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夜之歌 [打印本页]

作者: angeljump    时间: 2007-10-27 10:10
标题: 夜之歌
夜已到来:现在喷泉之声音响得愈高了。而我的灵魂也是一个喷泉。



我是光:唉,我真希望我是夜呢!我被光围绕着,这正是我的孤独啊!




但是,我生活在自己的光里,我吸回从我爆烈出来的火焰。


啊,给与者之不幸啊!我的太阳之偏食啊!希求渴望之渴望啊!满足中极度的饥饿啊!



许多太阳在空间绕行着:它们的光向一切黑暗之物说话。——但是对于我,它们却沉默着。


啊,这是光对于其他发光的一切之恨恶:它毫无怜悯地继续着它的前进。


每一个太阳对于其他发光的一切,都是由衷地不公平;对于其他太阳是冷酷:——它如此地继续着它的前进。


太阳们循着它们的轨道大风暴似地飞进:那是它们的旅行。它们遵从着它们的不可阻挠的意志:那是它们的冷酷。


啊,只有你们,黑暗的夜间之物啊,从光取得了你们的温热!啊,只有你们,在光之胸前吸饮安慰的乳汁!



夜已到来:唉,为什么我不得不是光呢!而渴求着黑暗呢!而孤独呢!



夜已到来:现在爱人之歌醒了。而我的灵魂也是一首爱人之歌。——


查拉斯图拉如是歌唱。

[ 本帖最后由 angeljump 于 2008-3-15 20:34 编辑 ]
作者: angeljump    时间: 2007-10-27 10:15
19世纪诞生而在20世纪复活的伟大哲学家,
曾影响了一代人的“太阳”。

对于他,各界褒贬不一。

[ 本帖最后由 angeljump 于 2007-11-30 09:17 PM 编辑 ]
作者: angeljump    时间: 2007-11-22 22:40
尼采语录



■上帝死了!上帝已经死了!而正是我们谋杀了他!我们怎么才能安慰自己,这凶手中的凶手?

■人们必须在心中怀着混乱,为了能够创造一个跳着舞的新星。

■人类是一根绳索,连接着动物和超人——一根绳索悬挂于深渊之上。

■别理会!让他们去唏嘘!夺取吧!我请你只管夺取!

■上等人有必要向群众宣战。

■创造了这个有价值的世界的是我们!

■想在善和恶中作造物主的人,必须首先是个破坏者,并砸烂一切价值。也就是说,最大的恶属于最高的善。不过,后者是创造性的善。

■愚昧无知是一切痛苦之源。

■聪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幺也不会失去。

■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疯狂对于个体,只是相对罕见的事情——而团体、政党、民族、时代的疯狂,那就是规则。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
作者: angeljump    时间: 2007-11-22 22:45
用思想进行赌博的赌徒

百年之后说尼采——德国纪念尼采逝世100周年





今年8月25日是弗里德里希·尼采逝世100周年(生于1844年10月15日)。连日来,德国媒体忙着纪念这位在过去一个世纪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怎样评价它的一生几乎成为讨论的焦点。



9月8日夜0点45分,德国电视二台开始有一个90分钟的节目:“在电视里思想——为尼采作一个试验”。五位专家参加座谈,他们是哲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家,大脑研究专家和诗人,作家。最近,他们每人都出版了一本关于尼采的专著。主持人简单介绍了他们的履历和著作,然后就尼采逝世百年来对世界思想界产生的爆炸性影响展开了讨论。涉及的问题有:思想是什么?思想是怎样进行的?尼采是不是非同寻常的、或者他是不是一个庞然大物?怎样理解尼采的超人?什么是痛苦?精神和肉体的关系是什么?西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如何?纳粹时代是怎样利用尼采为自己服务的?等等。电视图象背景一会儿是尼采青年时期和晚年的头像,一会儿是一幅动画。那青年时期咄咄逼人的目光和晚年时低垂的眼帘,浓密的胡须,明亮的脑门,在显示出一个一生总是在思考着的哲学家;动画上:杂技演员装束的尼采在钢丝上单足跳舞。这一静一动的画面,产生着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滑稽的震撼。



