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众生之道 [打印本页]

作者: 末日征程    时间: 2005-12-6 23:50
标题: 众生之道
巴特勒在他的小说《众生之道》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并不难理解,但却被道德鄙视的道理——孝,并非是必然的。
  他告诉了我们,很多道德,都只是压抑人性的工具而已,他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应该能经得起考验的,他认为,若享乐能给你带来快乐,而又不危及他人,那么享乐就是道德的。
  作者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反抗压制人性的虚伪道德的人。他出生于英国的一个牧师世家,数代长辈都是牧师,祖父还是主教,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自然是从小就被宗教与道德死死地扼住了脖子,让他感觉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重压下,他并没有像长辈们那样屈服,而是只身出逃,移居新西兰经营牧场,赚够了钱就回到英国伦敦定居。
  《众生之道》中的主角恩斯特与作者的经历十分相象,就像是作者的一个倒影。
  恩斯特也是活在一个令人窒息又令人苦笑不得的家庭里。他的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让他们的儿子从小学习无聊且无用的拉丁文和古希腊文。他们口口声声强调自己是全天下间最好的父母,所以恩斯特应该对他们绝对服从,但事实上,他们却另小恩斯特又恨又怨。
  最可笑的就是,当这两位“天下最好的父母”得知恩斯特的姑妈将所有遗产都留给了恩斯特而自己却没能占到半点的便宜后,居然气得七窍生烟。
  还有一点就是,恩斯特的父母为了让儿子乖乖地做个听话的小孩,于是就经常暗示他说,假如他叛逆就不留半点遗产给他。这对“好父母”就是用这些低等且可怜的手段来满足自己对儿子的控制欲的。但当恩斯特长大后,他慢慢地觉醒了过来,终于决定自己去生活,至于父亲的财产,他则坚决地一个先令都不要。这时候,他的父母慌了。
  全世界的道德都认为,不孝是大罪。但事实上,孝顺并非必然是应该的。从其本质上来说,孝只是一种回报物,或者说是交换物,是儿女用来换取父辈的物质与精神的货币。假如父母没能给予你任何有用的货物,而只是用各中方法将你握在手心玩弄,那么你又何必为此而无条件付出呢?
  在孝道与自由之间,作者与恩斯特都选择了后者。
  人性其实并无绝对的善恶,人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满足物质与精神上的欲望罢了。从来都被人认为是善的(如孝道)可能会边成恶,从来被认为是善的也可能变成善。作者在书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玮,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冷静地对抗虚伪的教会与道德,尽力寻找真实的,好的宗教思想与道德,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逃离家庭的人。他向我们表达了一种信息,那就是虚伪与专制是人性的大敌。
作者: 伊菲    时间: 2007-5-27 21:14
“孝”之外,
巴特勒质疑的众生之道是宗教的救赎、教育的本质。
而“道”,究竟何解?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