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对外国文学的一些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4-28 14:02
标题: 对外国文学的一些随笔
1.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一个挺有趣的东西,那就是荷马并不会理阿赫琉斯的牙齿会断几次,而桑丘和堂吉诃德却怕得要命。“桑丘兄弟,要知道牙齿断了也和失去生命来得一样严重啊。”堂吉诃德注重,或说塞万提斯注重。然后我们就相信这是更好更诚实的叙述法,或说没理由要荷马说赫克托耳生病,肚子痛,要大便什么,无法上战场或临时跑进特洛伊城解决的嘛,但是你有看见过荷马叙述过奥底修斯笨蛋过吗?荷马笔下的英雄人物就好像仲马迷说的——达达尼昂和三剑客——是属于让人有美好的梦想的。

2.说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这本文学巨著在第7部,女主人翁安娜自杀,第8部就只是只能让她的灵魂附属在文字上。那位为托尔斯泰立传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托尔斯泰在第7部之后,就没有心写下去了..."那当然,顾名思义,《安娜·卡列尼娜》不就是为了描述安娜的故事吗?她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我突然想到结局要嘎然而止,才显得潇洒点,还能让读者颇有浮想联翩之作用,也说不定的。

  3.拜伦爵士毫无疑问是个天才诗人,他写诗的天才,连歌德也佩服,但我们这里不是说歌德说好就是好,他佩服的就是值得佩服的;而是我们会想到歌德这种大人物说的话,要不是带着客观性的,要不是大家都那么认为的,他这样说是很容易遭到反驳的。歌德说的话就是很让人信服,因为他会选择正确的那方面来说而不是自己认为的那方面来说。"什么,那个英格兰诗人,他算什么,他是个恶魔罢了。"殊不知,这些所谓攻击拜伦的人,不正是也将拜伦炒得火热起来吗?于是,我倒想想自己是否要高傲高傲了,不过首先要有勋爵的天才吧。

4.说到歌德,我和他有同感,我们都讨厌死《巴黎圣母院》了。歌德说雨果在表现丑陋,他塑造的人物不是活生生的,而是些木偶人,在演戏给大家看。不过,歌德没看过《悲惨世界》——这是一部媲美得过任何一部巨著的巨著——因为雨果还未发表的时候,歌德就向我们说再见了。要是他看过,将作何感想——那只有上帝知道了——不过歌德倒是很喜欢与自己有相同类似的手笔,他或许认为拜伦的《唐璜》是英国的《浮士德》,价值一斑!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4-28 20:35
5.著有《文学史纲》的美国学者约翰·梅西评论过海涅,说他较早期的诗无处可取,我只想就这一点来谈,他接下去为海涅辩论什么,说他有什么好处,我不去管。对于海涅早期的诗无处可取,我们联想到海涅的那些忧伤小诗,在文学价值上来说,果真没什么可取的。不过这些淡淡忧伤,真挚句子,感人笔触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慰藉?约翰·梅西自己在《文学史纲》的序言说,"有时候在大作品中也需要有些精美小品来衬托"所以诗界,维吉尔,荷马,歌德他们浩浩荡荡的诗歌,也必要有海涅的小诗,雪莱晶莹剔透的短诗才显得更完美。在这里,我又可引用我写的断句"如没矮小,何来高大的“高大”"

6.我喜欢拜伦,不过我承认雪莱的一些短诗比拜伦来得好,但我却并不因此而喜欢上雪莱,怎么说呢?我们都知道房龙博士是很幽默的人文主义者,他在《人类的故事》拿破仑那一章写到如果他突然在家里看到拿破仑经过,他要抛下所有的一切,跟着他走。这一点法国皇帝和拜伦很像,就是有魅力,有感染力。或这样说吧,我喜欢优美的诗歌,但我更喜欢有感染力的诗歌。在这方面,我是认为拜伦比雪莱出色点的。

7.我这几天看(其实我早前也有看)一些较近代的,当代的小说家的小说,如卡夫卡,米兰·昆德拉,帕穆克的作品。然后我将他们的作品和之前看过的欧·亨利,莫泊桑,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对比一下。我发现一个——大家都会发现的——东西,那就是现代小说在想着如何打破传统,比如昆德拉的作品,在幽默的背后赋予了高深莫测的思想内涵,帕穆克的小说则形式新颖,但这两位都不及卡夫卡的爆炸力,仿佛这位奥地利——或捷克,犹太人就肯定是了——作家的眼神,那能震慑住任何目光的眼神,一下子让整个文学界都为他疯狂。帕穆克在《黑色之书》将结局交给读者自己解决,卡夫卡也一样,不过他的答案将因读者的思想而异,这是非常非常有趣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文学知识分子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和反对自己观点的人,大骂大叫的场面吗?

8.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有一本书叫《尤利西斯》,那不是任何人都能读的一本书,当然包括我了。如果你打开之后,你先翻到注解的页面,然后再考虑下能不能读。有兴趣或天性极高或耐心十足的人是读得到的,不过我常常想,很有可能我《堂吉诃德》看完了,读《尤利西斯》的人还没看完,就算看完也还未完全了解。当然他是很值得研读的,不过如果我能将阅读它需要的时间用来读两本名著,那么我会选后者。

9.我有时会想起一个不知是严肃还是滑稽的问题,那就是要是鲁迅先生,或甚至是歌德,或莎士比亚怀才不遇,该怎么办?他们写了好作品出来,就是没人要!岂有此理的事情!然后他们也许像施笃姆晚年才得到赞誉,又或者像多恩,死了才被认为是大师。这种事情如果发生,歌德,莎士比亚会怎样?他们生就就是为了写作的,可现在斩了他们的生计,歌德有钱不说,莎翁可不见是个富翁,该怎么办?说这话的人,也理所当然有点白痴,但请原谅,你们需要知道,这些也有一定的程度值得我们去想的。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4-28 23:22
10.如果现在有个人问我,"伙计,介绍一篇中篇小说来看"(天知道他们是得了什么兴趣——长篇嫌长,短篇嫌无法吸收——会比较喜欢看中篇小说的)那么我就要介绍一位德国作家的了。这时候,如果你们肯定认为我要介绍《少年维特的烦恼》时,你们就错啦。我要介绍的是施笃姆的《茵梦湖》,这真的是我看过最唯美的小说之一了。在我心目中,最好的中篇小说有果戈理的《外套》,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柯南道尔的《血字的研究》屠格涅夫的《木木》大概就这些,但这几篇,唯独《茵梦湖》让我有一份心灵最初的悸动。我看过牧场看守人说过《茵梦湖》不容易翻译啊,确实不容易,关于翻译,我们转个圈再说。

