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泰戈尔来访中国纪事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河之南
时间:
2005-11-20 18:23
标题:
泰戈尔来访中国纪事
面对中国朋友的热情与友好,他无限深情地说:“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更加相信,当你们国家站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
他曾说:“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中国人。”
印度诗人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13年)。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代,泰戈尔及其许多著作都被大量介绍到了中国,曾经影响了我国的几代读者。泰戈尔对中国人民始终怀着友好的感情。1881年,年仅20岁的泰戈尔对英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鸦片并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的罪行给予了严厉谴责。他在《婆罗蒂》杂志发表著名论文《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又译《在中国的死亡贸易》),文中说:“英国坐在亚洲最大文明古国的胸脯上,把病菌似的毒品一点一滴地注入她健全的肌体和灵魂,推着她走向死亡。一方面获取暴利,另一方面损失惨重。如此残忍的强盗行径,真是旷古未闻。”
1916年,泰戈尔在日本发表演讲,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山东的罪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多次发表公开信、谈话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并带头慷慨解囊,发动募捐,尽最大努力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他曾无限深情地说:“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中国人。”他还在自任校长的印度国际大学中特设中国学院,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
首次来到中国
1924年3月21日,应中国大学者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泰戈尔率领由国际大学教授、梵文学者沈莫汉,国际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现代孟加拉画派大画家南达拉波斯等一行六人组成的访华团,乘船离开加尔各答,开始他的中国之行。
4月12日一大早,徐志摩、瞿菊农、郑振铎等人就会聚上海汇山码头恭候泰戈尔一行。上海文学研究会、上海青年会、江苏省教育会以及时事新报馆的代表,还有日本驻华新闻记者、旅沪的印度人共约有600人在码头等候。上午11时20分,泰戈尔一行人乘坐的客轮抵达上海。
一踏上中国的领土,这位诗人就情不自禁地说:“朋友们,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我始终感觉,印度是中国极其亲近的亲属,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密的兄弟。”
为了让泰戈尔的访问方便,东道主专门指派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深谙英语的徐志摩担任其随行翻译。
4月14日,徐志摩、瞿菊农陪同泰戈尔一行前往杭州。秀丽的湖光水色使他流连忘返,他像孩子一般地欢呼:“美丽的西湖,美丽的杭州,要不是时间关系,我真想在湖边买个小屋住上几天……”
4月15日,泰戈尔在杭州灵隐寺演讲。西泠印社的艺术家们向泰戈尔赠送一枚刻有“泰戈尔”三个字的印章,他为此激动不已。他对随行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说:“在印度,小孩降临后有两件事最为重要,第一要给他取个名字,第二要给他少许饭吃。这样,这个孩子就与社会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关系。我的名字译成中文叫泰戈尔,我觉得我的生命是非要与中国人的生命并在一起不可了……”泰戈尔由此又想请中国朋友为他取个中国名字,他向国学大师梁启超提出了这一愿望。
4 月18日下午,上海文学研究会等团体一千多名成员在商务印书馆俱乐部举行正式欢迎会,欢迎泰戈尔一行,泰戈尔即席发表演说。当晚,徐志摩陪同泰戈尔一行乘火车沿津浦线北上。在南京,泰戈尔游览清凉山、莫愁湖等名胜后,向文化界人士作了一次精彩的演讲。他说:“我此次来到中国,并非是旅行家为瞻仰风景而来;也并非是一个传教士带些什么福音,只不过是求道而来罢了。好像是不敬香者,来对中国文化界敬礼的……我这次来华,就是为了一点看不见的情感,说远一点,我的使命是在修补中国与印度两个民族间中断千多年的桥梁;说近一点,我是想得到你们中国青年真挚的同情……让我们大家努力吧,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我们要不怕困难,肩上扛着铲除误解的大锄,口袋里装满新鲜人道的种子,不问天时是阴是晴是雨,清理一方泥土,播下一方生命,同时唱着嘹亮的新歌,鼓舞在黑暗中将要透露的萌芽。”
演讲完毕,泰戈尔与青年学生一起散步聊天。有一位学生问他有多大年纪了,他风趣地回答:“我很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年龄,因为一个人的老少不能用年纪作标准。我的心时刻与你们一样,所以我长久是一个少年。”他还笑着说:“我已经64岁了,但是你们千万别把我当一个老头子看呀!”
