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很讶异在《英国文学》版区居然没有谈D•H•劳伦斯? [打印本页]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2-10 18:31
标题: 很讶异在《英国文学》版区居然没有谈D•H•劳伦斯?
本帖最后由 giorgio2003 于 2009-2-10 18:36 编辑

我先说说吧,但感觉三言两语的总结就打发完毕实在太不负责,也很对不起这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如果各位有什么自己的见解也来补充一下。
    首先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是非常显著的。当然,劳伦斯的个人命运和他的小说主题一样,多少带有一些悲观色彩。正像有人对他的描述:“他并没有要让这个世界如何变得更好的愿望,反而是一直在抱怨这个世界是如何的糟…”。有人认为,劳伦斯是一个极端的人,内心里强烈的憎恨着全人类:“我憎恨你们所有的人,说谎的人和猪猡,我是来迎击你们的…要么你们只能去钻研数学,在那里你可以得到真实。但是,说到和平的天使,我宁愿要一个那种可以终结一切丑陋拙劣东西的战士。”在世界大战时,他的有关“血液”的神秘哲学可能对于纳粹的种族灭绝起到了绝对鼓舞的作用。
    正是由于人世间至少还有两性关系的存在,劳伦斯才不得不承认自己并非是人世间纯粹的唯一。但他又认为“那种奇特的关系(指两性关系)将是一场永不休止的战斗,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男女双方都企图毁灭对方…”
    评论界一致认为劳伦斯最优秀的小说主要体现在其姐妹篇《虹》和《恋爱中的女人》两部小说上。这是两部细腻、美丽而又深邃的作品,它是“以血性的呼唤和肉体的信仰诉诸人的直觉,从生命的精髓里寻找永恒的价值;同时,作者又让死亡、腐朽的意象鬼魂般的缠绕作品,从纯粹的毁灭性、死亡的冲动进入了历史的、哲学的和宗教等更广泛领域的探讨。”在《虹》里,作品通过布朗文一家三代对理想人生、完美两性关系的执着探寻,体现了作者对工业文明、科学文明带来的罪恶的反感,希望人们回归到纯朴、自然的精神境界的梦想。
    有一个文学的陌生者曾经跟我借了他的短篇集看。他说,他对文章的结构、内容均不感兴趣,但是他觉得劳伦斯有关乡村景色、大自然的描写十分精致优美,舒缓的叙事风格与节奏,说是让他大为吃惊。此外,关于心理的描写也很真实自然,有些地方“甚至是写出了自己潜意识里想得到,但语言描述不出来的东西…”
    就我而言,我的确较为欣赏他的短篇。例如《春天的阴影》。主人公故地重游,去寻找被自己放弃的情人:“他像一个静不下来的幽灵,回到他的故乡。他发现故乡毫无变化,正等待着他…这儿就是他的过去,是他抛弃了的故乡,看见她如此美丽,他的心被刺痛了。”他还描述文中被他抛弃的那个女子的复杂心理世界:“在你结婚的当天晚上我也结婚了。当然,不是合法的…”她沉沦在失恋的痛苦之中,唯有在放荡的情欲中获得安慰,但她知道她并不爱那个小伙子,。当那个小伙子很执着的向她求婚的时候,她答道:“为什么要马上结婚呢?结了婚,你又能多得到些什么?现在这样,已经非常美好了。”她像一只蜜蜂,向自己的旧情人刺去了毁灭自己的一箭,她当着老情人的面和那个自己并不爱的人亲热,却也不愿意失去和老情人之间的书信来往,这很符合作者关于两性之爱是一种无休止的对抗的两性观。此外,作者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景物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细腻,对话精当。
    劳伦斯的小说最有争议的主要是他关于性爱方面的描写非常直白而自然,在《虹》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表现得很突出,这也是他的书屡遭查禁的一个原因,当然还有一些当局认为“危险”的反社会言论。一些中国学者曾牵强附会的把他和中国色情的经典《金瓶梅》相提并论。在我看来,就像日本人认为自己是犹太人大离散中消失的十三个部族中的一支一样,这纯粹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即使是萨德的经典色情《所多玛120天》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关于霍桑、劳伦斯、康拉德等人的作品,总是独树一帜,不易效仿,原因只在于没有几个人能达到他们的艺术和审美境界,根本就抒发不出他们那种超越于常人的思想感情。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
作者: anastacia    时间: 2009-5-5 15:29
《恋爱中的女人》偶非常喜欢,结尾很是耐人寻味。
只可惜我国把他的小说都归为经典情色小说,不知道编者脑子是不是进了3鹿!
作者: Konrad    时间: 2009-5-5 16:53
他的作品我只看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没有什么立场发表言论。但是仅就这一本来说,劳伦斯的文笔实在是太好。
作者: Konrad    时间: 2009-5-5 17:00
刚才看主贴看得不够仔细。回头看到这段话,“对文章的结构、内容均不感兴趣,但是...劳伦斯有关乡村景色、大自然的描写十分精致优美,舒缓的叙事风格与节奏,......此外,关于心理的描写也很真实自然,有些地方‘甚至是写出了自己潜意识里想得到,但语言描述不出来的东西…’”,深得我心。
作者: 非花    时间: 2009-5-5 23:54
看了<儿子与情人>,印象不是很深刻
作者: 沉默呵沉默    时间: 2009-5-7 08:31
因为他太微不足道了,实在抛开那些争议,他算不上一流小说家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5-7 10:04
因为他太微不足道了,实在抛开那些争议,他算不上一流小说家
沉默呵沉默 发表于 2009-5-7 08:31