11.英国的小说似乎被他们的诗歌所散发出来的光芒掩盖了,试想想早期的马洛,莎士比亚,弥尔顿,到拜伦欣赏的普柏,到拜伦,雪莱,济慈,还有丁尼生,华兹华斯和科勒律治等等。再看看小说界的,早期的迪福,斯威夫特,菲尔丁,到司各特,狄更斯,劳伦斯,简·奥斯丁,之后有勃朗特姐妹,之后就没什么认识了。确实是诗人较虎虎生辉了点,尽管《鲁滨逊历险记》《格列佛游记》《双城记》《傲慢与偏见》本本都是超级巨著。

12.歌德这位大作家,大文豪,不仅止于一般的大作家,大文豪,他还是德国最最最成功的大作家,大文豪。似乎是他一手撑起了德国文学界,虽然我们知道有席勒,海涅,荷尔德林,施笃姆,克莱斯特,尼采,但是要和歌德相比,总不免少了点霸气,不是吗?我们每次都这样,或说一些略懂外国文学的人,要你和他开口说到德国文学,他就只说歌德诸多,其它就点点滴滴罢了。

13.翻译这回事,汉语翻译家有个弊病,就是想用古典汉文来翻译,比如外国的诗歌,他们有些会翻译得中国化,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再来,当我们看一本翻译外国文学的名著,某些字眼总跑出几个古典汉文出来的,像"今答之"啦,"吾说"啦","兮"啦,这些不可以用在翻译的,确实不可以。因为外国作家不是用这种口气来描述的,而且不知道。翻译家不是用自家的文字来进行翻译罢了,而是要翻译得也很像翻译对象的风格,语气嘛。
作者: keatslover    时间: 2008-4-29 09:39
看你写的这么长,很辛苦,我也来凑个热闹:
8.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有一本书叫《尤利西斯》,那不是任何人都能读的一本书,当然包括我了。如果你打开之后,你先翻到注解的页面,然后再考虑下能不能读。有兴趣或天性极高或耐心十足的人是读得到的,不过我常常想,很有可能我《堂吉诃德》看完了,读《尤利西斯》的人还没看完,就算看完也还未完全了解。当然他是很值得研读的,不过如果我能将阅读它需要的时间用来读两本名著,那么我会选后者。

关于这一点,看经典和有明显特色的作品,显然要比看《堂吉诃德》要辛苦费力很多,但是看这样的书收获也大,仔细读完这样的一本书之后,判断力和审美力应该都会有更大的进步。所以这个是完全值得的,而且不仅仅是我们觉得看长作品和有明显特色的作品辛苦,名人也是如此,比如伍尔芙夫人说读斯宾塞的仙后总想推到最后读,约翰逊博士说读米尔顿的失乐园是个义务 等等。

13.翻译这回事,汉语翻译家有个弊病,就是想用古典汉文来翻译,比如外国的诗歌,他们有些会翻译得中国化,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再来,当我们看一本翻译外国文学的名著,某些字眼总跑出几个古典汉文出来的,像"今答之"啦,"吾说"啦","兮"啦,这些不可以用在翻译的,确实不可以。因为外国作家不是用这种口气来描述的,而且不知道。翻译家不是用自家的文字来进行翻译罢了,而是要翻译得也很像翻译对象的风格,语气嘛。
   关于这个看得出你是希望翻译中有些“洋味道”,就是说赞成的是异化,而不是归化翻译,这也无可厚非,有很多读者在看西方的书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期待。但是在原文中有使用古语的倾向时,翻译中带些古语是可以的,比如浪漫派诗人喜欢使用的woe is me ! 这句话在莎士比亚甚至在乔叟中都有,翻译中带些古语,可以让读者领略原文的意味。但是我也不赞成在这种情况下将其完全按古文,古诗的方式翻译,我看到过一个以中国传统古诗翻译西方浪漫派诗人的例子,当然翻译的文采极好,功力很深厚,但是我们所欣赏到的应该是另外一个美人了!

[ 本帖最后由 keatslover 于 2008-4-29 09:42 编辑 ]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4-29 13:59
keatslover版主,谢谢你来回复下,谁都知道(或猜到)我这人就是闲过头,或是无聊透顶才写些琐碎的句子。但这些还真是压在心头里许久了,不说如喉有骨,不吐不快。
关于翻译的问题,我也想到过,会不会外国的作家,他们也有用他们的古文来衬托下他们的作品呢?我是觉得不要用古文最好,但用了也并不大碍,只是少了点味道。

14.我对诗歌非常非常热爱,我爱的大诗人有海涅啦,拜伦啦,普希金啦,泰戈尔啦等等等。我知道很多人也偏爱这些诗人的,即使他们已经去世很多年了。那么你们肯定会看出一点,就是我比较喜欢浪漫派,古典一点的,确实如此,我宁愿读莎士比亚,维吉尔,也不读现代的所谓新诗。自从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出现之后,小说仿佛一下子有了一种新形式的,突破性的,虽然比起莫泊桑时代,有些是很晦涩,有些是很奇怪。但,眼看现在的卡夫卡,要和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相比,还有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呢。但我们这里不是谈小说的,我们谈诗歌。当小说革新得到成功后,那些所谓的新诗人也要革新诗歌了!当然我认为里尔克等人写的诗很好,但我在一些现代新诗看到很晦涩很丑陋的文字,这些!这些简直在侮辱诗歌!呸,诗歌!只有美,不要和我说艺术!要表达艺术,也不需要晦涩,丑陋!或说,会表达艺术的人,根本不需要用晦涩,丑陋来表达!我鄙视这些新诗,我宁愿读一辈子维吉尔,都不要读他们一首。我不知道同志们,你们看过吗?我很相信,看过的人,肯定会和我有同感的。我最最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侮辱诗歌,还自称这是诗!
作者: 风之柔~水之蓝    时间: 2008-4-29 18:54
我说你这两天怎么一直都没出现呢,原来是躲着想这些了
看了一下,感觉就是纯粹的心里所想
某些观点本人十分认同,真的
比如翻译的问题,特别的诗歌
以前看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像"今答之"啦,"吾说"啦","兮"啦,)
我就会非常气愤,这完全影响了我看书的兴致
甚至我还在心里咒骂这些搞翻译的人
真是的,人家欧洲人根本就不懂你的“之乎着也”嘛!
但是现在想来,这种情况是不能根除的,况且翻译的好也还能勉强凑合
所以也不必吹毛求疵了!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5-2 21:16
15.我认为雨果不曾打算写短篇小说,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写法不能用在短篇的,他是在找字写的,他很难将自己的作品写得凝练些。还有一点就是,雨果和德国的歌德很类似,就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要大部大部作品地发表,他们要雄浑有力,气势磅礴,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像马尔克斯描述七代故事的《百年孤独》。

16.书一多,吸收反而愈少,书少呢,反而得到的更多,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观点。我一下看俄国的,一下看德国的,一下看法国的,我开始觉得自己这样做,简直是在糟踏自己,或像叔本华说的:成为了别人思想的运动场(或许我连这个资格都没有),我这是在滥读!我很清楚这一点了,我寻找出路,我不能被书本砸了。然后我找到余秋雨老师的一些文章,他说要专心读一本书,然后加以了解,千万不要扮作博览群书的才子,又要寻找有关读物来加深理解,到自己接近完全吸收或大部分吸收,这才叫读书。我一下领悟啦!但是,我在想我天性这么差(这是你们都知道的)而且耐性也并不十足,还是说说我今天下午看着《托尔斯泰传》吧。不知是罗曼·罗兰还是翻译家的关系,这名传的晦涩程度不亚于亚力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啊。所以,我怎能专心读这一本,了解这一本呢?