为了纪念尼采逝世一百周年,德国高尔德曼出版社新出版了十卷本尼采全集。汉泽尔出版社出版了萨弗兰茨基的《尼采传》和十六开本的尼采图文编年史,电子出版社出版了尼采全集的CD,另外还有一系列的专著。一周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时代报和明镜等各大报刊杂志连篇累牍地发表纪念文章。现将德国人的观点综述如下:



法兰克福汇报8月25日的一篇文章写道:尼采象一条凶恶的狼,虽然死去百年,但他的著作和思想却象狼的嚎叫那样留在这个世界上。那是一个痛苦的灵魂的叫喊。尼采对德国的精神史进行过一番透视,发现只剩下植物神经系统:生理学。他留给后世的不是什么“影响”,而是一种传染源。象海涅那样,那是一种病毒,他使读者受到感染。那病毒不是别的,而是他的风格。尼采的著作最易感染读者的是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它使人想起喇叭筒。在一百多年前,他赋予文化预言家在天空翱翔的翅膀。为此,在使用词汇“我”时产生了一种允许对一切展开批评的新自由和一种对事件的参与。他首先在德国知识界输送了一种作家的意识。高特弗利德·本的杂文是对他的这种伟大挑衅的回答。阿多尔诺接受了他的格言文体。任何彻夜不眠地冥思苦想德国问题的人,都不能在没有尼采的情况下保持清醒。可是,这条凶恶的狼已经死了:没有尼采的一百年“剩下的,是嚎叫”。



《尼采传》的作者,电视专题讨论的参加者之一萨弗兰斯基教授再次阐述了他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的长篇大论:对尼采来说,思维是一种热情。他从思维中得到愉悦、痛苦和紧张,就象别人从身体的其它部位得到这些东西一样。他是为自己的生活而思维。思维有两层意义:1,用思维代替生活,2,他在思维和写作中创造了另一种生活。他虽然善于思想,但却不谙世事。1883年8月与娄·莎乐美的尴尬爱情丑闻结束才使他恍然大悟。莎乐美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俄国女人,后来成了里尔克的缪斯和弗洛伊德的同事。尼采曾两次向她求婚,均遭到拒绝。她并不爱他,只是对这个奇特的用大脑思维的动物感到好奇,想和他建立一种工作关系。可是尼采却误认为找到了知音。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他象一个多年在外面漫游却没有任何经历的人。也就是说,他的精神失去了表皮,即一切自然的保护。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脱离现实,对世界上的事情不是理解错误就是误解。他用想象代替了生活,所以总不合拍。他回避了生活。然而,正是这时候他写出了自己最光辉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不合时代潮流的观察》;《人性的东西,最人性的东西》;《朝霞》;《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也正在写作中。在《查拉图斯特拉》中有一句话道出了他为生活思维的另一层涵义:“我还从来没有象在这一年中那样达到了感觉的高度,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我成了一切人中最值得妒嫉的人。”他的生活有两个方面:自然力,自由精神。他在寂寞中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产品,同时却又生活在疾病中,他一个人在灰暗的天空下过着一种并非情愿的苦行僧生活。在生命的最后十二年精神错乱的生活中,他一方面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另一方面受到颇有心计的妹妹的管束,不敢有任何反抗,他常常胆怯地东张西望。实际上他与自己创造的超人相距甚远:他不可能做到冷酷无情,无所顾忌。他对人对天气都有一种敏锐的感觉。这使他常常找不着方向。母亲和妹妹不能理解他,使他感到受辱,同时他又必须适应她们。他经常道歉,他不能忍受不让他写信,又不能不接受母亲的要求,与妹妹和解。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天才,这违背他的愿望,忍受是他的第一天性,他的本能。他对同情的看法不同于叔本华。后者认为同情从根本上说是胡闹。