我很想知道阁下所认为的“一流小说家”是那几位?
作者: 独孤幻城    时间: 2009-5-18 09:13
只看过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感觉还不错
作者: 栗月    时间: 2009-5-19 12:59
恋爱中的女人没看下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相当的不错。。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5-19 13:18
感谢楼上两位的参与。
确实,如果抛开有色眼镜,用纯艺术的角度来看待劳伦斯,是很有欣赏价值的。
我认为:小说和哲学书是不同的。一个应偏重于表达的艺术性和情感的张扬,另一个主要强调说教(或思想)性,当然都不可缺,却要分配比重。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9-5-19 23:36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5-20 15:13
貌似玩弄辞令!H先生能否说明“无须欢喜”的理由来?谢谢!
作者: 沉默呵沉默    时间: 2009-5-27 14:22
我很想知道阁下所认为的“一流小说家”是那几位?
Giorgio 发表于 2009-5-7 10:04

哈代算一个

我说的“微不足道”是指把他和乔伊斯卡夫卡普鲁斯特这圣三位一体比较
事实上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的作者在国内还是拥有很多的读者的,也许读过查泰来夫人的比读过报法利夫人的还要多
可我是认为在这一对作品中福楼拜是比劳伦斯高明得多的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6-21 19:15
本帖最后由 Giorgio 于 2009-6-21 19:28 编辑

谢谢沉默同学的真诚推荐!“圣三位一体”先不说了,因为我认为他们的成就主要在于对现代派结构和形式的创造性贡献上。

至于哈代和福楼拜的作品,两位我都看过。哈代的支持者一般被认为是有“红色”倾向的人,这让人遗憾。福楼拜的貌似优美的描写和深刻的伦理思考让我实在难有耐心认真读下去,也无法找到共鸣。

简单的总结一句是:“我情愿放弃完美无缺的平庸,也要钟情于极富个性的缺陷。”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6-21 19:18
哦,对了,在哈代和狄根斯之间,我一定会投票支持狄根斯的!
作者: 杜小溪    时间: 2009-7-15 13:42
看过《虹》和《儿子与情人》,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但是也基本可以确定考试不会出现他。他的风格和哈代有相近的地方,很吸引人看下去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7-15 21:49
D•H•劳伦斯的语言描述能力是惊人的,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这种天才的程度。这当然和他比较用心去观察、去想象有关。

他有一篇《太阳》,其中的描写几乎不是用人的眼睛和脑子去表达,倒像是上帝来完成的一样。还有一篇《狐》,也有类似的感觉。看他的小说,不要去在意他想表达什么,而是他怎么去表达,理解的效果可能会比较好。
作者: greettina001    时间: 2009-8-17 00:41
看过“虹”,感觉不错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8-18 12:49
本帖最后由 Giorgio 于 2009-8-18 12:50 编辑

