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关于《家庭的幸福》大家有何感想?
[打印本页]
作者:
mu
时间:
2006-3-3 20:16
标题:
关于《家庭的幸福》大家有何感想?
今天读完了《家庭的幸福》,感想很多。尤其是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分析很精彩,最后以双方爱情破灭为结局。托尔斯泰似乎想表达:婚姻是杀死爱情的凶手?
文中大量景物描写极具感染力,尤其是暴雨即将到来的一段,颇有古典风范。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6-3-3 22:39
托尔斯泰的思想,前后是一脉相承的,他对婚姻的看法,可以参看《克莱采奏鸣曲》及其《跋》。
[
本帖最后由 Hermes 于 2006-3-3 22:41 编辑
]
作者:
mu
时间:
2006-3-4 15:19
一脉相承啊?他在《复活》和《战争与和平》的反差很大哦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6-3-4 15:40
我觉得是逐渐成熟的,不是那种突然的转折,其中的继承多于变化。很多人喜欢说托尔斯泰晚年的世界观发生“激变”,我不知道这体现在哪里,即使是文风也是一样,虽然晚年越来越接近民间用的大白话,但也不是什么激变,而是早期那种朴素的文风日益发展的结果。
作者:
mu
时间:
2006-3-4 15:52
你是这样想的?我倒是觉得“激变”显而易见——体现在〈我们该怎么做?〉以及后来诸多的文论和随笔上,前期以〈自传三部曲〉和〈哥萨克〉为最高代表,表现的多是对人生、情欲、宗教、世界的思考,文笔清丽,时常有单纯自然的景物描写;而后期宗教破灭后,主要是转向社会,关注穷苦人民,更加现实——或者说,更加悲剧化。《克莱采奏鸣曲》《伊凡伊里奇之死》都是代表——当然还有《复活》。至于文风——我不懂俄文,最好不要乱发感慨。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6-3-4 20:38
譬如《复活》里的思想,其实在早期的《一个地主的早晨》里已经有端倪了。不过《复活》显然更广更深。其他一些主题好象也不是独独出现在某个时期,譬如最典型的对死的思考,可谓贯穿其一生。另外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带有自传性)也见证了这点。聂赫留朵夫、列文和皮埃尔,都给我们彼此相似的感觉。
早期他从军回来,所以写的多是军队故事和回忆。早年他也关注社会关注穷人,只是更多体现在他在庄园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实践活动,如办学校、给农民负等。但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失败了。随着他的日渐成熟及在文坛地位的巩固,他也就越发自觉地转向用文字来表达思想。
托尔斯泰对宗教的态度应该说是动摇不定的。他越到晚年,他越向宗教靠近,只是他所理解的宗教和教会的宗教不同。
文风我也是根据译文和一些介绍作的揣测,不知正确否。但还是可以看出,他写作的套路是没变的。所以相对其他一些作家,我觉得托尔斯泰还算不上“激变”。当然变到什么程度才算“激变”,每个人的理解都可能不同。
作者:
mu
时间:
2006-3-4 20:46
Hermes说的很有道理,“聂赫留朵夫、列文和皮埃尔,都给我们彼此相似的感觉”,但是..聂赫留朵夫比前两部的主人公都要阴沉而且不容易与读者亲近,当阅读《战争》或《安娜》时,我们为列文和皮埃尔还有安德烈的前途而担心,为他们各自的爱情而微笑,但是聂赫留朵夫..至少我读《复活》的时候很不喜欢这个人物(这是我读托尔斯泰作品很少见的),无论是从他的道德思考还是忏悔的途径来看,都要更不可饶恕一些,总是透露出一种希望的(宗教的)失望与破裂。他的早期作品的主人公则往往令人愉悦,即使是《一个地主的早晨》《两个骠骑兵》都是如此哦。
作者:
ak1789
时间:
2009-7-15 20:13
托尔斯泰前后确实是有过巨大的变化的,前期的他的那些哥萨克和塞瓦斯托波尔都是纯艺术的代表,而后期他则在艺术是什么中对纯艺术的这种倾向大加斥责。同是描写家庭中爱情的变幻,家庭的幸福充满了安逸的、令人陶醉的气氛,而且结局也算是和解而不是完全的破灭,克莱采奏鸣曲则完全令人畏惧,令人对家庭充满绝望。但他前期的作品中也不是没有显露出他后期作品的倾向,从卢塞恩以及一个地主的早晨以及弹子房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战争与和平中大段大段的“人民力量”的阐释也不能称为是纯艺术的。他在世界观上确实剧变,阿尔扎马斯之夜对他影响巨大,以安娜卡列宁娜为界前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动,在艺术观上则因为始终坚持真的原则,所以并没有发生剧变。当然,如果参考毛姆和茨威格的意见的话,他始终是他,一个充满了健康的力量又比较虚荣的人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