17.我相信大家都会联想到我肯定很喜欢看人文书籍,否则我是不会像个开演讲的,在这里指指说说。确实如此,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我一再用来引证我的观点的房龙博士,其他的呢,当属约翰·梅西啦,我也关注名人自传等的(不过名人很少自己立传),我看泰戈尔的童年,家族啦;我看《歌德谈话录》啦,其实我喜欢文学之余,我也喜欢对他们的生活细节,铁事等等感兴趣的,只是我总是忘了拿来引用,或更诚实的说法,我不懂如何引用。不过我就是喜欢这样写,我是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多属空洞无物,幼稚之至的,但我坚持写,坚持想,是为了有那么一天,我的观点也存在着独特的一面,也存在着不错的看法,所以我才坚持这样做的。

18.我尝试为我读过的名著作笔记,但是我很茫然,我不懂如何下笔。至多我挥挥笔杆,写写故事情节罢了,其他就真的...或说,我懂,但我不懂表达,我觉得自己最了解的作品是果戈理的《死魂灵》,其实应该是果戈理的艺术手法,但我不懂表达出来,不过我一写作,我就仿佛知道果戈理所教给我的。那么,我的笔记是怎样的呢,就是一些生字。我尝试看着书的时候,旁边放了一本笔记本,有什么想法就记下来,但是多数都摘句罢了,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时你们要问我"老兄,你谈这些跟外国文学什么屁事啊,你要写心情记事,麻烦滚到你的blog去吧!"我说,我想如果有位作家的笔记本可以出版,让我瞧瞧,那么会不会增加或改变我的笔记能力呢?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5-2 23:46
19.我对普希金的喜欢并非是他的诗歌而是小说,但我这篇是就他的诗歌来说的。他的诗歌在我心目中,并非每一首都那么好,至少没有雪莱和拜伦的诗,我都一致上认为这两位的诗多属心头好之作。然而,他还是很有魅力的,他的魅力在于他的某些诗非常震撼人心,如《致大海》《假如生活骗了你》《我曾经爱过您,这爱情也许...》这些诗,可是满分得还要再加分的。那么就是说,他的诗,有些较没什么惊奇,但是惊奇的呢,却是不可思议的惊奇。还有一点就是,我刚开始读普希金诗歌的时候,并不太喜欢(那时被泰戈尔迷到神魂颠倒),后来我发觉普希金的诗歌的一大优点了,就是绝无空洞之语,陀思妥耶夫斯基评论普希金的诗说过:这些诗那么短小精悍是普希金精雕细刻而成的。当我领悟到这一点时,对我写诗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时我才喜欢上这位俄国诗歌的太阳。以致现在我努力寻找《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首长诗,但找不到,但是一切随缘,我并不苛求。如纪伯伦说过的:不要强求你要的东西。

20.我对小说非常热爱,以下是我最喜爱的一些小说(无论排名):

短篇小说:
1.《喀布尔人》      泰戈尔    印度
2.《套中人》       契诃夫    俄国
3.《财神与爱神》    欧·亨利   美国
4.《老实人的下场》  里科克     加拿大
5.《好孩子的故事》  马克·吐温 美国
6.《判决》         卡夫卡     捷克/奥地利
7.《项链》         莫泊桑     法国
8.《一块牛排》     杰克·伦敦  美国
9.《海的女儿》     安徒生     丹麦
10.《村姑小姐》    普希金     俄国

中篇小说:
1.《茵梦湖》         施笃姆     德国
2.《外套》           果戈理     俄国
3.《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       德国
4.《羊脂球》         莫泊桑     法国
5.《杜布罗夫斯基》    普希金     俄国
6.《木木》           屠格涅夫   俄国
7.《塔拉斯·布尔巴》   果戈理     俄国
8.《血字的研究》      柯南道尔   英国

长篇小说:
1.《死魂灵》           果戈理    俄国
2.《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     俄国
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  捷克
4.《我的名字叫红》     帕穆克     土耳其
5.《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西班牙
6.《唐璜》            拜伦       英国(我把它当小说来看)
作者: 风之柔~水之蓝    时间: 2008-5-3 18:24
特别提出,《木木》是个很不错的中篇啊
太悲惨了,对主人的忠心换来的却是那班下场
我都为那条狗不值!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5-3 23:22
确实非常好的一篇小说,有说该作是刻意模仿果戈理的写作手法,看看故事中,跑了多少个“只有上帝知道”就非常明白了。屠格涅夫是个非常棒的作家,他写这样,我们才能气愤,木木本来被丢掉,走回来后,却又被逼淹死它。很可怜的。很意味深长的讽刺,耐人寻味的省思。我认为屠格涅夫在早期创作《猎人笔记》的那个阶段,下手非常狠,和普希金,莱蒙托夫一样对抗政府的。看看《猎人笔记》的《总管》,仿佛就是直直地在骂政府。

