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瑟•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Arthur Conan Doyle,Complete Sherlock Holmes,1887-1927]
群众出版社,1981年
勿庸置疑的推理史上的绝对经典,甚至超出侦探小说的范畴,在全世界都妇孺皆知。福尔摩斯作为大侦探的典型成为后来无数侦探小说作家竞相效仿的模型。因此有人说:“每样事情都来自歇洛克•福尔摩斯。”
[法]加斯东•勒鲁 《“黄屋”奇案》
群众出版社,1999年
[Gaston Leroux,Le Mystere de la Chambre Jaune,1907]
这是少年侦探鲁尔塔比伊系列的首部侦探小说,这个系列一共6部作品,以此部最佳。这是一部精彩的心理密室小说。不论是在气氛营造,谜团设置,在当时看来都是一流的。今天的读者也不会因它是近一个世纪前的作品而完全丧失新鲜感。
[美]玛丽•R•莱因哈特 《螺旋楼梯》
[Mary Roberts Rinehart,The Circular Staircase,1908]
群众出版社,2003年
莱因哈特以《螺旋楼梯》等书开创了“早知如此”流派,亦即后来的“女性悬念小说”。本书以一位老处女为侦探兼叙述人,讲述了某个夏天发生在乡村别墅的奇妙案件。小说采用的是“故事线”的手法,诚然对于现在读者吸引力大大减低,但是它仍然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英]奥西兹女男爵 《角落里的老人》
[Baroness Orczy,The Old Man in the Corner,1909]
四川文艺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安乐椅神探的代表人物。“角落里的老人”坐在小店的一隅,几乎就靠着几张报纸,为宝利小姐讲述着一桩桩案件背后真实的故事。角落里的老人不需要将罪犯绳之以法,他只是显示自己的智力,嘲笑警察的无知。他是纯粹心智游戏的产物,解谜推理的终极结果。
[英]G•K•切斯特顿 《布朗神父探案集》
[G.K. Chesterton,Father Brown Stories,1911-1935]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
作为短篇小说黄金时代的产物,布朗神父是少数能够走出福尔摩斯阴影、自立门户的侦探形象。布朗神父宣称他洞悉罪犯的一切,因而能够了解真实的犯罪情况。他的大部分作品显得过于直觉化,但是在谜团设置和独创性手法方面这些故事有着很大的成就。
[英]E•C•本特利 《特伦特的最后一案》
[E.C. Bentley,Trent's Last Case,1913]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
尽管本特利原本打算戏弄一下侦探小说,可是却写出了一部史上的经典之作,成为了长篇侦探小说黄金时代的前驱作品。小说特伦特去探寻百万富翁的死亡真相,不料真相如此狭小,错误却无边无际。首次将爱情元素代入侦探小说,而且融合的十分完美。
[英]F. W. 克劳夫兹 《桶子》
[Freeman Wills Crofts,The Cask,1920]
克劳夫兹的《桶子》在史上意义非凡,它于克里斯蒂的《斯泰尔斯神秘案件》共同开启长篇小说黄金时代的大门。而且不同于当时受到冷落的克里斯蒂的处女作,《桶子》出版之后获得很大的成功。一只从法国运送到英国的桶子中出现了女尸,于是英法两国三位侦探展开了调查。克劳夫兹的作品大部分属于“写实流派”,对于侦查过程巨细靡遗,具有“体验追缉真凶、寻求谜团出路”的风味。
[法]莫里斯•勒布朗 《钟敲八点》
[Maurice Leblanc,Les Huits Coups de l'Horloge,1922]
群众出版社,1998年(收录于《亚森•罗平探案全集2》)
勒布朗的亚森•罗平是史上著名的反侦探角色,作品具有很强的浪漫传奇色彩。当然有时候他也当侦探,这是小说的推理性就加强了,更加符合推理小说读者的口味。这本短篇集一般认为是罗平系列中推理性和谜团性都较出色的作品,这也是没选《813》的原因。
[美]厄尔•德尔•比格斯 《没有钥匙的房间》
[Earl Derr Biggers,The House Without A Key,1926]
群众出版社,1999年
陈查理系列的首部作品。尽管读者会觉得陈查理出场太晚,人物不是非常突出,但是小说的谜团还算是巧妙,书中的陈查理的谦虚谨慎的态度以及惊人的直觉和推理也表露无遗。没有选择在西方评价较高的《中国鹦鹉》,因为尽管那本书具有东方神秘色彩,但是中国读者也许要说这是莫名其妙。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罗杰•埃克洛伊德谋杀案》
[Agatha Christie,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1926]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克里斯蒂的成名作。尽管波洛在《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中首次登场,可是这个人物到了本书才真正走出了自己的办案路子,而且游刃有余。加之本书巧妙的独创性手法,因此奠定了克里斯蒂名家的地位。
