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哥特文学的起源及在英美的发展 [打印本页]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10-3-11 17:16
标题: 哥特文学的起源及在英美的发展
本帖最后由 Giorgio 于 2010-3-11 17:18 编辑

关于哥特文学

       “哥特”文学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方面。近期在论坛里连续看到了有关哥特文学方面的讨论,但恕我寡闻,至今尚无缘见到过国内有关研究“哥特”方面的专著。我有一本《英美哥特小说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的,里面只是专门介绍了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武厚恺译。同时,肖明翰先生作了一个序,里面专门介绍的“哥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由于篇幅较长,我作简要的整理如下:

        “哥特”小说诞生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由于“哥特”小说的手法具有特殊的震撼力,并大量用于创作以安排情节,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效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影响和吸引了后来的一大批作家。于是,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哥特” (Goth)自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原本居住在北欧的条顿民族,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迁徙浪潮中,终于在公元5世纪摧毁了强大的西罗马帝国。其中,彪悍的哥特人是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在同历史上许多被先进文明征服的民族一样,哥特人也被迅速的同化了,很快失去了他的民族性。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后,哥特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就消失了。但是,英勇善战的哥特人在南欧人,特别是意大利人的心目中始终留下无比的伤痛,其创伤和那种既怕又恨的复杂心情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无法随之消失的。

    帝国灭亡一千多年以后,意大利法萨里(Vasari,1511-1574)在历史的尘封中找出了“哥特”一词,用来指称一种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所不喜欢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12——16世纪期间盛行于欧洲,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恐怖的地下藏尸所等。在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眼里,这种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The Dark Ages)的绝妙象征。因此,用那个毁灭了古罗马的“野蛮”、“凶狠”、“嗜杀成性”的部落的名字来指称这种建筑风格自然是再适合不过了。这样,在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18世纪后期哥特一词成了一种小说体裁的名称。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是过去时的,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他超自然现象;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

    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哥特小说产生于1764年。霍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lpole)出版了著名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小说出人意料的成功,瓦尔浦尔为书名加上了副标题“一个哥特的故事”(A Gothic Story)。后来这种小说就被命名为哥特小说。  

    《奥特朗托城堡》的巨大成功使许多作家竞相效法。到18世纪90年代,随着安•拉德克里夫(Ann Radcliffe)的《乌多夫堡之谜》、《意大利人》、马修•刘易斯(Matthew Lewis)的《修道士》以及其他许多引起轰动的作品相继问世,哥特小说不仅作为一种小说题材在英国无可争辩的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还深刻的影响了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文学的创作。

    两百多年以来,在英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哥特作品的创作,而且许多第一流的作家和诗人,比如英国的司各特、科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勃朗蒂姐妹、康拉德、福斯特、戈尔丁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欧文、爱伦坡、霍桑、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福克纳、奥康纳、莫里森等人都要么直接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要么把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与创作之中,使哥特小说从通俗小说这一文学领域的“边缘地位”得以进入文学的中心以及文学发展的主流,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

    亨利•詹姆斯曾过,需要大量的社会和文化沃土才能抚育出一支文学之花。哥特小说能产生于英国并在英语文学中繁荣发展,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虽然哥特小说与哥特人毫无关系,但日耳曼民族(即条顿民族)中所流传的极为丰富的民间传说,以及以这些传说为素材的中世纪浪漫故事,是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源泉。在民族大迁徙中征服了不列颠群岛的盎格鲁-克逊人和诺曼人同属于条顿部落。在北欧严峻的自然条件和长达数百年的民族大迁徙的千难万险以及无休止的征战中,这些部落民族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传说,以反映他们所经历的惊险恐怖的斗争。