试看看《茵梦湖》,那天我重看一次,结果梦见自己变成莱茵哈特,那种亲身感受,真的好伤心,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在梦中哭了多少回,施笃姆这部小说写得太让人扼腕叹息,太感动了。我不管别人取笑我,我认为我还如此感性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真是感谢这位德国作家,让我重温心灵最初的悸动。
作者: 风之柔~水之蓝    时间: 2008-5-4 12:28
好意我心领了
真的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5-4 22:09
很好,让感动的故事来洗净我们的心灵吧。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5-7 20:54
21.我发现文学有个现象,不只是在外国,而是全世界的文学。被认为经典的,有价值的文学名著,往往没有比一些评论不上为文学家的作家写出的忧伤感人的小说来得读者多。我们首先承认,事实上,世界庸俗的人是较多的,所以他们会看那些,而不看经典名著。但是我们反过来说,那些小说会取得成功,不只是一班不知所谓的民众要去跟随的原因,它自然有它的魅力。通常这些小说是爱情小说,写得惊世骇情,哭红了不知多少位少女的鼻子。虽然作者的功力确实差了一大截(看过名著的人都会知道这回事。),然而那些人会和你说:我干嘛要去了解你那些所谓的文学,眼下这本书让我感动,让我得到心灵的慰藉,让我感到温馨的时刻,比起什么都来得好啦。就是这一点,外国名著,你很难找到一本很感动的书,真的。你如果翻开一本文学导读,那主编写的话,你必须谨慎考虑,他们写得天花乱坠,一直说这本那本小说多好多好,感人肺腑,其实他们也许连那本书的作者都不知道是谁!让我说些我对外国文学的感动经历吧。《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日记很感动?我觉得并不,有点造作;故事呢,故事感动吗?不,很烦闷,读得很累,我那时候能一口气读完,真是神奇。《三剑客》最后第二章,达达尼昂抱着头痛苦,是有点让人感动的;《巴黎圣母院》是刻意营造感动的,不真实,无法感动;《贝多芬传》罗曼·罗兰确实写得很激情,震撼不少;《堂吉诃德》难以感动,因为幽默性太强了,结局时堂吉诃德要死了,情节还继续搞笑;《死魂灵》在第一部结束时的结尾,确实会让人感到些许的感触和感概;《海的女儿》如果说想要流眼泪,那么这部便是你要的催泪剂了;《少年维特的感觉》维特自杀,多少震撼,但看完整篇没觉得什么意外;《茵梦湖》它正是经典名著欠缺的感动元素;莫泊桑和欧·亨利的一些短篇小说确实感人;《猎人笔记》看着地主对农奴的欺压,屠格涅夫描绘得确实如同海涅的忧伤小诗带来的忧伤;《橙色女孩》是在感动方面做得不错,但文学味道就较浅的一部了;《新月集》诗歌都带出感动,这部诗集却是其他诗歌无法带出的感动,但奈何它是诗集,而不是小说。《高老头》我们会同情高里奥,但巴尔扎克写的都是批判,感动缺乏了。《杜波罗斯基》普希金这篇小说很感动,写得很清新自然;《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的悲剧其实写得很幽默;昆德拉,卡夫卡更不用说了,他们是思考,而不是温馨派的。我提出这些,并不出于什么原因,就只是谈论经典名著其实比某些言情小说,或温馨小说还是太缺乏感动的元素了。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5-14 13:52
22.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歌德说过,给你一张大师的完美图画看,那么你就一下子增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如果用在文学上,那么就是这样,当我们看了大师级的作品,我们就会知道二三流作家的分别了。我确实有这么的感觉。自从我看过经典名著之后,很多书都一眼就知道好不好。在写作手法,可以看见一个作家的功利到了如何,不会被那些所谓的畅销作家吸引住。而且,阅读时的耐心增感,理解能力增高,谁丢一本中学生课外读物给我,我发觉自己都很快就读完,以前还得费一番苦功呢。

23.读经典名著的坏处就是,我已经很少很少时间去看别人的作品了,我一想到,经典名著读到我死都读不完,也就不会抽出时间看别人的作品,或是一些较普遍作家的作品了。这样的想法让那些默默耕耘的作者的作品无人问津。反过来,自己写的作品,如果也遇上自己这种想法的人,那么自己写的东西也不就没人看了?庆幸,我的情况越来越好。我开始看些小故事,感动故事,爱情故事,给自己平衡些(但是真的,一直觉得这些作品很嫩)。

24.还没读经典名著的时候,我是一味想知道故事写些什么;读了经典名著之后,我是一味想知道故事想牵引什么思考性的想法出来。我认为这已经严重打破我看书的气氛了。一看书,就想知道什么内涵什么深刻的寓意。这些都是因为赏析的事情,所以我尽量不看赏析。现在我看的《城堡》,连序言导读都不看,连剑心版主大人的卡夫卡板块也不去,就是怕自己被许许多多的赏析,文解,让自己入主为先,或是没了主见。
作者: zjabh    时间: 2008-5-17 10:59
原帖由 泰比斯 于 2008-5-2 21:16 发表
15.我认为雨果不曾打算写短篇小说,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写法不能用在短篇的,他是在找字写的,他很难将自己的作品写得凝练些。还有一点就是,雨果和德国的歌德很类似,就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要大部大部作品地发表,他们 ...


回16:我和您的习惯有所相似,我也很少“精读”或重读某一本书,也希望尽可能多地读一些书,直到所有能读得下去的名著都读完为止(这不是一个太遥远的目标,因为总数也不过八九十部而已)。但是我和您又不同,每一本书,即使兴趣不大,也读得很细,这样当然很难做到“精读”。当然这是习惯,不是我特意去做的。
既然做不到钻研某一部书,就去钻研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吧。后年,预定为“老舍作品阅读年”(他已经是我读的作品最多的国内作家了),并且准备读完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之后继续读他的“瓦洛朝三部曲”。照旧,兴趣是主要的动力。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5-17 16:59
原帖由 zjabh 于 2008-5-17 10:59 发表


回16:我和您的习惯有所相似,我也很少“精读”或重读某一本书,也希望尽可能多地读一些书,直到所有能读得下去的名著都读完为止(这不是一个太遥远的目标,因为总数也不过八九十部而已)。但是我和您又不同,每 ...


现在我尽量只看一本书,之前是参着看,一起了解,一起阅读。现在,我则是一本书一本书看,看不完,不能看别本,借此提高自己对正在读的那本书提高理解,提高“凝练”的思想。世界上最好的书,约翰·梅西说过,也只不过千多本罢了。当然您说的8/90本也是的确的,对于我来说,确实如此,或者更加少。因为眼下,我所要看的书,还没有超过8/90本。大致上,只看一个名家的代表作,而且有些无法引起兴趣(因为他们写得仿佛不是为了我这种读者写的),这样拉着过,有时,还回归中国文学。看看华人作家的散文。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5-17 17:02
25.普希金与果戈理
很多人说,果戈理如果没有普希金就不会成功。作为喜爱果戈理的读者,我并没有任何意思去驳反这观点。只想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那些创作素材,普希金知道果戈理比他会更出色的胜任运用,所以他才将自己的创作素材都交给果戈理。普希金开创现实主义,果戈理继承并且发扬光大,两人皆是俄国文学最初奉献良多的双剑客。如果被普希金知道有人那么说,他肯定会为果戈理反驳。这将比石头坚硬的事实来得更加确实无疑。

26.果戈理的魔幻写作手法
太多人认为果戈理的写作“乱乱来”,不是夸张的幽默,就是写得魔鬼,妖术都跑了出来。就这样,误会了他的作品之魅力。魔幻手法是较早期的,但是对于一个后期现实主义的他来说,已经留下了烙印。有些人讨论起果戈理的作品还会说,他根本不是现实主义的。可是,他后来的作品已经脱离这些手法,“极忠于生活地写作”了。写这些,是为了让对果戈理的作品感到奇形怪异的读者们改观。

