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日本大众文学和随笔文学 [打印本页]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7-11-17 19:30
标题: 日本大众文学和随笔文学
日本大众文学
  日本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大众文学中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创作和“纯文学”往往没有严格的区别,被称为大众文学的作家,也往往是“纯文学”的作家。大众文学中消极的、庸俗的创作,常常以情节惊险、离奇、打斗和黄色取悦读者。
  大众文学渊源于日本古典的通俗文学。明治维新后近代文学中的讲谈读物(说评书),具有大众文学的倾向。日本翻译欧洲的侦探小说和江户题材的小说,也为后起的大众文学作了准备。但是,大众文学并不是传统文学的继续,它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20年代初期,随着报纸、刊物、出版、广播等宣传工具的急速发展,以及经济萧条的不断袭击,一种大量倾销的商品形式的文学快速发展起来。1925年讲谈社出版的《国王》杂志,刊载以大众娱乐为目的的小说,发行量达到七、八十万份的空前纪录。同年《大众文艺》杂志创刊。1927年平凡社发行《现代大众文学全集》。当时日本主要报纸发行量已经突破 100万份,为连载大众小说提供了最好的园地。
  从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是大众文学的勃兴阶段。大众文学作家一方面运用欧洲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一方面着力于写现代题材和传奇题材,使这种新兴的文学飞速地扩大了市场。白井乔二(1889~ )于1924至1927年在《报知新闻》上发表他的描写日本两大封建贵族70年间□智斗争的连载小说《富士黑影》,风靡一时。中里介山(1885~1944)自1919年起发表的历史题材的传奇小说《大菩萨岭》,在报纸上连载23年。大佛次郎(1897~1973)的新闻小说《晴天阴天》1926年在《大阪朝日新闻》连载。1927年在《东京日日新闻》连载他的传奇小说《赤穗浪士》,以欧洲文学的技巧,扩大了大众文学的范围。吉川英治(1892~1962)也把欧洲现代文学的技巧,运用于传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结构庞大、情节曲折的长篇小说。1926年在《大阪每日新闻》连载的《鸣门秘帖》,描绘剑术传奇故事,赢得了市场。长谷川伸和子母泽宽合写的以赌徒、流浪汉为题材的小说,也在20年代后期流行起来。江户川乱步、小酒井不木等还开拓了日本侦探小说的道路。
  菊池宽、久米正雄、吉屋信子、中村武罗夫、加藤武雄等,在20年代中期先后由纯文学走向通俗文学创作的道路。他们以当时发行量很大的报刊为阵地,发表现代题材的小说。菊池宽继《珍珠夫人》之后,以《新珠》、《再和我接个吻》、《红天鹅》、《结婚二重奏》、《贞操问答》等言情小说,成为流行的大众文学作家。
  在日本法西斯日益猖獗时,大众文学也出现了呼应军国主义的倾向。编辑出身的大众小说家直木三十五期(1891~1934)于1932年发表《法西斯宣言》,并在报上连载《日本的战□》,公然支持法西斯。1937年侵华战争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众文学的军国主义色彩日趋浓重,一部分作家充当军队报道员。吉川英治于1935至1939年在《朝日新闻》上连载的小说《宫本武藏》,表达了“从乱世的凶器转变为保卫和平的剑”的思想。这一时期,不利于军国主义国策的作品受到排斥,连推理小说也受到限制。大众文学的某些作家改写历史小说。
  日本战败后,大众文学又开始活跃。野村胡堂等人的追捕小说、山手树一郎等人的人情小说和村上元三的格斗小说,在战后不久便相继流行起来。
  战后大众文学有很多新的变化和特点。这种变化和特点在“中间小说”上表现得最集中、最深刻。所谓“中间小说”,一方面具有大众文学作品广泛的群众性和销路,另一方面又具有纯文学的艺术特征。《日本小说》、《小说新潮》、《大众读物》、《小说现代》等期刊大量发行,为中间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石坂洋次郎、织田作之助、田村泰次郎、舟桥圣一、源氏鸡太等人,成为新起的中间小说作家。50年代由于电视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中间文学的发展。柴田□三郎、五味康□从事情节紧张的剑术小说的创作。
  50年代开始兴起的推理小说,也有不少是属于大众小说范畴。
  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中,大众文学的发展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小松左京、星新一等人的科学幻想小说广泛流行。伊藤桂一、丰田禳、吉村昭以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记小说而知名。五木宽之是出色的风俗小说家。
  大众文学是在资本主义报刊、广播、电视、出版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资本主义享乐、颓废、腐朽的一面。有些大众小说充满了黄色内容,即其一例。
                                                                (吕元明)
日本日记随笔文学
