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寻找流行读物中的文学经典原型 [打印本页]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6-1-25 12:41
标题: 寻找流行读物中的文学经典原型
寻找流行读物中的文学经典原型


作者:杨俊蕾

    阅读本来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行为,因目的各异可以分为多类,比如有为了获得知识的学习型阅读,为了享受艺术趣味的审美型阅读,为了娱乐放松的休闲型阅读,以及为了追赶流行的时尚型阅读,等等。对于在校生来说,学习型阅读和审美型阅读分别属于智育和美育的范畴,一般都属于在课业内规定完成的任务,而在有限的课外阅读中,通常是休闲型和时尚型的读物如武侠、动漫、校园言情小说等占到很大的比例。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休闲型阅读和时尚型阅读相对比较随意,阅读过程中没有压力,也不必经受考试的检验,二是因为休闲读物与时尚读物相对都比较通俗易懂,对于知识储备还不很丰富的青少年群体不构成理解上的障碍;其三是出于青少年的从众心理。在校学生的审美甄别能力还有待发展完善,他们容易受到身边阅读的影响,因此趋向共同的惯性阅读。在以上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中小学生在课余自由选择课外阅读物时,往往倾向于那些清浅有趣的流行读物。
     但是,仅仅阅读流行读物就像只吃单一品种的快餐食物一样,会造成思想上的营养不良。广采博收才是进学之道,尤其是那些经过了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更是阅读上绕不过去的沧桑大道。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中,高中生要在课外时间完成10部文学名著的阅读,这就意味着同学们只读畿米的漫画、韩寒的《长安乱》是不行的,还要对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可是有相当多的青少年对经典著作有畏难心理,觉得那些都是历史上的老古董,又厚又重,“啃”不动。其实,青少年阅读远离经典的问题并不只是中国教育遇到的难题,即使是将教育纳入国策的英国,也同样存在着流行文化侵蚀经典阅读的现象。在某次面对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不少学生以为《指环王》中白衣巫师甘道夫实有其人,还曾经当过英国远征舰队的统帅呢。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混淆提醒大家注意一个事实: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实在太大了。那么,与其对这样的现状愤怒指责,长吁短叹,还不如反其道而行之,逆转思维,对这个后果善加利用,将学生导向经典阅读的道路上去。
     众所周知,流行读物不是横空出世的绝对个人灵感,而是创作者巧妙吸纳前人成果加以融会新编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流行读物很像经典著作的“平装本”:稀释思想含量,降低文字修辞程度,简化人物关系,压缩情节内涵,更好读,也更好懂。但是,优秀的流行读物往往少不了从经典著作中借鉴来的主题或者细节,越是风行的流行读物就越能看出它和经典著作或隐或显的关联。如果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从同学们熟悉的流行读物入手,点明该读物中对经典著作的某些借鉴和化用,就可能激发同学们追根溯源的好奇心,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求得印证。教师就可以利用同学们对流行文化的习惯性热情,以流行文化和经典著作之间的源流关联为桥梁,将这种热情导向经典著作的阅读。