27.《死魂灵》的讽刺不算辛辣

我觉得果戈理大可不必在《死魂灵》第一部的结尾时,叫所有人稍安勿躁,与及解释出,为什么他要写出大家都讨厌的东西出来。他鞭鞑的一切都还算温和,并没超出,需知道他是带着矛盾心情写作的。他讽刺地主们,可是他又想维护地主们。比起后来的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的,直狠狠地批判政府,地主们,《死魂灵》真的,不算辛辣。

28.我发觉很多人很多人喜欢看卡夫卡,不过我错了,后来我发觉很多人很多人不是喜欢看卡夫卡,而是喜欢从卡夫卡的作品中,说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所以才研究卡夫卡。怎样表达呢?原来卡夫卡的爱戴者多数都是爱自己,而不是爱卡夫卡。原来他们想借卡夫卡的作品来让自己受到注意...当卡夫卡的作品留下了谜底之后,大家仿佛成了破解专家,仿佛想要第一个揭破谜底...原来如此。
作者: zjabh    时间: 2008-5-24 16:21
回复20

我看您“非常热爱”的这些小说也包括了第三世界作家泰戈尔、帕穆克的作品。对于“世界名著”基本由欧美日本作品包揽,并且稍有影响的第三世界作家、作品往往都要经过西方人的肯定之类的现象,我是非常不满的。因此,我尽可能地搜集此类作品阅读。今年,定为“第三世界作品阅读年”(当然以后不会停止)。

我建议您进一步扩大阅读面,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而不仅是九国作家心灵的世界。我在“资源区”发布了自制的短篇集《世界小说拾零》及尼日利亚阿切比的《崩溃》、埃及马哈福兹的《底比斯之战》、埃塞俄比亚哈瓦里亚特的《阿拉亚(节选)》,发送了马里英雄史诗《松迪亚塔》(当我见到原著时,感叹译林社出的“世界名著”真正有了世界性)等作品,在“20世纪文学区·泰戈尔之歌”还发送了泰翁的《秘密财宝》,如果有兴趣,可先从这些读起。
当然,我能提供的毕竟不多,而且大多是非洲的。

不管您喜欢哪国的作品,最重要的还是注意身体,像您现在这样经常失眠,一个面包就打发一天,无论是“博读”还是“精读”都是难以长期保障的。

[ 本帖最后由 zjabh 于 2008-5-29 11:44 编辑 ]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5-24 21:18
标题: 回复 18# 的帖子
谢谢您的建议,可是我下载rar压缩文件,每次都有问题,所以总很难在资源区讨到好处。

不过我并非只注重西方的,我也一直在书店注意《宫间街》印度史诗,波斯古诗等的,我很喜欢古老的,也较东方的,只是这些都很难找罢。(至于《一千零一夜》10本厚,真的没法带回家了。)

现在,我都读中国文学,我刚刚在读巴金的选集时,突然间想到,一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只能让我赞叹昆德拉的功力,而我能学得到什么呢?不说模仿,就只说我能得到什么呢?我终于明白如果悟性不高,思想不佳,还是得承认,得回过头来,看最适合自己,看较简单的书籍。(当然我没说巴金的故事简单啊,我是突然在那个时候想着这个问题的)

有那么一次,我买了将近30多本外国小说时,才发觉自己忽略了华文了(因为我得用华文写作),于是又补购几本华人作家的书,然而在买郁达夫,鲁迅,徐志摩等人的书时,是已经荷包干瘪了...也就混进儿童或学生课外读物区买,因为我得知那些书较便宜些,但是质量就不敢保证了(像鲁迅先生的小说,我一直察觉有许多错别字)。

至于睡眠这问题,我真的愈想愈不明,只要一躺下去,便对文学浮想联翩,迟迟不肯睡。我自从接触文学开来,从没一次有过好好的歇息了,可是以前学自然科学,学历史人文并没有这样的现象的,看来对文学的热爱是非常高的罢。有时吃得很饱,一读书会睡觉,所以不敢吃太饱,至于一块面包度日,那通常是在月尾,我看妈妈,妈妈看我才会发生的事啦。
作者: zjabh    时间: 2008-5-25 17:01
原帖由 泰比斯 于 2008-5-24 21:18 发表
谢谢您的建议,可是我下载rar压缩文件,每次都有问题,所以总很难在资源区讨到好处。

不过我并非只注重西方的,我也一直在书店注意《宫间街》印度史诗,波斯古诗等的,我很喜欢古老的,也较东方的,只是这些都很难 ...


既然这样,我感到很遗憾。我自己在网上下载电子书也常常失败,尤其是最喜欢的两家网络图书馆先后停止运行之后。您读书主要靠买,解决这种问题比我要简单,如果“卓越”、“当当”、“蔚蓝”图书网不能满足需要的话,“孔夫子旧书网”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如果您爱清洁,买到后要晒一晒)。当然您或您亲友居住地有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就更方便了。再推荐一些书目:

译林出的“世界英雄史诗译丛”《罗摩衍那》(节译本)
                           《摩诃婆罗多》(节译本)
                     《掌上玫瑰: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我的《世界小说拾零》大多来源于此)
                          
西方肯定过的     索因卡《狮子和宝石》、库切、卡洛斯·富恩特斯的小说
                        《博尔赫斯小说选》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以上两书晦涩难懂,可以放在以后再说)  

西方没有肯定的           菲律宾黎萨尔《不许犯我》
                          印度普列姆昌德小说集
                       巴拉圭罗亚·巴斯托斯的《人子》

[ 本帖最后由 zjabh 于 2008-5-25 17:28 编辑 ]
作者: zjabh    时间: 2008-5-25 17:14
标题: 再回复
您对文学的酷爱之深令我目瞪口呆,像您这样沉迷于中,如果搞创作,一定比我成绩超出许多。要是无意写作,就太可惜了。我创作十二年,写出和发表作品不到一百篇,自己能够满意的连十篇都不到。

我没有失眠的困扰,但我睡不很沉,鸟叫声音大一点就会被吵醒。我有上床想事的习惯,天冷时再怎么想也能睡得着,就不在意了,等天暖和起来,睡眠因此受了影响,我警觉之下赶紧停止这个坏习惯。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5-25 19:29
原帖由 zjabh 于 2008-5-25 17:01 发表


既然这样,我感到很遗憾。我自己在网上下载电子书也常常失败,尤其是最喜欢的两家网络图书馆先后停止运行之后。您读书主要靠买,解决这种问题比我要简单,如果“卓越”、“当当”、“蔚蓝”图书网不能满足需要的 ...


