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新“拿来”主义——关于中国文艺现状的一点个人浅见 [打印本页]

作者: 涂草    时间: 2007-7-21 22:07
标题: 新“拿来”主义——关于中国文艺现状的一点个人浅见
提笔先引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最后结笔的一句话:“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这话是对那个旧时代说的,当时的国情是闭关自守——“闭关主义”,或者是刚打开国门,带有几分殷勤似的拿着先人的古物便出去游行——“送去主义”。“闭关主义”自是不对,那是井底观天之为,“送出主义”我看倒未尝不可,这是交流的起步,是前进的动力。也许正是基于鲁讯先生的大力提倡,好学上进的国人很快便学会了“拿来主义”,而且运用自如。

从五四以来最先进入国土的便是马哲,并且在当时的社会深入人心。从此马哲写入中国的哲学史,不过鄙人觉得马哲在中国论不上哲学,因为成了政治的工具。于是其与文艺无关,姑且不谈。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的文艺理论涌入国门,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到文学;从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阿奎那到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卢梭,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从雨果,巴尔扎克,别林斯基,托尔斯泰,左拉到博尔赫斯,托马斯·曼,格里叶,萨特,马尔克斯,昆德拉,卡夫卡,川端康成;从弗洛伊德到荣格;从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种种种种。一个一个道不完的陌生理论,一个一个数不清的希奇古怪的外国名字,从古希腊到德国法国美国俄国到日本。国人着实是充分发扬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大精神——兼容并包。

但是,我们是否像鲁迅先生所言——“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是否——“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呢?

没有进来的便没有发展,然而洪水猛流一般琳琅满目似乎有些令国人冲昏了头。不得不承认的事情便是现代文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诸多西方文艺研究著作层出不穷,仿西式文学创作的作品遍地横流。从某个角度来看,如此繁荣的景象似乎是赶上了洋人的步伐。但是纵观世界文艺舞台的时候,多少能看见中国近现代人的名字呢?整出大小逻辑学的人叫黑格尔,整出《纯粹理性批判》的叫康德,提出“超人”命题的人叫尼采,即便最为国人政治家所热捧的马哲,也绝不是跟中国姓的。——是的,咱已经把人家的东西毫不客气的“拿来”,或许你确实能够将其研究的十分透彻,但是——这始终都只是“拿来”,这不是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创造在哪儿?

说的这儿,可能会遭到不少国人的愤骂,误以为鄙人是崇洋媚外的人。然而,我要坚决地说——不是!任何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既有缺点,也有优点,既不能以它的优点而做睁眼瞎而不去看缺点,也不能因为缺点而自悲自怜——要发展,需要的便是客观的理性的分析与认识。然而,实际上在国人的意识中——不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而是——中国的月亮一定比外国圆!——这背后所失去的平衡便是——实则大家的月亮一样圆。

国人的自负是有史以来的,所以对国人提不得缺点——在国人学者的眼中缺点是正常的,自然的,理所当然的。说国人没有哲学,国人便说中国的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本质不同。但是——即便可以分开看,大家都有各自的历史,为何他人进入现代之后却依然能够不断的再创造,超越,而国人只能不断地把孔孟的老本拿出来不停地翻——古人的智慧继承不错,但若不能够进行再创造和超越,依旧还是“拿来”!说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国人的作家们便要高声呼喊:那个奖不值得咱们拿!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做的事应该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的前提下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一个能够将作品拿到国际上公开于世的定是深植于民族文化根性并且具有深刻的世界共性的作品。所以,对类似上诉的反驳,鄙人倒不免要笑到——真是应了古言:吃不到葡萄说尽葡萄酸。

不“拿来”就像一个人不吃饭一样会被饿死。然而“拿来”的太多,并且不细嚼慢咽,也会造成消化不良。结果——营养的恶性肠胃蠕动却没造出多少优异的营养供身体吸收,而身体依然在迅速的成长中脑壳空空,身后还排出了一路的秽物。不要说文化的没落是时代的悲哀,而是——文化人的懦弱而带来的民族意识整体水准下降的悲哀。

