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奥斯丁笔下的女性心灵 [打印本页]

作者: flamel    时间: 2012-10-1 22:26
标题: 奥斯丁笔下的女性心灵
       一位西方的绅士或绅士的儿女所接受的教育似乎远超出我们中国人目前的教育水平。在简·奥斯丁的《诺桑觉寺》里,女主人公凯瑟琳——一位绅士的女儿——从小疏于教育,但仍然熟读了蒲伯,格雷和莎士比亚这些经典诗人和戏剧家的作品,同时她酷爱读当时盛行的哥特小说(或许类似于现在的蔡骏,斯蒂芬·金一类的作家)。后来当她结识了出身良好的蒂尔尼先生与蒂尔尼小姐以后,才开始为自己的缺乏教育感到自惭形秽。他们三人一起到乡间散步,眺望展现在眼前的开阔景色时,蒂尔尼先生和蒂尔尼小姐可以轻易地运用他们关于构图的知识评价这番景色,指出它作为绘画的对象有哪些不足。凯瑟琳小时候也学过钢琴,但由于天性原因和家里对她督促的不够,很早就荒疏了。可见出自良好教育的绅士家庭的子女,应该不仅熟读各种经典作品,而且要接受美术和音乐方面的教育。 在奥斯丁的另一部作品《爱玛》里面,出身于海伯利首屈一指的伍德豪斯家族的爱玛则拥有所有凯瑟琳欠缺的所有技艺,她曾给自己的朋友哈利埃特画过一幅出色的速写像,在有宾客来访时弹奏钢琴并唱歌,并且时常陪着她父亲整晚下棋。她的所有这些技艺都没有精湛到行家的程度,却足以陶冶心灵,博得亲友的赞赏。

       然而这些技艺却只是奥斯丁笔下人物的真正魅力的外在表象,或者说,如果忽略了作者笔下的人物的所具有的德性品质,即便具备全部技艺和最良好的修养也仍被视作一个不幸(例如《傲慢与偏见》里面的曼丽)。德性这个词在奥斯丁的作品中意味着两个方面。首先是修养与风度,这包括谈吐文雅、待人彬彬有礼这些“社交品质”;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美好而完善心灵,心灵的美好指的是人天生的善良与纯朴,而完善则是通过后天的优良教育使心灵达到的卓越高度。徒有心灵的美好而不完善的典型是《爱玛》里面的贝茨小姐,她对所有人都怀着善意和感激之情,但由于缺乏教育,她说话罗七八嗦、婆婆妈妈,影响了她的风度,同时由于缺少见地,她没能力识别周围人里面那些浅薄傲慢之徒。然而怎样才算达到心灵的完善,这是一个难以概括的问题。我们会为精雕细琢的宝石的光华所打动,却无法对这美下一个定义。但我认为可以就心灵完善的最重要方面进行一番考察。