    哥特小说的另一重要源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这时期英国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的影响。充满复仇、阴谋、暴力和凶杀,甚至还有鬼魂出没,因此情节惊险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士一世时期的悲剧(Jacobean Tragedies),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圣经》和基督教传说也是哥特小说的重要源泉。《圣经》里描述过许多恐怖场面,而基督教也一直极力渲染地狱之可怕。在《启示录》里,里面描写了天使和撒旦的战争,地上的屠杀、瘟疫、灾难和饥荒,以及其他大量关于末日审判的神秘而可怕的征兆。《启示录》因其生动的语言、奇异的想象、神秘的象征、鲜明的意象和震撼人心的气势,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弥尔顿的《失落园》到今天许多的恐怖电影都直接取材于《启示录》或者受它的启示。哥特小说中许多典型人物类型,比如魔鬼、恶棍英雄、流浪的犹太人等,都能在《圣经》中找到他们的原型(撒旦、该隐等);二兄弟相残,夺人之妻、仇杀、强奸、乱伦、同性恋等哥特小说中通常的主题,都无不在《圣经》中反复出现。至于哥特小说中做突出、最为普遍、最为持久的主题:善与恶之间永恒的冲突,那就是一部《圣经》从头至尾的主线。

    哥特小说之所以产生和繁荣于18世纪,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浪漫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挑战。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结盟终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然而人文主义的大发展却反过来沉重打击教会势力,并使以上帝为中心的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处于解体之中。到了18世纪,欧洲进入了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热情讴歌、极力弘扬人的理性,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否认神秘和其他超自然现象。席卷欧美的浪漫主义运动就是对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逆反。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被批评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他的所谓“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他浓墨重彩的渲染暴力和恐怖;在主题和思想上,他不像是一般的浪漫主义那样侧重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的阴暗面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

    哥特小说对广大读者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有深刻的心理和美学根源。哥特小说的心理基础是人与生俱来的恐惧感。美国现代著名哥特小说作家洛夫克拉夫特(H.P.Lovecraft)说:“人类最古来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在阅读哥特故事时,我们既感到强烈的恐惧,同时又确信自己的安全,也就是说,我们既能在幻觉中置身险境,但又从心底知道自己和危险之间还有一道安全的屏障,这时,我们就能感到一种强烈的愉悦。

    哥特小说的美学基础是和恐惧相关的“壮美”(编者按:一般中国学者把审美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1、艳俗;2、含蓄;3、矫情;4、病态。意为最高的欣赏层次是“病态”,西方并不如此认为,他们认为最高层次是一种具有神性的“壮美”)。早在18世纪,英国著名美学家博克(Edmund Burke)在讨论壮美时,就已经谈到人类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并且把壮美和恐惧联系起来。他把“美”分为秀美(The Beautiful)和组织者壮美(The Sublime)。一般来说,秀美的事物小巧、精致、和谐,并为人们所熟悉,它们在观赏者心中所引起的是甜蜜、温馨、热爱、安全的愉悦和激动。与之相比,当面对高山、滚滚大河、亘古荒原、茫茫林海、历史遗迹或者电闪雷鸣时,我们似乎体验到一种神秘的超验力量,心中不由得充满敬畏。西方文学里第一个壮美形象可以说是《创世纪》里的上帝,而第一个壮美场面就是祂在黑暗中创造了光明,混沌中创造了世界。《圣经》里另外还有许多引起人们敬畏和恐惧的场面,如大洪水、上帝毁灭索多玛和蛾摩拉、上帝在电闪雷鸣中降临西奈山、耶稣死亡、末日审判等。

    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场面会发现,他们全都是有关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之间的冲突。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是上帝与魔鬼之间的永恒冲突。而这种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上帝与魔鬼之间的冲突是哥特小说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它贯穿哥特小说发展的整个历史。

    与此有关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即哥特小说在英国和德国这样一些国家最为繁荣,成就最高;而这些国家正是最主要的新教国家,其中英美更是长期为清教主义所统治。清教主义可以说是基督教里的原教旨主义,它是新教中一个比较极端的重要流派。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把《圣经》里的每一个字都看成上帝的话。他们宣扬“原罪说”,强调人性的堕落,坚信人的命运生前决定,认为只有靠上帝的恩赐才能获救。他们把一切都看成是善与恶的斗争,是上帝和魔鬼之间永恒斗争的体现。他们以十字军骑士般的狂热,替天行道,把一切不符合清教信仰、清教道德的东西统统看成是邪恶而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清教徒同天主教以及一切与清教信仰、清教道德相勃的东西之间进行的激烈而且常常是血腥的斗争,本身就可以说是一个在上帝的旗帜下演出的“哥特故事”。这样的文化背景就是为什么渲染恐怖气氛、深入进行道德探索的哥特小说在英德等国特别繁荣的原因。

