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顾彬说当代中国文学是垃圾,大家怎么看? [打印本页]

作者: laurawyz    时间: 2010-5-31 13:05
标题: 顾彬说当代中国文学是垃圾,大家怎么看?
顾彬说当代中国文学是垃圾,大家怎么看?
作者: 独孤幻城    时间: 2010-5-31 21:19
基本是垃圾,垃圾是主流
作者: 善舟    时间: 2010-6-1 09:30
他好像没说的这么绝对吧
作者: 鬼道修罗    时间: 2010-6-2 12:53
极具史学价值
作者: beierdudu    时间: 2010-6-8 14:03
很多年后
当我们翻开一本厚厚的的理论书籍,会不会有一段年限被标记为“垃圾时代”?
作者: 傲慢的裁决    时间: 2010-7-1 15:37
非常有可能... ...一个精神颓废的快餐时代,文字已经没有那种优雅和底蕴了。
作者: 夜的秘密    时间: 2010-7-4 13:07
虽然他没这么说过,但我认为是这样的。
作者: muke    时间: 2010-7-8 22:17
同感。。。。
作者: slowly    时间: 2010-7-20 09:53
这样说未免有失偏颇了。
作者: 郑植    时间: 2010-8-10 16:44
中国现当代文学不是从古代进化的。无根
作者: 烂昭昭    时间: 2010-8-23 01:11
貌似他说的是像卫慧之类身体写作的那一帮写的是垃圾,大家不要被国内媒体忽悠了。
作者: 文学少女    时间: 2010-8-28 10:23
回复 10# 郑植


    觉得也是,不过要说借鉴的话,难不成要从章回体小说上来借鉴?说实话我不知道中国现在的主流文学作家在干什么,要是中国当代文学有好看的作品就不会去费劲的扒外国名著了,是不是跟韩寒说的一样解散中国作协就有出路?去年买了一本【收获】想看看传说中的严肃文学,结果发现就是乡土文学。。。。也许小说中那种生活离我太远,我还有点小吧,我感觉09年的作品像说的06年的事。还有手边一本茅盾文学奖的集选,我真想问,每年都有前几年出版的普利策文学奖或排行榜头名等的书翻给我们来看,我们国家的当代文学作品有人翻吗有人看吗?市面上流行的所谓畅销书,特别是郭敬明和他旗下一帮中二作家的作品,争先恐后由【青春文学】向【严肃文学】进军,乍翻翻看,都是一个套路的宣扬青春伤痛的作品,说是成长小说吧,与【安琪拉的灰烬】简直云泥之别,整天在叫嚣自己的童年与青春多痛苦多灰暗,谁没有痛苦的童年啊看你得有价值吗?觉得就笛安写的好些,郭敬明富了就一直写上流社会来炫富,把文学做成选秀号称文学之新,少女们把读书作为追星活动,作者在台面上摆着一般是不出好东西的,感觉就当代只有读者上的散文能看,还是看台湾的九把刀他们的作品吧
从另一方面说,没有好作家,这是不是高考作文造出来的祸啊?
作者: 无所待    时间: 2010-10-6 19:04
本帖最后由 无所待 于 2010-10-6 19:12 编辑

一直都不觉得郭敬明之类的是作家,最多是写手,我觉得吧,不管写什么,称不称得上文学,至少要真诚,需要一定思想,能告诉读者一些道理。(我OUT),而不是炫耀物质,名牌。文充斥着所谓忧伤,不过他也算个人物,挺有经济头脑。我觉得现在的80后,现在比较火的那些,都是以第一人称写。人物一般都是容易陷入自己情绪之中。或许,买他们书的一般也就初中生吧。但是,也有不是为了赚钱的吧,至少我觉得七堇年,颜歌不错
     除了早些年,看过石康。现在基本没看过中国当代小说。只有八个字,——没有共鸣,没有缘分
作者: 老北    时间: 2010-10-17 10:18
反正我这种连垃圾都写不出来的家伙,不好就不看呗,没有好作家,还有翻译家嘛
作者: mu    时间: 2010-10-31 21:41
他的说法可能是对的。当代中国好像真没什么文学,只是印出了许多书里面有许多的字。但中文作家,华裔作家,广义的中国文学,这些不是垃圾。
作者: 斐籽    时间: 2011-2-16 23:05
不可一概而论 有糟粕也会有精华  主要看看书的人的筛选能力  一本书中也许有一句话就会给你很大的启示
作者: 人野蛮    时间: 2011-2-26 20:58
反正49年以后大陆的所谓文学我是一概不看
作者: honghuacao    时间: 2011-2-28 15:48
顾彬本人确实澄清过这种说法是断章取义,但是看看我们的鲁迅、矛盾、冰心诸文学奖的得奖情况,实实在在只能认为水平低下到了只能矮子里拔长子的可悲境地。现在好多人反对鲁迅,可是看看此辈之实绩,距离鲁迅和鲁迅的那一代人却只见退步不见进步,思想境界、艺术手腕、情趣理趣等等,都很难找得出上乘之作。今天余秋雨因其不当之言论行事及后来的一些快餐写作,连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都被否定,可是,今日之散文创作,又有多少能赶得上《文化苦旅》等的呢》?最近几年我读过的有关文学的书寥寥,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李立玮翻译的叶芝的《苇间风》,叶芝的《凯尔特的薄暮》看了几行译本就放弃了,还是读原文吧。
作者: honghuacao    时间: 2011-2-28 15:56
突然发现还有话要说,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有两个强烈的感受,第一,高考当然必考现代文阅读,出现在试卷上的一般以散文、小小说居主,而且入选的当然是档次比较高的人和文,但是诸君若有兴趣的不妨看看,我们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入选的都是些什么货色。我跟学生讲,这些都是三流的作品,所以适合你们这些人来做,真正档次高了,估计你们也看不懂,而出卷专家本身就是三四流货色,你想,还能弄出好答案来吗?第二,从小学到大学教育中文学的教育近乎失败,业绩成就连惨淡都说不上,中小学教师是不懂装懂备课上网狂查资料现炒现卖的多,大学教师呢,我的前课代表返校看我,对我说,大学教师教得连你都不如!
作者: 此系木木    时间: 2011-5-3 20:21
本帖最后由 此系木木 于 2011-5-3 20:23 编辑