[美]约翰•狄克森•卡尔 《三口棺材》
[John Dickson Carr,The Three Coffins,1935]
译林出版社,2004年
卡尔在史上被称为“密室之王”,一生创作了超过80部长短篇小说,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描述不可能犯罪的。而提到卡尔则不能不提到《三口棺材》,这部小说包含多个不可能犯罪,其中的超自然气氛、密室杀人的不可能程度、诡计的精妙和破解过程的逻辑推理手法,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也就无怪乎这部名著常常名列不可能犯罪书单的榜首,也是推理小说书单中的常客。
[美]乔纳森•拉蒂默 《陈尸所里的女尸》
[Jonathan Latimer,The Lady in the Morgue,1937]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
拉蒂默属于硬汉小说作家行列,可是他的小说中非常独特的包含了古典解谜小说的元素,甚至有数部不可能犯罪作品。小说中的侦探柯尔诙谐幽默,爱酒如命,非常富于趣味。而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妙语连珠,全篇充满了绝妙的黑色幽默。这也被认为是硬汉派从哈米特过渡到钱德勒的中间过渡。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尼罗河上的惨案》
[Agatha Christie,Death on the Nile,1937]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也许得益于1978年改编的电影,不仅在欧美,而且在刚刚解禁的中国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部原著在1979年被引进中国,不断再版,波洛形象就此深入人心。虽然这不是克里斯蒂常写的“乡村别墅”类型,但是仍然是克里斯蒂的传统风格,所谓的“人人有嫌疑,个个不可能”。除了精巧的诡计,对几对爱人间爱情的描写,沿途风土人情的描述都由独到之处。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无人生还》
[Agatha Christie,And Then There Were None,1939]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恐怕这本书是推理迷最推崇的克里斯蒂的作品了。童谣杀人加上孤岛,的确是史上不可多得的大构想。来到孤岛的人被困在岛上,接着一个个死去,凶手就在我们中间,可是谁是凶手?恐怖悬疑的气氛迷漫在整本书中,而谜底不读到最后也不可能知道,实在不愧是出自“侦探小说女王”之手的杰作。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谋杀启事》
[Agatha Christie,A Murder is Announced,1950]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马普尔小姐探案作品。谁能想到这个打着毛线,总爱跟人唠叨圣玛丽米德那个小村庄的老太婆会是名侦探呢?于是,凶手一次次罗网,马普尔小姐也声名远播,和比利时来的波洛抗衡起来。一则预告杀人的广告揭开了本书的序幕,接着谋杀就按时开始了。小说不仅有安排巧妙而复杂的谜,还有对英国田园风光以及人物的生动细致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克里斯蒂晚期作品的特色。
[美]S.S.范•达因 《金丝雀杀人事件》
[S.S. Van Dine,The Canary Murder Case,1927]
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
范•达因的首部作品《班森杀人事件》甫一出版就打破了销售纪录,紧接着的《金丝雀杀人事件》一出版就销售一空,在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书中的业余侦探名叫菲洛•万斯,是个艺术鉴赏家。本书是一桩密室杀人案件,讲述一位名女优被杀的案子。最后万斯通过打牌来探究罪犯心理的手法十分独特和巧妙。
[美]S.S.范•达因 《主教杀人事件》
[S.S. Van Dine,The Bishop Murder Case,1929]
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
这是史上塑造童谣杀人模式的侦探小说,后来克里斯蒂即是受此书启发写出了《无人生还》。凶手模仿“谁杀了小知更鸟”的童谣,一个接着一个的杀人,凶手似乎是一个自称“主教”的人。范•达因崇尚解谜,小说中的凶手具有很高的智慧,设计的手法堪称一流,不过毕竟菲洛•万斯道高一丈,最后识破了凶手的诡计。
[英]法兰西斯•艾尔斯 《杀意》
