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格耶里(Dante Alig hieri),于一二七四年与贝缇丽彩‧坡提纳里(Beatrice Portinari)相遇。当时,但丁将近九岁,贝缇丽彩刚满八岁。九年后,两人再度相遇。这两次相遇,只算是惊鸿一瞥(充其量是惊鸿二瞥)。然而就因为这惊鸿一瞥,但丁不由自主地受到爱情的伟力推动,写成了名著《新生》(Vita Nuova)。在《新生》的结尾,但丁为自己许下宏愿:「希望能歌颂贝缇丽彩;希望在此之前,这样的歌颂没有施诸任何女子。」这一愿望,多年后终于形诸文字,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也许是数一)的伟大长诗《神曲》(La Divina Commedia)。
但丁以意大利语创作《神曲》之前,当代的一位诗人兼学者卓凡尼‧德尔维吉利奥(Giov anni del Virgilio)用拉丁文写信给他,劝他写作时用拉丁文;认为只有这样,才会扬名后世。但丁没有接受卓凡尼‧德尔维吉利奥的建议;因为他热爱母语,对母语有信心,认为母语不逊于拉丁语,也不逊于其他当代语言(如普罗旺斯语)。由于这一远见和信心,今日的意大利人(以至世界的其他民族),才会有《神曲》这一伟著。
真正的《神曲》爱好者,固然会喜爱〈地狱篇〉,就像喜爱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莫札特《安魂曲》的爱乐人士那样,会喜爱这两首乐曲的每一部分 ;但是最叫他们神驰天外,有神灵附身之感的,是两首乐曲的最高潮。贝多芬、莫札特的绝世本领,是到了最高潮仍能在高处长时间怒飞、大飞,不但毫无倦态,而且变中生变,越飞越勇,越飞越盛。在艺术领域中,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当今还是上古,这一本领,只为极少数的大宗师所拥有;真正是「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虽在明师,不能以授门徒。在〈天堂篇〉里面,尤其在〈天堂篇〉的最后几章──尤其在〈天堂篇〉的最后一章,读者所经历的,就是这样的至高境界──古今世界文学的至高境界。关于这点,约翰‧辛克莱(John D. Sinc lair)说得好:
A l'alta fantasia qui manco possa;ma g ia volgeva il mio disio e il velle,
l'amor che move il sole e l'altre stel le.
(Paradiso, XXXIII,142-45)
高翔的神思,至此再无力上攀;
不过这时候,吾愿吾志,已经
见旋于大爱,像匀转之轮一般;
那大爱,回太阳啊动群星。
(〈天堂篇〉,第三十三章,一四二─四五行)(下)作者: mu 时间: 2006-2-17 22:02
读到〈天堂篇〉后面,我都有点读不下去了,那种庞大的光芒......
但丁的创作证明了一个真理: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作者: showbubu 时间: 2006-2-17 22:20
这本书是根本没办法看的懂啊。。太朦胧了~作者: Hermes 时间: 2006-2-17 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