他的决定性特征归功于自己的本性。他阐述信仰的命运,认为人人都是孤独的。有个体,却没有自我。人人都象别人一样,人人都不是他自己。使自己不同于别人是他的主要任务。他看自己的过去就象看自己的传记。从童年起他就在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当然,象母亲教导的那样是一部教育小说:我要象我本来的那个样子生活。生活不仅是一件艺术品,而且应当被经历。他孜孜不倦地思考自己的生活。也许除了蒙坦(Montaingne)之外,没有一个哲学家象他那样经常谈到“我”。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尼采。他感到自己就是一个试验。



他认为生活是一种可引用的文献,是思想的试验,杂文是生活的形式。他强调第一人称单数。他试验从虚无主义中走出来。他的回答是:基督教的西方国家把彼岸神圣化并建立起大教堂。他指出上帝是人自己杜撰出来的。如果上帝应该死去的话,对人来说,重要的是:别堕入庸俗之中。实际的虚无主义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生活,人们在其中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和享乐的动物。现代的虚无主义是一种清醒状态。人们赋予生活一种超验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彼岸消失了,生活就会变得没有意义。人们神圣化了彼岸,亵渎了此岸。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想指出在艺术上失败以后怎样才能获胜。一切的心醉神迷,一切的愉悦,全部升天的感觉和强烈的饥饿,一切彼岸的东西都得在此岸保持。尼采想为内在性保持一切超验的力量。既要超越,又要忠于大地。这是尼采给未来人即“超人”规定的任务!尼采设想把人从宗教里解放出来:他不丢掉宗教,而是把宗教放回自己心中。与一般的虚无主义者相反,“末人”失去宗教以后,只剩下被亵渎的生活。尼采的伟大著作围绕的唯一一个问题是:宗教死亡以后,我们怎样才能阻止自己变成庸俗的禽兽?为此,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对诸如“永恒的回归”理论小题大做。他认为那种思想非常古老,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世界的疲倦,最终使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尼采拿自己进行试验,由此创造出自己的生活艺术:此刻你应当这样生活,这一刻对你来说将一去不复返。因此,对他来说彼岸没有什么意义。尼采认为最周密、最宏大的思想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不能使人发生任何变化的思想是没有用处的。他也想用这种永恒的回归思想使自己发生变化。尼采把这种耗费精力的思想和大世界的戏剧联系起来,冒险地宣布上帝该死,对他来说,这和人的存在一样,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他把这个伟大的世界戏剧当作存在的根据来发现。他让查拉图斯特拉象印度的世界之神那样跳舞。可是,不久他自己也跳起“裸体之舞”来,正如他的女房东在他精神错乱之后从钥匙孔中看到的那样。



尼采的语言明快,轻松,即使在痛苦中写出的东西也是愉快的,参杂着陶醉和从容不迫。



然而他的全部著作中极大的矛盾在于:超人以及权力意志都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小型戏剧,一种是世界戏剧。有时候是塑造自我的存在戏剧,有时候又是“伟大的政治”,这是一种世界历史的表达方式。他把权力意志当作生活的艺术,世界就其整体而言是没有意义的,但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是可能的,即使是在巨大的无意义的大海上创造一个微不足道的有意义的小岛。权力意志古老的表达方式是:你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也应当成为你自己的道德的主人。你应当有表示赞成和反对的力量。更高的目的必须自己赋予自己。自我塑造的“道德”不能从最后的真实原则里推导出来。这样的真实是没有的,那仅仅是一种“远景”。也就是说,这种原则的真理只能这样被表达出来,或者更确切地说,必须使之更真实。真理的真理不在于和现实一致,而在于它会变得强有力。真理的真理是创造现实的力量。为达此目的,人们也可以虚构出引导我们和激励我们的神话,即“提高生活”的实用主义方案。语言,音乐(没有音乐生活便可能是一个错误),艺术,爱情和友谊,聪明的养料和“肉体的伟大理智”,都是不可缺少的。在这个塑造自我的舞台上,超人意味着:生在这样一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生命物质构成的社会中,他是作为可能性和命运发现它们的,最好的东西产生的结果就是那个著名的爱的宣告。



