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内心的自由-读黑塞《玻璃球游戏》后感
[打印本页]
作者:
御长更
时间:
2008-6-30 09:02
标题:
内心的自由-读黑塞《玻璃球游戏》后感
内心的自由
―――读《玻璃球游戏》后感
他毕生都是在奉献和工作中度过的,这却是他的自由选择,他毫无虚荣野心,一生充满了音乐,好似让他自己成为音乐家和音乐大师只是使音乐成为达到人类最高目标的途径之一,那目标便是:内心的自由、纯洁和完善。
很高兴如今的我有了思考的能力,我常将这样的思考写成文字,贴在生命中的各个拐角,关于语言,文字,发展以及进化。我虔诚的完成每一阶段的思考,然而却始终规避着对一种事物的思考,那便是走完一生之后最后时刻的来临,我将怎样面对。
《玻璃球游戏》只读到一半,能深刻感受到音乐大师的大限将至。他并不为此而担忧,尽管皮肉已然衰败,却始终每日坚持散步和演奏。他的每一个表情,眼神以及微笑都让人感到神圣,具体说是让克乃西特感到神圣,在这样一本以深层次精神领域探讨的书中,这一章节的描述的的确确是让人感动的。
我曾想过在书本的完结后对此下点功夫专门写一段书评,然而当我读到圣化了的音乐大师的时候,我不得不提前动笔,对黑塞笔下偏爱的这个人物进行一场简短的悼念。卡斯塔里不过是虚构,玻璃球游戏,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虚构而已,然而在这样一个虚构的宗教团体中,很清晰的看到了对深层次精神世界的虔诚以及膜拜。而这种虔诚不是来自于肤浅的文字,而是高深的变化莫测的音乐世界。黑塞显然对巴赫和莫扎特有着极高的评价,他将此二位大师神圣化,而全书中也唯有音乐的引入是真实而客观存在的。对此,音乐大师这一人物的出现便显得尤为尊贵和必要。
从精神世界的第一次感召,它好像是孩子降生时的洗礼,没有语言,简单的二重奏,却奠定了一位大师的一生。是音乐大师教会克乃西特静坐默观,何谓静坐默观,黑塞后文有所禅师。就是静下心来对精神世界以及由精神世界引发的行为的一切活动进行审核。是否有过不虔诚,是否得到纯净和完善。而这一点在如今以被可笑的取缔了。没有人静坐默观,除了取而代之的虚荣,很少有人深层次的自省。
我不敢说做到了这点,更加不敢要求其他人这般。我所体验的音乐是那些在商业林立中滋生的所谓精神食粮,然而尽管他们诞生于商业,却也无数次的感动着我。是我变得脆弱抑或敏感了么?索性还是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此类的音乐感召,然而人们在感召之余并没有更甚层次的自省,这也是我甚感愧疚的原因。
老音乐大师在最后的时刻变得沉默寡言。即使面对自己特别亲切的得意门生以及一手提拔的游戏大师,依然只是一个亲切的微笑抑或一瞬友好的眼神。以往他会孜孜不倦的敦敦教诲,如今则是抱之以微笑,直至克乃西特用尽一切办法来激发大师的语言功能之时,换取的不过是“徒劳”一词。我不知道此处究竟理解到了几分?在二战这样严肃的大背景下,即使生存都危在旦夕,黑塞却以惊人的毅力探究人性精神的最深刻最广袤之处,探究不断自行中人们虔诚的神性。
是啊,难道音乐大师最终的表现不是神性么?我们作为普遍的个体生存,追求的的确不是让自己脱离俗体超脱成神,然而当慵懒以及利益日渐加重人类的罪恶之时,我们还有多少神性留给子孙后代,我们还有多少神性来拯救这个世界。
话题自然是扯远了。阅读至此我的确是受到感动,音乐大师最擅长的乐器乃是管风琴。我很想放一曲巴赫,在人性的外壳下静坐默观,体验一场精神的畅游。因为所有的追求无不过是一场空虚,唯有那最最崇高的目的:内心的自由,纯洁和完善。
作者:
怜悯心经
时间:
2008-6-30 10:38
因为所有的追求无不过是一场空虚,唯有那最最崇高的目的:内心的自由,纯洁和完善。
不怎么同意.
作者:
怜悯心经
时间:
2008-6-30 10:46
“自我”完善在尘世上是软弱而凄凉的。不相信在这样的完善中有幸福存在。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8-6-30 19:50
标题:
回复 3# 怜悯心经 的帖子
怜悯兄好像曾尝试到过“自我完善”的软弱而凄凉,不然是不敢下这样的断语的吧……
那么按怜悯兄之见,怎么样才能算幸福呢?
作者:
云起时
时间:
2008-6-30 19:52
原帖由
Bsharribullet
于 2008-6-30 19:50 发表
怜悯兄好像曾尝试到过“自我完善”的软弱而凄凉,不然是不敢下这样的断语的吧……
那么按怜悯兄之见,怎么样才能算幸福呢?
俺又想说那句了
,还是不说吧
,不然怜悯兄可能要生气了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