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读冯内古特《没有国家的人》
[打印本页]
作者:
静默的天堂
时间:
2007-7-8 18:33
标题:
读冯内古特《没有国家的人》
读冯内古特《没有国家的人》
我们想对生活说些什么呢?或者,我们期待不断逝去的生活对我们说些什么呢?当生活的本质向我们逼近,展示着衰老,那局部的死亡,我们是否能够兴高采烈的想象着如同巴塔耶那样接受“成为双重的人”呢?无疑的,那将很有挑战性,即便是我所喜爱的南非作家库切也难以释怀。事实上,他必定不朽的作品《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完成于1983年,43岁,一个依然可以对衰老说不的年纪。而之后呢?一位心灵苍老的老人家,再也不在拥有(也许是心情)创造出更自信更深刻的作品的能力,文字们开始口径一致的颤抖出齿音,衰老一刻不停的反抗着、诅咒着青春。最后,在他最近的小说,2005年出版的《慢人》里,这种无可遏制的自怨自艾达到了极至,终于以貌似自尊的方式承认了衰老世界的彻底失败。想一想吧,“慢人”,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被自来熟的同情排到最后一个。
那么其他老头们呢,比如说我最近认识的、好玩的老小孩冯内古特又怎么样呢?
冯内古特肯定不会狗屁的抱怨自己的身体越来越缺乏足够的诱惑力,实际上,速朽的,什么物质性的东西不是速朽的呢?他会一本正经的对你说:“不过,我要说明一点:到目前为止我太太是和我睡过的最老的人。”他也不会以强迫症似的人道主义,站在过往的幕墙里,作出毫无必要的、过气的、即使良善的但不力求担当的青春过失的忏悔。他会平静的承认:“对士兵来说,这是真的。他们事实上都是孩子。他们不是电影明星。他们不是韦恩公爵。认识到这个关键问题,我终于能够畅所欲言地讲出真话了。我们是孩子,于是《五号屠宰场》的副标题成了儿童十字军。”
那是1945年2月13日,所谓人类正义化身的英美空军对并不设防的德雷斯敦狂轰烂炸,整座城市成了一所最热闹的露天屠宰场(纳粹们也要汗颜了),当时十分爱国的冯内古特年轻人兼战俘有幸被关押在屠宰场里的屠宰场里而幸免于难。
“真的,有一种东西叫没有笑声的玩笑,弗洛伊德把它称作绞刑架上的幽默。现实生活中有这种情形,它是那样的无助,以至任何安慰都没有用。德累斯顿大轰炸时,我们坐在地下室里,用胳膊抱着头,以防天花板落下来。其中一个士兵说,‘我想知道穷人今天晚上干什么。’就好像他是寒冷雨夜住在官邸里的公爵夫人。没有人笑,我们仍然很高兴他说起这话。至少我们还活着,他证明了这一点。”
从那以后,十分伤心的冯内古特就成了“没有国家的人”,鬼魂才会天真愚蠢的相信政客们的爱国主义是多么的高尚和朴实呢?或者是,从前,很久的从前吧,也许那个时候,爱一个国家还是一种美好朴实的情感,我们之信奉它,是因为通过它我们能够聚到一起来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可是现在的事实呢,如果人们继续心醉迷离身体力行这种历史上最荒唐的种群歧视种群隔离的话,那么,时刻准备着争个头破血流吧,因为,同样是只有鬼魂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否曾经堂尔皇之的爱国似的侵犯或者参与侵犯。
当然,似乎一切的绝望并没有使冯内古特如库切那样仓皇外逃,寻找所谓的幸福之路。他留了下来,终其一生不遗余力的揭露美国的本质,或者温和的、可能确切的说,美国政客的本质。我想,要是冯内古特会来上那么几句中国话,他肯定会嚷嚷:“什么国家呢,依我看,不就一大一点的圈子么,爱国嘛,也就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削尖了脑袋想挤兑另一个圈子的人呢。”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7-10 17:56
写的好,不愧是精华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7-7-10 19:23
冯先生真是一位真正的人道主义者,这种人大概真的可以不为世界的疯狂迷了眼睛。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8-11-5 19:37
【精华读笔推荐帖】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