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今天读《归去来兮辞》数遍,心情舒畅~~ [打印本页]

作者: mu    时间: 2006-3-10 20:58
标题: 今天读《归去来兮辞》数遍,心情舒畅~~
田园之美啊~~虽然很少喜欢再读以前背过的东西~~







归去来兮辞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作者: 苦闷的散步    时间: 2006-3-10 22:40
同意......能在五柳荫下乘凉,实在忘却了一切,只想看着白云睡觉,哈哈
作者: 无头骑士    时间: 2006-3-11 23:54
这样痛快淋漓的坦决,我可以想象。不过想来也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吧~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6-3-12 12:21
维吉尔《牧歌》的最后一句,似乎就有“归去来兮”之慨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6-3-12 12:28
刘小枫说:“据国学大师钱穆说,陶渊明的‘归田园’是中国精神的最高境界——孔子的‘吾与点也’似乎可以佐证这一点。翻译过来的讲‘古希腊精神’的书已经有不少,我们看到古希腊人如何英雄气概、卓越风度、睿智好问,很少见到哪个作者或编者提到古希腊人的田园精神。其实,在古典语文学界,熟悉古希腊的田园诗才算内行。“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3-12 16:00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清流何在?早成污潭。东皋濯濯,感慨万分。
作者: mkpl    时间: 2006-4-15 21:26
哈,我刚学完这篇文章啊,太巧了,瞧:>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不就是我们的真实写照么>?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4-19 11:49
只是
如果仅仅存在在精神中,那么会离现实越来越远的呢!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6-4-19 11:52
精神本来就离现实很远,难以追求,却又终生追求。
作者: 明明如月    时间: 2006-5-6 13:48
如陶渊明者 是俗世中人 却不懂俗世 难容俗世 何其哀也
如陶渊明者 既知不懂俗世 难容俗世 转而开辟属于自己的自在园 也算幸事吧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5-13 15:20
陶真能当上大官,未必会是个好官;没能力在仕途发展,就不要以官场黑暗作为理由吧?
作者: 明明如月    时间: 2006-5-17 09:59
归去来兮

只能心向往之
息交以绝游
试问谁能为之
但我还是喜欢陶渊名
作者: tg3045    时间: 2006-5-17 18:10
觉今是而昨非  最喜欢这句!!!!!!!!
作者: liuyuhuy    时间: 2006-7-31 23:11
未知精神源于何处,而现实又如何体验?
难道非要是把精神与现实从自己身上强行划分开来啊?
在自己身上体现的,精神和现实也本就一体,
其距离,也就是内心所体验的距离,说远就远,所近也近;
就如心中有田园,走在何处,皆能体验到田园的自然风情;
有心逃避世俗,走在何处,皆会有世俗的影子;

而像陶渊明,要达到内心的宁静自由,大家所凭借的,也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呵呵,我没达到这样的境界,偶尔窥见了佛学所说的“非二元性”的人
希望大家指正~
作者: 北溟之鸟    时间: 2006-8-1 09:30
陶渊明是中国大诗人中少数未受佛学影响的
作者: anamaria    时间: 2007-3-22 19:24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多好的境界。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陶渊明的境界,看来他真的对社会无奈了。
作者: 小香可    时间: 2007-3-24 18:16
功成身退应该更考验人。陶渊明有“归去来兮”,也有《感士不遇赋》。

[ 本帖最后由 小香可 于 2007-3-24 06:17 PM 编辑 ]
作者: mu    时间: 2007-3-24 18:21
标题: 回复 #16 liuyuhuy 的帖子
林语堂对陶渊明的总结还是很中肯的,我喜欢这一篇解读:

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

       林语堂


       所以,我们晓得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还有一点更加重要,就是这两种不同的观念的混合,产生了一种和谐的人格;这种和谐的人格便是一切文化和教育的公认目的。我们在这种和谐的人格中,看见一种生的欢快和爱好,这是值得注意的。