[Francis Iles,Malice Aforethought: the Story of a Commonplace Crime,1931]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艾尔斯的另一个化身叫安东尼•伯克莱,是一个在解谜推理领域响当当的名字。他的《毒巧克力命案》堪称黄金时代数学式推理的巅峰作品,而本书却是一本十足的犯罪小说,而且在史上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这种二刀流且又都很有建树的作家真是少见。《杀意》的第一句话就告诉了读者谁是本书中的凶手,显然说明本书不是要读者猜凶手,而是看凶手。凶手如何精心设计,如何心慌意乱,最后来个人仰马翻。
[美]厄尔•斯坦利•加德纳 《移花接木》
[Erle Stanley Gardner,The Case of the Velvet Claws,1933]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加德纳早年是廉价杂志的作者,也是为数不多的后来成为一代名家的人物。奠定他名家基础的就是佩里•梅森系列。梅森是一位律师,因此这个系列具有较多的法庭场景,也是法庭推理的代表作品。本书是梅森系列的首部作品,既体现了作者的法律背景,也可以看到传统推理小说的元素。
[美]雷蒙德•钱德勒 《长眠不醒》
[Raymond Chandler,The Big Sleep,1939]
群众出版社,2002年
菲利普马洛初次登场的长篇小说,从此之后硬汉派侦探找到了他们的最佳代言人。可以说,马洛这个外表冷酷内心温柔的都市独行侠角色,影响了后来的每一个硬汉侦探。同是冷硬派大家,钱德勒的风格与汉密特却是千差万别:后者是彻底的世故和冷酷,侦探从内硬到外,而前者却始终不愿放弃心中对美好人性的希望,笔下侦探也只是个热水瓶——外冷内热。所以汉密特被人称之为“冷酷大街的黑色巨匠”,而钱德勒却是“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
[美]雷蒙德•钱德勒 《恋人无情》
[Raymond Chandler,Farewell, My Lovely,1940]
群众出版社,2002年
书中写的是推理小说中难得一见的爱情范式,冷酷/忧伤/现实/浪漫合为一体,在作品结局一切矛盾纠缠爆发,令人低回不已。只不过如此有意境的一个书名却被翻译成恶俗的《恋人无情》,真该打打译者的屁股。
[美]雷蒙德•钱德勒 《湖底女人》
[Raymond Chandler,The Lady in the Lake,1944]
群众出版社,2002年
本书中马洛招牌式的讥讽和幽默仍随处可见,他还渐渐开始变得像个古典神探。《湖中女子》的确是钱德勒所有作品中本格味道最浓的一本,包含了一个绝对本格式的诡计:无头尸体。书中还塑造了一个随和怡人的老警察形象,在漆黑一片的硬派小说中实属仅见。
[美]康奈尔•伍尔里奇 《我嫁给了一个死人》
[Cornell Woolrich,I Married a Dead Man,1948]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
伍尔里奇尽管被推理史家朱利安•西蒙斯情节太想通俗剧,矫情且煽情,不值得严肃对待,但是作为读者来说,伍尔里奇的小说却绝对好看。小说中一个几乎走投无路的女子因为车祸得以成别人,进入了一个富裕的家庭。她将面对什么?不读到最后是无法知道的。伍尔里奇的作品以悬疑线代替了故事线,将读者牵的团团转,而读者也乐得如此。一本当时的通俗小说能做到现在仍然显得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真是不简单呢。
[英]约瑟芬•铁伊 《时间的女儿》
[Josephine Tey,The Daughter of Time,1951]
华夏出版社,2003年
这是铁伊最著名的侦探小说,属于历史侦探小说范畴。铁伊笔下的名侦探格兰特探长因为脚伤住院,偶然看到一张英王理查三世的画像,激起了他的兴趣,他要探究四百年前的案件,寻求塔中王子的被杀真相。这本书在英国侦探小说作家协会票选中荣膺史上第一名。虽然并非精彩绝伦的本格谜团,但是小说告诉人们的远比解谜值得回味。
[瑞士]弗•迪伦马特 《法官和他的刽子手》
[Friderich Durrenmatt,Der Richter und sein Henker,1952]
群众出版社,1997年
迪伦马特是戏剧界的大师人物,然而早期也曾投身侦探小说领域,业绩依然不俗。这本《法官和他的刽子手》除收录同名作品外,还有《嫌疑》、《诺言》、《司法》3篇中篇小说。迪伦马特大体上是借侦探小说的壳来映射社会问题。他在《法官》和《嫌疑》中塑造的贝尔拉赫警探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保卫正义而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荷兰]高罗佩 《狄仁杰断案全集》
[Robert Hans van Gulik,Judge Dee Stories,1952-1968]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