     以《指环王》和《哈里•波特》为例,这两部作品是近年来在全球热销的流行作品,原著以及改编而成的电影在我国青少年中也颇受欢迎。可事实上,这两部流行作品都和英国文学中的经典著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指环王》中在安排公主和影子骑士决战的一场戏中,刚愎自用的影子骑士傲慢地宣称,“没有人(男人)可以杀死我”(No man could kill me),公主则迅速抽出长剑,说“我不是人(男人)”(I’m not a man),而后手起剑落,不可一世的影子骑士马上倒地风化。这种通过词语的双关词义取得强烈戏剧效果的方法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早已屡试不爽。主人公麦克白在弑君篡位后去占卜,一条预言说:“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 可是到了两军对垒的时候,麦克白得知对方将领没有经过正常的分娩,是不足月就通过剖腹产被直接“拿”到这个世界上的。这让麦克白一下子信心全无,哀叹着“它使我失去了男子汉的勇气!” 最终败退。
     从莎翁剧作中撷取情节或者沿用机智的语言技巧一直是英语文学创作中的惯例。在同学们因为欣赏了《指环王》的盛大场面和离奇情节而兴高采烈的时候,适时提醒他们注意其中来自经典著作的创意,指出流行作品中精彩之处的真正来源,有可能将他们的兴趣导向经典著作阅读。
     另外,在《哈里•波特》的第三部“火焰杯”(Goblet of fire)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魔法杯,杯中始终冒着火焰,却不会烧坏投入其中的羊皮纸。这个具有神秘法力的高脚杯其实就是受到宗教影响的西方“圣杯”文学形象的变形。包括前段盛行的推理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也同样是寻找圣杯的母题。如果同学们对这些流行小说保持有较高的兴趣,就不妨告诉他们,其实主宰波特命运的高脚杯早在《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之前的英国民间文学中就已经在流传了。要想知道为什么有许多故事会围绕一只杯子做文章,建议去读一读影响西方文学乃至西方社会文化的圣经传奇吧。
     事实证明,通过分析流行作品和经典作品的关联,是可以把同学们对流行作品的兴趣引导到经典著作的阅读上去的,这在实践中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行此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一定要具备广博的阅读视野,对当下阅读中的流行趋向有良好的把握和清醒的判断,能够清楚看出当代作品和历史经典文本之间的思想沿革与艺术影响。另外,这个方法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联想力,能够在单部文本的阅读中思接千载,精鹜八极,将孤立的作品放入一个更大的文化视野中来考察,发现它和经典著作的切实关联。
作者: AKNA    时间: 2006-1-25 13:12
哈哈
达芬奇的密码确实和我很早以前看过的许多小说相象
我当时就大力推荐他们去阅读玫瑰的名字和傅科摆
从这些作品中还要更早的推向《帕西法尔》比如瓦格纳的剧本和纪尧姆(名字可能记错)长诗……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6-1-25 13:30
我上课时候经常和我的学生讲,我们现在每天都在接受二道贩子的东西,而把他们当作原装货。原因在于他们根就不知道什么是原装货,我建议他们去读元典,没几个读的。最后还得靠我来讲,他们才知道他们无时无刻不处经典之中,而他们击掌叫绝的玩意不知多少年前就被别人说过了。
作者: AKNA    时间: 2006-1-25 13:49
唉……这是现实啊……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6-1-25 14:09
我们又有多少自己的东西呢?沈从文当年在清华女子学校教书时,第一节课10分钟就结束了,据说讲的全是自己的东西,呵呵
作者: AKNA    时间: 2006-1-25 14:11
呵呵,正因为不是自己的,胡乱说起来才更心安理得啊
我把我自己的东西都要埋起来呢,然后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估计只有三个铜板吧,哈哈
作者: mu    时间: 2006-1-25 14:19
原帖由 chinesepoet 于 2006-1-25 13:30 发表
我上课时候经常和我的学生讲,我们现在每天都在接受二道贩子的东西,而把他们当作原装货。原因在于他们根就不知道什么是原装货,我建议他们去读元典,没几个读的。最后还得靠我来讲,他们才知道他们无时无刻不处经 ...