       《理智与情感》这个标题,分别对应着里面的两位女主人公:姐姐埃莉诺与妹妹玛丽安。她俩的共同点是内心善良,待人宽厚有礼。然而妹妹玛丽安却比姐姐要“感性”得多,她“很轻易地被别人逗笑或者逗哭”,随着自己一时的情绪行事,她的言语和行动更多地出自自己意愿如何,而不是特定环境和他人的感受这些因素所决定的应该如何。而姐姐埃莉诺则更多从身边人的感受以及由正义、现实条件和修养这些因素出发采取最妥当的言辞和行动。事实上,我们有很多概念和理论可以解释玛丽安和埃莉诺在个性上的不同,除了书名的提示外,我们可以找到诸如“浪漫主义”、“情绪化”、“敏感气质”及“顾全大体”、“审慎”、“缺乏激情”这些词汇,每个词汇又分别带有不同的褒贬意味。然而遵循柏拉图意义上的古典哲学的教诲,那么奥斯丁所定的书名其实正是最恰切的描述。《理想国》里面的苏格拉底提出了对世界认识的四个阶段,其中“理智”指的是从一个具体真理推及另一个具体真理的能力,但这种推及并不导向更深层次的真理。要理解这个令人费解的定义,我们首先要理解在理智之上的理性的含义。按照定义,哲人是终其一生追求整全真理的的人,这种人通过心灵的眼睛看到纯粹实在的能力,就是理性。也就是说,古典哲学中的理性概念指向了比任何普通人的生活所包含的知识或专家的技艺知识更加深刻、更加包罗万象的知识,这是一种过着理论生活的罕有的人群所拥有的能力。理论生活或哲学生活允诺了超越了一切俗世幸福的更纯粹幸福(柏拉图《会饮》),但它首先要求哲人在一定程度放弃俗世的快乐。埃莉诺身上的理智集学识、修养、审慎、大度、正义于一体,但只有当我们把哲学生活作为这种理智生活的拱顶石的时候,我们才能恰切地领会理智所包含的心灵完善。我们在这里考察的内容要求我们放弃对埃莉诺一切的具体要素的考量,例如她是一位淑女,她的幸福最终指向了婚姻生活或家庭生活。作为对这种放弃的奖励,我们或许能够触及到奥斯丁作品对读者透露的最终秘密,这就是作为至善的道德生活。考察下奥斯丁的主要作品中的人物:《诺桑觉寺》里面凯瑟琳缺乏优良教育,却拥有良好的心灵天性;《傲慢与偏见》里面的伊丽莎白活泼聪明,却略微缺少温和与慎重,《爱玛》的女主人公天资聪慧,心地善良,却缺乏待人接物的审慎。围绕着埃莉诺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在德性的完美方面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同时在每一部作品种我们同样能建立起这一梯度,这一梯度的顶峰的经常在某一部作品中被削去,但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结合这一顶峰又被指给细心读者看:典型的例子是达西与伊丽莎白;还有爱玛与奈特莉先生。按照奥斯丁的理解,完美的德性所塑造出的心灵上的完善足以带来幸福生活,处在这一幸福生活外围的是良好礼貌与修养所缔造出的令人愉悦的形象,靠近外围的则是各种才华技艺所塑造出的优雅笃厚的心灵,再深入其内部则是审慎明智的品性所允诺的识人断事方面的智慧(这方面的典范是奈特莉先生),而这一切优良品性各自在其位置上发挥作用,就把我们引向了道德生活的核心,即心灵的平和,它作为至善的原因在于其本身免去了心灵的任何不和谐状态所引起的震颤、不安和痛苦。

       引导着我去阅读并欣赏奥斯丁作品的最初原因其实是我在施特劳斯的书中偶然读到的一句评价——“比起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更欣赏简·奥斯汀的小说。”施特劳斯敏锐地察觉到奥斯丁的作品显然更接近古典贤哲的作品,因为比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丁对存在世界的阴暗、危险面相保持了高尚的沉默,但沉默并不等于有意忽视或逃避。我们最好把这句话理解为一句警告,即奥斯丁在作品中向读者指出的道德生活可能隐藏了某些阴暗面。或者说,我们最好把奥斯丁这位刻画了如此众多聪明人物的聪明作家想象为对某些更高事物保持着审慎地缄默的人,忽视这些缄默可能使我们无法领会道德生活的全部意义。

      现在我们恢复刚刚放弃的埃莉诺的那些具体属性。这使我们认识到第一件事就是小说的圆满结局的偶然性:埃莉诺与爱德华的婚姻取决于露西主动放弃了与爱德华的结合,换句话说,埃莉诺与爱德华这对共同拥有美德的人能够结合在一起,是因为另一个不具备美德的人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好运。拥有美德的人能够获得幸福,需要极为罕见的机运的帮助,以使他们克服周围的绝大多数德性平平甚至德性鄙陋的人的阻挠。同样我们发现,《诺桑觉寺》的结尾如果不是斯蒂尔小姐出人意料地嫁给了一个富有的男人,亨利与凯瑟琳也无法结合在一起。拥有善德之后想要笃成善行只需要自我牺牲的精神,但获得家庭幸福却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在《理智与情感》里面,作者就露西说过这样一句断语:“露西在这件事上的全部作为,尤其是她最后获得的成功,满可以拿来作为一个鼓舞人心的样板,说明一心一意图谋私利,不管在进行中表面上会有多大的障碍,最后总是能万事大吉,大交好运的,只要不怕花时间,昧着良心就行。”作者虽然在每一部小说中都指出了道德生活的全部优越性和它包含的善好,却不忘记在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处提醒少数聪明的读者:道德生活能够带来实在的善好,需要一定的机运和外在条件,而现实更经常地成全那些一心一意追求私利的人,因为算计和谋划尽管不能征服机运,却能够显著地削弱它的力量。完整的真理之所以容易被读者忽略,是因为奥斯丁对存在世界的阴暗危险的面相保持高尚的沉默,然而这沉默往往被视做否定。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