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雨果的《九三年》——法国大革命的史诗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河之南
时间:
2005-11-16 22:09
标题:
雨果的《九三年》——法国大革命的史诗
雨果的《九三年》——法国大革命的史诗
《九三年》是一七九三年的简称。这一年在法国是革命的狂风暴雨时期:诞生不久的共和国尚未满周岁,帝制的阴魂还在法国徘徊;在这一年的开头(一月二十一日)国民公会就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由此引起了保王党在旺代率领十万农民叛变,在国外英国首相庇特为首联合了奥地利、普鲁士、荷兰、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向共和国宣战,侵略军在各处边境进攻法兰西。六月二日巴黎公社派兵包围国民公会,逮捕了背叛革命的吉隆特派议员,引起了各省吉隆特党徒的反抗,加上旺代的叛变,全国四分之三的省份都在武装反对共和国的心脏——巴黎,共和国处在风雨飘摇中,形势岌岌可危。坚强的国民公会并不动摇,它组成了专政政府,竖起了断头台,用最严厉的措施来镇压反革命,六月间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恐怖时代”,共和政府同时号召全体公民参加军队来平息内部叛乱,抵抗外国侵略军。一队队蓝军(共和国军队)被派遣到全国各地去。
非常时期必须有非常人物来做统帅:白军(保王党军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前贵族朗特纳克侯爵,他是一个有才干、有魄力的人,铁了心的保王派,对屠杀蓝军和革命群众毫不手软,他的口号是:“绝不饶恕!”;共和国军方面有两个领袖:一个是从前的巴利尼地方的本堂神父西穆尔登,现在是公安委员会特派的政治委员,他是一个刚直不屈而且有铁石心肠的革命者,对反革命分子的口号是:“绝不宽大!”另一个领袖是负责围剿旺代叛军的远征司令郭文,他是一个富有军事天才的前贵族,西穆尔登的弟子,朗特纳克的侄孙,他真诚地拥护革命,痛恨旺代的叛变,可是他的内心有弱点,人道主义的弱点:他说过:“我不跟女人打仗,”“我不跟老头儿打仗,”“我不跟小孩儿打仗!”西穆尔登回答他:“你必须跟女人打仗,如果这个女人的名字叫玛丽—安东纳特(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也必须跟老头儿打仗,如果这个老头儿的名字叫做教皇庇护六世;也必须跟小孩打仗,如果这个小孩的名字叫路易·卡佩(被囚禁的法国储君)。”他们之间存在着人道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充满爱国热情和富有战斗经验的蓝军步步进迫,类似乌合之众的白军节节败退,只好用杀害战俘,抢劫掠夺和焚烧村庄来泄愤。最后溃败的白军只剩下十几个人,被蓝军层层围困在城堡中,已成瓮中之鳖。想不到城堡里有一条暗道,一直通到大森林,敌人可以从这条暗道里逃跑。朗特纳克侯爵果然从这条暗道逃跑了。临走前白军放火烧毁城堡,城堡的图书馆里关着三个幼小的儿童,他们是白军俘虏的人质,在烈焰冲天的城堡中必死无疑。即将躲进森林的朗特纳克侯爵听见三个小孩的母亲凄厉的呼救声,毅然从暗道返回城堡,勇敢而镇静地救出那三个孩子。他的英雄行为在共和国士兵中引起了一片欢呼,当他威严地走下梯子时,共和国的士兵们竟敬畏地向后退缩。西穆尔登逮捕了朗特纳克,把他关押起来,准备将他送上断头台。念念不忘人道的郭文,不愿意处死一个为援救三个不相干的儿童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和反革命事业的老人,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终于释放了朗特纳克,自己代替他关在狱中。第二天,坚决的革命家西穆尔登,将郭文送上断头台以后,自己开枪自杀。说明他内心深处,是同情郭文的人道精神的,这完全证实了雨果所说的:“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一七九三年是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时代,纷繁复杂的阶级搏斗极为激烈,这段历史在《九三年》中得到生动的再现,使我们触摸到法国大革命的脉搏。书中惊心动魄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雄伟的气势,浓烈的色彩,使这本书成为一部不朽的杰作。
然而对于本书的悲剧性结局,我们却不能苟同。首先,我们认为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在一个坚决要维护封建统治的奴隶主身上,是不可能产生人道的观念的,朗特纳克是一个顽固的反革命分子,是法国波旁王室和一切反动派寄予全部希望的人物,来到旺代以后,他屠杀人民,枪毙妇女,杀人如麻,丝毫不见他有人道的表现,这样一个人怎么会为了去救三个不相干的小孩,而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生命呢?在郭文方面,明知放走朗特纳克好比放虎归山,旺代将重燃战火,生灵将再遭涂炭,这不是大大违背人道主义的吗?难道郭文不够聪明,不会像朗特纳克处置克莱摩尔号军舰上的炮手那样处置特纳克吗?他可以为朗特纳克救出那三个孩子而奖给他一枚勋章,然后为他的屠杀无辜百姓等反革命罪行而送他上断头台。这是朗特纳克自己发明的办法,这不是更公平么?