那天看到一本印度史诗改写版的,写成故事类型的,我一向来要看原本的,所以不买了。
索因卡,那天看了他的诗歌,觉得不错,至于博尔赫斯,我不大喜欢接触他,他很深奥,卡夫卡比他还有吸引力些。
至于其他的,我会注意找寻的,谢谢您。

关于对文学的热爱,我看还是因为生活的压迫空虚让我无法不在文学中寻找到一些慰藉罢。我写小说不行,太差了,我老是责备自己怎么能写出这种让人看了浪费时间的作品呢!但我还是一直在努力模仿果戈理,我正在寻找生活上的趣事庸俗事件,一找到就写进笔记本里(不过昨天有件趣事忘记写了进去),我有一天一定要将这些从生活中找到的资料和谐地写成一部生活小说。我看着正在拟定的大纲常有一股莫名的冲动,很想写,可是我强制自己的想法转为忍耐,一定要集满了够丰富的材料,才要写。说来,也有3个月左右,大纲也还不过未满1页(24行的单线簿),小说写就遥遥无期。就刚才,我从今天凌晨起彻夜未眠,为的是回到乡下找寻材料(我要是睡过头,就没人载我下去了),还有回乡最重要的原因是,看我婆婆。
作者: zjabh    时间: 2008-5-29 11:38
原帖由 泰比斯 于 2008-5-25 19:29 发表


那天看到一本印度史诗改写版的,写成故事类型的,我一向来要看原本的,所以不买了。
索因卡,那天看了他的诗歌,觉得不错,至于博尔赫斯,我不大喜欢接触他,他很深奥,卡夫卡比他还有吸引力些。
至于其他的, ...


您接触到的印度史诗是否是“世界英雄史诗译丛”那一套?是的话,以后等我怀着轻松的心情去读的那一天,就应该排除了。

我写现实题材的小说,一般不超过一千字,而写历史小说,写到万字以上也不算太难。原因就是我的身体阻碍我去熟悉社会生活,也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而历史题材,只要熟悉足够的资料就有写的条件。在白湖农场的日子里,我在日记里也记了一些身边发生的有故事性的事,但是因为记录不认真或是怕父母说我多管闲事,多半有始无终。到合肥后我把听到见过的对话和事件都有意识地记下来,日记虽然停止记了,但生活中的记录却比以前多了,可这些记录太零碎了,很难真正用上。
最熟悉也最顺手的生活就是家里的事,可是我自己的事是不打算写成小说的,家人的事有所顾忌:只写正面的,那是先进事迹报道;写到负面的,很容易得罪他们(写日记时,就有过多次教训)。所以更不能有所打算了。

我最后还有个问题:您说的“婆婆”是普通话里的含义吗?

[ 本帖最后由 zjabh 于 2008-5-29 11:42 编辑 ]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5-29 14:34
原帖由 zjabh 于 2008-5-29 11:38 发表


您接触到的印度史诗是否是“世界英雄史诗译丛”那一套?是的话,以后等我怀着轻松的心情去读的那一天,就应该排除了。

我写现实题材的小说,一般不超过一千字,而写历史小说,写到万字以上也不算太难。原因就 ...


我深知写小说不容易,但是有时候不必想得太极端,过于复杂,还是能写得出来的,所以心情是矛盾的,一半的思绪是:无法驾奴小说,一半的思绪是:一定行的,只要摆正心态。

“婆婆”的意思就是奶奶,就是爸爸的妈妈啊。没有什么含义吖。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5-29 15:32
29.果戈理的小说行云流水在于“讲话”式的语句。他叙述什么东西都会让你觉得他在讲给你听,而不是写,写,写。你仿佛会一直在他的作品听到他的声音,他的“讲话式”的文章是衔接性的,他在形容事物的时候,不会死呆呆地描绘,他会说一些自己的意见:“你知道,我们俄国...”接着写下去,他又会在故事中寻找自己出场的机会,看他的小说,自己在读的时候,仿佛自己的声音也是果戈理本人朗读给你听。我是感觉到如此的。很难想象,一位小说家竟然在作品中赋予如此之多让人惊异让人感到好奇的艺术下去,而如何赋予又是作者的处理方法之精明了。

30.我一向来觉得英年早逝的济慈是较为艺术性的诗人,当然我们知道所有文学家不外都是与艺术有着关联的,但是他的诗中,显然看得出作者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诗达到艺术的顶端。无论《夜莺颂》《秋颂》,我看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济慈将能尽完美的方法都用上了,尽管是完美的,但如此一来,缺少普希金的随性,拜伦的豪放,雪莱的晶莹...我不懂关于济慈的太多,但我觉得他还是稍微为了艺术而艺术了,也就在我的脑海中,诗人风格的名单中,他的名字旁边是写着一个"艺术",而不是雨果的"庄重",海涅的“忧伤”。意思也就是说,他无法让我感觉到一种类型,如果有也就是学者所说的唯美和我一直认为的艺术吧。

31.卡夫卡的作品是世界文学的谜,那么卡夫卡的魅力便在于他无法让人勘破的小说。如同卓别林与爱因斯坦不期而遇时,前者对后者所说的:"教授,你是很伟大的,因为世人都不懂你。“卡夫卡的情况是否也是如此?许多许多的学者在一窝蜂地研究卡夫卡的时候,卡夫卡也就如同最深奥的问题的制造者。伟大,也在于创造了一个只有自己明了的谜题吧。
作者: zjabh    时间: 2008-5-30 16:11
原帖由 泰比斯 于 2008-5-29 14:34 发表


我深知写小说不容易,但是有时候不必想得太极端,过于复杂,还是能写得出来的,所以心情是矛盾的,一半的思绪是:无法驾奴小说,一半的思绪是:一定行的,只要摆正心态。

“婆婆”的意思就是奶奶,就是爸爸的 ...


呵呵,多亏问了,如果按普通话理解,就对您的性别产生误会了。

回  21

我读小说时只要是真情实感表达出的凄楚、悲愤、牺牲精神,我一般都会感动甚至很感动,我还一度认为这样的作品就是优秀的。但是我就是这样骨子里自私的人:对于个人的事情,感情承受力很弱;而对于他人的事情,不管是真实还是虚构的,都很难让我唏嘘垂泪。

我从不喜欢读爱情小说,因为我觉得情节不现实(而又不能与幻想类作品相提并论),当然无从体会。外国名著,让我最感动的是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思》结尾斯巴达克思写给范莱丽雅的那封诀别信,尤其是信中那句“我宁愿对你做一个忘恩的丈夫,对我们的女儿做一个狠心的父亲,决不愿出卖起义的弟兄,使自己的名字蒙上永世的耻辱”,让我感受到一种人格的伟大,以及悲壮。以及随后范莱丽雅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个小瓮里,可怜的孩子,就是你爸爸的骨灰!”更是让我鼻酸不已;
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我认为它触及到内心深处的柔软;
莫泊桑《菲菲小姐》主人公的结局,当然是作者刻意为之,个人认为现实不会那么理想化,但正因为此,才感受出一种深深的善意。

国内名著,让我最为感动的是霍达的作品和张平的《抉择》,但数目读得多了,感觉也就迟钝了。但就我自己的创作而言,还始终没有这种感染力。
作者: zjabh    时间: 2008-5-30 16:12
原帖由 泰比斯 于 2008-5-29 14:34 发表


我深知写小说不容易,但是有时候不必想得太极端,过于复杂,还是能写得出来的,所以心情是矛盾的,一半的思绪是:无法驾奴小说,一半的思绪是:一定行的,只要摆正心态。

“婆婆”的意思就是奶奶,就是爸爸的 ...


