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与朋友
[打印本页]
作者:
G.Z.D
时间:
2006-2-25 10:51
标题:
与朋友
漫长的暑假,自始至终待在家里确实挺难受的,尤其是好友们一个个都去旅游了。当然不是嫉妒他们,而是这种孤单寂寞,实在让人受不了。
这些家伙啊,天南地北都去,去美国、去韩国、去加拿大、去香港,还有坐着专列游遍中国的。而且很不巧,几乎是同时走,又同时回。有人说:“可不是吗?所有的夏令营都在这个时候。”
友情这种东西有种令人琢磨不透的力量,它把两个人或者几个人拉到一起。没有理由,就是觉得在一起比不在一起开心。与亲人离开很久,在电话里或是信中提到思念之情,但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想不想他。可与朋友们分开半个月,我真实地、确切地感觉到:我很想他们。
从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开始,成人们就把未成年人的一些感情定义为“无病呻吟”。这让我们这些少年难以理解,难道少年的感情就不是感情吗?
谁都不能否认感情的存在。我曾经以为书里面出类拔萃如基督山、雅内梅这样的人之所以有巨大的人格魅力,是因为他们没有感情或是把感情掩盖得很好。书读得多了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的感情高于别人的感情。
有的时候在电视或者书里,觉得主人公的感情太做作。但是细想一下,体会不到别人的感情,一定是自己没有经历过。我想,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感情被别人否定。
这篇文章写得太虚了,我不喜欢说教一样的文章,还是讲讲故事吧。
我和我最好的朋友,我们已经认识六年了,很少有过什么不愉快,因为我们都尽量满足对方的需要。
这个暑假,他被学校选上参加去韩国的夏令营。走之前的一天,我去他家做客,他兴致勃勃地把在学校得到的各种各样的奖品给我看,大多是些本子、同学录什么的,我也有很多。
他的这些本子里,有一本浅棕色的笔记本,放在一个盒子里,用塑料罩着,包装得很精美。本子上的图案也不错,一辆老式的自行车,朴实无华但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别人见了都会爱不释手,何况我们这样的自行车旅行爱好者?
我非常喜欢这个笔记本,想了想,如果向他要,他不会不给我的。以我们的关系,送个本子谁也不会介意。我看了看他,他似乎不怎么重视这个本子,三言两语就介绍完了。拿起另一个本子,却口若悬河地说了他的由来、价值和纪念意义。
我打定主意,开了口向他要。出乎意料,他竟然没有答应。他拿出另一个包装相同,但图案不一样的笔记本,对我说,如果我喜欢,这一本可以送给我。
可这个本子的图案不一样,意义也就变了,我还是更喜欢那个印着自行车的。过了一会儿,从他的言行中我判断出他需要一个那种用金属环扣住的本子,而且是能拉开的。我想起家里好像有一个这样的本子,我没有用。便跟他说,可否用我的本子换他的那个。
他动了心,答应让我把本子拿回家,但先不要用,等他看了我的本子合不合适再决定换不换。
很不幸,他说我的本子不符合他的要求,不想跟我换。我又提出,干脆送给我好了,他十分不情愿。我也看出了他对这个本子的喜爱,君子不夺人所爱,何况是朋友呢,我只好把本子还给他。
这件事我全没把它放在心上,再也没有想它。可过了几天,他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他打算把它送给我。我的惊讶比高兴还多,我又不是不知道他多喜欢那个本子。
他从韩国回来了,应约把本子给了我,里面夹着一封短信。最后还有一句话是“今生得一知己,夫复何求!”看起来好象很矫揉造作,实际上,这句话是绝对来自心里的坦陈。
和笔记本一起给我的,还有一个世界杯吉祥物模型和一张1000元面值的韩币,他说可以做个纪念。这些东西我都妥善保存好,它们和友情一样,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啊。
我不是想讲解友情的的意义,也不是想证明朋友的价值,只是想说说我的经历和看法,说说一个中学生与朋友的故事而已。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