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文学创作小组主题诗歌选 [打印本页]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9-7-20 20:53
标题: 文学创作小组主题诗歌选
本帖最后由 Bsharribullet 于 2009-7-20 20:54 编辑

自从写作小组的主题一出来,就激发起了芦笛牧场的同学们空前高涨的写作热情,诞生了不少惊世骇俗,精美绝伦,微言大义,惨绝人寰的作品。但是由于许多同学严格的自我要求和谦虚,谨慎的写作态度,都不愿意拿自己的杰作在创作小组示人,无端地害怕玷污了写作区高尚,纯洁的氛围。但是只要是金子,都是会发光的,在这里,我于成吨重的高质量作品中精益求精,层层筛选,终于选出了这两篇伟大的诗歌,使他们免受历史上许多杰作的不公正待遇而展现在众人面前:

用平光眼镜看走光
Moderato

我最爱的光,是走光
可是啊,这个一望无际的世界
没有多少光
可以走
于是我,含着泪
我只能含着泪
想念着走光

物是人非事事休,曾经的新人区,现在
全是卖平光人体透视眼镜的。
可是我不能放歌!我只能悄悄地,
买一副。
悄悄地,看别人
走光

一束光
美食家

一束光穿过我的身体
我死了
作者: Vincentlover    时间: 2009-7-20 20:56
你们真没意思。和豆瓣上的那些家伙一丘之貉。

一束光穿过我的身体
我死了

这个是受星球大战的启发。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9-7-20 20:58
Rimbaud这就不对了,这就是没有经验啊,你看这首诗的意义很深,他关乎到我们人类的未来,世界的秩序,生与死的关系……我建议你去读托尔斯泰的《伊万·伊里奇之死》再回来读,会有新的体会
作者: Vincentlover    时间: 2009-7-20 20:58
我最爱的光,是走光
可是啊,这个一望无际的世界
没有多少光
可以走

我也来几句。

走光复走光,
走光何其多?
本是同根生,
更上一层楼。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9-7-20 21:01
你看,这原本长短不一的诗行中那古怪而新鲜的节奏多么富有美感,可是表达的又是那么平凡琐碎的东西,一下子平淡的场景就蒙上了艺术之光,这就是大师水平啊!而你的诗歌呢,节奏僵化,韵律混乱,一看就是乱凑出来的,唉,和伟大诗歌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啊
作者: Vincentlover    时间: 2009-7-20 21:02
走光
Rimbaud

大家走,才是真的走。
作者: Vincentlover    时间: 2009-7-20 21:02
真有意思,我要继续写。
作者: Moderato    时间: 2009-7-20 21:17
一束光
美食家

一束光穿过我的身体
我死了

短短两行字,字里行间却表现出深刻的感情。生与死,一束光的间隔。很简练,却很有张力,作者对语言的掌握能力非常到位。
作者: 最后的美食家    时间: 2009-7-20 21:28
标题: 解读moderato诗作《用平光眼镜看走光》
原诗摘抄如下

用平光眼镜看走光
Moderato

我最爱的光,是走光
可是啊,这个一望无际的世界
没有多少光
可以走
于是我,含着泪
我只能含着泪
想念着走光

物是人非事事休,曾经的新人区,现在
全是卖平光人体透视眼镜的。
可是我不能放歌!我只能悄悄地,
买一副。
悄悄地,看别人
走光。

乍一看这不像诗作,然后又有谁能够理解作者的苦心?“物是人非事事休,曾经的新人区,现在全是卖平光人体透视眼镜的。”,这其实是在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可是我不能放歌!我只能悄悄地,买一副。”这一句是始终的人物最终向世界妥协。。这是人类的悲剧,世界的悲剧!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9-7-20 21:55
是啊,在Moderato那看似玩世不恭的作品表层底下,隐藏着对人类未来多么深重的忧虑和关切,往往看似不起眼的意象碰撞中击出火花,没有一定的经验是体会不到的。就说第一段充满了阴暗激情,“走光”就是这么一个平凡得接近低俗的意象,而在“一望无际的世界”这个德国浪漫派的经典原野场景中“含着泪,想念着走光”如此一个激烈的情感凸现,这一感伤的,安全的传统叙事方法则是对秩序的怀旧般的重温,在这里与突兀的,几近暴力走光意象产生的强烈的对比,如同马勒的交响曲一般,这个可称grotesque的第一段如同一个漩涡从撕裂了感伤表层将我们吸向世界的核心。
作者: ak1789    时间: 2009-7-21 06:22
又一个冈察洛夫的奥博洛莫夫诞生了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9-7-21 10:35
本帖最后由 Bsharribullet 于 2009-7-21 10:51 编辑

ak同学概括的好啊!一看就是高人,寥寥数笔,比我等没有经验的凡人高得多了。
作者: ak1789    时间: 2009-7-21 12:00
谢谢我的老师先,他对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和杜勃罗留波夫三者的关系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讲解。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冈察洛夫的名言:啊,原来我的书可以这样理解。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9-7-21 12:11
是啊,伟大的作品如同钻石,不管从什么方面来看,都闪耀着光芒
作者: wmlfw    时间: 2009-7-21 18:27
你看你们,不知道关注现实社会,就玩文字游戏。。失望。。呵呵
作者: Vincentlover    时间: 2009-7-21 20:47
15# wmlfw

握手!

什么时候取消字数限制了?
作者: skydia's    时间: 2009-7-21 21:15
莫非 这就是 芦笛论坛和芦笛群 的用户不完全相同 所导致的后果
我想,不熟悉的人大概是把这个帖子当成一种无趣的逢迎了吧,其实它只是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开着毫无恶意的玩笑,就像你我在生活中都会做的那样,不过是一种幽默。
作者: Vincentlover    时间: 2009-7-21 21:17
我以前加过群,名字叫“七月的孩子”,一直也没说话。后来就退掉了。我还是不喜欢这样分裂的局面。
作者: Moderato    时间: 2009-7-21 21:25
还好你退掉了
作者: Vincentlover    时间: 2009-7-21 21:26
19# Moderato

你这是什么意思?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