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艰难的里尔克 [打印本页]

作者: 未明    时间: 2006-2-5 21:52
标题: 艰难的里尔克
你是变化着的形体,
永远寂寞地耸立于命运……
——《定时祈祷文·36》绿原译

  关于这位德语诗人,人们似乎已经谈论得太多。然而,在许多人的感觉中,却仿佛谈得还不够。诗人里尔克来到中国扎根并且开花,首先大约应该归功于“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先生,是他译出了这位伟大诗人的若干抒情短诗和《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给了一代中国诗人以必要的养分。也是在里尔克的影响下,诗人冯至于1942年完成了著名的《十四行集》,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一座抒情诗的高峰。直到目前,对于冯至先生不多的几首译诗,人们还是赞不绝口,认为他的译作自然优美,是最能够传达出里尔克原作精神的妙品佳构。
  里尔克是一位难懂的诗人,就像但丁《神曲》的《天堂篇》一样,到目前,在中国的诗人和诗学研究者中,真正能够完全理解里尔克晚期代表性杰作《杜伊诺哀歌》的人也是屈指可数。里尔克难于理解的原因大约有两个,一是他的诗歌主题一般是比较幽婉的,从诗的标题你很难窥探到诗人在某首诗中所真正想要表达的核心;其次是缘于诗人的手法。和许多诗人常用的并列铺陈的抒情方式不同,里尔克擅长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内向的,越来越加深入地钻探式的立体技巧,每一首诗中的意象和沉思的联结十分紧密,在看似平静的诗句中却有着激情的剧烈汹涌。
  许多论者认为,里尔克的诗歌历程大约分为四个阶段。在早期诗中,里尔克的抒情诗还没有多少自己的特色,除了较细致的景物描写外,和从这些诗中你能感觉到的只是一个敏感而忧伤的青年的低声吟咏;第二阶段是以《图像集》和《定时祈祷文》为标志,这时的里尔克诗艺已经趋向成熟,《邻居》、《秋日》、《预感》《严重的时刻》等优秀短诗就写于这一时期,而在诗人最著名的抒情诗集《定时祈祷文》中,里尔克表现出了他卓越的专注和朴素的虔诚,这些仿佛总是在独白,在祈祷的诗章里包容了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全部体验。第三个阶段是里尔克向伟大的雕塑家罗丹学习的结果,其代表作是《新诗集》,里面的《豹》、《旋转木马》、《丽达》等诗是最为人称道的“物诗”。对于里尔克任罗丹秘书并因一封信被罗丹辞退一事,许多论者对此说法不一,但笔者认为,也许里尔克和雕塑家的冲突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同样是卓越而伟大的心灵,两个人很难全方位地达成一致——书信一事只是个借口罢了。里尔克从罗丹那儿学会了“持续地工作”,并且解决了“艺术和生活的冲突”这一致命难题,在这些“物诗”中,里尔克主要集中于艺术和宗教题材,通过对物象的深刻观察而寻找到其内在的行动和心理的源泉,这些诗也是里尔克“诗不仅仅是感情,而是体验”艺术观的实践结晶。在玩味物象的过程中,里尔克可能也感觉到了某种不适,或者说他不再满足于通过外物来表达情感,他打算用自己的心灵来解答人生的终极问题。于是里尔克重新返回到自我抒情的轨道上,并以两部长诗《杜伊诺哀歌》和《致俄耳浦斯的十四行》完成了自己创作的最高峰,也就此了结了一个诗人的艺术使命。1926年12月29日,被一朵玫瑰的尖刺将手扎伤后,患白血病的诗人与世长辞。
  与诗人辉煌的艺术成就恰好成对应,里尔克一生的命运可以说是惨淡的。虽然诗人的感情生活中,曾经先后有过莎乐美、克拉拉、茨维塔耶娃等杰出女性,她们的存在也的确给了孤独的诗人也莫大的慰藉,但就物质生活来说,诗人一直是贫穷而困窘的。里尔克一生漂泊,虽然他曾先后布拉格、慕尼黑、柏林和巴黎求学或者生活,并且也曾远到西班牙、俄罗斯、北非等地旅居,但这些地方都没一个地方是属于他自己的家。里尔克的大多数诗文都是在冷清的旅馆和动荡不安的车轮上完成的。