可是,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超人和世界舞台上的权力意志,未来人和未来世界的状况。两者都应当通过尼采称之为“伟大的政治”来达到。超人,即未来人,不仅应该是此岸神圣的技艺高超和最有远见的人及生活的艺术家,也应该体现出与基督教精神对立,他应该没有同情心,不顾一切地从事自我提高的工作,他应该用骄傲代替谦恭,用冷峻代替温和,用聪明代替老实,用高深莫测代替可靠。对于超人来说有效的是:“在他心中特殊的生命特征——蛮不讲理、说谎和剥削别人——是最明显的特征。”在超人身上,人的卑劣不是被克服而是被加强。超人同时也是更卑劣、更凶恶并且自命不凡的人。非人和超人合而为一。尼采举拿破仑等人为例。这种超人的公式就是“权力意志”。在“瞧,那是怎样一个人”(罗马人的地方长官皮拉土司指着耶稣说的话)一文中,尼采反对对超人的双重误解。理想主义的误解把超人理解为圣人。这一点,他很快就用关于超人不是“好”,而是“强”来驳倒。无论如何他足够强大,为了在任何时候致力于权力的意志而坚持不渝。另一个误解是:更复杂、更难以消除的是生物学方面的误解。“有教养的笨蛋”,尼采说,“怀疑我是达尔文主义的……”。尼采不想成为达尔文主义的信徒,因为他的超人不能理解为一种自然进化的产物,不是通过进化论的法则产生出来的,而是在觉悟的行动着的人里产生的。更确切地说,超人是自由创造的产物,或者说是个别人自己完成的,或者说是有计划地教育培育出来的。超人现象属于自由的范畴而不属于自然法则。在这种关联上伟大的政治意味着:有意识地和有计划地侵犯生物学的发展。尼采说,“人是一种不确定的动物。”他以哲学家的严肃来对待生物学的发现。他设想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去改善这种动物。1888年是他写作的最后一年。他想完成的作品成了永久的断片。



时代报在“尼采的余震”大标题下面发表了十二位作家的文章。该报请这些作家和哲学家谈论尼采的意义。有人说,在尼采之前没有人敢于如此激进地改造西方的思想。他宣布上帝已死,否定基督教的合理性。他宣布上帝是人杜撰出来的。他的思想在十九世纪震撼了西方世界,被视为洪水猛兽。他的书确实曾经使一些青年人感到困惑,有的年轻人因此而割断自己的血管,或者向自己的太阳穴开枪。人们发现死者身边放着尼采的书。西方哲学家确实没有一个象这位寂寞的天才那样对世界产生出如此矛盾的和灾难性的影响。“怎样无理的人将来有一天要引证我的权威”这样的念头曾经使尼采感到恐惧。他首先用魔法召唤出人类自我提高和自我毁灭的极大可能性,他预先认识到这一点并因此而感到害怕。“我看重的是下一个千年。”今天,人们在基因技术的时代,谈论“超人”成了纯粹的威胁。“智慧的面具”一文说,在一般人心目中或者公众舆论中,尼采最坏的名声是虚无主义,超人和权力意志。可是,人们对他有很多误解。尼采的虚无主义是什么呢?该文作者认为:尼采所谓的虚无主义无非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多文化世界。一种意识形态的终结正是别的意识形态的胜利。不能创造的人将走向毁灭,不再被当作一个人,而仅仅被看作一个号码。这一点被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者(纳粹)断章取义地利用了。尼采早在1887年就预言:“为贯彻自己的解释在斗争中获胜的不是最会使用暴力的人,而是那些温和的人”。尼采所谓的“超人”也明显地区别于庸俗的关于超人的理想,即连伦理学家也说不清的天才崇拜和关于种族优越的理论。他指出尼采所谓的超人与基尔克戈尔笔下的亚伯拉罕有深刻的亲缘关系,他应该是能够在作出重大决定前,把各种各样的价值和标准放到一边直至大义灭亲的人。