呵呵,多亏问了,如果按普通话理解,就对您的性别产生误会了。

回  21

我读小说时只要是真情实感表达出的凄楚、悲愤、牺牲精神,我一般都会感动甚至很感动,我还一度认为这样的作品就是优秀的。但是我就是这样骨子里自私的人:对于个人的事情,感情承受力很弱;而对于他人的事情,不管是真实还是虚构的,都很难让我唏嘘垂泪。

我从不喜欢读爱情小说,因为我觉得情节不现实(而又不能与幻想类作品相提并论),当然无从体会。外国名著,让我最感动的是以下几处情节:
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思》结尾斯巴达克思写给范莱丽雅的那封诀别信,尤其是信中那句“我宁愿对你做一个忘恩的丈夫,对我们的女儿做一个狠心的父亲,决不愿出卖起义的弟兄,使自己的名字蒙上永世的耻辱”,让我感受到一种人格的伟大,以及悲壮。以及随后范莱丽雅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个小瓮里,可怜的孩子,就是你爸爸的骨灰!”更是让我鼻酸不已;
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我认为它触及到内心深处的柔软;
莫泊桑《菲菲小姐》主人公的结局,当然是作者刻意为之,个人认为现实不会那么理想化,但正因为此,才感受出一种深深的善意。

国内名著,让我最为感动的是霍达的作品和张平的《抉择》,但数目读得多了,感觉也就迟钝了。但就我自己的创作而言,还始终没有这种感染力。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5-30 21:37
普通话??我是男生就对了。

说到《斯巴达克思》,我是没看,不过前年我读了有关他的历史,深深感到他的伟大,然后在去年的时候收集好些有关古罗马的资料,包括奴隶啊,维苏威火山啊,角斗士啊的,接着开工!自己写《斯巴达克》,确实好笑吧?我那时候还没接触外国文学,我也不懂已经有乔万尼奥里写了。那时候旨在写好,要让大家关注历史,从斯巴达克高尚的情感上提升自己的品格,还有就是要批露那些陷害战奴的古罗马军官们,可是结局我也定为克拉苏(没记错吧)取胜了斯巴达克思。但是大纲写好了不少,只是写好三章及几章未完成的,一时兴起才写的吧。原因在于后来的战争场地太不熟悉了,无法继续写,写好维苏威突围战,不知该如何下笔了。

《最后一片叶子》前些日子才看,确实感人,欧·亨利这篇小说厉害,捕捉到很美妙的事物。目前还是认为施笃姆的《茵梦湖》是外国小说中最感人的了。

中国文学作品,沈从文的《边城》,那天看了一些,老人,翠翠和黄狗给我的感觉很自然,很难寻得的一种画面。至于其他的,只读过巴金,贾平凹,鲁迅(《阿长与三海经》挺感人),大概就这些吧。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6-1 22:02
32.我今天抱着一只不知道是壁虎还是恐龙的毛娃娃看着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突然间有感而发,但不是与该书有关,我总是看着一样东西,想到另外一样东西。关于写史诗的人,我突然感悟到,原来写史诗的人野心与使命是非常之高的。要不是没那野心,单凭热情和努力是无法造就史诗的。我们看到荷马的《伊里亚特》,我们会相信,他(或他们)写这些诗是为了永垂不朽的了;而果戈理的《死魂灵》,作者说要体现俄国的整副社会;维吉尔为了赞颂国家创造了《埃涅阿斯纪》历时10年不下,同样地是抱着强大的使命。所有写大作品的人,内心难免有一股要惊天地的情感,这在我来说,绝对无可置疑。

33.毫无疑问的,莫泊桑是三大短篇小说家里,被众多人认为最好的一个,这样的一个问题会让我们想着契诃夫和欧·亨利缺少了什么。契诃夫的名篇《套中人》《变色龙》讽刺及幽默味道十足,很大的程度映现作者的风格及技巧;然而他有些篇章显得不够凝练,不够精彩;说到精彩,欧·亨利的故事就较有趣了,毕竟他寻求美妙,出乎意料的结尾是很让人惊喜而又回味的;然而欧·亨利的文笔委实浅了些,我提倡文笔清晰,但欧·亨利的文笔显得庸俗了些,这与他的写作手法有关,(如果不是出于欧·亨利的问题,那么就是译者的事了,我手头上这本译本不好),可惜欧·亨利,我需要指出他最让人喜爱的名篇也就那几篇《最后一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等等。早些日子我认为欧·亨利比契诃夫较出色,但是今天看了看欧·亨利的小说,我觉得欧·亨利靠着他的名篇而名气大了些,其他的作品不见得有《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带来的惊喜了。而契诃夫的普篇的总多作品中都有一定的吸引力,以此来看,他的短篇小说会比欧·亨利耐看得多。

34.简·奥斯丁被学者论为道德家的文学家,莎士比亚则被说为哲学家的文学家。简小姐写的小说说的道理明晰,颇有劝教的味道,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了道德家。莎士比亚写出的则是更高一层次的思想,那么就变成哲学家了。简小姐并不是想宣传什么大思想,他只想让人受到教育,所以她在老生常谈中是很擅长的,不过在叙述老生常谈的道德礼貌,她的文笔是清晰,是容易让人吸收的,这点也就增加了她的作品的价值了(也就是说,写老生常谈也不是要写就写,需要懂得驾奴)。莎士比亚他这天才之才,脑海里有着一大堆哲理,而且是许多人想不到的哲理,于是他成了哲学家了。但莎士比亚同样是个道德家,我所要说的是,较高层次的道德家也就变成哲学家了。
作者: zjabh    时间: 2008-6-6 16:37
原帖由 泰比斯 于 2008-5-30 21:37 发表
普通话??我是男生就对了。

说到《斯巴达克思》,我是没看,不过前年我读了有关他的历史,深深感到他的伟大,然后在去年的时候收集好些有关古罗马的资料,包括奴隶啊,维苏威火山啊,角斗士啊的,接着开工 ...