在铺天盖地的散播着尼采,孔子与“西方经典我之解”的国人时代,鄙人写下如上冒似极为之大不敬的话,如若已经不可挽救的毁了本就微薄的世名,如若已经不可倒退地要遭到众人的鞭斥。那么,在这废话的结尾处,我要说,这个时代“拿来”已经足够——该把鲁迅先生的话反过来说了——让我们送出去吧,如果放弃了博物馆里那些古人吃饭的筷子,看我们还能向洋人送些什么——不妨考虑,“闭关主义”的自卑者卸下自己的小家子气,将眼光用世界的尺子放到与世界文化同在,而那泛滥了“拿来主义”的自负者回到自己的国土上找回民族的根性——或许,还真能在当代世界文艺的墓碑上刻上一排中国人的名字。

写下这些话,不是因为我是个愤青或码字的人对世事不平的牢骚——与此同时,我并不带有任何一个社会身份——我只带有一种立场——我只是个普通人—但我是中国人!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7-23 00:38
说的好,学贯中西的人不是钱钟书,但是我想要让我们在世界文学当中站得住脚,就要学贯中西。也不要太悲观,中国还是有好作家的,比如王小波,比如格非。

才发现楼主的东西,真不好意思。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7-23 00:39
置顶讨论一个月
作者: 涂草    时间: 2007-7-23 10:12
呵呵,谢谢斑竹的鼓励。:)

其实倒也不是悲观,或许过于偏激,但在当代文学像滩死水一样沉寂的时刻,在下觉得大家应该反思,该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正视,然后才有进步——哪怕像蜗牛一样慢点——原地踏步则是可怕的。

国内确实还存在一部分有责任和良知的作家,比如史铁生,毕淑敏,冯骥才,林非等等老师——再黑暗的时期也绝不会一点光明都不见——只是力量不够旺盛,不够深入人心。

中国人喜欢整极端——要么完全闭关自守发扬国学,要么把西方的文化模式完全照搬而遗失了自家根性,所以在这块儿土地上真正能把中西结合做到恰到好处的人全都成了古董级的宝贝——这实际上是悲哀的,因为个人的卓越代表不了一个民族——相形之下便是一个整体意识的落后。

不过就如斑竹的话“中国还是有好作家的”,只要还有星星之火,相信终有一天此火可以茂盛起来。
作者: mu    时间: 2007-7-23 11:23
汗,那么我们大家正在做什么啊?从“讨论”、“译介”、“笔记”,最后到“原创”,不是“拿来”,细嚼慢咽,然后扩展自身嘛?……

另外昆德拉说的不错,学习其他国家的艺术也并不是看看现在大家都在写什么,然后我去写一些没有写过的东西,为了站住脚或拿奖,为了宣传中国风——只是我思考什么,我想写什么,我就写什么,主观上无须历史的介入。虽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没有本土的“悲剧”,只要喜欢为什么不可以去学?为什么不能去信仰上帝?我们对于“人的自由”这个概念了解的还是太少。

现在我国绝大多数作家都有些神经质……我很喜欢的一个是王小波,说的好也做的好。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7-23 11:29
顶楼上的!!看见有人喜欢王小波我就开心
爱死他了,他的书俺都买了,喜欢呀喜欢呀喜欢呀~~~
作者: 涂草    时间: 2007-7-23 13:40
国人缺乏的不是学究理论,缺乏的是优秀的民族整体意识——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背景。

王小波俺也喜欢。
作者: mu    时间: 2007-7-23 14:05
标题: 回复 #7 涂草 的帖子
……

看来你还是没有明白我的话……“整体意识”是由“个人意识”堆积起来的,所谓的“民族整体意识”是空谈(如果连个人意识都没有),“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也是空谈(如果连个人文化都没有),是很飘渺的,理论上的东西。

另外有几个问题,有理论的艺术就是学究么……新中国以来的整个文学成果只意味着“民族意识整体水准下降的悲哀”么……中国人(这里又是指谁……) 难道自古以来只会“闭关自守”和“完全照搬”两件事么……“国人”(这里是说我国人民么?)对于“学究理论”真的钻研明白了么……你是说“个人的卓越”代表不了“一个民族”么……“民族的根性”又是什么……标准的愤青句式……汗,不谈了……
作者: 涂草    时间: 2007-7-23 16:14
当我们走进书店里看看人头堆满的地方都在看的是些什么书就知道个人意识成了什么现状了。而我说的国人正是当代中国人。

如真有多少发自本土的文学成果(不要拿著作说话,拿文本本身),我们不妨列个清单看看。(高质量的作品有是有,但是凤毛麟角。)

提出问题不是为了自我贬低,是当今存在一种社会现实,得去改变它,情愿做睁眼瞎,永远都进步不了。

一个住法国的中国人都能写出得到这样评价的作品——“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当今大陆作家呢?