题为“你到女人那里去吗?尼采没有忘记带鞭子。一个发现”的文章介绍了一本新书,作者探讨了那句产生很多误解的名言“你到女人那里去吗?别忘记带鞭子”产生的背景,发现了尼采与莎乐美关系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明镜周刊则以“上帝的谋杀者”为题,发出一连串疑问:谁是尼采——从事写作的虚无主义者?疯狂的超人?种族狂和育种狂的思想先驱?抑或是一个天才的哲学家?他死后一百年,人们对这位思想家的新观点是:一个幻想型的用思想进行赌博的赌徒。尼采的思想产生于十九世纪德国庸俗的社会环境,是对俾斯麦时代小私有财产制度和基督教奴隶道德的反动,他的虚无主义实际上是对那样一个社会的否定。因此,他的著作几乎成了当时一代不想象其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父母一辈那样的年轻人的教科书。高特弗利德·本1950年曾经称他的思想是“精神史上最伟大的闪光现象”,1885年尼采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要看清我是谁,是困难的;让我们等待一百年——也许那时候会有一位识人的天才,发掘出弗里德里希·尼采。”



明镜周刊的这篇文章有很多插图,值得详细介绍。前面四幅分别是:1862年还是学生的尼采,1868年当炮兵的尼采,1899在魏玛接受护理时的尼采和2000年被当作超人的尼采。这四幅画面勾画出他一生和轨迹和死后的影响。接下来的插图是:《查拉图斯特拉》的书名草稿和处于思考姿势的尼采,背后是另一幅德国风景,三幅并列构成一幅:在历史的伟大中午从高山之颠传来预言家的话。下面几幅插图说明被他不幸而被言中的诸多预言:一幅尼泊尔的广告:一栋低矮房屋窗前,一幅可口可乐广告,一位老人临窗眺望。说明文字是尼采1881年在《朝霞》一书中的话:“供与求……这就是你们下一个世纪的人引为骄傲的东西。”右边是柏林“爱之检阅”的照片,无数青年男女手舞足蹈的陶醉场面。说明文字是尼采1883年在《查拉图斯特拉》一书中的话:“我们发明出一种幸福——末人们说并且眨眼示意……没有牧人,一群乌合之众!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和别人一样的人,人人都一样。”然后是一幅1945年被轰炸成一片废墟的硝烟弥漫的艺术名城德累斯顿的照片,说明文字是尼采1888年在《瞧,那是怎样一个人》一书中的话:“世界上将会有从未有过的战争。从我开始,世界上才有伟大的政治。”在一幅1997年成功地在人造子宫中复制的克隆羊照片上面,一个问题:这是人种培育的模式吗?接下来是1882年娄·莎乐美、保尔·雷和尼采在洛桑的画面:莎乐美坐在一辆平板车上,轻轻地扬起鞭子,尼采站在车辕内,他们俩之间侧前面站着尼采的朋友和情人雷。旁边并排的一幅照片是里查·瓦格纳夫妇。两幅照片下面是那句被误解并被经常引用的查拉图斯特拉的话:“你去女人那儿吗?别忘记带鞭子!”另外还有尼采精神分裂之后在疯狂中写的信(1889)和尼采的母亲扶着尼采的照片(1891),下面的说明文字:“疯狂的笑,大喊大叫,自己在地上打滚。”这是尼采精神错乱后的手迹。最后几幅是:尼采的崇拜者希特勒1931年在魏玛尼采逝世的房屋里的照片,下面写着:权力意志被当作工作的指示。下面是纳粹的宣传画:三个被当作高贵人种的青年头像。配合文字是尼采1887年在《论道德的血统学》中的引语:“……那种无法熄灭的恐惧,带着这种恐惧,欧洲盯着金发日尔曼禽兽的愤怒已经有几百年之久……”希特勒发现了尼采并把他当成褐色帝国的圣人。



