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海森毕特尔
[打印本页]
作者:
最后的美食家
时间:
2008-7-27 15:03
标题:
海森毕特尔
查反讽的时候偶然间看到的德国诗人,写过一首叫《那又怎样》的诗,之中的第一段就用了十二对悖论,无奈在网上只能查到极少的资料
赫尔穆特·海森毕特尔(1921- ),德国诗人。第二次大战期间服兵役并受重伤。后修习建筑学、艺术史和德语文学。1959年在斯图加特任广播电台编辑。早年诗集《组合》(1954)和《风土记》(1956)为试验诗的代表作。后出版《教科书》六卷,取消语法和诗韵规则,提倡“具体诗”。另有长篇小说《达朗贝之死》(1970)、文论集《论文学》(1966)、《何谓诗的具体性》(1969)、《论现代性的传统》(1972)。
(绿原)
表述可以表述的一切
表述可以表述的一切
了解可以了解的一切
决定可以决定的一切
达到可以达到的一切
重复可以重复的一切
结束可以结束的一切
那无法表述的
那无法了解的
那无法决定的
那无法达到的
那无法重复的
那无法结束的
不要结束那无法结束的一切
(河筏 译)
这可能是我今年看到最奇怪的诗了。芦笛的各位有对海森毕特尔有了解的人吗?
作者:
小香可
时间:
2008-7-29 14:50
生活中充满了悖论,有时候真让人无所适从啊,当他暴走了吧……
作者:
最后的美食家
时间:
2008-7-29 14:57
。。。
作者:
Moderato
时间:
2008-8-6 15:45
不知道这是谁……
作者:
Seconds14
时间:
2008-8-11 00:34
虽然不了解啦。不过从风格上说,确实十分实验。我觉得求知欲过剩也不好啦,因为现在的知识太爆炸了,很容易变成 name drop哦。
作者:
Seconds14
时间:
2008-8-11 00:41
就那首诗本身而言,如果硬是要有所解释的话,我觉得很像维根斯坦哲学研究的通俗版。
用一般心理分析作者的意图的话:很可能就是一个想突破某些连他自己都还没有彻底掌握的诗歌感受规则,去做一些大脑里的胡思乱想。好像那些抽象画派的作者,有时候只是在顺从大脑随机性的神奇,并沉迷其中。
这首诗不很怪啊,如果你把一些生活的问题抽象,让一些抽象名词和动词按照类比性排列,然后用诗句的整齐方式加工一下,就成为这样的诗了。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