    尽管在哥特小说兴起之时,对天主教徒和各种男女“巫”的残酷迫害已经成为过去,但其影响依然十分明显。早期的许多哥特小说,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奥特朗托城堡》、《乌多芙堡之谜》、《意大利人》、《修道士》以及爱伦坡的名作《钟摆与陷井》等等,都是以意大利、西班牙或者法国南部这样的天主教国家为背景,而且大都是在暴露天主教及其教士的邪恶。同样,“清巫”事件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这在美国文学中十分突出,比如1692年萨勒姆发生了大规模残酷迫害所谓女巫的事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刺激着文学家们的艺术想象力,从约翰•尼尔(John Neal)、霍桑到现在剧作家亚瑟•米勒、当代作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等许多文学家都以萨勒姆事件为素材创作出了气氛恐怖、寓意深刻的作品。

    此外,虽然哥特小说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却几乎没变。前面已经提到,哥特小说是在同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他一开始就具有边缘性、挑战性和颠覆性,虽然他后来也不时进入中心,与各时期主流文学相结合,但它本质上的边缘性和颠覆性却保持下来。这是他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由于强调刺激和趣味,哥特小说从总体上看,主要是一种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同占主流地位的“精英文学”总保持相当的距离。第二,由于他的“黑色”性质,哥特小说致力于通过表现暴力和堕落来揭示社会罪恶和探索人性的阴暗面,他自然就对以维护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体系为目的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颠覆的危险。

    18世纪和20世纪初,浪漫主义成了文学的主流,哥特小说也进入了最繁荣时期,几乎所有主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都创作了哥特故事或者使用了哥特手法并且推动了哥特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所有的浪漫主义者都是现实叛逆者,但主流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在于理想化,而哥特文学却意不在此。尽管哥特文学中也有一些理想化人物,而且也在间接地表达理想的价值观念,但其重点从来就是暴露黑暗和罪恶。正是因为这种“黑色”性质,再加上浪漫主义的叛逆精神,在浪漫主义时代,最典型的哥特人物的“恶棍英雄”,即所谓的“拜伦式英雄”。他集善恶于一身,具有超常意志和力量,同压抑人性、束缚个性的社会及各种体制势不两立,因而是性格孤独的边缘人物,其代表人物是拜伦塑造的曼弗里德。后来尼采提出了“超人”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这种人物形象的影响。

    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文学成了主导,但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拒绝使用哥特手法,相反,哥特手法正好有助于他们揭露社会罪恶、批判社会现实。如约翰贝利所说,狄更斯等现实主义作家把“哥特恐怖小说题材同社会谴责小说体裁相结合”。这种结合在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远大前程》、《荒凉山庄》、《双城记》、《艰难时代》等作品中都明显的表现出来。在这些作家笔下,哥特故事的背景从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城堡搬到现实中的工业城市。即使在勃朗蒂姐妹的《简爱》和《荒凉山庄》这样的作品里,哥特情节也是被置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在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社会化和现实化。

    尽管哥特小说在英国产生和繁荣,但19世纪20年代以后,哥特小说的发展中心似乎移到了美国。哥特小说能在美国迅速繁荣、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根源。来到美洲的早期移民经历了饥饿、寒冷、瘟疫和死亡,一部美国史可以说是他们在陌生而危险的环境中不断探索、冲突和征服的历史;而且美国小说兴起之时正好是哥特小说在英国和欧洲最繁荣的时候;不过,最重要的是美国历史上和美国文化中十分突出的清教传统。

    美国第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是查尔斯•布朗(Charles B•Brown)在18 世纪推出的几部作品都是几部充满阴森恐怖和血腥暴力的小说。而第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欧文(Wsshington Irving)在司各特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睡谷》等哥特故事。由此可见,美国小说一开始就具有了明显的歌特色彩。不过,尽管美国哥特小说受到英国哥特小说的明显影响,但它后来逐渐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以后,哥特小说在英国日益社会化、现实化,而在美国却日益内在化、心理化。