该文用法国文学评论家福柯的话总结说:“在历史的戏剧中,力量既不听从于某种规定也不听从于某种机械,而是听从于斗争的偶然。”美国哲学家Searle建议所有欣赏尼采的人:“可不要把一瓶香槟酒一饮而尽!”



http://www.xnwx.net/essay/nicai100.htm



(李士勋)  2000年9月25日于柏林

[ 本帖最后由 angeljump 于 2007-11-22 10:53 PM 编辑 ]
作者: angeljump    时间: 2007-11-22 22:48
理解尼采
                                   ( 选自《中华读书报》)


  在西方思想史上,尼采恐怕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毁誉不一,用不同的观点对他的思想作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尼采也常常遭到误解,有人说“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波达赫:《遭毁灭的尼采著作》)。在中国,尼采学说也是命运多蹇的。大概在尼采逝世后不久,他的学说就开始传入中国。20世纪初努力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思想家梁启超、王国维一直到鲁迅、陈独秀,大都对尼采作肯定的评价,推崇他破坏旧文化、创造新文化,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和鲁迅都把尼采和马克思相提并论,作为代表未来西方思想潮流的重要人物。但是,尼采在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中间时兴了一阵子,随着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而出现“尼采热”,尼采也被中国的法西斯信奉者歪曲利用,从此就背上了种种恶名。在很长时间内,尼采的名字在中国成为“禁忌”,他的书不再出版,关于尼采的研究也完全停顿了。只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面向世界以后,从80年代开始才逐渐恢复对尼采的研究,甚至一度又出现了“尼采热”。我觉得经过一百来年的风风雨雨,几经炎凉,现在应该是冷静地坐下来认真地研究一下尼采的时候了,既不要带着某种情绪去利用尼采达到什么目的,更不要搞什么市场炒作,要知道“市场上的苍蝇”是最使尼采反感的。实事求是地说,过去中国人对尼采的理解,往往只是片断的,或局限于少数个别著作,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近十几年来尼采著作的中译和有关研究增多了,但至今真正有份量的全面系统的学术研究著作也还没有问世。我们迫切期待着中国作者写的那样著作的出现。

  作为思想家的尼采是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要真正理解他谈何容易。有过一个时期,尼采是批判的靶子,要批判他是太容易了。他的优点在于坦率,敢于毫不掩饰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所以他的错误观点也很明显突出,在他的著作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记得恩格斯说过,挑黑格尔的毛病很容易,但这是小学生的工作,真正困难的是从一大堆废物里找出真正珍贵而有价值的东西。出身于基督教牧师的家庭,生长于妇女之手,却成为反基督徒、反女性主义者,青年时代崇拜叔本华哲学,迷醉于瓦格纳音乐,后来却成为叔本华、瓦格纳的激烈批判者,这是为什么。

  十几年前我去魏玛访问,这是德国文化气息最浓郁的极美的小城,那时德国尚未统一。与歌德、席勒那些文化巨匠在一起,尼采是无声无息十分寂寞的。我去了尼采故居,他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年。我参观了丰富的尼采档案,到了他的住室,那里只剩下他的胸像孤零零地放着,我看到他寂寞、孤独、忧伤。我突然想人们读他的书,写了这许多关于他的书和文章,利用他的名义干这干那,但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他呢?晚年一直陪伴着他的亲人,包括ElizabethFosterN.不理解他,去那里参拜他的希特勒也不理解他。他孤单单地在那里,谁真正了解他内心的痛苦和希望呢?