我觉得叶弥写的就不比那些外国人写的差,那些老作家就更不用说了。
作者: 爱珊珊的老鼠    时间: 2011-6-30 11:15
我记得我在大学旁听时,大学老师讲的很好,那还不是名校。老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记得那是一堂讲中国近代文学史的课。顾彬一个研究中国文学的“门外汉”提建议可以,要是评头论足话,好像还不够格。就像我们只看翻译的外国文学,我们是在享受他们的文学。文学归根结底是作者与读者灵魂的相聚。若是无缘,大可以不聚。
作者: mu    时间: 2011-7-31 23:06
爱珊珊的老鼠 发表于 2011-6-30 11:15
我记得我在大学旁听时,大学老师讲的很好,那还不是名校。老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记得那 ...


嗯,你说的这类讲座我也听过,当时感觉雄辩且丰满,可听过以后想想,这些演讲,就好像道路纵横交错的城市,而其中却只有道路。是口才和演讲者运用的技巧吸引我们,可所讲的东西,却更像经过艺术处理的书单索引。尤其现代文学的课程,以致于那个诺顿讲座请的几位。。。听过这类演讲,或许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谈论文学,可对理解文学本身有什么帮助呢?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11-7-31 23:31
Mu 发表于 2011-7-31 23:06
嗯,你说的这类讲座我也听过,当时感觉雄辩且丰满,可听过以后想想,这些演讲,就好像道路纵横交错的城 ...

我想起了博尔赫斯的《私人藏书》。这本书什么都包含了。包括作者的了不起和对一些书本的偏见(偏见源于视角和习惯)。

挺有趣。好像书评可以告诉我们:你看,书读完了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好像不是的。读书本身比读完写的书评更重要。
作者: 爱珊珊的老鼠    时间: 2011-8-5 12:07
本帖最后由 爱珊珊的老鼠 于 2011-8-5 12:11 编辑
Mu 发表于 2011-7-31 23:06
嗯,你说的这类讲座我也听过,当时感觉雄辩且丰满,可听过以后想想,这些演讲,就好像道路纵横交错的城 ...


道路也好啊

作家的名字就如路边街店的名字

受吸引就进去逛逛,说不准,可以成为一生的一处依恋。

道路摆在大家面前,而进哪家店却是自己的选择。
比如我18、19岁时,走在街边,一定会被卡夫卡、福克纳、普鲁斯特……吸引,因为这些名字对我是陌生而神秘的,再经由人一讲,那简直像圣殿一般。

即便初入茅庐,也希望自己可以流连忘返,知道那些名字对我而言似乎是种“身份”的证明。

可时过境迁,十年以后,这些名字不再会激起我青春的“荷尔蒙”了,他们更多的是我关于青春经历的一种回忆。

现在的我走在街边,更愿去看看花、鸟、字、画店,读读古圣先贤的题记。

这是心灵的衰老吧?也许是

但我更想把它看成一种心灵的回归。

因为我的血脉中流着的就是这些一横一竖一点一撇、捺……
作者: hmsjhgy    时间: 2011-8-12 09:11
路遥的书,我喜欢
作者: 玉老田荒    时间: 2011-8-20 12:52
honghuacao 发表于 2011-2-28 15:56
突然发现还有话要说,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有两个强烈的感受,第一,高考当然必考现代文阅读,出现在试卷上的 ...

老师,为什么说从中学开始就教育失败?我也是学生啦,是不是中学时候多是磨练技巧,而不是真正的理解呢,或是阅读名片比较少呢?其实按我觉得吧,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很多课外阅读时间都被考试,补习班占据了,以至于最后高考时写作文时感觉真正的观点或是例子很少,大脑很空,其实真正作文能拿满分的绝对是底蕴够丰富,或是会学习的(比如善于吸收多家观点,融会贯通者)。而且使我们无法真正好好阅读的原因还有我们这一代比如90后,被很多现代当下的文化垃圾充斥了,楼上有人说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关键是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筛选,真正的经典我觉得至少有60%的人没有在大学前充分接触。
我记得我们学校文科实验班的一个每次作文50-56期间的人都是从小学开始读名著了,相比之下,真是差太多了。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