什么叫民族的根性,你觉得是空谈,实际在国际社会却是一个独属于一个民族的标识——比如外国人听到了孔子——马上脑海里便会闪现出两个字——中国,再比如大家都这么读西方著作,但每拿着一本书,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便能辨认出作者的国籍身份——因为独属于他们民族特有的气息已经穿透纸背——包括高行健老师的《灵山》,它成功地方就在于写出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的整体风貌——其中蕴涵的既不是美国的味道,也不是法国或者日本或者任何一个其他民族的味道,而是深深地透露出了中国的味道!——在一枚枚火箭都可以载着他国的卫星升上天空和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各个领域都可以昂首挺胸地出现在国际舞台的当今社会——难道我们的文化领域不应该多出几本与《灵山》不相上下的作品吗?

[ 本帖最后由 涂草 于 2007-7-23 04:49 PM 编辑 ]
作者: mu    时间: 2007-7-23 16:44
标题: 回复 #9 涂草 的帖子
你说的很对,因为我在#8的帖子中就是这个意思。我怀疑你没有仔细读:

1.“整体意识”是由“个人意识”堆积起来的

2.所谓的“民族整体意识”是空谈——如果连个人意识都没有

3.“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也是空谈——如果连个人文化都没有

关于:“提出问题不是为了自我贬低,是当今存在一种社会现实,得去改变它,情愿做睁眼瞎,永远都进步不了”

详见:#5第一段。希望您能认真阅读。
作者: 涂草    时间: 2007-7-23 16:57
是,其实我们说的并不相冲突,我从大的说,你从小的说,但都是积极的探讨。:)

民族整体意识的提升当然得从个体意识的提升为基点——不过说句最大的实在话——一切都很难!

咱这地方缺乏信仰——哪怕是真心崇拜孔子也是个信仰,形式主义严重——毋说什么上帝,连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光辉在当代国人心中都还未达到深入人心的层次——这地儿上大部分的都是忑实在的人——什么狗屁信仰不信仰,民以食为天!

[ 本帖最后由 涂草 于 2007-7-23 05:03 PM 编辑 ]
作者: 静默的天堂    时间: 2007-7-23 17:04
中国人喜欢整极端——要么完全闭关自守发扬国学,要么把西方的文化模式完全照搬而遗失了自家根性,所以在这块儿土地上真正能把中西结合做到恰到好处的人全都成了古董级的宝贝——这实际上是悲哀的,因为个人的卓越代表不了一个民族——相形之下便是一个整体意识的落后。
----------------------------------------------------------------------------------------------------------------------
歌德曾经说过,德国无足轻重,只有每一个德国人才有意义。
作者: mu    时间: 2007-7-23 17:30
标题: 回复 #11 涂草 的帖子
这个问题很久以前就讨论过了,好象还不只一次,你可以搜索一下。
纠正两个偏见:

⒈“信仰”本来就是舶来语,从来,也永不会在这片土地上蔓延,这是很好的事。继续脚踏实地也总比盲目崇拜强得多。
⒉ 你举的高行健,他恰好说明文学是个人性的:一个作家不能追求民族性,他只能表现民族性。国内艺术界有个很奇怪的迷信,即中国艺术家必须表现中国特色的艺术,使国际友人到日本能看到樱花,到法国欣赏塞纳河,那么到了中国,也有一些新鲜的东西供他们猎奇。所以,见#5第二段。
作者: 涂草    时间: 2007-7-23 17:38
我觉得你对我所言论理解的有些偏差,民族性本身就不是作家所能追求获得的(它是本身就存在的),而作家的责任就是去挖掘和进行艺术化的表现——我提出来的问题在于:现在还有多少人去表现了呢?

