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俄国文学读后感 可评论 [打印本页]

作者: zjabh    时间: 2008-4-14 13:49
标题: 俄国文学读后感 可评论
应 牧场看守人 朋友在我刚入论坛时的邀请,首次在俄国文学讨论区发帖。为省事,帖子体例模仿 泰比斯 朋友的《名著读后感》。

                                                 一

如果不包括苏联文学,我读的第一部俄国文学作品是一位阿姨赠送的《克雷洛夫寓言诗全集》(2004年。送我书的长辈或朋友我都是感激的,但这是哪一位送的居然都不知道)。这本书当时没写读后感,因为寓言是说理的东西,我要说的作者已经先说了,我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我以前接触的克雷洛夫寓言是散文体的,不知道原著也是诗体,算是长了见识。这也是我得到的第一部译林出的精装书。


                                                 二

我读的第二部俄国文学作品是普希金小说集《上尉的女儿》(2006年)。除书名提示的那一部以外,由5篇组成的《别尔金小说集》值得一提。

我知道它地位显赫,以一天一篇的速度读完。其中《射击》一篇,我曾读过由其改编的故事《决斗》,富有奇异色彩;《驿站长》充满悲凉意味;《暴风雪》带有很强的悬念性;《打扮成乡村姑娘的小姐》清新淡雅。不过这个译名太啰嗦,还是《村姑小姐》好一点;《棺材店老板》幽默诙谐,各有千秋。

书中的每一篇后都附有素材的来源,这对我的创作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

用三天时间读完了普希金的中篇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以及六份“别稿”(从作者手稿中发现)。

小说用第一人称角度,以青年准尉格里尼奥夫和米罗诺夫上尉的女儿玛莎的患难之情为线索,描写了1773——1775年俄国普加乔夫大起义的烽烟岁月,对普加乔夫进行了讴歌和赞赏性的描写,但对他领导的起义持反对态度。格里尼奥夫的正直、坦诚、善良,玛莎的热情和勇敢,普加乔夫的豪爽、英勇、仗义,萨帕里奇(格里尼奥夫的老仆人)的忠诚和过了头的关怀,给我的印象都很深。小说结尾部分还对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作了赞赏性的描写。

从别稿中可以看出普希金不仅对普加乔夫作了更多的歌颂,还试图分析起义爆发的原因,只是因为考虑到书报审查才作罢。而俄罗斯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中(原名《俄罗斯暴动》),对普加乔夫被俘后表现得那么怯懦,先硬后软,显然是违背了作者的原意。不过这个情节,以及起义者无故将天文学家绞死的情节,是否符合史实另当别论(2006年5月1日日记)。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zjabh 于 2008-5-24 11:18 编辑 ]
作者: zjabh    时间: 2008-4-18 13:29
本帖最后由 zjabh 于 2009-2-11 16:18 编辑



我对契诃夫小说的意见,以前在“世界文学长廊”版块谈过,但比较简略,这里再多说几句。

读完上海译文版的《变色龙》,共用了7天。从《醋栗》、《姚尼奇》中读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庸俗生活的剖析;从《出诊》、《公差》、《新娘》中读到了对勇于突破不合理现状者的肯定;从《苦恼》、《在峡谷中》读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但这些篇章不同于莫泊桑和欧·亨利的小说,除《苦恼》、《在峡谷中》之外,我总觉得缺乏吸引力。真正有兴趣的是《喜事》、《她走了》、《钉子上》、《劝告》这样短小精悍、讽刺辛辣的作品。《喜事》中米佳把喝醉后被雪橇撞伤而登报的事当作无上光荣,《她走了》中妻子言行不一的表现,特别是画龙点睛的结尾,尤其令人难忘。

《万卡》是在小学课本上就读到过的(当然不是学校发的),《变色龙》、《套中人》也读过,这次虽是重温,也兴致不减。

《第六病室》没有读出味道来,也许是篇幅太长,没能一气呵成的缘故吧(2006年10月28日读后感)。

9天后重读了《第六病室》,契诃夫通过医师安德烈·拉京同关进疯人院的贵族伊凡·格罗莫夫交谈之后的遭遇,直到悲惨地死去的经历,影射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是不容许有任何新思想存在的监狱。

半年后,又将《变色龙》中未收的契诃夫小说6篇从网上找来,一一读了,圆了2006年冬以来的设想。其中:

《预谋犯》、《歌女》、仿童话的《拔萝卜》,我完全领会了作者的用意;

仿凡尔纳科幻小说的《飞岛》虽不能领会用意,读来也颇有趣;

《文学教师》虽能领会用意,但同相同类型的其他作品一样,觉得枯燥乏味;

《跳来跳去的女人》曾使托尔斯泰“笑得很厉害”,并促使我去急不可待地读它,但我并不觉得有多么可笑,也许是幽默细胞不如托翁足吧,但更可能是它的幽默是非同一般的含蓄。

这一段写得最长。

                                                      五


用了大约9天(实际读了7天),读完了俄国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这是我通读的第二部国外戏剧名作(电子书已上传至资源区)。从前,像其他欧美戏剧作品一样,我只在9年前看过据此改编的电影。

剧中通过一个骗子赫列斯达可夫和一群官僚由于误会造成的一幕丑剧,对沙俄官场的谄媚、专横、贪婪、勾心斗角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讽和揭露,尤其是邮政局长偷拆信件发现真相之后市长为首官僚们的恼怒、悔恨、尴尬,喜剧色彩最为浓烈。

在没有一个值得肯定人物的剧本中,果戈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化腐朽为神奇的“百丑图”。曾有人把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某人和原江苏镇江市委副书记陈某人的奇遇比作现实版的《钦差大臣》,如果获准编剧上演,想必别有风味(2007年6月14日读后感)。



                                                       六
                           
用13天时间读完了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由于把读书时间延长到晚上,速度比原先预料的要快。

小说起初并无意去读,只是在网上见有人读了50页便坚持不住了,但终于渡过难关读完,就想借此试试自己的耐力(但效果是要打折扣的,因为我读得再快,也不像别人那样急促)。

……(情节叙述略)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比重很大,而极为细致入微。但其主题思想——以宗教净化知识分子的心灵,与群众接近,进而化解社会矛盾,已经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宗教无法感化沙皇专制统治集团。至于序言中对作者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丝毫不加批判,却强调俄罗斯民族“笃信宗教,温顺谦恭,逆来顺受,富有博爱思想,具有极强的自我牺牲精神,是道德的表率”、并称“拜占庭基督教中希伯来文化的强烈的原则意识,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此后,由于被蒙古长期征服,这种原罪意识与苦难意识交融,在民族的心灵深处,产生了一种浓郁的罪孽意识,这种意识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渐渐扎根……进而形成一种超越意识,一种执著于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和一种强烈的殉道精神(原文过长,抄录吃力而有所删减)”,我也表示怀疑:也许是这样,但忍耐是有限度的(2008年3月13日读后感。序言由译者曾思艺、朱宪生二教授撰写,这种情况倒是从未见过)。

《战争与和平》待读,将另文处理。

[ 本帖最后由 zjabh 于 2008-4-18 13:31 编辑 ]
作者: 西门    时间: 2008-8-26 22:53
建议读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篇幅不长,好看;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理由一样。
作者: 雨果    时间: 2008-8-28 18:20
楼主没能理解《罪与罚》,也难怪,毕竟是短时间读完的

读下 托尔斯泰的《复活》吧,你会了解宗教(尤其是东正教)对俄罗斯人思想产生多大的影响了。
作者: zjabh    时间: 2008-9-20 16:23
回两位:

         谢谢,除《战争与和平》、《死魂灵》外,均无意。

         我仍然确信:一个笃信宗教,逆来顺受,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是能够忍受包括死亡在内的一切压迫的,革命鼓动对他们是缺乏共鸣的。不存在这种情况,我的话就是对的。
作者: zjabh    时间: 2009-2-10 11:13
缺了《钦差大臣》一篇,补充完毕。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9-2-11 11:29
有时候我感觉到<死魂灵>在叙述方面无人能比,但另一方面我又会想到---当我读着雨果或是托尔斯泰时---它的思想却是很匮乏的,然而既使我意识到这一点,我却没对果戈里产生过怀疑.因为思想的定义很广,不单是哲学的,精神性的,心理的开拓,挖掘,探索,究底;对艺术的责任,对伟大投以激情的目光,也是一种思想.果戈理表现的就是这种思想.
作者: zjabh    时间: 2009-3-2 14:28
本帖最后由 zjabh 于 2009-3-2 14:34 编辑