    美国作家爱伦坡和霍桑把道德探索和心理探索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了美国哥特小说的核心。爱伦坡曾说,他作品中的恐怖是“心灵的恐怖,”,他把人物放在他所创造的特殊环境之中,利用恐惧的特殊力量,打破社会为人铸造的外壳,进入到人的灵魂深处,揭示人最隐秘的内心活动,暴露平常连他自己都不愿和不敢面对的丑恶。相比之下,霍桑所受到的清教主义影响要远超过爱伦坡。因此他在道德探索、在对清教主义的表现和批判方面,也比爱伦坡更为直接和普遍。他既象清教徒一样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去揭示人身上普遍存在的罪恶倾向,同时又揭露清教专政时期的黑暗和批判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摧残。除了以上两位,还有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e)、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梅尔(Walter De La Mare)、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等都是沿袭了这一传统。
       
    到了19世纪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进入了帝国时代,而哥特小说也获得了新的繁荣。这一时期的哥特小说除了在传统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继续发展外,还出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新特点,那就是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反思。威尔斯(H.G.Wells)在《莫罗博士的岛》(The Island Of Dr Moreau,1896)里塑造了莫罗这么一个为自己的野心所毁灭的帝国主义者。而康拉德的许多重要作品不仅揭示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侵略、压迫和掠夺,而且还从不同方面着重探索和批判了帝国主义者在道德上的堕落。《黑暗之心》里的库尔茨在临死前终于认识到,他那颗“黑暗的心”才是非洲丛林里摧毁一切的黑暗的罪恶渊薮。另外,福斯特(E.M.Forster)则注重从文化心理方面对帝国主义进行批判。他的《通往印度之路》里的恐怖的根源是帝国主义者的傲慢与无知。这部小说是探索和表现文明之间、种族之间文化冲突的先驱之作。

    在20世纪,哥特小说在美国比在英国更为繁荣。不同流派的作家都大量使用了哥特手法或者创作了哥特小说。在美国南方,哥特传统成了南方文学成就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南方的庄园制度,清教文化,特别是奴隶制以及在南方人看来是一场大灾难的南北战争。南方具有哥特小说发展的肥沃土壤。南方文学的哥特传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边疆文学和印第安传说和奴隶故事。南方文学的主流可能要算庄园小说。而南方的第一部庄园小说是肯尼迪(John P.Kennedy)的《麻雀仓房》。随后,爱伦坡和马克吐温对哥特小说做了很大的贡献。南方文学的真正繁荣开始于南方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家是福克纳、莱特(Richard Wright)、麦卡勒Carson McCullers)、卡波特Truman Capote)、珀迪(James Purdy)、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以及后来的黑人作家莫里森、赖斯等。

作者: 兰舟    时间: 2010-3-11 21:40
从书前言做的简摘,真辛苦了。。。
作者: 澄静之水    时间: 2010-3-13 15:38
兰舟,你好认真啊……佩服你,你喜欢哥特小说吗?
作者: 澄静之水    时间: 2010-3-13 15:41
啊!糟好像搞错了……
作者: 兰舟    时间: 2010-3-13 21:53
是搞错了。。。兴趣不大,有些人名耳熟能详而已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10-3-14 00:55
啊!糟好像搞错了……
澄静之水 发表于 2010-3-13 15:41



   没什么关系。帖子能有人关心就是楼主最大的安慰。
作者: gey832    时间: 2010-3-14 17:45
李伟昉著,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这是我找到的关于哥特小说的专著)
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载《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经常被引用的参考文献)
我最近也在看这方面的资料
作者: rowansun    时间: 2011-1-13 14:35
过来学习下
作者: Lovecraft    时间: 2011-1-31 09:05
哥特小说的影响极其深远,学习学习
作者: bonnyshanshan    时间: 2011-4-17 08:45
哥特小说在国内已经有很多人关注了,我身边就有很多人。
作者: bunny    时间: 2013-2-5 13:47
黄禄善也有个书《英国哥特式小说研究》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