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建议: 增加中世纪文学板块 [打印本页]

作者: 永无止境    时间: 2009-1-1 21:23
标题: 建议: 增加中世纪文学板块
或许,大家都知道,,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古典时代与文艺复兴之间近一千的时间,并非彼得拉克所定义的“黑暗时代”, 这期间同样涌现很多绚丽多彩的文学作品。

国内学界已经开始逐渐摆脱前苏联学者历史分期的影响, 逐渐关注西欧中世纪的文学成就。

希望论坛能增加中世纪文学板块,向国内文学爱好者展示一个更全面更丰富的西方文学舞台。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9-1-1 22:53
这个版块以前就叫“中世纪·文艺复兴”版块,后来改版后中世纪不知道怎么没有了……
作者: ak1789    时间: 2009-1-2 10:38
中世纪西欧我就看过两样书,一本亚瑟王之剑,一本罗兰之歌
说实话,那年头的文化实在不如文艺复兴之后的繁盛,游吟诗人的诗歌可能挺不错的吧
作者: 永无止境    时间: 2009-1-3 09:37
不是不如文艺复兴时期繁盛,是被后世人为地埋没。

尤其国内出版界向读者引介的作品很少。文学史方面的书籍对中世纪时期的介绍也是寥寥几句。
作者: ak1789    时间: 2009-1-3 09:42
有可能,那时代大体在书上就是:“文字尚在成熟中”
作者: 永无止境    时间: 2009-1-3 09:44
其实,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的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和传说,都是来自中世纪。

举个典型例子,莎士比亚的《罗密欧朱丽叶》,《哈姆雷特》的故事原型都是来自中世纪。

如果大家读《神曲》,肯定更有感觉。但丁笔下的人物和传说,除了来自古代神话和《圣经》,还有更多来自中世纪文学作品和骑士传奇。比如地狱第二层,提到的两部法国骑士传奇《特里斯丹和绮瑟》,《湖上的朗斯洛》。
作者: ak1789    时间: 2009-1-3 09:54
不过神曲及其后的一系列作品的光芒盖过了这些书,于是我们大体都不知道这些了。留在我们耳中更多的是托尔斯泰、雨果、卢梭这些人的声名了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9-1-3 09:55
研究中世纪,复杂的历史和语言的也是两大难题。文艺复兴虽然名声好像很响亮,其实状况也好不到哪去,即使是情况最好的英国。主要也就是莎士比亚,其他人很少有人译介,即使偶尔出了本《斯宾塞诗集》之类的书也很少人会被人留意到……
作者: ak1789    时间: 2009-1-3 10:04
中世纪苦就苦在这里呀,文艺复兴还有莎士比亚,还有但丁、薄伽丘等人,中世纪却没有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文豪。
作者: ak1789    时间: 2009-1-3 10:12
本帖最后由 ak1789 于 2009-1-3 10:13 编辑

事实上,由于意识形态以及当代人的理性的缘故,许多那个时代的好故事我们中国都不知道,比如圣方济各的故事,还有许多别的圣徒的故事,我只能从别的小说中去猜测那些伟人们的事迹
作者: 永无止境    时间: 2009-1-3 10:15
从近代延续到现代的价值观念一直着重倡导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思想,故意忽略了中世纪的成就。

尤其国内学界受前苏联影响巨大,对中世纪文化更是一笔带过。

不过近年来对欧洲中世纪文化成果的引进和介绍已经逐渐丰富起来。

推荐几本有趣的书:

《中世纪的衰落》
《12世纪文艺复兴》
《宫廷文化》

记得读《中世纪的衰落》,读着读着,都能笑出声来。中世纪的人们,很可爱,很性情。
作者: ak1789    时间: 2009-1-3 10:29
看来不错,有机会找来看看
我中世纪方面的入门书是本科幻小说……《重返中世纪》,写的很扎实,老实说,不管是科技还是历史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9-1-3 10:45
<中世纪的衰落>今年出了个新译本《中世纪的秋天》,还有赫伊津哈的其他几本书
作者: 永无止境    时间: 2009-1-3 10:46
把"Fall"翻译成了秋天, 还美式英语呢,哈哈,太搞笑了!
作者: ak1789    时间: 2009-1-3 11:07
他们肯定说“这叫意境”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9-1-3 13:08
14# 永无止境