关于D•H•劳伦斯先生的作品和轶事希望能够一直讨论下去。

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里读到说,鲁迅先生在读到了劳伦斯作品时,“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文人的写作水平和西方作家的明显差距”,我想鲁迅先生是一位很客观实际的人士,从他婉拒诺贝尔奖的提名可以看出他是那种很清醒的人。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8-18 12:59
关于劳伦斯作品的翻译,个人认为主万翻译的《公主》堪称典范。但其翻译的《狐》和《玫瑰园的影子》在对比之余,虽然够准确,却没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冯季庆和文美惠翻译的语言优美。

不过主万、石永礼和黄雨石这几位翻译家的译作我都很满意。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8-18 13:28
本帖最后由 Giorgio 于 2009-8-18 13:59 编辑

尽管《虹》和《恋爱中的女人》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其最优秀的作品,但由于劳伦斯是一位优点和缺点都同样突出的作家。在这两部作品中除了像其一贯对工业文明和殖民开拓抱有强烈的反感和对两性关系健康自然的向往之外,作品中结构拖沓和没话找话的无意义对白都被认为是一些来源于缺乏生活体验的想象的产物。当然,这些都是长篇小说的弊病——因为,有那位作家拥有很多精彩丰富的回忆录作为描写素材呢?

其实,最能体现劳伦斯作品艺术风格特点还是那些短小精悍的中短篇,这些无疑才是精品中的精品。
作者: irene09    时间: 2009-9-3 23:13
喜欢劳伦斯,因为他真实,不管是他的小说,诗歌,抑或是散文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尽管生活似乎并不怎么善待他。他是有些偏激的,却一直偏激到底,这种孤勇的精神让人钦佩。只是可惜人们总是用各种各样的理论抑或是意识形态来看他,而忽视了劳伦斯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积极生活的人,即使在当时那么严酷的生存条件下。他的对待很多东西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当然除去盲目的相信他的性爱理论。
作者: irene09    时间: 2009-9-8 23:21
人们似乎穷尽了对劳伦斯的研究,劳伦斯相对于艾略特,乔伊斯,有人认为他多少还是有点肤浅的。尽管这点对于喜欢劳伦斯的人来说情感上有点难以接受。对于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9-9 12:06
没关系,你甚至可以说他很幼稚......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他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文学本身正如他所说的“是为自我而艺术”。
作者: 水星上的猫    时间: 2009-10-2 00:08
说到他,就想到了日本的渡边淳一,很像的两个人,都是写那种。。怎么说呢,畸恋?狂恋?痴恋?疯恋的好手,而且写得那么精彩,让人这么喜欢。看他们的书,就不要比什么一流二流了,本身都是消遣小说,针对的读者不同嘛,不是每本书都要供人研究一番的。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10-11 12:54
本帖最后由 Giorgio 于 2009-10-11 13:15 编辑

劳伦斯的小说的确较有欣赏价值,但也不全是为了消遣。当中也富于哲理,隐含预言......很为惊异的是,差不多在100年前,作家对这个社会的反感和忧虑,如今整个世界居然是理所当然的正在存在着。

昨天又翻阅了他的名篇《马贩子的女儿》,其中在描写女儿对逝去母亲的依恋之情,他描述为“只要置身于教堂阴影下的坟墓中,她就获得了解脱,留在厚厚的教堂墓地的围墙里,就像到了另一个国家。
   “她仔细地修剪墓地的草,整理铁皮十字架里带桃红色的小白菊花。这些事做完以后,她就从旁边的墓地拿了一个空罐子,盛了水,非常小心地、仔仔细细地用海绵擦拭大理石的墓石和盖石。
   “做这些让她称心如意。她觉得直接接触到了母亲的世界。她费尽了心力,然后几乎是十分高兴的穿过了园地,好像她干了这些,就和母亲有了一种微妙而亲密的联系。她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远没有她从母亲那儿领受的死亡世界真实。”