信仰是个外来词,但信仰就是“盲目崇拜”?未免太为狭隘。

我指的是精神的力量和层次,你依然没理解我的话——就不说西哲——中国的古文化有深入人心吗?——现代人的素质本就在一下降和恶性循环之中徘徊。
就拿爱国说——国人是那么憎恨日本人,对日本人破口大骂,扬言坚决抵制日货——但是,放眼看看——即便这种行径是丑恶的——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去参拜神社是纪念他们的烈士——而每年清明去南京大屠杀遗址扫墓的中国人又有多少,在各方各地去当地烈士陵墓扫墓的人又有多少?——几乎是一年比一年清淡——难道这就是爱国?
民族意识不仅仅是个所谓的文化名词,它涵盖了更广阔的内容。如果说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精神还是件好事,我相信不是每个国人都情愿这样——话说的太多,事做的太少——理论流于表面,空谈形式主义。

[ 本帖最后由 涂草 于 2007-7-23 05:55 PM 编辑 ]
作者: mu    时间: 2007-7-23 17:50
标题: 回复 #14 涂草 的帖子
这个问题。你的意思是:民族性本身存在,作家的责任就是去挖掘和进行艺术化的表现。我的意思是:一个作家不能追求民族性,他只能(无意识地)表现民族性。他应该随便写些什么,只要是他所想的东西,但不能是“审美状态”本身。

换句话说:一个作家不能也不应刻意去表现这种民族性,就像很多作家在小说中总是把地点设在古庙、长城上、西湖旁,总把《论语》等原文引入文中——作品变成了一个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只为了取悦外国读者和国内一些学究。像王小波提到的,《红楼梦》中两女子夜间吟诗竟也要“颂圣”,这就很虚伪了。

我们要写的永远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什么,更不是民族性。借用海明威的话:当然如果写得足够真实,它也可以代表其他的事物。
作者: 涂草    时间: 2007-7-23 17:58
呵呵,不是了,我不是说的仅仅在文化范畴那样狭隘——我是想倡导的是作家在恪守住自己本身的责任心的同时去唤醒和引导每个人心中对自己民族强烈的责任心和自尊心。不是单一的对文化标识的摹仿和维护。是希望看到一个民族自身内在每个公民的内心的力量的所在。:)

[ 本帖最后由 涂草 于 2007-7-23 06:02 PM 编辑 ]
作者: mu    时间: 2007-7-23 18:00
标题: 回复 #16 涂草 的帖子
这样就让步了么……意志不坚定啊……
如果我说连“引导”也是不应该的呢?(请忽略)
作者: 涂草    时间: 2007-7-23 18:07
探讨不是为了个人观点的争论不休,你对——我对?这样没有意义。我觉得你说的不对的地方我便反驳,你正确的观点我还要驳斥什么呢——那岂不是我个人的狭隘了。中肯的批判精神是很重要的——不好的大家一切讨论,嫔除,好的便大胆地汲取——尽管我也难免受到个人局限而使言论变的偏激——但我的出发点和本心还是好的。:)
作者: 风中感觉    时间: 2007-7-24 17:48
哈哈  这个很好玩
我读中国的小说很少  不是他们好不好的问题  是因为现在书太贵的原因  
我不知道  读外国的书的感觉是什么  但很多时候你都能发现一个作家确实有他完整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绝对不是某派别的哲学,而是对人类对世界最后最深刻的见解,而且这种见解最好的描叙方法几乎又可以归于“矛盾”的无之中,好的小说是不应该在书里非得把这些见解用具体文字说出来的,就好像一个善良的人他不是在每天吹嘘自己的善良,好的作家是在自己处理个人命运的时候说出了对世界的见解的。
我读的小说不多,好像读过《废墟》不知道是不是这题目,就是那里面描写一个作家和许多女人性交的并且用了许多用许多什么东西把文字用白格代替的书,我记得里面有关于一头牛的思考或者什么的,我觉得那很愚蠢,那样的处理方法。
我好像说远了,现在来说说“拿来主义”。这个问题鲁迅仅仅做为一个中间路线者发表意见,而且好像也没有具体的方法,泛泛而谈而已,说到民族,首先的问题应该是我们应该保留什么,说到拿来也有个拿来什么的问题。
中国由于他自身的原因,没有为民族留下存在的依据,中国和世界任何一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命运,因为好像我们的理论并不需要民族这个概念,这个问题应该是真的。
我们的思想在现在来说,是不衔接的,我们这一代也几乎不太知道民族这个词语的具体意义了,我知道印度是个很好的保存了自己文化的地方,这更多的因素应该是政府本身的帮助,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报道,关于印度有许多奇怪的风俗,甚至难以理解的风俗,我想这才是文化,文化就是允许人们在不犯罪的情况下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可是我们这里不行,我们失去了文化,这是我的结论,我们常常看到西方人思想是多么先进,可是好像在美国,他们的教会可以通过法院上诉,因为他们认为不可以在教科书里取消关于神学的一些东西。而且好像真正的情况是许多国家其实还是宗教很强盛的地方。
那么,我们的文化在那里呢,什么是民族呢,是穿着唐服?还是现在允许说说孔夫子了?我以为文化不是一个空想的概念,他必须有人来做载体,才是文化,就算孔子是一种好的文化,可是和他的文化一起的一切社会活动已经中止,所以可以说文化是没有了的。
象外国宗教他们有教堂有绘画颂歌 有生活方法 而且我好像感觉到就算在宗教最严酷的时候,从来也没有去禁止民间的一些具体活动,在中国历史却不是这样,你细心看看中国的发展历史,除了一些少数民族,汉族在民间的定时间的活动很少,就算有,也不是全体人们参加的,不过是去看看戏被动参加,那么什么是文化,我觉得这样一个问题不搞清楚也就没有办法说明什么是民族,原来的形式已经被破坏,恢复应该不太可能,所以在中国也没有舞蹈这样的东西,只有少数民族的一些和在宫廷里的一些,这不是文化。
哈哈 我写的很乱,本来就没有整理好  就胡乱写下来了。
也许我想问的是:先不问怎么拿来,我们怎么验证我们经历过一些事件后,我们还有什么是可以说我们还拥有并且保留的呢?
我们的悲哀在于:不是我们个人的问题,而是国家是这样做的!!!!!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7-7-24 22:16
只想说一句:好作品是没有国界的