2# zjabh

                                                                 五


用了大约9天(实际读了7天),读完了俄国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这是我通读的第二部国外戏剧名作(电子书已上传至资源区)。从前,像其他欧美戏剧作品一样,我只在9年前看过据此改编的电影。……


小时候从《世界五千年》里知道果戈理是根据普希金讲述的亲身经历写出《钦差大臣》的,那篇历史故事把官僚们的丑行描绘一番之后,回过头来又评价道:“那么,这个假钦差又怎么样呢?是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是彼得堡纨绔子弟的典型(大意)。”

每当看到这一段,我就怎么也忍不住笑:既然是根据普希金的亲身经历加工出来的,那么岂不就是说……
作者: zjabh    时间: 2009-5-18 09:30
2# zjabh

                                另添一篇:《哈吉穆拉特》

在《茵梦湖》之前,用5天读完了《托尔斯泰文集》电子书中的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

以前读改编故事时,总是感到不解:一个投敌为私利重又背叛的“英雄”有什么写头呢?但读了原作,我看到的是一个报国不能,助敌又无门的夹缝中人物(这一点故事中也写了,但交待得不很清楚)。穆拉特不愿无条件地去当俄国的走狗,宁愿抱必死之心迎击追兵,也不失为有骨气的好汉。


但小说中的两个次要情节占篇幅较大,分散了注意力。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八小时内外”,尤其是他判决打伤教授,患有精神病的大学生一万二千下鞭刑,使他荒淫无耻之外的残暴刻薄形象过目难忘。当然他对穆拉特家乡的高加索山民态度如何是可想而知的了。但是俄军阵亡士兵彼得·阿夫杰耶夫一家的不幸和主题有多大关系,值得写那么多吗?我不明白。


                                                                                                                    ——2009年4月27日读后感
作者: fantalisy    时间: 2009-8-13 17:41
本帖最后由 fantalisy 于 2015-6-14 12:36 编辑

读而不思则罔,这句话送给楼主。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09-8-21 09:58
《复活》《高尔基三部曲》《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看完这几个就足够了。

读而不思则罔,这句话送给楼主。
fantalisy 发表于 2009-8-13 17:41


同样,即使是我这样连对自己都不满意的家伙,也不是您认为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做,就必然符合您的标准的。
作者: 邂逅秋雨    时间: 2009-10-26 19:36
就《复活》来看,以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是很难完全理解的。
作者: 水之梦    时间: 2009-11-1 12:29
就《复活》来看,以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是很难完全理解的。
邂逅秋雨 发表于 2009-10-26 19:36

复活的主线情节很多外国人也觉得矫情
不过作品的看点不是这个了
作者: snowflower    时间: 2009-12-2 16:52
刚刚度过《战争与和平》,只读了一遍,还不敢发表看法。但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皮埃尔说的,‘我们不快乐的原因,不是缺少什么,而是我们拥有的太多。’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10-2-12 13:33
回复 1# zjabh

          一

如果不包括苏联文学,我读的第一部俄国文学作品是一位阿姨赠送的《克雷洛夫寓言诗全集》(2004年。送我书的长辈或朋友我都是感激的,但这是哪一位送的居然都不知道)……
***********
有误,应为2003年。其实当时这书是有读后感的,只是我没有超常的记忆力,就此纠正:
作者: 本人张江安    时间: 2010-2-12 13:34


历时近三月,《克雷洛夫寓言全集》于今日读完。该书用诗体写成,跟以前读到的散文体不同,富有韵味和俄罗斯民族特色。

                                                                             ——2003年5月16日日记
作者: 张良    时间: 2010-4-17 21:07
回复 3# 西门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和版本的原因,《当代英雄》差不多是我读过之后最失望的一本书了。
作者: 西门    时间: 2010-4-17 22:58
回复 17# 张良
我看《当代英雄》的时候还很年轻(肯定不到20岁),记得书是在一户临街的一楼人家的窗口买的(现在当然不会再有这样的小店,更何况是卖旧书)。看了觉得这书太酷了,那时候正处于经常暗恋某个女生的时期,所以觉得特别酷。多年后又重读过一次,居然还是觉得很酷,译者是谁当然不记得了,出版社肯定是上海译文。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