哪个地方都一样~
但是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有潜力的吧?~
作者: AKNA    时间: 2006-1-25 14:22
原帖由 牧场看守人 于 2006-1-25 14:19 发表



哪个地方都一样~
但是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有潜力的吧?~


现在的学生
比我这一代还喜欢固执己见…………
我帮老师代课的时候……碰到一位,竟因为我评价了一句郭敬明的书给我写了一个星期的长篇漫骂电子邮件……我那一个冤枉啊……我只说我不太能欣赏……这都错了米?
好强悍,太强悍了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6-1-25 15:19
我教的是高中生,没这么强悍的,只有跟我瞎胡闹的,真要是能跟我铁板钉钉的叫板的话,我欢喜还来不及哩。
作者: AKNA    时间: 2006-1-25 15:30
还是温柔些好,温柔些好……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6-1-25 15:35
对学生可不能温柔,不然有你苦吃的。
作者: mu    时间: 2006-1-25 15:37
原帖由 chinesepoet 于 2006-1-25 15:19 发表
我教的是高中生,没这么强悍的,只有跟我瞎胡闹的,真要是能跟我铁板钉钉的叫板的话,我欢喜还来不及哩。



要欢喜的惩治他,是不是……
作者: 寒一鱼    时间: 2006-1-25 21:44
我记得我们高中语文老师指着柔石的照片说:"这就是胡也频。“……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27 14:42
原帖由 chinesepoet 于 2006-1-25 15:19 发表
我教的是高中生,没这么强悍的,只有跟我瞎胡闹的,真要是能跟我铁板钉钉的叫板的话,我欢喜还来不及哩。

可惜,我没有遇上您这样的老师啊
原来上高中的时候和我们老师大谈尼采,他说的是:“这不是文学范畴,我们不与讨论。”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6-1-29 19:07
高中的语文老师读过尼采的也不多。
作者: mu    时间: 2006-1-30 15:10
原帖由 kenshin 于 2006-1-27 14:42 发表

可惜,我没有遇上您这样的老师啊
原来上高中的时候和我们老师大谈尼采,他说的是:“这不是文学范畴,我们不与讨论。”


汗,这不是文学范畴是什么范畴……
作者: anamaria    时间: 2007-2-9 18:53
古人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也许,《魔戒》中的某些情节是有抄袭,难道我们就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吗?我们忽略了个人的魅力,可以这么说,《魔戒》中有双关语,同时也有它的独到之处,记得文中的精灵语、魔多语,开头扉页上的几行字,gandalf唱的歌曲,它们是拉丁语、古英语的结合。可以对比圣经,你会发现相似的用法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7-2-9 21:33
原帖由 kenshin 于 2006-1-27 02:42 PM 发表

可惜,我没有遇上您这样的老师啊
原来上高中的时候和我们老师大谈尼采,他说的是:“这不是文学范畴,我们不与讨论。”



尼采……诗写得很好啊,其实上他首先是被文学家赏识的……我正在读勃兰兑斯的《尼采》
作者: 阿多斯    时间: 2007-2-12 15:03
现在高中生里强悍者多也! 嘿嘿......
作者: mu    时间: 2007-2-12 18:30
标题: 回复 #18 Bsharribullet 的帖子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零零散散看了一些,《尼采》我也读了。勃兰兑斯写的文学评论真是越读越让人感动,为他观察力的敏锐和公正的评论。好象也是他第一个发觉尼采的伟大!
他自己好象也有过文学创作吧……
作者: 末日征程    时间: 2007-4-2 09:18
说得不错~但我认为《指环王》也应该归入经典那一类来吧~连自己的精灵语都造出来了,还算是简单的“流行文学”,那似乎有点儿对它不公平。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7-4-4 14:41
最近读了托尔金的《魔戒》,对他笔下的中土世界着迷不已,对他笔下体现的人性美与恶感慨万分
作者: G.Z.D    时间: 2007-4-5 17:53
魔戒是我读的第一本译林书啊TAT感慨万分....
作者: 般若    时间: 2007-6-18 17:44
一直很佩服Chinesepoet,像这样的高中老师不多了,教中学语文真是门学问啊。
我们大学老师很同情地说:“高中老师是‘戴着镣铐跳舞’,不容易啊。”害得我们这些学汉教的心都凉了半截。
作者: chloe    时间: 2007-6-20 20:44
你门都是教书育人者哈~ 景仰景仰~
不过现在学生懂得其实未必很多,只不过接触的东西多,很多经典和古旧的东西他们接触的越来越少,我们很多流行的小说未必喜欢  是我们少了那份情怀,通过看到他们的激情,或许大家都能接受呢,其实师生可以互动嘛!
作者: angeljump    时间: 2007-10-26 17:23
原帖由 chinesepoet 于 2006-1-25 15:19 发表
我教的是高中生,没这么强悍的,只有跟我瞎胡闹的,真要是能跟我铁板钉钉的叫板的话,我欢喜还来不及哩。




“真要是能让我铁板钉钉的叫板的话,我欢喜还来不及哩。”

这样“强悍”的教师在中学,
说实话,真的很难找了。

能遇到,对一个中学生而言,
自是大佳。


现在的中学生,正面临着一个信息爆炸却思想贫乏的时代,
对于这个,长者、师者们确实不能无动于衷,
需要有人来指引他们。
作者: 夏洛岚海    时间: 2008-11-8 21:44
原帖由 chinesepoet 于 2006-1-25 13:30 发表
我上课时候经常和我的学生讲,我们现在每天都在接受二道贩子的东西,而把他们当作原装货。原因在于他们根就不知道什么是原装货,我建议他们去读元典,没几个读的。最后还得靠我来讲,他们才知道他们无时无刻不处经典 ...