    这一段的叙述,已经写出了好些人想得到而写不出的东西。
作者: 堂吉诃德    时间: 2009-11-28 17:55
因为他太微不足道了,实在抛开那些争议,他算不上一流小说家
沉默呵沉默 发表于 2009-5-7 08:31



说得有点过了吧?其实劳伦斯的书真的很出色,第一次看的《恋爱中的女人》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其实我也觉得很奇怪,怎么没有劳伦斯的版块。。。郁闷
作者: hollygiga    时间: 2009-12-27 13:51
我只读过儿子与情人,语言很朴实所以我喜欢。。。
很intense很纠结的恋情,混杂着恋母情结。。。
我小的时候很像Miriam那种,觉得谈恋爱就是要把对方的soul占为己有,比较吓人。。。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12-31 23:23
27# 堂吉诃德
没有开设专版也没有关系,其实这样反而会占用资源,让那些不太喜欢劳伦斯的人留下“自私”的把柄。

如果大家对他有兴趣,在这个帖子里也可以讨论啊。我希望能够继续讨论下去。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12-31 23:31
本帖最后由 Giorgio 于 2009-12-31 23:38 编辑

28# hollygiga
谢谢关注该作家。

     《儿子与情人》我没看过,但评论认为那是他的一部重要作品,可以说是记录自己的心史,写作也很成功,据说还被推荐为少儿心灵教育的阅读书目。

      劳伦斯有一句话可能是有点夸张的,他说在300年内人类还不能读懂他的作品。尽管怀疑,但我也衷心的希望如此。
作者: hollygiga    时间: 2010-1-1 02:35
28# hollygiga
谢谢关注该作家。

     《儿子与情人》我没看过,但评论认为那是他的一部重要作品,可以说是记录自己的心史,写作也很成功,据说还被推荐为少儿心灵教育的阅读书目。

      劳伦斯有一句话可 ...
Giorgio 发表于 2009-12-31 23:31



少儿心灵教育。。不是吧,儿子与情人。。有点H的说
他说300年也读不懂,这种话就全当打广告了,哈哈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10-2-5 12:34
刚刚去图书馆借了《儿子与情人》。在查阅图书的时候,我发现登记借这部书的读者在后面粘贴的书签上排了长长的一列。我知道劳伦斯的书其实一般人是会尽量避免涉猎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会不会近年来大家的境界像我们的GDP一样,飞速的提升了?后来我又查阅了一下其他外国名著的借阅情况,不管是古典、现代、浪漫还是现实类的作品,借者寥寥,阅读热情似乎并不高。后来,我在另一区的书柜里找到了一本《金瓶梅》,后面的书签上也是长长的一列借阅者。我看了一下封面,标有“世界十大禁书”,而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封面就是标有“世界十大禁书”字样的。看来答案在这里。

     老实说,我借的那本应该是盗版书,没有出版社地址(号称时代出版社),文字中错字连篇,标点符号也不准确,每一页的页上角还翻印了一个玉体横陈的裸体女人,似乎在告诉读者,这本书是竭诚致力于为男士争取更多福利的。

     好在这本书可能只是盗版,找正版书由业余打字员马虎打印出来的,看的时候必须细心的去留意那些错字和词不达意的句子,尽管难受,还是读得懂。

     我刚看到上集的第七章。前几个章节似乎只是铺陈,平淡无奇,讲一位颇有学识的小资女和那个相貌英俊的矿工结婚。由于文化和教育上的差异,两人都体会不到爱情。矿工由于被蔑视,在妻子和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渐渐自暴自弃,让人生厌了。妻子也只能是将自己的爱倾注在孩子们身上。

     这部貌似平凡的家庭伦理式的作品在大儿子威廉病逝开始,渐渐把作者的深厚写作功力慢慢展现出来了。牧场、森林、草地、小溪、太阳、天空,在劳伦斯的笔下像油画一样色彩强烈,富于浪漫。一株野玫瑰,因其雪白圣洁,也和恋爱中的人建立了精神联系,引导着人步入圣徒的境界。