  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奈良时期(8世纪至9世纪间),贵族们使用汉文写日记,这类日记属于实用性质。日记作为文学作品,繁荣于平安时期。最早出现的是纪贯之(?~945)写的《土佐日记》(935)。作者是平安时期有名的歌人,《古今和歌集》的编选者。《土佐日记》是第一部使用纯粹日文(“假名”)写成的作品,内容写一个任职于土佐地方的老“国守”(地方长官)夫妇任满乘船归京途中艰难的航海过程。作品着重写了这对老夫妇追怀在任上失去的女儿的感情,也写了长途旅行中的种种苦乐悲欢。作品虽采取了日记体裁,但却假托了一个妇女的口吻,将老国守(即作者本人)作为客观对象来加以描写,说明作者是有意识将这部日记作为文学作品来写作的。这部作品表达了饱尝忧患的老年人的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语言平易洒脱,带有幽默感,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后于《土佐日记》几十年,1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藤原道纲母的《蜻蛉日记》 (974)。“蜻蛉”这个词是“浮生”的意思。作者所以称为道纲母,是因为当时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不传其名,而借用其子藤原道纲来称呼。作者是大贵族藤原兼家的众多妻子之一,是有名的女歌人。这部作品共 3卷,纪录了她与兼家结婚后20年间的生活。作者在作品中倾诉作为一名贵族妇女在一夫多妻制下精神上的痛苦。由于这部作品是用作者的切身体验写成,具有揭示平安时期男贵族荒淫无耻的生活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处于被压迫地位的贵族妇女对自身地位的反省,真挚动人。除此之外,平安时期的贵族妇女还写过许多日记文学。11世纪初期出现的《和泉式部日记》,也是一部用第三人称写的作品,叙述作者与一条天皇的皇子敦道亲王的爱情生活。作者以 110首爱情赠答歌为中心,倾诉了她的感情奔放、无所顾忌的恋爱心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平安贵族妇女的精神面貌。
  与《和泉式部日记》大致同时,还出现了《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所写的《紫式部日记》。这部作品纪录了作者作为一条天皇皇后、藤原道长的女儿彰子的侍从女官时的宫中生活。作者一方面描写了宫中和大贵族道长一族的豪华生活,同时又对这种生活感到怀疑,表现作者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
  11世纪中叶,出现了菅原孝标女所写的《更级日记》。这部作品没有连贯性,写这个贵族妇女年轻时期的种种冥想和老年时期的宗教生活。作品带有宗教色彩,反映了处于没落时期的贵族阶级的空虚不安的精神世界。
  日本的随笔文学和日记文学有相似之点,不过它不受日记那种系日系年形式的拘束,内容广泛。它包括纪行和日记式的文章,也包括对自然、人生、社会各方面的观察、纪录与评论,以及记载考证、研究的成果。随笔文学是日本文学中与诗歌、说话、戏剧等相匹敌的一种形式。
  随笔文学也是在平安时期繁荣起来的,最初代表作品是《枕草子》,作者清少纳言。她做过一条天皇的皇后藤原定子的女官。《枕草子》是各段互不连属的杂文,前后顺序容易改动,经过后世的辗转传抄,出现了很多异本,文字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作品纪录作者任女官时的生活、见闻和对人事、自然的感想与评论,处处显示了她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与非凡的纤细的感觉,以及作者驱使语言的才能。但作者对自然的审美观与对事物的好恶评价都是从当时的贵族趣味出发的。
  另一有名的随笔集是平安末期鸭长明(1155~1216)写的《方丈记》。这部随笔成书于1212年。作者生于神官之家,以歌人知名,50岁时因失意出家。他的一生正值源平动乱的时代,经历了平氏一族的灭亡和古代天皇制的衰落,他在这部随笔集中流露出对时代变幻无常的感慨和消极思想。作品大体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从慨叹世事多艰出发,记述了平氏统治时期的天灾、人事之变(如安元年间的大火、元历大地震、养和年间的大饥馑、福原迁都等等),后一部分叙述了作者的家系、出家隐居后的清贫生活。《方丈记》的文体是和汉混淆体,文笔生动。
  在《方丈记》之后,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部有名的随笔集《徒然草》。作者是吉田兼好(1283~1350),或简称兼好法师。作者兼通儒、佛、老庄之学,是有名的歌人。《徒然草》的书名,按日语的字义讲,是“无聊赖”的意思,可译为《排忧遣闷录》。这部随笔集也是由互不连属的、长短不等的散文组成。全书共分 243段,有杂感,有评论,有小故事,也有一些属于记录或考证性质的作品,涉及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以及公卿贵族、武士、僧侣、樵夫、赌徒等人物,说明作者的社会视野比较广阔。作者对当时日趋灭亡的贵族命运投以批判的目光,认为这是顺乎“变化之理”。作者还写了许多带有寓意性质的小故事。由于这部作品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刚劲,描写生动精确,长期被认为是日本随笔文学中的佳作。
  江户时期,随笔作家辈出,形态纷繁,内容有社会纪录、考证、类纂和小故事的集录等,大多偏重于给读者以知识。由于印刷术的发达和其他原因,作品的数量也随之增长。
  日本古典文学中日记、随笔文学的基本特点在于纪录个人生活和作者的感怀。这种文学体裁成为日本民族文学特色之一,它对日本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日本近代和现代文学中的“私小说”与日记、随笔文学的基本精神有一脉相承之处。
                                   (刘振瀛)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