  里尔克对贫穷和下层人民有着深刻地感受和理解,他的作品中很多主人公都是普通人,无论是《布里格随笔》中,还是《图像集》中,随处可见他对被贫穷和不幸包围着的人们的同情。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里尔克的诗总能够在无数的心灵中引起回响。在一首诗里,里尔克写道:“他们不是穷,他们只是不富。”在里尔克看来,这种贫穷而匮乏的生活或许更能够代表人生的真实,贫穷不会也不应该让一个人失掉他应有的尊严。而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里尔克则说,一个人活着是艰难的,爱与性是艰难的,职业与工作是艰难的,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被艰难包裹的人生。对于这个人生,回避是不行的,暗嘲或者堕落也是不行的,学会生活,学会爱,就是要承担这人生中艰难的一切,然后从中寻觅出美和友爱的存在,从一条狭窄的小径上寻找到通往整个世界的道路。
  每一个热情、纯洁而敏感的青年都会爱上里尔克,每一颗饱受贫穷和无助困扰而在迷茫中漂泊的心灵也都会爱上里尔克,虽然在里尔克那里,你不会找到答案,但他的手能够指引你,让你在漆黑的窗口看到远方的一抹晨曦。是的,里尔克有这样的能力,他能让你在浮躁时勇敢地坐下来,认真而负责地做好自己应做的一切;他教你懂得去理解每一个人,看到他们身上的重负,去帮助他或者她,从而也帮助你自己——在里尔克的词典中,人们经常看到的词语还有“广阔”、“伟大”和“壮丽”,但这三个词并非是空无一物的,“广阔”有可能产生在偏僻的村落和狭小的房间之中,“伟大”有可能是在持久地忍耐,暗哑的无名和毫无光彩的工作中,而“壮丽”就像是一个人穿越荆棘丛生的荒林后而看到的落日和晚霞——人生也好,艺术也好,只有自立自强的勇敢者才能攀上高塔,而所有的亏欠也会用另一种方式给你大地母亲般的回报。
  里尔克死后,他的同乡好友作家茨威格为他写下了精彩的评论,称赞他的纯洁、虔诚和对艺术的忠诚,说像他这样的人很难再在这个世界上诞生。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诗人瓦雷里说:“我热爱他这个我们世界上最柔弱、精神最为充溢的人。形形色色奇异的恐惧和精神的奥秘使他遭受了比谁都多的打击。”目前人们听到的对里尔克的最高评价,也许来自于以巨著《没有个性的人》闻名世界的作家罗伯特·穆西尔,他的赞语是:“勒内·玛里亚·里尔克极不适宜这个时代。这位伟大的抒情诗人没做别的,他只是使德语诗歌破天荒第一次臻于完美罢了。他不是这个时代的巅峰,他是层峦叠嶂中的一座,在这群山上,精神的命运超越了各个时代远去……他属于德语文学的世纪经纬,而不是属于时光的世纪经纬。”
作者: 舞者    时间: 2006-2-9 22:08
那只手不是月,它只是指着月。。。

“。。。;他教你懂得去理解每一个人,看到他们身上的重负,去帮助他或者她,从而也帮助你自己——在里尔克的词典中,人们经常看到的词语还有“广阔”、“伟大”和“壮丽”,但这三个词并非是空无一物的,“广阔”有可能产生在偏僻的村落和狭小的房间之中,“伟大”有可能是在持久地忍耐,暗哑的无名和毫无光彩的工作中,而“壮丽”就像是一个人穿越荆棘丛生的荒林后而看到的落日和晚霞——人生也好,艺术也好,只有自立自强的勇敢者才能攀上高塔,而所有的亏欠也会用另一种方式给你大地母亲般的回报。”

广阔,伟大和壮丽是在点点滴滴貌不惊人黯淡无光的小,繁琐和平凡中,理解别人即是理解自己,缺陷/亏欠是完美的一部分。。。

“纯洁、虔诚和对艺术的忠诚”的活法。。。
作者: 未明    时间: 2006-5-28 11:28
再提,值得推广。:)
作者: zisco    时间: 2009-2-13 19:54
至今难忘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那番真挚:坚定地生活在任何一处无情的现实……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