     暂时看到第七章,我实在为劳伦斯的小说被打扮成如此奇怪的造型感到哭笑不得。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11-10-9 15:44
  他本身就已经是大师了。他特立独行的方式也无需赘述。可能惯常的想法是:他缺少一个诺贝尔花冠。其实大多数人现在都已经能平心静气的对待这种事了。明眼人可以想到,一个遭放逐的流浪者,重病缠身,形迹可疑,几乎受到这个世界正义之声的声讨,连油画作品都要被查禁,他还能获得这个世界多少认同?
  关于那个评语,现在看来,还只是当时的一种玩弄措辞的粗浅看法,因为发现自己对他的了解还很不够,或者说自己仅仅只是留意到了他作品里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当然,我也发现他还缺少一种幽默感)。查阅资料,发现D•H•劳伦斯还留下了一些诗篇、书信、油画和论说性的散文、游记,甚至我还发现了他的一本长达300多页的关于伊特鲁尼亚人的考古专著。他在论说文集中,对文学、生活、社会,以及两性关系的思考已经走得比我们现在还远。同时,我们会发现,劳伦斯并不冷酷,他比拜伦,甚至但丁,都更加热爱我们。
  劳伦斯的作品,近期关注了国内的一本汪志勤的《劳伦斯中短篇小说多角度研究》专著,是较为详细的对劳氏重要作品进行研究的著作,但还很不系统,而作者观点基本上又是基于F•R•利维斯的基础,有些看法也很片面主观,所以我觉得应该以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来介绍劳伦斯或许更为适合。
  作为正方的最为典型的就是F•R•利维斯博士的观点,他这样说:
  “……英国最伟大的传统,从乔治•艾略特到亨利•詹姆斯,又到了约瑟夫•康拉德以后,是否就无人可归于这伟大传统之下呢?但我相信还有一人,那就是D•H•劳伦斯。劳伦斯是我们这个时代(我指的是康拉德这个时代之后的年代和气候段)的天才巨人。如果单把他作为小说家而分离出来加以研究的话,那会是比较麻烦的;但也正是在小说里,他投身到了最为艰难,最为持久的创造性劳动中,而且作为小说家,他代表的是生机勃勃且意义重大的发展方向。他已明确表明,自从《儿子与情人》大获成功以后,他已摒弃这种写作模式,转而投身于开辟新天地、探求发展之路的千辛万苦之中。…这就是后来的《恋爱中的女人》。(其实在长篇写作取得足够的经验和技巧以后,他又开始投入到最为体现其写作能力的中短篇里。一般认为,《狐》、《太阳》、《公主》、《马贩子的女儿》、《骑马出走的女人》、《菊香》、《死去的人》等是劳伦斯中短篇作品中价值最高的,此外还有一些篇幅短小精悍的短篇、散文,代表着他精湛绝伦的写作技巧和高超的艺术见解以及对社会特有敏锐的眼光)。
  ……
  “他在形式、手法和技巧上是个非常大胆而激进的革新家,而驱使他去发明和实验的,则是他对生活所抱有的至为严肃而迫切的精神关怀。”
  总之,劳伦斯在精神世界的探索所找到的路和取得的成果于我们至关重要。
  持反方意见的是著名的现代派诗人及评论家T•W•艾略特。他批评劳伦斯以先知自居。“除了他那个自告奋勇给漂泊无主的人类指引道路的‘内在光芒’——这个最不值得信赖的向导以外,他没有别的足以凭借的指引。”
  艾略特认为,作家与传统的关系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问题,以“古典派”和“浪漫派”划分,虽然行来方便,但由此而带来的差别却绝非纯粹的文学传统所能涵盖。故而,针对当代英国文学里摒弃几成规律的现象,他提出了一个道德批评标准,及“传统”和“正统性”(orthodoxy)原则。所谓“传统”指的是反映一个民族血亲关系的风俗习惯,是代代相传、大半无意识的感受和行为方式;而“正统性”则是人对自觉的智性所作的运用,是生者与死者之间的默契。二者相辅相成,人的思想和感情即在这种合作中达至和谐。艾略特特意强调的是,传统意识和感受力的正统性对作家个人才能的健康发展是一种有益的约束,否则,一味伸张个性,刻意与众不同,便会在道德和思想上误入歧途,这是读者在欣赏作家,尤其是天才作家时应警惕的地方。
  艾略特认为DH劳伦斯就是这种“异端”的近乎完美的代表,因为他笔下的男女全无一点道德和社会意识,而乔伊斯的作品,比如《死者》,却充满了虔诚之心,显示了乔伊斯是当代最具伦理正统性的大作家。艾略特把劳伦斯的离经叛道归咎于他在成长期间没有受到宗教的熏陶或传统的制约,致使他贪求思想独立,缺乏反精神,不知正统性为何物却痛恨正统,结果虽有非凡的感受力和深刻的直觉,却每每从中得出错误的结论。在艾略特看来,像劳伦斯这样感受力敏锐、充满激情和偏见、头脑未受过规训的人是可为大善亦可为大恶的。而像乔伊斯这样的训练有素者,则始终明白自己所事何人。艾略特的结论是,我们只有运用这样的批评标准,才能把哲学和艺术品变得安全,才能从阅读中大获裨益。
  不过,里维斯对乔伊斯可不这么看。他说:
  “我认为,《尤利西斯》不是什么新开端,相反,他是一条死胡同,或至少是导向分崩离析的一个路标——乔伊斯自身的发展即可为证(《进展中的著作》——已成了《为芬尼根守灵》——竟然招致基本英语发明人的兴趣,我认为这是耐人寻味而又恰如其分的事。)”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11-10-9 15:50
是T•S•艾略特。居然改不过来了。
作者: yumeyume    时间: 2012-2-7 14:34
比起《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我更喜欢《儿子与情人》非常的形象非常的真实当然也有点病态 他的人物都有点病态的感觉
没有办法对劳伦斯特别喜爱 不是因为性爱的描写 而是他这个人给我感觉是猥琐不痛快的甚至谈不上风流倜傥 他那种玩弄女性故意挑起情人们争风吃醋的手法 那种病态猥琐的世界观 确实有不少这样的男人女人存在 不过我没有办法认同也没有办法喜欢 但不得不说他写的很真实 也许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都会变成那样吧 不过我不向往
作者: yumeyume    时间: 2012-2-7 14:40
确实感觉和渡边淳一在一个水平 (不好意思这么说)
虽然他们写得很好 但是好像就停留在那个层面那个形态了 不过看《失乐园》的时候心情更愉悦些
他们的书看了3本就不想再看了 消遣猎奇一下还不错