嗯,我们老师也是推荐我们读原典,开头会吃力点,可是读后就觉得很有韵味。
作者: gey832    时间: 2008-12-1 13:47
楼主是教中学语文的?!那我以后可得多向你求经
我以后也是你的同道的 哈哈
作者: 木桃    时间: 2010-2-13 14:54
作为一名高中生, 向长辈们澄清一下, 有潜力的学生不在少数, 只是缺乏平台和引导者(并非个个语文老师都像楼上几位老师这么有激情的)。我们伟大的学校图书馆连《百年孤独》都没有。不只是学生, 师长、高考模式都有责任。要循序渐进, 一步步改善(乃至改革教学模式和目标)。
作者: pc龟    时间: 2010-4-11 12:24
比如尼采《悲剧的诞生》,作为中国人就很难理解这种美学的源头。
作者: 夏洛未明    时间: 2010-4-12 11:16
我上课时候经常和我的学生讲,我们现在每天都在接受二道贩子的东西,而把他们当作原装货。原因在于他们根就 ...
chinesepoet 发表于 2006-1-25 13:30



    赞成的!翻译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可以看英文原著的我都会去看有原文的···痛苦的是,很多书,用法文、俄语、日文写的那种,有原文也看不懂····
作者: beierdudu    时间: 2010-6-8 14:28
很多事情都是不得已,前几天买了本收获,里面都有郭敬明的文章,这书还读得下去吗?
作者: 文学少女    时间: 2010-8-28 10:55
回复 29# 木桃


    说得对,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自发地向文学经典靠拢,但总是缺少好的引导。父母几乎从不看书,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们推介书都只是【XXX读孔子之类】的,没意思得很,自己找书看吧,面对卷帙浩繁的世界文学宝库实在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内容,我开始看村上春树的时候是因为好朋友特别喜欢看,说实话好像看进去的人都很喜欢他的作品,外界对他的评价也相当高,一开始看的时候实在是艰难的过程,看完之前,没人告诉我他到底在讲什么,真的看不下去也看不懂,后来通过评论文章和作家本人所说的模糊地仿佛领悟了他小说的意旨,发现趣味了,却很惶恐,不知自己到底理解的到底够不够渗透。但我还是觉得村上不是我的那杯茶,因为我没有喜欢到把她所有的作品都找来看的程度,到现在不知道自己喜欢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很悲哀,每次能买的书很有限,买错了就抓瞎了,没有老师来引导我们,读书没个性的感觉很痛苦,有时候真觉得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只是考试大纲圈定范围内的必考知识比我们丰富,而真正在文学上他们涉猎的范围还没有一小部分学生广,若说我轻狂,我只说知识的积累是时间问题,毕竟他们比我们多活十多年却无法从这方面引导我们实是不该,良师不是谁都碰得上的,我这种只能自求多福了。。。汗。。。。。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悲哀啊。
作者: 文学少女    时间: 2010-8-28 11:17
回复 32# beierdudu


    这书绝对看不来了,我现在对他无语得很。。。从十二岁开始追随郭敬明的作品,直到去年暑假断了【最小说】(买了两年,好心疼我那些银子啊),除了对他想尽办法从读者身上捞钱表示愤慨以外,面对书店内疯狂飚高价抢购限量版的NC少女别无他法,怎么说呢,我虽然是十六岁的年纪,可已经过了心理年龄的青春期,觉得这种作品受追捧实在是。。。 。。。
比起收获,独唱团虽然文学性不高,但如果作为文学迷还对社会有所关注与希望的话,韩寒办的刊物还是有可读性的,起码比郭四爷文章里的LV和GUCCI真实!韩寒说郭的作品是给城乡结合部的少年看的,于是看他书的人从灰尘土暴的大路边上买回一本【最小说】,回家躺在小卧室里做关于夜上海和奢侈品的春秋大梦,殊不知书中所描绘用钱堆起来的【特权阶级】从来都不看这类东西,他们心满意足的奔波在自己的生活里。而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也就是当下的中国青年正面临大学扩招与拼爹时代所造就的,为一个工作岗位打得头破血流的命运。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