译成“秋天”可能更准确,新近的英译本名字就是The Autumn of the Middle Ages 。不过这个秋天是否指“衰落”的意思,没看过这本书,不好判断。
作者: 永无止境    时间: 2009-1-3 13:35
特意把这本书从书架里找出来,原版书名是“Herfsttij der middeleeuwen”, 英文版书名:“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

似乎没有还找到“秋天”的影子。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9-1-3 13:39
转一段:“Herfsttij der Middeleeuwen(1919)的头一个英译本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 (1924) ,因为错误太多,被学界鄙弃,而有了第二个英译本,也就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The Autumn of the Middle Ages (1996)。这第二个本子,据我的印象,已经由商务印书馆请人翻译出来,汉译名著丛书中已经预告,但还未见出版。按常理推测,商务想必是购买了芝加哥的版权。  ”

详见
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361131/
作者: 永无止境    时间: 2009-1-3 13:49
本帖最后由 永无止境 于 2009-1-3 13:51 编辑

1924年的第一版英文版,作者本人亲自写的前言,并作出说明:“本英文版并不只是原著荷兰语的简单翻译,它是根据作者的思路,加以修正、删改及提炼后的精华。”

所以不太明白,1924年的英文版,都得到了作者本人的确认,却被“学界鄙弃”?

1996年的版本,是否也经过作者本人的过目呢?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9-1-3 14:01
随着我给的链接,你就可以看到中译本序的一个说明,里面有涉及到这个问题:


二、版本



赫伊津哈这本《中世纪》出了两个荷兰文版、一个德文版、一个法文版(1932)、两个英文版。两个荷兰文分别在1919年和1921年印行。德文版1923问世。第一个英文版是节本,名为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1924年出版。第二个英文版是足本,名为The Autumn of the Middle Ages,1996年出版。

国内出的汉译本有两个。第一个版本《中世纪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根据的是英文版节本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

我们奉献给读者的这个版本名为《中世纪的秋天》,选用的是英文版足The Autumn of the Middle Ages。

两个英文版本相隔72年。两个版本的差异详见本书“英译者序”。我们在这里也做进一步的清理和批判。

第二个英译本的译者是芝加哥大学的两位教授:罗德尼·佩顿(Rodney J. Payton)和乌尔里希·马米奇(Ulrich Mammiatzch)。马米奇在译本问世前夕不幸去世。佩顿在“英译者序”里非常绅士而克制地痛斥了第一个英译本。

第一个英译本由赫伊津哈本人“钦定”,译者弗里兹·霍普曼(Fritz Hopman)又是他的同事和朋友。按理说不应该有大的质量问题。遗憾的是却大有问题。什么问题呢?简单地说就是三个字:节、删、编。这个节本只有原书三分之二的篇幅,此为节;略去原本的一切注释和书末参考文献,此为删;原书14章拆分为23章,此为编。本来,节、删、编不一定出问题。世上有许多经典的节本不也传诸久远吗?但节、删、编的原则和前提是不能损害原著。

不幸的是,霍普曼的“Waning”就损害了原著。在节、删、编的过程中,这个节本肆无忌惮地砍头去尾、段落重组、句子重构,被罗德尼·佩顿及其老师卡尔·韦因特罗布斥之为“非常低劣、严重伤残”。佩顿说:“我的已故同事乌尔里希·马米奇和我一致认为,值得尝试推出一个新的译本。我们要拯救被糟蹋和低估了的珍品。”

既然霍普曼的英译本由赫伊津哈“钦定”,那又为何导致如此严重的问题呢?

