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孔孟老庄 [打印本页]

作者: 小香可    时间: 2007-11-15 19:27
标题: 孔孟老庄
时下讲孔孟老庄的书好多,比如前阵子很火的于丹,可我觉得讲这些真不如讲斯宾诺莎。
作者: 云起时    时间: 2007-11-15 21:58
其实讲讲牛顿可能更好一点.....咱更需要科学精神....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7-11-16 10:20
一个国家精神的强盛,必先建立在自己民族精神的基础之上。在充分了解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路。老庄孔孟我们精神文化的根源,不了解他们,我们拿什么去了解斯宾诺莎?从我们民族精神内部发掘,再吸收他人之长,这才是最切实的。因此,我认为这种比较实在是无聊的事情,与其。。。不如。。。,这得需要这种对立?为了斯宾诺莎我就得抛弃老庄孔孟?
作者: 云起时    时间: 2007-11-16 10:49
原帖由 chinesepoet 于 2007-11-16 10:20 AM 发表
一个国家精神的强盛,必先建立在自己民族精神的基础之上。在充分了解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路。老庄孔孟我们精神文化的根源,不了解他们,我们拿什么去了解斯宾诺莎?从我们民族精神内部发掘,再吸收他人之长 ...

可以看出老师是国学爱好者.....我也挺喜欢的...还藏着<孙子兵法>呢..嘿嘿....

最近在广州举行了一个羊城书展...由于现在是人人皆股,本来预期金融股基类的书籍会是主角...没想到的是,不论是展位的人气度,还是成交额的大小,都是国学类书籍占了第一...可见当今国学还是很热的...

国学还是很有魅力的,比如<老子>...说了这般深奥的东西,而采用的形式竟是韵文...还有孔子在川上的那段...多么优美的哲人化境界呀

以热爱国学的朋友而论,大家恐怕更关注先秦或唐宋的...其实,在此间的魏晋南北朝也是相当有魅力的一段时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陶渊明的诗...王羲之等人的书法...以及<世说新语>为我们展现的那种洒脱,自然的晋人风度...都是足以闪耀古今的事物...
作者: 小香可    时间: 2007-11-16 19:22
原帖由 chinesepoet 于 2007-11-16 10:20 发表
一个国家精神的强盛,必先建立在自己民族精神的基础之上。在充分了解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路。老庄孔孟我们精神文化的根源,不了解他们,我们拿什么去了解斯宾诺莎?从我们民族精神内部发掘,再吸收他人之长 ...

我的意思其实不是说孔孟老庄不好,更不是在说民族文化的问题,其实是在说既然大家现在这么关心心态、幸福、做人、人生大境的问题,斯宾诺莎可能更适合,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至于目下的“国学热”,我认为并非单纯的文化事件,也不宜单纯作文化事件分析,不知您是否赞同。总之我看到的并非“复兴”,因此就不能赞同您的逻辑链条,我看到的,说夸张一点,正是“崩溃”。
作者: frozenbug    时间: 2007-11-16 19:38
应该看孔孟老庄。但要看就直接看孔孟老庄的书,别看所谓‘XX心得’之类的二手。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7-11-16 20:28
这点我到赞成,但是选择适合的注本也是必要的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7-11-16 21:08
所以多买多参考。
我同意一味跟风是不对的。特别是有某些人想把孔孟老庄拿去为他们服务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思考。
老师推荐个注本吧,我现在只有最大路的杨注本。
作者: 云起时    时间: 2007-11-16 22:10
俺有一个朱熹的注本........验证了俺的古文水平还是及格的.......

还有一个发现......现代粤语其实有相当多的古汉语成分.......所以..嘿嘿,读来得心应手........