PS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讨厌劳伦斯这个人给我的感觉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12-2-13 16:58
  至少说明现在还有很多人不能够欣赏和理解他的作品。这本属正常,但还总是把他的作品和淫秽联系在一起,可见我们这个时代并没有想象的开明和进步。一些反对劳伦斯的观点帖子前面已经提到过,完全可以用帖子里的一些观点作为回应,所以就不再回应了。

  但是,鉴于对Lawrence作品的热爱,所以还是决定在自己的这个帖子里对喜爱他的朋友们说点什么。首先,我认为好些人对D•H•Lawrence是不够了解的。之所以如此评判是建立在已经看过了他的大部分重要作品以及其他中短篇小说的基础上,甚至还包括他的遗孀弗里达以及少年时期的恋人钱伯斯小姐合著的传记,以及理查德.奥尔丁顿写的《劳伦斯传——一个天才的画像》的传记,甚至还有一部关于伊特鲁尼亚人的考古纪实,虽然谈不上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比起只看过他的二、三部作品就如此轻易的对一个人做出评判的做法似乎具有更为充分的理由;何况他的作品如果仅只是作为猎奇和消遣的话,其中虽然不乏良好建议,但我想我们希望听到的是像TS艾略特那样即使是反对但依然是深刻而有价值的意见。

