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漫谈华兹华斯与陶渊明 [打印本页]

作者: mu    时间: 2005-12-31 15:44
标题: 漫谈华兹华斯与陶渊明
漫谈华兹华斯与陶渊明

刘 晶





华兹华斯和陶渊明是中、英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彼此也无影响,然而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们都热爱淳朴宁静的田园乡村,并以之作为人生的归宿和诗歌创作的源泉。他们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田园诗篇,其诗都以平凡的内容取胜,以平淡的风格见长。他们的田园诗既表现出审美之心的相通性,也表现出文化传统和个人思想的差异性.

一 自然之爱

   华兹华斯被雪莱称为“讴歌自然的诗人”,陶渊明也以描写田园风光著称。

   两位诗人如此钟情于自然.与他们特定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都是在风光秀美的田园乡村中度过的。这里不过多赘述。

   除了环境的熏陶.两位诗人的生活经历也加深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他们都出于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反感而退隐田园.在他们心目中,大自然就是人间的净土和乐园,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都倾注到自然景物中去,化为了一首首情浓意远的田园颂歌。

   而两位诗人对自然的爱,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可谓一种爱心,两样情怀.

   华兹华斯对自然的爱,包蕴着对博爱理想的迫求。他曾经宜称:“诗人是捍卫人类天性的磐石,是随处都带着友谊和爱情的支持者和保护者。”由于他把大自然看作完美和谐的象征,所以他把自己对人类、对生活的爱都移情到自然山水中去了。

   陶渊明对自然的爱,蕴积着对自由的向往。他从小在接受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教养时,也受到道家顺应自然、崇尚精神自由的思想濡染。诗人“质性自然”,看不惯官场的虚伪污浊,在宦途生涯中常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并以“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等诗句表达了自己渴望自由的心境。他向往田园生活的自由—一种能保持内在完美的精神自由。《归园田居》其一则充分表现了他摆脱尘网,重获自由的欣喜之情。

二 道德情感

他们不仅热爱自然,歌咏自然,还常常给自然赋予一种人伦的、道德的美,表现出美善统一的审美价值观。

  华兹华斯的道德感源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他向往一个平等博爱的社会,追求一种普遍的道德人格。受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华兹华斯十分崇拜自然。他痛感人性的沦丧,认为自然对陶冶人类情操具有某种道德价值,人在观照自然时可以获取道德的教益。

  陶渊明的道德感则源于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他弃官归隐,是对现实绝望之后选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其主导思想是儒家“独善其身”的道德准则。对陶渊明来说,道德价值之源不在客观外界,而在人的心灵之中。只要向内挖掘,便可使之发扬光大.

  思想立足点不同,诗歌中的审美价值取向也就不一样。

  华兹华斯怀着泛神主义的自然崇拜,常常在大自然中发现一种道德的、品格的美.这种自然的道德美并不表现在具体的自然物上,而是存在于完美和谐的自然交响曲中。自然界仿佛有一种神灵的存在,有某种力量在一切事物中运旋,它能感发人心,启迪人性,把人引到高尚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则相反,他总是选择最富有象征性的自然物来表现人内在的道德美、品格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把内心的崇高理想倾注于外物之上,通过菊花、青松等自然形象再现其理想人格。钟嵘说:“每观其文,想其人德。”正是从诗歌中看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

    显然,华兹华斯的自然道德化,是将外在自然人性化,由外向里渗透,与人心交融。诗人推崇的是客体的力量。陶渊明的自然道德化,是将内在人性自然化,由内向外伸展,与自然产生默契欣合.诗人强调的是主体的价值.一向外求索,一向内发掘,这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个性.

三 创作原则

两位诗人不仅把自然作为诗歌创作的对象,而且取其不假人工的天然气质作为诗歌创作的原则。

华兹华斯说过:“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

后人评陶诗,多称誉其诗风的平淡自然。元好间评陶诗:朱熹说:“渊明诗所以高,正在其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两位诗人的田园诗都具有以表现日常生活为特点的平淡风格,但平淡中包蕴着不同的个性。

华兹华斯是浪漫主义诗人,十分推崇主观想象力,他常以自由而活泼的想象,给平凡的景物赋予一层理想的色彩。一只平凡的杜鹃鸟,在诗人心中会变成“无影无形的精魄”和“飘忽的音波”。

陶渊明并不追求诗歌创作中的浪漫想象,他以写实的手法描写田园风光和自己的村居生活。但他又不止于客观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乐趣。明人胡应麟指出:“元亮得步兵之淡,而以趣为宗。”平淡自然而有真趣,是陶渊明诗歌的独特风格。其真趣中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受。《读山海经》其一颇能反映他的这种艺术追求。“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诗行里洋溢着一派勃勃生机,在这心灵化了的田园生活气象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人生乐趣.苏东坡说过:“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

两位诗人正是以他们独树一帜的平淡诗风,在各自的国度里,开创了田园抒情诗的新天地.
作者: haruka    时间: 2005-12-31 22:43
马洛以自然为仙,华兹华斯以自然为母,陶渊明以自然为妻~
作者: 子非我    时间: 2006-1-2 11:22
这种差距也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吧——也就是外张性与内敛性在自然派诗人身上的反映。
        我感觉这种差异不独体现在华兹华斯与陶渊明身上,西方的自然情怀大都直接源出于它最有力的弘扬者卢梭,不仅华氏,湖畔诗人都具备管理员所描述的文学、道德等各方面特性;而在中国,自然情怀似乎没有一个强力的宣传家,因为宣传本身似乎就与自然思维相违背,受老庄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及陶式这位自然文人的实践先驱的感召,许多文人都走上这条道路,或者表现出这种倾向。
        两方面可举的例子很多,不过我这会儿没想到几个,就让其他爱好者来填补吧——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6 09:16
这种差距也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吧——也就是外张性与内敛性在自然派诗人身上的反映。
对啊,在中国有着一种风尚,就是自廉其身。然后就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作者: 子非我    时间: 2006-1-7 15:37
外张性与内敛性都有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我们欣赏作品还是多看它特有的一种魅力喽,作为外国文学评论网站,大家可能更加认可外张气质,认可积极主动地生活与艺术态度,我也有这种倾向。中国传统思想在艺术上是一个空洞,没有为艺术家指明一种社会位置,因此许多优秀的艺术都未能实现它的社会效用,比较可惜,但中国诗文特有的气质和认识世界的视角确实是无法替代的,对于个人的修养有着很好的帮助。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7 19:13
同意,中国的诗文是绝对唯一的存在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