如果说比格斯笔下的陈查理只不过是作者的臆想产物,那么高罗佩笔下的狄仁杰则确有其人——狄仁杰是中国唐代的明相,确曾断狱无数。不过到了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笔下就又多了几分西方神探的色彩。小说中的狄仁杰机智勇敢,破案注重逻辑推理和证据,不仅有谜而且大都是精彩而有趣的谜团。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 《钢城》
[Isaac Isimov,The Caves of Steel,1953]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收录于《阿西莫夫科幻精品集》)
科幻推理。阿西莫夫是著名的科幻小说大师,然而他也钟情侦探小说,写了不少科幻推理小说,既有长篇也有短篇推理,而且大都是构思精巧的本格推理。这本《钢城》是地球人侦探里吉•巴利和机器人侦探丹尼尔•奥列弗的首次登场作品,讲述宇宙城一科学家遭死光枪射杀疑案。此后他们在《裸阳》(The Naked Sun,1958)、《曙光中的机器人》(The Robots of Dawn,1983)及《机器人与帝国》(Robots and Empire,1985)中再次合作,也是表现不俗。
[美]艾拉•利文 《临死前的吻》
[Ira Levin,A Kiss Before Dying,1989]
重庆出版社
《临死前的吻》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一部惊悚小说,全书分为三部,分别描绘了主人公(犯罪者)以不同手段杀害三位姐妹花的过程,其中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叙事角度的切换不露痕迹,却是整部作品的关键之处,写作技巧之成熟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作家的处女作。本书获得埃德加最佳处女作奖。
[美]帕翠丽亚•海史密斯 《火车怪客》
[Patricia Highsmith,Strangers on a Train,1950]
四川文艺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海史密斯是史上重要的作家,开创了犯罪小说中的“海史密斯流派”。本书探讨的是“完美的谋杀”的问题,曾经获得1951年埃德加处女作奖提名,后来被希区柯克拍成同名电影,引起很大轰动。海史密斯不同于解谜作家,将注意点放在犯罪者身上,极力描摹犯罪者的心理和外在行动,并且获得了读者和论者的肯定。
[美]帕翠丽亚•海史密斯 《聪明的瑞普利先生》
[Patricia Highsmith,The Talented Mr. Ripley,1955]
四川文艺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海史密斯又一部镇住文坛“正义之士”的犯罪小说。作品给了杀人凶手一个完美的结局,心中黑暗一面早被作者掀起的读者是长吁了一口气,但坐镇文坛的批评家们可不买账了。由于几个一意孤行的批评家的阻扰,这本书落选当年的匕首奖。对当时的推理界而言,我们只能说这是一部提前诞生的作品。
[英]伊恩•弗莱明 《来自俄国的爱情》
[Ian Fleming,From Russia, with Love,1957]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
间谍小说。007系列作品之一,读者可以看到无所不能的詹姆斯邦德如何破获一个国际大阴谋,如何轻易俘虏一个敌方美女的芳心,如何在种种不利情况下化险为夷,最终战胜强大而邪恶的对手,就如同他在电影里一次次做到的那样。
[美]雷克斯•司道特 《死亡推理》
[Rex Stout,The Final Deduction,1961]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司道特笔下的尼禄•沃尔夫和菲洛•万斯、埃勒里•奎因并称美国三大名侦探,由此可见地位不一般。沃尔夫是史上最著名的安乐椅神探,这个史上最胖的侦探始终不愿意出门,只喜欢侍弄兰花,迫于生计才让手下的阿契•古德温接案子。因此出现了很奇妙的组合,类似于硬汉侦探的古德温负责查线索,大侦探式的沃尔夫则再家推理。本书讲述了一个妇人要求找丈夫的故事,虽非杰作也算体现了沃尔夫探案的风格(此外本书还收录一篇非沃尔夫探案)。
[英]约翰•勒•卡雷 《受冷漠的人》
[John le Carr,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1963]
新华出版社,1982年
西蒙斯在《血腥的谋杀》中指出间谍小说的两大创作方向:一种以格雷厄姆格林和本书作者约翰勒卡雷为代表,他们以自身的经历为准,把神秘的间谍平民化,浓墨重彩地描绘他们的痛苦和无奈,文学质素较高;另一种则以写出007系列的伊恩弗莱明马首是瞻,着力描写间谍生涯的传奇色彩,通过间谍和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之间的斗争塑造起“超人”似的形象。本书是勒卡雷的成名作,还没有他后来小说中挥之不去的暮气,显得创意超群。全书情节跌宕起伏,屡屡在读者意想不到的地方峰回路转。在作家写实冷静有节制的笔下,漾出淡淡忧伤之情,不愧是间谍小说的排头兵。
[美]埃德•麦克班恩 《八千万只眼睛》
[Ed McBain,Eighty Million Eyes,1966]
