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宽容的释放 ——看《少年维特的烦恼》
[打印本页]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8 01:25
标题:
宽容的释放 ——看《少年维特的烦恼》
重新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次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歌德也许是一个自私的思想家,他用宽容释放了所有值得他去犹豫的事情,却把难以抗拒的伤悲留给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少时的我不明恋情的复杂和无奈。所以只是把它当作一本名著来欣赏,那时的灵魂是愉悦和纯净的。可是,现在却抹上了无法擦除的阴影。对于,维特无奈的陈述我失去了所有的本能的抑止。我的思想在歌德的释放中宽容了我所有的无知和愚昧。
有时会想,维特的结局其实没有必然性,因为他没有去思考真正的出路。到后来,我发现我错了。维特是歌德笔下的灵魂,他必死无疑。只有他的逝去,才能净化歌德心中那段被搁浅的困境。他才能获得重生。那么这部作品也就成了他新生的存在,思想的境界在这里呼唤着天堂里的公平。
卡夫卡认为作家写的东西可以看成侦探小说,因为谜底会慢慢浮出水面,他的思想和他所有的论断都会在结尾中让你获知,那么我从里面挖掘到的宝藏是什么呢?
应该是释放。当你把生命的全部释放出去时,你也就宽容了对你不利的一切。所以,开始释放你的不幸吧,正如作品中维特说的那样“当你离去和消失的时候,你又会被他们记着几天呢?时间会让他们很快的忘记你的存在。”
曾经想过自己是多么伟大的存在啊,现在看来的却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不被理睬而已,把所有的衣服脱掉,剩下的只是你自己再熟悉不过的温度。很快,它就会被寒冷侵蚀,你也就会开始因为需要热量而燃烧自己。
“不要再苦恋着一个除了去同情你就什么都不能做的女孩子。”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啊!她同时说出了发生的悲剧和不可更改的命运。友情在爱情里没有地位,美向来都会歧视所有不美的东西,这是一种抗拒性,谁也没有办法逃避和改变,这是一个事实,是现实,是发生着的真实。
绿蒂在歌德笔下同样背负着被释放的命运,她的无力和善良成为悲剧诞生的主要条件。一个聪明的人懂得如何让自己的选择产生效果,绿蒂在被爱的同时被美丽算计,她同样在宽容下尝试着不幸。但时间会有多长呢?歌德没有答案,或者是不忍心给我们答案呢?
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在你面对最让你心动的处境时,你会是一个冷静的哲学家么?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在看到食物时,能阻止自己那肮脏的口水流出么?思想的第二性让你在现实面前无法像故事一样自己选择命运。
歌德啊!我歌颂你把这样的故事和启示代给我。但同样,我想说:你也只是一个和我一样在燃烧自己的不断在宽容中释放自己生命的人而已啊。为何要尝试神的作为而决断呢?
存在永远无法改变,除了能在这里说些无章的想法外还能干些什么事情呢?当你自愿让别人扒去你的衣服时,你的燃烧就无法阻止,除非在燃烧前找寻另一件合适的行装... ...
[
本帖最后由 kenshin 于 2006-1-8 01:34 编辑
]
作者:
egmont
时间:
2006-2-25 15:20
楼主是有缘和歌德老爷子"心意相通"了~~
我虽然看得不太懂........:P
作者:
娃娃
时间:
2006-3-31 22:18
一本原本不太能理解的书,突然在某一天重新拾起再读了一遍,才豁然,才更深刻!所以是否可以这样说很多时候看似难以被理解的书,是由于我们有限的阅历和经历
作者:
莱戈拉斯
时间:
2006-4-30 11:34
,维特的气质非同一般
作者:
assking
时间:
2006-4-30 19:28
有心意啊!可不要臆想的太多!
作者:
烛影摇红
时间:
2006-5-4 13:50
标题: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维特。
同一不作品会因读者的年龄,阅历,人生观不同而不同,在此我就不发表我的看法了。如果有一天,我遭遇了歌德类似的遭遇,产生了与之类似的烦恼,我想这本书会在我的灵魂内激荡起强烈的波浪。
作者:
G.Z.D
时间:
2006-5-4 21:57
我就是因为看《维特》的时候刚好有同样的烦恼~才哀伤《维特》~从而爱上歌德~从而爱上外国文学的……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5-18 12:16
写感想的时候想的比这要多得多
估计是一种现实反映吧
大概可以理解歌德的写作思考
呵呵
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啊
作者:
egmont
时间:
2006-6-5 02:58
heihei,鼓励原创,楼主多来玩啊~~
G.Z.D您看维特时,多大啊?
嘿嘿
:P
作者:
G.Z.D
时间:
2006-6-5 17:54
原帖由
egmont
于 2006-6-5 02:58 发表
heihei,鼓励原创,楼主多来玩啊~~
G.Z.D您看维特时,多大啊?
嘿嘿
:P
去年~初一的时候~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6-7 18:11
比我要小的多
后生可谓
不过,那么小就看,是不是理解起来会有困难呢?
我好像是在高二的时候才看的第一遍吧
作者:
damienduff
时间:
2006-6-8 13:22
耶路撒冷 ,是人的不同表现,一个暴露在外;另一个藏于心底.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0-7 13:27
应许之地...
作者:
蒜茸木耳菜
时间:
2006-11-9 01:31
我看《维特》的时候还很小
但是到现在我也没感觉到什么 因为我对这样的爱情很淡漠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0 17:08
我在看《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的时候,发现,在研究《维特》的时候,多数人都是从政治层面进行的。
作者:
mu
时间:
2006-11-10 20:44
标题:
回复 #15 kenshin 的帖子
是编者有意选择的吧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0 23:26
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编者同样选取了很多的材料加以证实。看来还的却言之有理啊。
作者:
维特
时间:
2007-9-28 08:40
论点很简单,为什么看的那么别扭!以至于让人产生看不懂的错觉.
有些东西不需要含蓄的表达,这都是以前白色恐怖下文学的遗留症,直接的|
\有重点的表达不是更有力吗
作者:
歌歌
时间:
2011-1-11 20:42
人性就是要释放,就像钠扔到水里就反应一样
先有本质,然后又本质的发挥
想要阻止本性的发挥,或许,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避免诱因,二是毁灭本质
歌德离开了夏绿蒂,是脱离诱因(歌德总是在避免灾害,生怕会被那些事物毁灭自己,苏本华和茨威格都有提到这一点)
而维特(或者说是耶路撒冷)的爱是对这分爱,这份本性的毁灭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