笔者愿意用同情的立场去理解。我对这个谜的初步解答是:

(1)屈服于外界压力。20世纪20年代初,赫伊津哈作为欧洲文化史权威的地位尚未确立,国内学界对他并不推崇。他的《中世纪》遭遇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墙内固然开花,且三年内就出了两版(1919,1921),但批判之声不绝于耳,压力不小。学界的批评主要是两条:1)太偏重文学和艺术,2)太繁琐。这本书在墙外更香,很受德国人推崇。1923年,德国人就给他出了德文版足本,而且其译文既忠实又精确。遗憾的是,为了照顾国内学界的批评,为了迁就一般读者的胃口,他愿意对《中世纪》“动手术”。

(2)急于在国外出名。在此期间,赫伊津哈急于推出法文版和英文版,他可能过多考虑了出版商的要求。

(3)急于打开国外特别是美国市场,所以他愿意对荷兰文原版动大手术,似乎伤筋动骨也在所不惜。

(4)赫伊津哈委托同事弗里兹·霍普曼(Fritz Hopman)教授作这个英文节本的原因之一是给霍普曼提供一点稿费,帮助他克服一些经济困难。不知道这样的委托是否合适。从我们检索的资料看,后来的学者批评这个节本是有道理的。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9-1-3 14:06
当然,译本的问题可能更多是理解思路的差异而不一定是技术上的硬伤,各家的意见摆出来了,读者有权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版本。
作者: 永无止境    时间: 2009-1-3 14:06
唉,原来这样啊!感谢版主提供的信息。

这个赫伊津哈,原来也是如此急功近利呀,哈哈!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3-3 22:52
中世纪的学者非常执迷于宗教,圣经几乎涵盖了人们的全部生活,这个时期的主要是赞美主,赞美虔诚的人。圣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和吉本的《罗马衰亡史》以及《罗兰之歌》等。。。罗马天主教的影响很大。尽管从英国开始的宗教改革,产生了一些新教,但总感觉那些殉难的天主教徒感觉灵魂都非常的趋于圣徒,他们鄙视异教。我敬畏的先知——诺斯特拉达穆斯就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人民逐渐意识到:并没有完美的上帝敬仰方式,也没有理想的社会变革思想,更没有如意的社会制度。除了赞美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够好。。。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光荣革命、(启蒙运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运动就不提了)所产生的最后成果其实是被英美得到了。文学上更是如此。现在的人逐渐的不敬神了,在文学中灵魂的境界当然就会变低了一些,但还好写作技巧上去了、表达的方式先进了。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9-3-4 13:59
汗,吉本也跑到中世纪了……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9-3-4 14:10
本帖最后由 Hermes 于 2009-3-4 14:12 编辑

想了解中古文学,还是看看我以前发的这个贴吧,中世纪也是丰富多彩的,也有“醇酒、妇人与诗歌”

http://www.reeds.com.cn/viewthre ... &extra=page%3D6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3-4 17:13
本帖最后由 giorgio2003 于 2009-3-4 17:25 编辑

24# Hermes


呵呵,没什么好汗的。吉本是我所敬仰的人我怎会不知呢?(他是启蒙时代的人物,可能在瑞士曾和伏尔泰、卢梭比邻而居过吧)我是说他的“罗马史”所描绘的时代:从两安东尼的黄金时代到1451君士坦丁堡的沦陷,作为世界的中心,完全可以作为中古时代的分界线(这是我认为的),其后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查理五世的“神圣罗马”忙于和“异教”的战争,而文艺复兴是在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开始的。这是我的理解。我不喜欢参照书本的刻板观点和定义。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3-4 17:16
25# Hermes

恩,谢谢赫尔墨斯!这个目录太好了,但书应该是找不到了,就当望梅止渴吧。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9-3-4 18:34
上面列的书目,大部分还是可以找到了,少部分就不太好找了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