引用目标与手段的观点吧....国学的确成了少数人的手段与工具了.......所以"心得"总是不少的.....但再想深一点....他们的存在总算是丰富了学生朋友们,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吧....也是有积极的一面的.....
作者: 云起时    时间: 2007-11-16 22:16
崩溃与复兴之说....都有失之偏颇的地方.....演化成这样的国学(或可说是一股潮流吧)...总有它的来龙去脉.....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锻炼分析能力的机会....这是很可贵的.....
作者: 北溟之鸟    时间: 2007-11-16 22:18
不先理解孔孟老庄,你无法理解自己先天内心中的根。
这根找不到,你无法找到立足点去理解别家的思想

[ 本帖最后由 北溟之鸟 于 2007-11-17 09:18 PM 编辑 ]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7-11-16 23:04
现在且莫谈什么复兴与崩溃,时兴国学热,这本身的确是浮躁的,但是它能使一部分人去接触我们的元典,也不是没有意义。再说,国学热中我们应该见出,是有一些人认认真真地在做这件事的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11-16 23:55
好久没见老师
打个招呼
呵呵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7-11-16 23:56
呵呵,KENSHIN你好,是好久不见了
作者: 小香可    时间: 2007-11-17 01:10
孔孟老庄并非不好,只是很多时候不切题。
至于“根”的“感觉”,说具体的,如果一个人遭遇青春期困惑,他可能在精神分析学里找到的“根”的“感觉”更多。精神的构成非常复杂,内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不一定是用中国话表达的,换句话说,“根”可能并不在中国,这既非经典的沦落,也非子孙的背叛,而是选择的问题,因为你有选择的自由,不过传统文化的确也在内心打下烙印,但可能并非是最深的烙印,不可消隐和不可移动的烙印。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命运,还是顺其自然的好。现代人问题的答案可能并不存在于古老语境里,因此具体问题上,答案可能出现其他文化中。
重申一下,这不是关于文化的讨论,而且说实话,我对比较文化学也不感兴趣,本来有机会可以选修的,我换成其他学科了,就因为在文化层面上做比较,我还没这个能力,也觉得这样的比较不踏实,因此没有预设结论,只是在某一问题上发表一下比较的看法而已。而这个被选作比较对象的碰巧是个住在荷兰的犹太人,不管他是哪国人,都是从如同一道菜不知您是否喜欢这一角度出发。这一具体问题,就涉及它本身,而不涉及更高、更深的东西。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7-11-17 13:33
原帖由 云起时 于 2007-11-16 10:10 PM 发表
俺有一个朱熹的注本........验证了俺的古文水平还是及格的.......

还有一个发现......现代粤语其实有相当多的古汉语成分.......所以..嘿嘿,读来得心应手........

引用目标与手段的观点吧....国学的确成了少数人 ...


嗯,用苏北话读古诗也很有感觉,方言可以算是古文的活化石
作者: 云起时    时间: 2007-11-17 19:30
楼上的头像是他的什么年代的呀.......俺最近下了他的一个录音室的录像......

用粤语读<琵琶行>...比国语要押韵得多(现代音的押韵)......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7-11-17 19:38
标题: 回复 17# 的帖子
汗,我不知道是啥年代的,不过Gould的确很帅。

我们语文老师就喜欢用方言读诗。
作者: 云起时    时间: 2007-11-17 19:46
他死的时候俺刚巧出生.........现在有些朋友移民到了加拿大.....等他们稳定下来了...俺一定要过去走走.....拜会一下大师的国度.......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7-11-17 20:51
粤语实际上是保存得很好的古代口语
作者: 云起时    时间: 2007-11-18 09:48
原帖由 chinesepoet 于 2007-11-17 08:51 PM 发表
粤语实际上是保存得很好的古代口语

哇....俺虽然会讲...但还没研究过...保存得好,恐怕是由于地处偏僻吧(猜测)

读唐诗顺口,读先秦文章更顺!...例如<老子>与<孙子兵法>,<论语>...应该还没有这样的观点吧___<孙子兵法>的<形篇>简直是为粤语而写的.....

古文中的"距"(单人旁,意指"他");"卒之";危危乎"等是现代粤语使用率很高的词汇.....

很想听听老师的专业分析......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