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
麦克班恩笔下的87分局刑警系列是史上最著名的警察程序小说。可惜的是,国内译本仅《八千万只眼睛》一书。小说中出现的侦探并非一人,而是一个团体,即 87分局的警官们。本书讲述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案件,一桩是电视主持人被杀事件,一桩是女职员被骚扰侵害案件。小说对于警察办案的步骤很注重,同时也注意到小说的可读性,较之国内大部分公安小说自然有天壤之别。
[英]弗雷德里克•弗赛斯 《豺狼的日子》
[Frederic Forsyth,The Day of the Jackal,1971]
珠海出版社,2000年
福塞斯的处女作,一出版便轰动推理文坛,成为年度第一畅销书,也获得一九七二年爱伦坡年度最佳侦探小说奖。这本书讲述暗杀戴高乐事件,节奏极快,叙事中双线并行,有条不紊,读者的心一直被吊在喉咙口,直到小说结束时才能嘘出一口长气。《豺狼的日子》是惊险小说的颠峰之作,后来福塞斯本人虽佳作迭出,却再也没有一部能及得上本作的水平。
[美]东尼•希勒曼 《亡灵的舞厅》
[Tony Hillerman,Dance Hall of the Dead,1973]
群众出版社,1990
希勒曼是美国当代极富盛名的侦探小说家,擅长描写以美国土生印地安人生活区域为背景的侦探小说,作品充满异域色彩。由于希勒曼在作品中流露出同情印地安人的倾向,又把印地安人的生活描绘成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美国印地安原住民就视希勒曼为“自己人”,并将一块刻著“吾族之友”的匾额馈赠给他。希勒曼作品本格硬汉风格杂陈,是欧美警察程序小说的代表作家。单以此书而言,个人觉得谜题设计稍嫌薄弱,但作者对印地安异域风情的描写当真让人身临其境,值得一看。本作曾获得美国1974年爱伦坡最佳侦探小说大奖。
[意大利]安伯托•埃柯 《玫瑰的名字》
[Umberto Eco,The Name of the Rose,1980]
作家出版社,2001
历史推理。艾柯的作品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写作,博学深思,在作品中隐隐透出与造物者对话的势头,令人心生景仰。艾柯笔下的侦探威廉继承了福尔摩斯的招牌式推理,但比起前辈却显得博学世故得多。这个发生在中世纪意大利修道院里的故事,由于作家的博学成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就算读者只看看书中那无奇不有的偏门知识,也是够有趣了。
[美]苏•格拉夫顿 《他不在现场》
[Sue Grafton, A Is for Alibi,1982]
作家出版社,1998年
硬汉派侦探大多斗智还要斗力,所以这个行当里会出现女子的身影就格外引人注目了。苏格拉夫顿(Sue Grafton)和莎拉帕勒斯基(Sara Paretsky)就是女性硬汉派侦探小说的代表作家。看完作家出版社的一套格拉夫顿文集后,虽然小说的冷硬风格十足,侦探角色也的确独具特色,但书中却少了一种看透世事的沧桑之感。
[英]P•D•詹姆斯 《教堂里的谋杀》
[P.D. James,A Taste for Death,1986]
群众出版社,1990年
P. D. 詹姆斯继克里斯蒂之后被尊为“侦探小说的女王”,她笔下的名侦探即本书出场的诗人警探达格里什。本书是詹姆斯的代表作,篇幅长达500多页,属于典型的英式推理小说:一件谋杀案发生以后,侦探一个个地盘问涉案的嫌疑人,看起来似乎个个可疑;证人之间相互包庇,办案方向不断被误导,最后侦探经过重重推理,揪出了隐藏在迷雾中的真凶。相对克里斯蒂这个文坛前辈而言,詹姆斯小说的文学质素要更胜一筹,但在组织谜题和控制叙事节奏方面,她和前一代的女王相去甚远,全书显得过于冗长沉闷。
[美]托马斯•哈里斯 《沉默的羔羊》
[Thomas Harris,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88]
译林出版社,2001年
悬疑小说。根据本作改编的电影成为继《一夜风流》、《飞越疯人院》之后第三部一举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剧本等五项主要奖项的电影。说实话,小说一点也不比电影逊色,高智商的罪犯和漂亮年轻的女探员之间的对峙,时时让读者冷汗直流。开放式的结局让这部惊悚小说显得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美]詹姆士•李•贝克 《忧伤黑樱桃》
[James Lee Burke,Black Cherry Blues,1989]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詹姆斯•李•贝克是当代著名的硬汉侦探小说家,他笔下的戴夫•罗比索和劳伦斯•布洛克的马修•史卡德齐名。《忧伤黑樱桃》获得了埃德加奖,此时的戴夫已经不是警探,他脱下警服隐居一隅。但是朋友找上门来,要他帮忙,面对强劲的对手和孤立无援的场面,他默默继承冷硬派侦探的传统——永不退缩,查明真相。小说流露出他对家人的深深爱也令读者为之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