其次,“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话不错,革命的目的本来就是要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努力争取,而不能希望每个人的人性中都隐藏着人道精神,一旦“天良发现”,就能解决一切问题。雨果反对帝制,热爱共和;反对奴役与种族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反对贫困与愚昧,主张共同富有与普及教育;凡此种种,都是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这些成果,要靠我们努力去争取,才能得到。不去争取,只期待每个恶人都像朗特纳克一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等于希望沙威改变态度,不去逮捕市长马德兰一样,最后只剩下好心人的一堆善良意愿。时至今日,争取人道的斗争错综复杂,借用罗兰夫人的一句话:“人道,人道,许多罪恶假尔之名以行!”不是有人假借人道和人权的名义去扶植奴隶主么?在雨果诞辰二百周年之际,我们不能不叹息:继承雨果遗志,为人道作斗争,正未有穷期!
( 作者:郑永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
作者:
mengpeiqi
时间:
2006-5-8 00:28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北京话剧团演的《九三年》
雨果应该连自己都没有把这个问题给想明白吧!
暴力不赞成
可是当年他的时代只能让他做了这么一个类似于乌托邦的美梦
我还是觉得中文翻译所谓“人道主义”这个词有点不确切。
作者:
阿多斯
时间:
2006-7-15 09:41
这本书与大仲马的<昂热-皮都>相比呢?
作者:
JuanFT7
时间:
2006-7-15 19:57
罗兰夫人的那句话原话应该是:“自由,许多罪恶假尔之名以行!”
雨果自己在政治上就是个摇摆不定的N面派,可不能机械地继承他的遗志
作者:
紫色的游隼
时间:
2006-7-17 08:47
雨果的小说似乎都是悲剧,我喜欢!因为悲剧更真实。
作者:
秀贞
时间:
2006-7-20 22:00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我觉得悲剧本身并不真实.只是大家都觉得美好的东西非常不可靠.才试图把美好的东西摧毁了换来安心感.
不过这是我的浅见啦.
有一个问题.鲁迅先生说这句话是褒义的好事贬义呢?他有没有表明自己对悲剧的态度呢?
(虽然有点偏题.但是突然想到就问出来了>_<..希望高手们能帮忙..感激不尽..)
作者:
紫色的游隼
时间:
2006-7-21 09:59
这个问题似乎得结合上下文,你最好把该篇文章节录下来才好判断。
作者:
秀贞
时间:
2006-7-21 18:03
哦~~好的..
谢谢...我会去找的.....
作者:
xcfaf
时间:
2008-1-6 01:30
作者:
雨果
时间:
2008-1-6 13:09
喜欢雨果,喜欢他写的悲剧
悲剧比喜剧更震撼我。
作者:
lzc1003
时间:
2008-1-17 11:56
我家有本,可惜,没有看……
作者:
文学小生
时间:
2008-2-16 15:25
可能天生爱静吧,每天看悲剧震撼震撼会让我吃不消的
在这部作品中,雨果在郭万身上充分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也就是(挺怪的,不过确实比较贴切)"人本位主义"
作者:
阿多斯
时间:
2008-6-25 14:23
雨果说过:“革命是进步的野蛮行为。”任何革命都应该以人道主义为标杆,这一点也体现在《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
作者:
非花
时间:
2008-10-7 00:01
郭文很真实.......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