  我以前曾说过,尼采所需要的不是辩护,而是理解。在历史的审判台前,只有弱者才需要辩护,而尼采却决不是弱者,他的著作就摆在那里,任人去评说,更不需要什么人去做翻案文章。他自己讲,读他的书需要有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其实我觉得更需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和一颗热烈的心。尼采不仅是思想家,而且是一个诗人。他不仅写诗,而且处处表现出诗人气质。他并没有建立严密的理论体系,许多著作是警句式的语录汇编,有许多形象化的比喻,因此人们根据不同的理解可以作各种不同的解释。这样,尼采学说也就给各种不同的派别和倾向,都留下了重新解释的宽广的余地。我以为对历史上任何一个大思想家都会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这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今天我们讨论尼采学说,很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甚至相反的评价。我还是那句老话,对这样的学术问题不能、也不可能要求“舆论一律”,惟一正确的解决办法就是充分展开自由的学术讨论,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和比较,来加深我们对尼采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 angeljump    时间: 2007-11-22 22:52
尼采-----强者的孤独
                  
  “我的时间未到来,有些人要死后才出生。”——尼采



  哲学家多半是孤独的。而尼采,更是孤独者中的孤独者。

  孤独的类型又大体可分为:强者的孤独与弱者的孤独两种。

  如果一个人的存在只是周遭配景的一部分,其价值赖于外在的肯定,当这一切导自于他人的赞扬与抚慰的热源一旦消失时,他便会深深感到一种被遗弃的孤独--这是弱者的孤独。然而,当你作自己的主人时,你便拥有一个自足而毋需粉饰的天地,你存在的价值不必倚恃上帝、群众、情人,你能自我主宰,自我发挥,你无视大千世界的诱惑,无觉于外在世界的纷扰,处事不惊,那么你是独一的,不假外求的,在创造中不断地提炼你自己,经升华而超越,达到一种宁静旷远的心境--这便是强者的孤独。

  尼采在生活上所经历的,以及在著作中所表现的,即是这种强者的孤独。

  尼采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不可遏止地创造一切、转变一切和超越一切的权力意志以及把叔本华消极的悲观主义发展为奋发向上争做超人、强者的行为主义。为此,尼采要“重估一切价值”。这便是他全部哲学的出发点。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必须首先是历史学家、批评家、怀疑家和具有自由精神的人,必须先对隐藏在传统哲学体系背后的一切前提进行批判检验,必须用铁锤摧毁所有的偶像,然后才能锻造自己的生活道路。

  尼采考察了当时德国的、传统基督教的、古希伯莱和古希腊时代的世界观,认为“自苏格拉底以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结构已逐渐被认为是人类智能的最高运用,是自然赋予人类之最有价值的才能。苏格拉底和其后继者认为所有道德方面和情操方面的才能都是从知识的辩证而来。”(尼采:《悲剧的诞生》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P86)理性主义传统的灾难性后果在于限制和扼杀了人的生命和本能,使人沦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沦为缺乏激情和创造力的机器。理性主义的传统价值已经过时,已经变成偶像;它们不再能促进生活,反而使生活显得愚蠢荒谬。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约束,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这些偶像及其一切前提。

  尼采主张哲学的中心是人的生活和行为,只有从人出发才能解决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但并不象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一切行为都受自我意识控制;人的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意识只是其中一部分,最重要的部分都是在意识以外发生的。用意识、理性来表示人,只是一种方便的虚构,而不是真实的存在;真实的存在只能是倾向、活动、冲动、激情、过程和流变。因此,意识、理性等不能成为人的生活和行为的标准。

