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转帖】《变形记》作品赏析 [打印本页]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5-12-31 21:28
标题: 【转帖】《变形记》作品赏析
卡夫卡的创作旺盛期正值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潮时期。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典型之作。表现主义的创作主张是遵循“表现论”美学原则而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模仿论”原则相对立的。它反对“复制世界”,即不把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作为真实的依据,而主张凭认真“观察”和重新思考去发现或洞察被习俗观念掩盖着的,而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实。为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以造成审美主体与被描写的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你的惊异,迫使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探悉同一个事物的本质。这种艺术手段通称“间离法”,在布莱希特那里叫作“陌生化效果”。《变形记》的变形即是一种间离(或“陌生化”)技巧。作者想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是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之所以亲亲热热,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可谓一针见血。你看,当格里高尔身体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资供养全家的时候,他是这个家庭里一名堂堂正正的而且受人尊敬的长子。

但当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失去了公司里的职务,因而无法与家庭保持这种经济联系的时候,他在家庭里的一切尊严很快被剥夺干净,甚至连维持生命的正常饮食都无人过问。

他变成“非人”,他的处境无异于动物。当然也可以让主人公得一种致命的重病或遭遇一次丧失劳动力的重残,然后写他被家人厌弃的过程。但这样的构思其艺术效果不如变形那样强烈。因为作为病人,他有口会说话,有眼睛会看人,你不能当着他的面表现出对他的厌倦,或不给他送饭吃。而一只甲虫,既不会说话,也没有表情,他的孤独感就更加令人感到凄然了——以上是从社会学观点去看的。

如果从西方流行的“异化”观念去看,这篇小说也是写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一篇杰作。在实际生活中,卡夫卡在家庭里与父亲的关系确实是不和谐的,但与母亲关系是正常的,与他第三个妹妹特别要好。但卡夫卡却在一封信中说:“我在自己的家里比陌生人还要陌生。”现在卡夫卡通过《变形记》暗示我们:即使像他的妹妹那样爱着哥哥,但一旦这位哥哥得了一种致命的绝症,久而久之,她也会像小说中的那位女郎那样厌弃他的。这里,卡夫卡写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生存状况。人的变形,也是自我“异化”的一种写照。尤其是主人公变成甲虫以后,人的习性渐渐消失,而“虫性”

日益增加,仿佛格里高尔异化出人的世界以后,倒是在动物的世界里找到“虫”的自我了。这样的写法是绝妙的。

在人与人之间还没有取得和谐关系的世界里,人的变形也是一种象征,一切倒霉人的象征:人一旦遭遇不幸(丧失工作能力的疾病、伤残、政治袭击等),他就不再被社会承认,从而失去作为人的价值的“自我”,成为无异于低等动物的“非人”。

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变形是一种怪诞的表现手段,是一种创造“距离”或“陌生化”

的技巧。按照美国美学家桑塔那那的说法,怪诞也是一种创造;它违背客观事物的表面真实,却并不违背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因此它已进入现代美学的范畴,成为表现主义文学艺术偏爱的一种手法。

表现主义文学创作强调从主观的内心感受出发,作品往往具有一种个人的真实性,这在卡夫卡笔下呈现为自传色彩。不仅主人公的身份(公司雇员)和心理(作为长子必须尽家庭义务)与作者近似,其他人物如父亲、母亲和妹妹几乎都可以与卡夫卡的家庭成员进行比较。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7-21 22:16
除了最后一句话我不同意——我很反对拿作品和作者去对号入座。关于这一点,就像昆德拉讽刺的,海明威的作品加入像所有人那样去拿他本人的经历对号入座,那么作品本身就失去了价值。
不记得是不是福楼拜说的了,”作家应该消失在他的作品背后。“

