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千载亦知其悲矣- 《后赤壁赋》教后 [打印本页]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7-9-17 00:55
标题: 千载亦知其悲矣- 《后赤壁赋》教后
上完《后赤壁赋》,回忆起当年读《后赤壁赋》的茫然,心下感慨。如今才能略解苏翁心事。课下有一生问,苏轼最后写梦,我总觉他再游赤壁也似梦一般。我听之,心怃然。苏翁总也还是无法逃脱这人生的大寂寥、大虚妄。想当初,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何其快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何其旷达?何今之萧索虚诞若此?道士羽衣翩跹,不知所之;苏子开窗,杳不知其所往。一片虚空渺茫,是非超尘之难?苏子欲得旷达,终不能超拔于世。悲夫!前后赤壁,一乐一悲,一旷一妄,何其悖也。殊不知世界最难得者,心也。清风之中,翁心暂得超然,然终不能弃尘而去,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只得在这人间继续受这虚妄之难。前赤壁中羽化而登仙,不可得矣。
成仙其难矣!千载谁得与?超脱也虚语,暂慰心而已。坡翁曾有此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奈何道不行,已无桴可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从隐遁?有心买田,无处归隐,只可暂得于心罢了。因观苏子之文,超然、快哉满布,其果超然快哉乎?人心不是铁,能得逍遥已难,成仙无望。幼时读一奇事,有一人立意求仙,访至名山,拜得真人。真人只立一项考验,在丹炉之前不开口盈日即可。甫一坐下,便堕轮回之中,历百十世,或为王宫将相,一朝失势,满门皆斩;或为贫弱乞儿,冻馁潦倒,猪狗不如。。但皆一口不开。以至一世,为一妇人,琴瑟和谐,夫妻恩爱,产得一子,玲珑可爱。一日,盗至劫掠,将其家人一一在其眼前刺杀,其公、其婆、其夫皆毙,妇一言不发,乃至将其子摔于地,刺杀之,妇中不能忍,开口呼号,眼前一变,仍在丹炉之前,日只略西而已。成仙,要铁石心肠;超脱,要忘怀尘世。坡翁能为否?由此得见,所谓超拔乃自慰之语,欺人欺己而已。但若无此之语,此身何属?将何以而自处?
观夫前贤文章,总觉悲凉,一篇《前赤壁赋》让吾等为苏子庆幸,何乃又生其后,让我等怅然?李泽厚说,苏轼的意义就在于他对当时社会秩序的潜在破坏,此言得之。读苏子之文,前后赤壁,亦知千载之悲,于文人不可免。
文章引用自:
评论(0) 引用 阅读(0) 圈子 编辑 打印 有奖举报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7-9-17 00:58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 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典型意义在于他是当时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 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是苏留给后人的主要的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 是他的另一面,这一面才是苏之所以是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归田”,但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 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 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意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 者更要深刻一层,前者(对政治退隐)可能做的到,但后者(对社会的退隐)实际上不可能做到,除了出家当和尚,然而当和尚也得吃饭穿衣,仍有苦恼,也仍然逃 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有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对人生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伤感,并不觉重 压,那么这里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一个秋”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是透出那无可奈 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寄托深沉喟叹。在苏的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无论是“寄蜉蝣与 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提问”或是“自其变者而观之”的“解答”;无论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排遣”或是“道士顾笑,予亦惊语,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飘渺禅意,实际都与这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深刻的联在一起。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世路无穷,……”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孥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得知消息后,惊恐,怕成为罪人,“急命驾往”,谁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正睡觉哩!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根本逃避不掉这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

正是这种对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辱,使苏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 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在美学上追求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把 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陶渊 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所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的进行自我安慰,时时出现一副随意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而徐行”;“鬓微霜,又何妨”……其中总深深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作者: 北溟之鸟    时间: 2007-9-17 12:59
我更喜欢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更飘逸些,但前赤壁赋那种哲学般的思绪更吸引我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