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神保町的书虫> 东京访书记 [打印本页]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9-3-26 23:55
标题: <神保町的书虫> 东京访书记
赴日的第一天,我就想到了东京的神保町。池谷伊佐夫在《神保町的书虫》一书中,将神保町古书街形容为“旧书的麦加”,在他眼里,神保町对于购书者犹如伊斯兰教徒心目中的圣地,那是非去不可的地方。从下榻的新大谷酒店,鸟瞰夜幕下灯红酒绿的繁华东京,我有点迟疑:要不要去神保町?东京还有这样神奇的地方吗?
挡不住书的诱惑,第二天一早,我还是去了。陪同是一位日本翻译,北大历史系毕业。翻译告诉我,神保町的旧书业已大不如从前的繁荣,尤其是中文旧书,台湾人买走了很多。从新大谷所在地到神保町很方便,地铁三站就到。我们先去朝拜大名鼎鼎的内山书店。那时是早上九点,阳光还没有照进窄窄的街道,一切似乎都还在静静的梦中。我看到内山书店的招牌掩映在诸多商店招牌的缝隙里,没有想象得那么堂皇典雅,但却是朴实的。店门还没有开,翻译提议可以先看看附近别的旧书店,或许那里开了。朝前走,左转再左转,沿街朝北的一面全都是书店,而路北朝南的一面却是很多的便利小店、饭馆。陪同说:书籍怕太阳晒,所以书店统统开在背阴的街面。有不少书店门帘半卷,在准备一天的营业了。店主们不紧不慢地将屋内的书架搬到沿街的门口,放上成捆成捆的旧书。中文世界中有名的日本作家文集,时不时都会在这些旧书堆中浮现出来,似乎在欢迎我这位远道来客,也似乎在考验我的日本文学知识。不远处是一家叫青山书店的汉籍书店,门帘照样是半卷,店内的书架间有人影晃动,翻译问:可以进来吗?立马有一位年轻人探出身来,一边鞠躬,一边连声说:可以可以。这是一家并不太大的书店,但书不少,书店中央有一盆兰草,给整个书店增添了一份安静。店门的左侧,沿墙到底一溜书架,书架上陈列着日文汉籍作品。从古典的《诗经》《论语》《世说新语》《陶渊明诗集》,到近现代的《支那文学研究》《晚清小说论丛》《<新青年>目录及研究总目》等,一应俱全。对我来说,较为亲切的,如见到林毓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及樽本照雄的《清末小说丛考》等。林毓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对1980年代过来的中国人文研究者而言,并不陌生,有关五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说”缘起于此。樽本照雄是研究中国晚清小说的日本专家,他所编的《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小说的权威成果。我与他至今无缘相见,但却早有神交。记得多年前曾收到他托人惠赠的一册《早期商务印书馆研究》,那是他见了我的商务印书馆研究论著之后的回应。所以,见书如逢旧友,有一种知己的亲近感。
除了日文汉籍著作之外,店内有不少中文书,这些书籍来自全球华文世界,欧洲、北美、港澳台以及澳洲的过往出版物零零落落的不少。记得有一套邵华强编的《沈从文研究资料》,上下两卷,标价800日元,折合人民币大概六七十元,与国内网上二手书店的标价相比,应该是日本的价格更便宜。正对店门的书架上,摆的全是中国的线装旧书,价格从数十万日元到数万日元都有,算是较为珍贵的品种。店堂右侧的一排混杂着中文、日文的出版物,吸引了我的注意。这都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著作。西方教会出版的中文教科书不少,可惜人文方面的书没有,全都是关于“格致”的数理教科书。也就是在这些书堆中,我看到有中国学者傅芸子的《白川集》。傅芸子是现代中国的藏书家,他曾在天皇藏书的正仓院发现多种中国失传的戏曲刻本。在正仓院考订旧书的经历,收入他的《正仓院考古记》,昭和16年(1941年)由日本文求堂出版。而他在日本的访书记录,收录在昭和18年文求堂出版的《白川集》中,其中《东京观书记》一文,对当时中文古书在日本的收藏情况,记得尤为详实。傅芸子还是一位很有修养的文学家,他与齐如山一起发起成立“北平国剧学会”,帮助梅兰芳编写剧本。1932年他到东京帝国大学讲授中国文学,1942年回北京大学文学院任教,1948年病逝。我从没有见过《白川集》的初版原书,封面上“白川集”三字由日本汉学家狩野直喜题写,吉泽义则用日文写白川古和歌,青木正儿与周作人为书写序。此书标价8400日元,国内的网上二手书店没有此书的出价,但《正仓院考古记》初版的标价为1500元人民币,如此对照,神保町的旧书还是便宜的。当我兴致勃勃准备多看一些旧书时,翻译在一旁提醒我应该留一点时间去内山书店看看。
内山书店规模明显比周围几家大,一楼之外,还有二楼、三楼。我只对一楼陈列的研究近代中国,特别是研究上海的日文最新出版物有兴趣。让人感到吃惊的是,日文最新出版物中,关于上海的著作并不少,如《横光利一与上海》《语言都市:上海》《盛宣怀与日本》《上海日记——从纳粹集中营逃出来的犹太少女日记》《乐人之都:上海》《上海的田家浜》《沪上1945:崛田三卫的上海日记》《上海租界兴亡史》等。粗粗算来,2008年至今,研究上海的日文专著和论集,不下十种,若加上一些重版书籍,数量更多。我对原始资料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日本当事者的原始记录,但对有些日本人的情况却是一无所知,好在书店年轻的店员略懂中文,我就在柜台前向他咨询。店员也有不知道的,他的办法是将同类书籍摆到我面前,对比之下,帮我确定作者的身份以及在华生活的时间。当然,这种繁琐的工作对我而言,除了感动,还担心耗费太多的时间,毕竟我逛神保町的时间只有一个上午。
怀着依依不舍的情意,我要告别神保町古书街了。仿佛是为了再一次款待我这位远道来者,在路过风月洞书店时,意外见到有一叠旧地图和招贴画出售,其中一张是大正4年(1914年)东京博览会场馆的导游图,那一届博览会在东京的上野公园进行,中国南通的实业家张謇组织国内不少工商企业参加,上海的交通银行、五洲大药房、曹素功墨厂等都参展,其中曹素功墨荣获金奖。能够见到20世纪初日本人举办的国际博览会的场馆布置,也是一种缘分。(杨扬)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