4月23日,泰戈尔一行抵达北京。在北京期间,泰戈尔应邀于先农坛讲演。当时的《晨报》是这样写的:“午后2时,即有无数男女学生驱车或步行入坛,络绎不绝,沿途十分拥挤。讲坛设在先农坛内之东坛(即一品茶点社社坛),坛之四周布满听众,有二三千人之多……泰戈尔用英语演说,约历一小时之久,声音十分清晰宏亮,虽在数十步之外仍听之了然……”泰戈尔在京停留期间,曾在北师大等处发表数篇演说,如《中国与世界文明》、《文明与进步》、《真理》等,轰动一时。泰戈尔在各种场合演说的基调是:缅怀中印传统友谊,寻求恢复和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同时,他呼吁两国人民共同担当起发扬东方精神文明,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使命,向世界传播爱的福音,增强友爱亲善。
中国学者为泰戈尔做寿
5月7日是泰戈尔的64岁寿辰,中国学术界的朋友聚集在北京东单三条协和礼堂为之庆祝,由胡适主持。胡适以大会主席的身份赠给泰戈尔十几幅中国名画和一件名贵瓷器后,他接着用英语说:泰氏是诗哲,并且是革命的诗哲,中国文化受印度影响很大。今天能够在这里欢迎代表印度的伟大人物,并且恰逢他的生日替他做寿,实在是凑巧极了。接着,梁启超致贺词。他在祝福泰戈尔生日之后,对中国历史和中印关系作了简单的述评。然后他说:“今天,我们所敬爱的天竺(古代印度的称呼)诗人在他所爱的震旦(从前印度对中国的称呼),过他64岁的生日。我用极诚恳、极喜悦的心情,将两个国名联结起来,赠给他一个新名叫‘竺震旦’!”胡适用英语幽默地说:“今天,一方面是祝贺老诗哲64岁生日,一方面是祝贺一个刚生下来不到一天的小孩的生日!”大家哄堂大笑。“谢谢!”泰戈尔握着梁启超的手,庄重地接受了这个名字。后来,西泠印社的金石艺术家,又以不同的字体精心刻制了两方“竺震旦”的印章,赠给泰戈尔。
5月19日,泰戈尔一行在开明戏院(今珠市口民主剧场)高兴地观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洛神》。20日中午,梅兰芳、梁启超等人设宴为泰戈尔饯行。泰戈尔在北京停留之际,曾由徐志摩等陪同专程进故宫访问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并合影留念。后又联系与孙中山会面,因孙中山患病未成。
5月21日,泰戈尔一行在徐志摩等人陪同下到达太原。泰戈尔就在山西推行当时他一直提倡的乡村建设计划,并与山西督军阎锡山等地方官员进行了广泛的商讨,达成了合作协议。但是这一协议后来未能实现。5月25日,泰戈尔在上海作最后一次讲演后,于29日转赴日本。
再次到中国,泪别徐志摩
1928年10月,徐志摩游览欧洲,在回国途中专门停留在印度。泰戈尔对徐志摩访问印度十分高兴。临别时,徐志摩邀请泰戈尔再次访华,泰戈尔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1929年3月下旬,泰戈尔赴美国、日本等地讲学途中抵达上海小住。泰戈尔的这次旅行很不愉快,大概是世事推移之故吧,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发生了全球性的社会思想裂变。泰戈尔一路不倦地宣讲他那博爱、宽恕、和平的主张,却一路受到排斥、讥讽和冷落。当时徐志摩和陆小曼已经生活在一起,由于两人是婚外恋结合,时人非议颇多,而泰戈尔是极少数支持他们婚姻自主的人之一。
这时,从身体到精神都感到疲倦的泰戈尔特别渴望休息。从美、日抵达中国时,他一再嘱咐徐志摩:“这次决不要像上次在北京那样弄得大家都知道,到处去演讲,静悄悄地在家住几天,做一个朋友的私访,大家谈谈家常,亲亲热热的像一家人,越随便越好。”泰戈尔此次短短三天的私人访问,只在徐宅与徐志摩谈诗。他还专门为陆小曼诵了几首新诗。这一次,泰戈尔留给徐志摩夫妇二人两件墨宝,一件是在徐志摩的一本精致的纪念册上用中国毛笔画了一幅笔调粗犷的大半身自画像;另一件是用孟加拉语在纪念册上写了一首小诗:
“路上耽搁樱花谢了/好景白白过去了/但你不要感到不快/(樱花)在这里出现。”
泰戈尔写完,又用孟加拉语朗诵起来,也许是触到了诗人的某根敏感神经吧,徐志摩夫妇发现,诗人是流着泪读完这首诗的。
1929年6月11日,泰戈尔从美国、日本讲学回印度路过上海。徐志摩接到电报,立即邀郁达夫一道前往码头迎接。这次,泰戈尔仅在徐宅逗留了两天。临别之际,老人从手提箱里取出一件用金丝精绣着印度民族风情图案的紫红色丝织长袍,声音颤抖地说:“我老了,恐怕不会再来中国了,也许再也见不到你们了。这点小礼物,作个永久纪念吧!”
泰戈尔从此再也没有与徐志摩夫妇见面,也再没有来过中国。泰戈尔在访问中国时曾经高瞻远瞩地说:“我相信,当你们国家站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中国人民一直铭记着这位休戚与共数十年的国际友人。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饱含深情地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中国的热爱,我们也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中国艰苦的民族独立斗争所给予的支持。”
作者:
墨树瑰花
时间:
2005-11-20 21:33
谢谢,很珍贵~~~~
作者:
alfred336
时间:
2005-12-5 19:33
标题:
斑竹!