       要我描写这种人生的爱好的性质是很困难的;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或叙述一位人生的爱好者的真事迹,是比较容易的。陶渊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很自然地浮上我的心头。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日依然是一堆照澈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的,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心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和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文学的浪漫主义,与道家的闲散生活和反抗儒家的教义,已经在中国活动了两百多年,而和前世纪的儒家哲学合并起来,造成这么一种和谐的人格。在陶渊明的身上,我们看见那种积极的人生观已经丧失其愚蠢的满足,而那种玩世的哲学也已经丧失其尖刻的叛逆性(我们在托洛的身上还可以看见这么一种特质——这是一个不朽的标志),而人类的智慧第一次在宽容的嘲弄的精神中达到成熟期了。在我的心目中,陶渊明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奇怪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肉的专一和灵的傲慢的奇怪混合,就是不流于灵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于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奇怪混合;在这种混合中,感官和心灵是和谐相处的。因为理想的哲学家能够了解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够酷爱人生而不过度,能够看见尘世的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站在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地位,而不敌视人生。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象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陶渊明生于第四世纪的末叶,是一位著名学者和官吏的曾孙;这位著名的学者和官吏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陶渊明少时,以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可是不久便辞职,过着耕田的生活,因此患了一种疾病。有一天,他对亲朋们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有一个朋友听见这句话,便给他做彭泽令。他因为很喜欢喝酒,所以命令县公田都种秣谷,后来他的妻子固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有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督邮,陶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便辞职,写了《归去来辞》这首名赋。从此以后,他就过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他自己很穷,和穷人一起过活;他在给他儿子的一封信里,曾悲叹他们衣服不整,而且做着平常工人的工作。可是他有一次曾遣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的儿子的地方去,帮他们挑水取柴;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他唯一的弱点便是喜欢喝酒。他过着很孤独的生活,不常和宾客周旋,可是一看见酒的时候,纵使他和主人不认识,他也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喝酒的。有时他做主人,在席上喝酒先醉,便向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他有一张没有弦线的琴。这种古代的乐器只有在心境很平静的时候,好整以暇地慢慢弹起来才有意思。他和朋友喝酒的时候,或想玩玩音乐的时候,常常抚这张无弦之琴。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他是一个谦逊、简朴、自立的人,交友极为谨慎。判史王弘非常钦仰他,要和他做朋友,可是觉得很难碰见他。他很自然地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他出门喝酒,当他走到半路,停在一个野亭的时候,朋友便把酒拿出来。陶渊明欣然坐下来喝酒,王弘早已隐藏在附近的地方,便在这时候走出来和他相见了。他非常高兴,欢宴穷日,连朋友的地方也忘记去了。王弘看见陶渊明无履,就叫左右为他造履。当王弘的左右请度履的时候,陶渊明便伸出脚来使他们量一量。此后王弘要和他见面的时候,常常在林泽间等候他。有一次,他的朋友们在煮酒,他们拿他头上的葛巾来漉酒,用完还给他,他又把葛巾着在头上。

       他住在庐山之麓,当时庐山有一个著名的禅宗,叫做白莲社,由一位大学者主持。这个领袖想请他加入白莲社,有一天便请他赴宴,他所提出的条件是可以在席上喝酒。这种行为是违犯佛教的条规的,可是主人答应了。当他刚要签字正式入社的时候,他却“攒眉而去”了。大诗人谢灵运很想加入这个白莲社,可是找不到门路。那位法师还想跟陶渊明做朋友,所以有一天便请他和另一位道家的朋友一起喝酒。他们一共三个人:那位法师代表佛教,陶渊明代表儒教,那位朋友代表道教。那位法师曾立誓终生不走过某一座桥,可是有一天当他和那位朋友送陶渊明回家时,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都走过了桥。三人知道的时候,不禁大笑。这三位大笑的老人后来成为中国绘画上的常用题材,因为这个故事象征着三位无忧无虑的智者的欢乐,象征着在幽默感中团结一致的三个宗教的代表人物的欢乐。

       他就这样过着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的田园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可是在他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三四篇偶然写出来的文章,一封给他儿子的信,三篇祭文(其中有一篇是自祭文)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过他。他在《归去来辞》里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酷爱人生的情感。这篇名作是他在公历405年11月决定辞掉县令的职务时写的。
作者: 梓桓    时间: 2007-4-20 15:01
最喜欢他的《五柳先生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之乐啊。
刘小枫说“上帝死了”其实是“知识分子死了”,因为这个有些反感。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