我们要诞生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是需要一种大的文化氛围,但是光有文化氛围还不够(我们如今其实没什么文化氛围)。更重要能把作品放在世界角度审视,超时代角度审视,这就需要一种宽容,而不应该用某一种“官方眼光”或“官方标准”()来扼杀,限制

歌德曾经说过,德国无足轻重,只有每一个德国人才有意义。


同意
作者: 涂草    时间: 2007-7-25 10:58
风中感觉 说“现在书太贵”,我觉得这不是个原因,一般抛开理论著作,普通的小说或是文集大概都在一本二十到三十块之间,而绝大多数都在二十五块一本左右,我想是可以达到现在经济水平的一个普通消费水准,相反的各个行业的专业或者励志类的空谈书籍才叫贵哩,但依然畅销,比如什么“厚黑学”,“教你待人处世”或者任何一本内容扎实的平面设计教程都不低于三十元一本。

但也确如您的观点——国家的政策引导出了问题,出版业内的市场审视进入了误圈——学者们倡导地该保护的某部分文化遗址,为了城市建设,该拆的还是拆;尽管大家都在抱怨现在书店里好书不好买,但出版者还是自得其乐地出版着水准低下的作品,而且大肆炒作,等大众掏了银子买回家看完觉得没意思再反过来不满的时候,人家的钱袋却早已鼓地满满的——任你骂去吧。

Bsharribullet说的的确是对的——“‘我们要诞生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是需要一种大的文化氛围,但是光有文化氛围还不够(我们如今其实没什么文化氛围)。更重要能把作品放在世界角度审视,超时代角度审视,这就需要一种宽容,而不应该用某一种“官方眼光”或“官方标准’”

总之我们的差距还是太远——存在决定意识——不论从大还是从小而言——我们需要努力的东西还有太多。

嘿嘿,不过老大对自己的论述设了一道门槛——3000积分,俺有点不解——为啥要将“百姓”拒之门外,莫不是“官方语言”?
作者: 涂草    时间: 2007-7-25 11:25
另外我一直特别困惑的是——纯文学真的就和商业文学背道而驰?