您居然敢写外国历史题材,令我很吃惊,我只敢试着在未来最宏大的一部小说中写一点阿拉伯帝国派兵援唐平安史之乱的情节,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得到资料。好几年前我听表弟说过,有一位青年作家想写一部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怛罗斯之战题材的小说,就有一位名教授评论说:“我劝他还是别写了,就是写出来也不会好。”(当然,这有点打击人的意思)后来有没有问世,我就不得而知了。我现在写的头一部长篇小说定为不超过20万字,参考资料就在十部以上,所以我认为除非精通外文,不然写外国题材历史小说不比登天容易。

您说的《茵梦湖》,我产生一点读的念头,但照读书计划来看,至少得排到2011年了。希望您能简单地说说它是长篇还是短篇,什么题材。

从后天起,我那部长篇就进入最后9天的冲刺阶段,所以与各位朋友要暂时分别一下了。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6-7 00:09
您居然敢写外国历史题材,令我很吃惊,我只敢试着在未来最宏大的一部小说中写一点阿拉伯帝国派兵援唐平安史之乱的情节,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得到资料。好几年前我听表弟说过,有一位青年作家想写一部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怛罗斯之战题材的小说,就有一位名教授评论说:“我劝他还是别写了,就是写出来也不会好。”(当然,这有点打击人的意思)后来有没有问世,我就不得而知了。我现在写的头一部长篇小说定为不超过20万字,参考资料就在十部以上,所以我认为除非精通外文,不然写外国题材历史小说不比登天容易。

您说的《茵梦湖》,我产生一点读的念头,但照读书计划来看,至少得排到2011年了。希望您能简单地说说它是长篇还是短篇,什么题材。


关于写历史小说,那时因为我太技痒,而且被斯巴达克深深受到影响。写出来的东西就……然而当时的写作热情,现在都找不回来。

关于德国作家施笃姆的《茵梦湖》,如果您现在读最好,毕竟阅读这本书费时不长。这部作品非常值得一看,因为它是集小说,散文,诗歌的体裁写成的,它是一部片断的生活式,爱情的小说,属中篇,孙凤城翻译最佳,在我所见。

我已经忘了刚才我如何写了(因为刚才写好发表的时候遇到论坛升级~ 终于没能发表成功了),我刚才写了三部分该作的优点,大自然描绘,浪漫抒情情节气氛及淡淡的忧伤爱情。我有写一些关于此作的读后感,你可以到《名著读后感》看看。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7-16 11:24
35.对读者无价值的自我观点价值

08年7月12号凌晨写下的感想。

(在此想要感谢俄罗斯小说巨匠果戈理与及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人奈保尔先生)

  我在阅读中寻找到最大的乐趣或是于我是非常满足的感觉便是我能从各位大师的字行间深入探索,细心地查询时寻找到,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感想与及自我观点——尽管这是很低微的,因为对于探索所得到的具有个人主观性的若干或单独结果,对于它的作用通常是读者根本没能拥有(因为摄取得到的东西几乎为零)而只具备知道一种“层面”的外层表象而已的能力。所以对于除了作者之外,它仅能以贴着价值低微的标签来向面向所有读者的。但在另一方面,它因为是作者努力的,仿佛寻宝似地挖掘而获得的,所以在作者眼里又是那么令人兴奋的,感到无与伦比的,宛若是自身与作品所诞生出来的结晶,因为这些是已经达到一定的审美角度的——从而让我漫游在文学的长廊中即使像个书呆子,似个并不能称之为“精明读者”的读者也能一直继续爱着文学并且我直认为这我所喜爱的文学是属于真正的文学,毫无虚伪成分的文学。也因此,文学与我的生命是衔接起来的。他们俩同样具有特殊的成份,使得彼此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现在,我才相信自己是摸到了文学的框,而正鼓着巨大的勇气与准备付出更多的努力踏进框中的世界——文学的世界。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8-1 19:05
标题: 36.
倘若一首诗的表面上连基本公认的美都不存在,那你又如何能要求人家去看你的诗?
作者: mu    时间: 2008-8-2 10:05
读了泰比斯的这一系列笔记,心想,若泰比斯决心写作,凭这种毅力与持久的热爱,是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泰比斯最近这几则笔记,就不是一个普通读者有能力写出来的啦。

“除了作者之外,它仅能以贴着价值低微的标签来向面向所有读者的。但在另一方面,它因为是作者努力的,仿佛寻宝似地挖掘而获得的,所以在作者眼里又是那么令人兴奋的,感到无与伦比的……”

的确,只有毫无功利的阅读,“感到文学与我的生命是衔接起来的”,才能理解作者苦心布置的细节。
经典作品每一部分都美,不仅如此,而且要在合理巧妙地布置下,不单具有段落的美感,在整体上也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气势,这是文体的效力。泰比斯提到的《茵梦湖》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8-3 23:14
原帖由 牧场看守人 于 2008-8-2 10:05 发表
读了泰比斯的这一系列笔记,心想,若泰比斯决心写作,凭这种毅力与持久的热爱,是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泰比斯最近这几则笔记,就不是一个普通读者有能力写出来的啦。

“除了作者之外,它仅能以贴着价值低微的标签 ...


牧场看守人写的有关《茵梦湖》美妙之处,就是我想说的,可是我无法表达出来,我只能说“故事中还有许多情节非常感人,是以普通的场面营造出强烈的浪漫气氛,忧伤情怀的。”倘若读过《茵梦湖》的人没有这种感觉,他是很可惜的,因为这种感觉就是读这本书最好的获得了。

牧场看守人过奖了,当然我也相信您的眼光,但我在阅读的时候,我开始发觉自己原来只是个很懂外国文学的人,可是一写起作来,却什么也写不出来。
至于读了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后,真的让我一下惊醒了,我真的觉得我的发现,读后感是让自己非常兴奋的,然而我又不太相信这些让自己感到兴奋的东西同样会让人注视,而如今看到牧场看守人的肯定,我也确实感到当时的激情(那则笔记是我阅书至半夜,突发写下的感想)原来是能与其他人起到共鸣的。(无论如何,我到现在才感到那种感觉,我却认为很多人已经有那种感觉了,所以自己是很迟钝的)
作者: 西门    时间: 2008-8-6 23:22
英国的优秀小说家还有不少啊,起码还可以加上哈代,高尔斯华绥。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08-8-15 05:37
总得来说,英国的小说家与法国相比难免相形见绌。英国拥有更多的散文家和随笔家,如兰姆,吉辛,斯蒂文森,评论家卡莱尔,阿诺德;戏剧家有那个无与伦比的莎士比亚和伦比无与的马洛;诗人就不必说了,东一个彭斯,西一个布莱克就够杀了。
作者: 西门    时间: 2008-8-16 00:56
本人不敢苟同,也许英国小说没那么多花哨,但其相对质朴的文风,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技法,昂扬向上的基调和法国小说相比毫不逊色。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