  尼采认为,任何道德的功能都在于约束和制服人的激情。根据约束激情的不同方法,可以把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前者通过使激情的原有倾向得到升华的方法鼓舞创造的积极性,后者否定激情能够真正控制人,因而把激情压制在意识之下。主人道德既包含了更加肯定生活的世界观,又包含了人类本性的比较高尚的观念,所以是高贵的。它的高贵表示为:一大群畜群似的普通人需要一个高贵者来指导。奴隶道德是以对那些能减轻芸芸众生的生活痛苦的行为作功利主义辩护为基础的。奴隶缺乏旺盛的权力意志,因而把怜悯、容忍、仁慈、宽恕和勤劳颂扬为“善”,而把主人道德称之为“善”的旺盛的激情说成“恶”,并企图通过把爱怜人、宽恕人等等宣布为绝对的原则来强制主人抑制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服从奴隶的低劣道德。尼采看来,这种奴隶道德正是基督教道德。为此,他集中批判了基督教道德,认为是它助长了怯懦、软弱、颓废,其结果是使强者、主人与弱者、奴隶一起脆弱、退化和堕落:“我见其有多少仁爱,即有多少脆弱;多少公道及怜悯,亦即有多少脆弱。”(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P249)“一般说来,怜悯阻碍了发展率,也就是阻碍了淘汰率,它保存行将毁灭的东西;它为那些被剥夺了继续生存权以及为生活所淘汰的人作辩护;它使各种失败的人继续生存因而赋予生命本身以黯淡、可疑的一面。”(尼采:《上帝之死》志文出版社1985年版P48-49)总之,基督教道德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过时了;随着社会条件乃至世界格局的变化,迫切需要有一种全新的道德,即主人道德。

  尼采不仅抨击基督教道德是阻碍社会进化的颓废道德,而且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基督教本身:“我非难基督教,我以所有责难者所表示的一切责难中最厉害的责难来反对基督教。我觉得它是一切可想象的堕落中最大的堕落。”(尼采:《上帝之死》P150)在尼采眼里,基督教的目的是要驯化人心,把人彻底置于上帝的控制之下,而这是错误的--即使是一头野兽,一旦被驯服,其固有的光彩也会失去。基督教存心要毁掉强者,挫其锐气,使他们把自信心和自豪感转化为焦虑和良心苦恼,把权力意志转过来反对自己,直到使他们由于过度的自卑而令人不寒而栗地死亡。所以“我们不应该美化和装饰基督教,因为它已断然向更高类型的人挑战;它已把这个类型的一切基本本能都置于诅咒之列 ”(尼采:《上帝之死》P47)

  尼采认为,基督教是人类生命最危险的敌人。它“与一切柔弱、卑下的东西携手”(同上P47)严重阻碍了人向更高水平的奋进;它通过原罪、得救、天国等说教否定权力意志。基督教之神是“病者的神”,它不是生命的化身和对生命永恒的肯定,而是堕落为生命的矛盾,对生命的宣战。所以“基督教一直是人类的最大不幸”(同上P124),是生命意志的否定!

  由此,尼采喊出了震撼西方世界的口号:“上帝死了!”但他所希冀的世界并不是无所不为的,对上帝灭亡问题的答案必须在“超人”中去寻找。没有永恒的真理或绝对的道德,没有一个永恒的赋予世界以意义的上帝,反而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创造力。“超人”就是一种诗一般的召唤。超人首先必须是权力意志得到充分发扬的人,是由于出类拔萃而为新价值立法的人。超人必须教育自己,发现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内驱力,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快乐的有创造性和有生产力的人。超人始终是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出现的特殊人物。

  以上是尼采主要的观点和思想,是他长期忍受因用脑过度引起的剧烈头痛中的呕心沥血之作,然而却未赢得世人的丝毫了解:“孤独像条鲸鱼,吞噬了我”这是尼采在孤寂中苍凉的呼喊。为什么没人欣赏他的作品呢?因为他的思想和世人相距太远了,“远离人类和时间六千英尺”,当尼采获得查拉图斯特拉的灵感时,旋即在一张纸上写着这样的字。他是多么孤高啊!

  一个人洞察自己的和时代的深度是与他所受痛苦的强度成正比的。不遵从流俗的人必然独自受折磨,并且这种折磨连同他在心理上觉察到别人所戴有的假面具,使他与世人隔绝开来。

尼采体会到,对于那些发现自己与他那个时代的价值不相协调的人来说,必然会有极大的孤独和忧愁,可是他仍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终生沉浸在坚强的孤独中。

[ 本帖最后由 angeljump 于 2008-3-15 20:33 编辑 ]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