商业文学就等于庸俗泛滥的“黄色小说”?——一个民族的人民如果都只喜欢看那些东西——我不知道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与教育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整体的素质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或者对文化捕捉的氛围处在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那么,可以说中国的作家应当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作家。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中国有13亿人口,然而一本书的国内销售量超过100万便是件冲破天的事情——我实在不知道这一百万和13亿该怎样比较,而一套《哈利·波特》全球销售量可以达到2亿多册——它不是畅销书吗?但我看也不怎么就写得不好。或许这是个特例——而早在七十年代美国的畅销书在美国国内便能卖到上千万册——所以我有时又不得不想——且不说作家写的书好坏与否——咱这到处都人头拥挤的地儿——读书的人上哪儿去了?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7-28 02:41
帕慕克就是把严肃文学和通俗小说结合在一起的人,很不错
作者: 风中感觉    时间: 2007-8-3 17:28
外我一直特别困惑的是——纯文学真的就和商业文学背道而驰
如果不是这样才奇怪  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是  要写让每个人都懂  都理解的书  基本意思就是要写让文字————或者现在称为符号的东西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我不懂哲学这些东西,我知道一个简单的推理: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不断地发现新的感觉新的世界,思想在进步在提升,难道我们就应该在儿童的水平永远用”糖糖“这样的语法来解释这个世界吗?
其实许多人都说过,根本不存在什么严格的现实主义小说,只是对于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称谓而已,而且通常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必须承认某种道德的或者强制的法则的大前提,可是现在思想进步了,一个人思想到一定地步,就不再承认这些东西,其实对于我而言,这样的文学是很令我讨厌的,如果道德小说,最少也要写到《新爱洛伊丝》或者狄更斯那样的才算个东西,不论是心灵的欺骗,自我的催眠,始终那样的文字是克制而美丽的。而且是信仰的。
我看你没有理解到我说的,因为我说的东西常常混乱,没有条理:中国的文化方法在现在来说,是强制的,一个人必须读书才能认识字,可是在读书学习的时候,他的思想已经被强制了,什么是好的,是以功名做基础的,要么排斥在文学之外,要么同意其实是外来品的我们现在的文学理论。这个问题说多了就乱,只能自己去理解自己心灵对世界的接受过程,其实有方法表达的,可我不会  哈哈   
作者: 刘峰    时间: 2007-8-3 19:13
中國的各方面,尤其是文藝。不是拿來,而是照抄。有一次牧師在看《夜宴》,我問他看的是什麽垃圾片,他就給我講。

我聼后道:不就是哈姆雷特嗎?真不要臉!劇情梗概一點沒變,換個名字,在冠以中國版……一幫傻冒演員和導演在一起犯傻,浪費膠片,騙錢,更重要的是其欺騙那些純真而幼稚觀衆的感情!
作者: 阿多斯    时间: 2007-8-9 16:20
席勒说过,他一向从个体中来窥探整体。

中国还是有好作家,比如王小波、海子、北岛。。。。。。

首先作家要有独立人格。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8-9 16:55
恩,楼上说的三个我都喜欢
作者: Hegel    时间: 2007-8-9 17:37
什么樣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8-10 10:19
恩,并不是没有道理
作者: 古越    时间: 2007-8-19 01:14
还是同意牧人所说的个人意识啊
当在读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甚至会不去注意甚至忽略掉作者的国别,但那又如何?影响了作品的出色度吗?
一个作家,首先要有自己完整的个人思想体系,然后想把这些表达出来,相对于民族特色,个人性无疑显得更为重要。而所谓的民族性,是在文字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文化底蕴,而非可以去写的,否则,借用牧人曾写哈代的一段话:好像一个不自信的诗人在对着假想中的读者说:这里,你们要注意看,这里有中国特色
作者: 古越    时间: 2007-8-19 01:29
标题: 回复 #22 涂草 的帖子
严肃文学自然会与大众文学分开,这是难免的事情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8-1-29 18:09
说的对
作者: Heidegger    时间: 2008-2-23 23:54
分析的很透彻呀。在学校里面并不是对某个东西感到共鸣然后才去研究,而是哪个热就研究哪个。在社会上也是如此,这叫所文化流行。关于这一点看看尼采和海德格尔,尼采在中国的扭曲程度不比马克思差。一句话:他们把文化当做自我炫耀的工具,并从中得到满足,比如得到尊敬或者钱。通过通俗流行文化所得到的满足显然没有以所谓高雅文化来的爽。不过这种时候通俗和高雅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方面继续分析下去就会觉得很粗俗,是广告学或者传播学等别有用心的学问需要研究的,我们业余人士只要对这种现象摆正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好了,原因很简单:秀才遇见兵(指文化流行的崇拜者,当兵的并不一定都是流行的),又扣说不清呀。流行就是符号的非理性肿瘤——自我生产+恶性繁殖。
作者: liuhuaibin    时间: 2010-4-30 13:45
我们的民族,国家,制度,人民都具有劣根性!克服与妥协组成一个循环,我们在其中轮回!
作者: beierdudu    时间: 2010-6-8 14:34
应该先把作家从作协、发改委、国资委、统计局等部门解放出来
然后再谈文学性,再谈创作。。。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