另外,我又从这篇文章学到很多,明白了什么是表现主义,而且明白了为什么要从甲虫入手,真是受益匪浅啊!~
作者: 想飞的猪    时间: 2007-7-22 01:43
我在想,要是我的亲人也变成了甲虫,我未必会比格里高里的父母做得更好。。。。。。在座的都叩问一下自己,你能做到什么程度?
作者: 韩波    时间: 2007-7-22 08:39
甲虫只是象征,未必是实体上,也可以是心灵上。也许我们现在正在经历亲人“心灵甲虫”的阶段,而对自己的残酷无知无觉罢了。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7-22 12:32
同意猪和韩波的看法,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有谁不曾经哪怕只有一次盼望我们的父母死掉,或者厌恶他们的言行?又能怎么办呢,爱有的时候是断续的,不是持续的。而关系才是永恒的持续,在关系下延伸出很多的情感。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7-22 14:17
这个听起来比较悲观
但是也不能完全肯定你的说法
爱是一个我们都不能完全肯定和否定的东西...
作者: 韩波    时间: 2007-7-22 20:03
亲人之爱是道德,情人之爱是欲望。能否定其中的任何一个么?
作者: 彼岸看客    时间: 2007-7-25 05:59
这篇文章看似并不是在赏析《变形记》,而像是在解释这篇文章出现的契机,
建议作者去读读胡塞尔,先学学用现象学的方法阅读和分析作品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7-27 14:23
汗...
这个作者我忘记是谁了?
作者: 古越    时间: 2007-8-20 02:12
原帖由 kenshin 于 2005-12-31 21:28 发表
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


冷酷而又无疑是对的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8-22 14:38
是啊
事实都是这样...
作者: peony    时间: 2008-8-26 04:28
嘿嘿,看来大家更容易把自己假想为格里高尔的亲人,
有谁把自己假想为或真的曾经成为或正在经历如格里高里?
成为主人公才是彻底的悲观绝望。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8-8-26 13:58
我想就算是再为彻底的悲观绝望也绝对不能等同于
没有任何希望或者是不想拥有希望
作者: 疯魔成活    时间: 2008-12-25 16:21
变虫使格里高里成了个观察者 局外人 从而能更真实地看到周围人的嘴脸 我想这是卡夫卡使他变形的原因之一
作者: 疯魔成活    时间: 2008-12-25 16:24
卡夫卡最后让格里高里死了是不是对社会的一中无声的反抗和怨恨呢?
我想 其实异化的个体未必必须死的 他们可以如行尸走肉般活着
作者: 疯魔成活    时间: 2008-12-25 16:28
我想卡夫卡对社会的怨恨是有的 因为他曾经说过 "我是一个冷气逼人的人"
作者: 疯魔成活    时间: 2008-12-25 16:29
在他的作品里该是没有亲情的 他从小就受到他父亲几乎是虐待般的管教
作者: 疯魔成活    时间: 2008-12-25 16:31
各位能不能替我分析一下 变形记的变形除了技术层面的意义还有艺术上的意义么?
作者: 疯魔成活    时间: 2008-12-25 16:33
我个人比较喜欢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作品 比如百年孤独 卡夫卡的作品正好带有这种色彩
作者: hilaryRyder    时间: 2008-12-31 20:06
7# 韩波

我只承认它的存在,而不需要对它进行否定或肯定。
作者: 史家磨妮    时间: 2009-3-23 20:02
3# 想飞的猪


我也曾考虑到如此问题。。
作者: 路边风景    时间: 2009-4-13 22:01
其实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吗?永远在忙碌奔波,在照顾亲情,在小心翼翼顾及着最在乎的东西,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推脱的责任。因为只有这样,“人”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其实是一种自欺)。一切都在虚假的“良性互动”中进行着。在外界的眼里大甲虫失去了“人”的条件,这种常规的平衡也就打破了,可是大甲虫作为“人”的意识还存在着,荒诞中他看到了早已不是奇迹的奇迹,但是他临死也没有摆脱“人”的自欺。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