很无聊!泰戈尔在哪里上的厕所?你知道吗?
他曾说:“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中国人。”
我尊敬泰戈尔,却鄙视斑竹!!
作者:
alfred336
时间:
2005-12-5 19:35
标题:
云梦泽!
心情不好,大河之南,我是云梦泽!!!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1-26 16:05
原帖由
alfred336
于 2005-12-5 19:35 发表
心情不好,大河之南,我是云梦泽!!!
“心情不好”------经典的理由。
好个“云梦泽”,好个“心情不好“!
作者:
大河之南
时间:
2006-6-15 01:38
呵呵,我只是转发一篇资料罢了.大家不用这么激动吧?
作者:
mingyu
时间:
2006-7-6 21:38
凑个热闹.
作者:
yumeyume
时间:
2006-12-29 15:47
看过季羡林编译的,序里面有写道泰戈尔来访中国。但是只记得是被徐志摩上台大话连篇搞砸。
作者:
爵士评论家
时间:
2007-1-3 11:11
标题:
我还想知
我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为提高素质在辛苦.阅读自然好出路.敬请多提供资料让我参详.
作者:
爵士评论家
时间:
2007-1-3 11:13
泰戈尔与徐志摩有什么关系?敬请指教.
作者:
爵士评论家
时间:
2007-1-3 11:14
泰戈尔与徐志摩有什么关系?敬请指教.
作者:
wmlfw
时间:
2007-1-3 11:29
标题:
转自百度
1
是朋友。
泰戈尔在上海入境,经南京、济南到北京,一路上会见各界著名人士,发表演讲,由诗人徐志摩翻译。泰戈尔在上海、北京等地用英语发表演讲,以其独特的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表达他深奥的政治、哲学观点。要把他的讲话精确地译成中文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对英语有很深的造诣、文学功力深厚的徐志摩,翻译起来却显得游刃有余。他以华丽的辞藻,抑扬顿挫的声调,从容不迫、声情并茂地把泰戈尔的思想传递给众多听众。
对诗歌艺术同样的热爱,对心灵自由同样执着的追求,敞开了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心扉,使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泰戈尔为他的中国知音起了一个印度名字———苏萨玛。在孟加拉语中,“苏萨玛”意谓雅士,对风流倜傥的徐志摩来说,这是个贴切的名字。
泰戈尔访华结束,徐志摩又陪他访问日本,一直把他送到香港,才依依惜别。泰戈尔回到印度,将他在中国的演讲汇编成《在中国的讲话》,此书的扉页上写道:献给我的朋友苏萨玛,由于他的周到照料,我得以结识伟大的中国人民。泰戈尔把疏通蔓生着忘却的荒草的印中两国文化交往的古道,当作他访华的使命,此题词是对完成这一使命的过程中徐志摩热诚相助的充分肯定。
频繁的越洋鸿书,不断加深着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友情。1929年,泰戈尔结束在国外的讲学,回国途经上海,在徐志摩家小住。徐志摩夫妇早为他布置了一间富于印度情趣的房间,可泰戈尔偏偏喜欢摆着古色古香家具的徐志摩的卧室,徐志摩当即作了调整,让泰戈尔度过几天愉快的时光。
临别前,泰戈尔用孟加拉语写了一首赠诗:
亲爱的,我羁留旅途,
光阴枉掷,樱花已凋零,
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红
显现你慰藉的笑容。
原来,泰戈尔在加拿大访问不慎丢失护照;应邀去美国访问,在移民局办公室受到非礼,竟有人问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否识字,诗人为此异常气愤。回国途中访问日本,他因提醒日本人民警惕不要被帝国野心的歇斯底里所毒化,受到冷遇,心情郁闷。可一到上海,徐志摩夫妇嘘寒问暖,极为热情。在徐志摩家中,泰戈尔仿佛置身于盛开的映山红花丛之中。这首小诗中营构的反差强烈的意象,真切地表露了泰戈尔不同的心境。
还有徐志摩与泰戈尔的合影:
http://www.xzmsw.com/show.aspx?id=449&cid=23
参考资料:
http://www.wsjk.com.cn/gb/paper23/16/class002300001/hwz123620.htm
2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 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 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 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 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 、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 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 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 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 《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 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 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 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 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 、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 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 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 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 《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 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 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 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 《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
泰戈尔出生于孟加拉。但人们一致认为他是印度人。因为泰老在世时孟加拉还是印度的一个省。泰老的著作最初都是用孟加拉文写的。据说当年凡是讲孟加拉话的地方没有人不日日歌咏他的诗歌的。然而他的诗是在他自己把它们译成英文之后才获得了世界性的赞扬。他于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