音。他们让历史学家们不用再表明自己的立场,只要躲在幕后,让读者选择立场。于是历史便保持了它的原始,新鲜,丰富,和震撼力。英国有预言小说,他们有奥维尔,他们有赫胥黎,但是他们仅仅在
预言
某种东西。但是恰佩克则不然,有人因为书中写道的鲵鱼的无性繁殖,认为是对克隆人的警告,但是鲵鱼惨无人道的交易呢?这点影射的不是黑奴交易吗?
这正是恰佩克与预言小说家们不同的地方,恰佩克在讲述的更为宽广,更为普遍的东西,永恒存在的问题。而不只是极权与独裁。正因为太宽广、太普遍了,所以只有创造一种新的生物,创造一段历史才能表现。恰佩克创造出的这卡夫卡式鲵鱼可以引发关于人类生存的思考:比如人类进化的终极是什么?人是不是应该让位给更有智慧的生物?……可能就连恰佩克也说不清楚。因为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及其带给读者的焦虑也正是这部编年史的一部分,每当读者遇到了“鲵鱼之乱”这样的荒诞遭遇时,不会只想到“早已有人预言过”,而是会反思它在历史上的地位。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7-6-9 21:22
我忘了说一点,《鲵鱼之乱》的历史轮回:我感到恰佩克讲鲵鱼的发展,好像在讲我们人类的发展史
第一部分的鲵鱼安德烈·许泽大概是第一个使用“自动写作”的作家了。
[
本帖最后由 Bsharribullet 于 2007-6-9 09:24 PM 编辑
]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6-11 13:28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看了你的介绍,很是动心,有机会一定会看的!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