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错认的大家 [打印本页]

作者: 泰比斯    时间: 2011-10-11 17:29
标题: 错认的大家
      本世纪初,深圳海天出版社编《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丛书,入选人之一竟有冰心。这是个难以容许的错选,冰心和余光中根本没得比,怎么她却与《听听那冷雨》的作者并列一席,同为大家了呢?
  错认冰心为散文大家的首要原因,当推人云亦云的坏影响。先前的论者一致赞美冰心,使得后来的史笔也盲目地跟着崇拜她了。如此的现象,其实相当近于《国王的新衣》的中心思想。毕竟大家都说好,要是我唱反调,不就成了哗众取宠的家伙了吗?更怕的是,对一本人人赞颂的书,说些不赞颂的话,会否说明我根本读不懂这本书呢?所以,大家都不敢客观地指出真相,也就滚雪球般,把谎话越滚越大了,以至于后来意志薄弱的读者,被这些渲染过度的“布道词”洗脑一番,都认为冰心是一座高不可攀的绝顶巅峰了。
  冰心之所以那么“伟大”,次要的原因,也许就是中国人的爱面子:想想一下,法国有乔治·桑、英国有伍尔夫,而本国呢?总得找个巾帼抗衡一下吧。于是,耿耿的有心人就把冰心推上大师的地位了。
  另外,冰心似乎除了戏剧之外,其他文体包括诗、散文和小说都有动笔,而且诗和散文的产量,并不算少。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多产多样的现象,让许许多多的论者,对冰心产生一股不自觉的敬意吧,从而论其作品时,有先入为主的心理而有失客观。
  其实,类似的“优待”,不独冰心一人所有,朱志清和郭沫若同样是受人盲目高捧的早期作家。我无意否定五四时期的前辈作家的贡献,因为有了这班前贤的努力,我们的所谓新文学才得以发展。然而,一味地称赞不美为美,不经典为经典,且广布天下,误导群众,降低文学的水准,扰乱审美的纯正,无论如何,都实在叫人无法沉默。
  冰心真的是大家吗?她的小说,作者干扰严重,主题不够含蓄,作品的解读空间小得不堪咀嚼。她的散文,境界小之外,稚童味更不轻(唉,泰戈尔的新月荡得她“返老还童”了),而语句也松散,笔力左不能比鲁迅的劲肆,右不能比志摩的扬洒,实在不算多出色。她的诗,简直是《飞鸟集》的翻版,《春水》和《繁星》的诗句都有如软糖,久食不腻也烦,并不如橄榄,久嚼仍清香。[注]
  然则,冰心又何以能成为大家呢?
  莫以为只有定力不足的读者或未经创作的人才会被乱吹一番的评论所误,其实,即连季羡林季老,学识那么高,文才又那么富的一位作家学者,竟也盛赞冰心朱志清的散文,叫人一点都不解。须知季老的文章比起冰朱两人的文章,还要醇厚有味,因此照理来说,他应该能一眼看清好与不好的散文,但他却对冰心的散文大举拇指,称为“灵秀玲珑”。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历年来高捧冰心的评论已在季老的脑海里植根了。
  说真的,冰心无论受论者再怎么高举奋扬,始终也变不了大家的。论者们,请别再可笑复可悲地“拔苗”了,别再众口争赞不符的对象。请往更为健康的方向走吧。请将前辈作家的缺失,当成有用的反面教材,向年青的作家指出康庄的大道吧。这才是真正的“助长”。

——11.10.11



後記:这几十年来,对早期作家一再的“溢美”,已泛滥无度,且影响至深,最有力的证明便是,至今仍有许多读者(包括教授)将冰朱郭等人的作品奉为典范,教学子跟着写。许多作家根深蒂固得还在追求《匆匆》的“一字不易”呢!

作者: 溪源    时间: 2011-10-11 23:02
时代的需要吧。那时候某些人为了某种目的顺势而为。
后来,其实大家都文学都不怎么认真看了。加上义务教育教的不是让人去看作品本身,而是把先前人对作品的看法灌输给空白的脑袋。于是大家都那么认为了。
少数认真看作品的又太少数了,无力回天。
感觉最主要的还是现在大多数人其实都不太爱看这些书了,所以文学的真相也就成了众口相传的传说。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