  其实,真正关心Lawrence作品的人都知道,《查泰来夫人和情人》和《儿子与情人》远不是Lawrence的最佳作品。他们只是比较有名罢了。这基本是早期我们的主流意识误导公众所导致的结果。前者是他在与病魔作斗争的最后一部长篇,基本沿袭了一贯的创作思想:反战、工业文明对人的天性的侵害,大灾难的迫近……至于得救,劳伦斯所指引的道路也许并不能让人接受,但我倒是钦佩他的勇气。《儿子与情人》是他的早期作品,用他自己的说法,那是他的最后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是他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决裂的宣言书(在文中米丽娅姆就是充满理想的浪漫主义的化身,而克拉拉则是代表着情欲满足的现实主义)。这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得到的作者的立意。尽管一般人认为《恋爱中的妇女》和《虹》代表着作者创作的最高成就,但比起那些结构紧凑、叙事方式别致、描写出神入化以及技巧娴熟的中短篇小说来说,那才是代表了自亨利•詹姆斯以后小说的艺术发展的新方向。当然,两部名著中也有一些非常富于想象力的令人惊叹的描写。这些前面已经说了,就不多说了。

  此外,通过传记和作者生平的简介,D•H•Lawrence并非大众所认为的情色作家,而对两性关系的关注,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其严肃的意义。他从不回避成年人情感中的现实问题,正是因为每位成年人内心情感的虚伪,导致我们从来不敢面对一些问题。同时,从他的经历来讲,生活的律己方面比起深受大众欢迎,在著作中善于批评社会的道德如卢梭、罗素等都还要好,甚至比起那些早期的清教徒都还要自检。好像维吉妮亚•吴尔芙就说,劳伦斯其实是一个清教徒作家(当然清教徒自有其狞狰的一面)。通过劳伦斯的书信集的内容可以查明,在跟自己的师母的交往过程中,劳伦斯并不是那种传统的偷偷摸摸的纨绔子弟。他很严肃,但他的直觉的触须能够敏锐地深入到自我和对方心灵的最深处,发现了她身上那种与自己相配的精神,相信两颗心灵的交汇将会迸发出世界上最强烈的火花。他平静的向她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得到了对方的共鸣之后,劳伦斯还决定先跟自己的恩师谈谈,在取得了老师的谅解之后,两人才宣布结婚,私奔一说,有欠公平。事实证明,劳伦斯是一个拥有非凡感受力和超直觉的人,在他和弗丽达游历欧洲、美洲的这段时间,弗丽达给了他极大的支持,他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先后写出了他的最重要作品《恋爱中的妇女》和《虹》。其中《虹》的名字还是弗丽达亲自取的,有人说没有弗丽达就没有劳伦斯天才的发挥,就没有这些作品。劳伦斯早期最重要的女人是他的母亲和钱伯斯,后期最重要的女人则是梅布尔•道奇、弗丽达和多萝西•布雷特,多萝西•布雷特是一位美国青年女子画家,曾经对此做过一幅著名的《劳伦斯和他的命运三女神》油画。她长期以来一直是劳伦斯的坚定追随者,跟从劳伦斯夫妇一起到过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陶斯以及墨西哥等好多地方。对于跟这位青年女子走得如此之近,弗丽达作为妻子的警惕心与防范心理逐渐在对两人细心的观察中转化为某种感动。她激动地向劳伦斯提出:“这太不公平,我指的是对她。我实在忍受不了你们的这种牧师与老处女的交往方式。要么你们就痛痛快快的谈一场恋爱。”之后,弗丽达主动消失了一段时间回欧洲休养,但这种平衡关系始终没有被破坏。两人远隔千里,一个寂寞无助,在空虚的灯红酒绿中打发着庸俗的时光时想到了坚贞不渝,一个在抑郁的写作工作中独善其身……弗丽达和劳伦斯彼此才明白,特殊的感情已经渗透进了生命。这段故事后来被劳伦斯改写成小说《两只蓝鸟》。1930年2月,劳伦斯病死在法国的旺斯的小镇,妻子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昼夜未眠。遵照他的意愿,将他葬在了看得见他所喜爱的地中海岸边小岛上。

  渡边淳一没读过,也没有看过权威的有关于他的评论。这根本不好比较,而且也不能比较,因为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还没有哪一个像他那样做过如此卓有成绩的开拓。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