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吹奏类乐器 [打印本页]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31
标题: 吹奏类乐器
笛的历史

笛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代称为“篴”。
秦汉后,笛才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 。>>



  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小白菜》。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32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33
笛子的分类

一、梆笛和曲笛
二、闷笛、竖笛、定音笛、平均孔笛、接铜调音笛、新笛、加孔加键笛、排笛 >>


梆笛和曲笛
  
  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间乐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


  曲笛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多为C调或D调。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曲笛与北方风格的梆笛笛子独奏曲那种粗犷、有力,形成鲜明的对照。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教授,他所演奏的《鹧鸪飞》、《小放牛》等民间乐曲,音色润丽、清晰,音色控制、强弱对比自如,并多应用笛子上的“唤音”、“送音”、“打音”、“倚音”、“颤音”等技术,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尽量少用吐音断奏。

  曲笛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适宜独奏、合奏,是昆曲等戏曲音乐、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中富有特色的乐器之一。


  现在新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大部份都吸取了“曲笛”和“梆笛”的演奏特点。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34
闷笛:闷笛不开膜孔,吹起来比较费气,音色较暗,可用于学笛时的气功辅助练习,但年龄较小或体弱者最好不使用。“闷笛”也可以用有膜孔的笛子来代替,即用较厚的纸或膏布贴住“笛膜孔”。

  竖笛:古称“顺笛”,又称直吹笛、牧童笛。竖吹,而且在笛头上装有“叫簧”,容易吹奏,适宜低幼儿童学习。近年来出现了用塑料制成坚笛,并装活动笛头装置,扩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而且还能调节音高,是学校开展器乐活动的良好工具。

  定音笛、平均孔笛:即六个发音孔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按照传统指法,先学全按作5指法,使第二孔和第三孔、第五孔和第六孔之间的音孔相距较近。能基本上解决笛子的音准,用叉口吹法可转二至三个调,我们最好选用“定音笛”。

  接铜调音笛:“笛膜孔”与“第六孔”之间使用软木及铜片制成的一个圈,使管身的长短略可伸缩,以此来调节音高低,可调节1/4的全音。目前,在专业文艺团体普遍使用,常用于合奏及伴奏。

  新笛:新笛又称低音笛,与普通笛子不同之处有;(1)不开笛膜孔。(2)笛身比曲笛粗长,音域比曲笛低一个纯五度,音色类似箭声,音量比箫大,常在大型管弦乐作品中,作为管乐器的低音声部应用。

  加扎、加健笛:随着乐器改革的不断发展,为增设半音及解决转调后的音准而制作了八孔笛,又称“三八笛”,它是在原有竹笛六孔的基础上,加上二个孔,能较正确地转出三个‘调门”来,因此称为“三八笛”。此外,还有九孔加键笛、十孔加键笛、十一孔加键笛。

  排笛:由赵松庭发明,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除了最外面一根不动外,去掉其它的笛塞以上的装饰部份,并将它们的吹孔尽量靠近,吹外面一根时,额部感觉到里面一根的位置,但不要妨碍吹外面一根。两根笛子之间用‘S”形垫片衬住,用活动的螺丝套把它们扎紧,免得滑动。排笛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演奏时,换笛迅速,转调方便,音乐富于变化,表现力也大为增强,能解决许多单根笛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36
竹笛的种类甚多,有“七音套笛”、“十二音套笛”等品种。“七音套笛”一套共有七支,即全按筒音为A、B、C、D、E、F、G七个音各一支组成。“十二音套笛”一套为十二支,在“七音套笛”的基础上再增加筒音6A、B、C、E、F各一支组成。

  伴奏歌舞、民族乐器合奏、笛子独奏等常用的有AD调曲笛、BE调曲笛、CF调梆笛、DG调梆笛等四种,假如我们再能掌握二、三种基本指法,即可演奏A、B、C、D、E、F、G、七个调,也可作为教具使用。初学者可先选购 CF调梆笛或 AD调曲笛。 

  竹是一种天然生长的植物,由于竹子本身的质量及制作工艺的差别,使笛子在音质、音色、音准上有了不少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选择。在选择笛子都要“二看、一听”:

  一看笛色(指笛竹的本色,而不是经过加工后抹上的颜色),“老竹”系黄色;竹质比较干透;一般制成笛子后音准、音色变化较小,“新竹”颜色发青,竹质润湿,久之竹中水分干后,竹皮易收缩,会影响音色、音准。

  二看笛身,以纹理细密,质料坚实,管身圆直,两端粗细均匀者为优,这样的笛子不仅音色,而且耐用。

  一听,在选择笛子时.可用口琴、定音哨来校对音,听听是否音准,要是自己不会选择,最好请个老师或内行的人陪同选购。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36
刚买的新笛,要注意消毒,即在“吹口”附近用酒精消毒。还有的笛子,笛身内可能生有蛀虫,可以放在盐水中浸20分左右,杀菌消毒。

  由于笛用竹制成,竹质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使笛子音质、音色、音准也受到影响,甚至破裂,所以,保护笛子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吹奏完后,要将笛子放在用纱或棉布制笛套中,此外还在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高温:笛竹脆弱,受到高热后会破裂,因此不宜将笛子放在高温地方,以免受热后破裂。

  (2)保湿:遇到天气过于干燥时,可以用比笛稍长的细竹,外面裹上一层棉布制成的“笛胆”(注意“笛胆”的粗细不能超过笛子的内径)沾水后,从“笛尾”塞入笛身,保护笛管内湿润,以防燥裂。

  (3)防潮:不要经常让笛子受潮,当心笛管内受潮,加上管外气候干燥的影响,发生破裂。

  (4)注意卫生:吹奏时,夹带着一些口水,因而笛管内应该经常擦洗,否则日子一久就会凝结成一层黑色的脏东西,不但影响清洁卫生,而且还会妨碍空气柱的流动,影响笛子的演奏效果。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37
竹笛用自然长成的竹管制做,玉屏笛是笛中之珍品。制笛时,采一节竹管,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1个前出音孔和2个后出音孔。


  竹笛用自然长成的竹管制做,适于做笛子的竹子有紫竹、黄枯竹、长茎竹、凤眼竹、香妃竹和海鹿竹等。
  制笛时,采一节竹管,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1个前出音孔和2个后出音孔。

  吹孔是第一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

  膜孔是第二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经揉绞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笛膜经气流振动,便能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笛子的华彩音色,就是由于笛膜配合竹管的振动而构成的。

  音孔共有6个,近笛首的为第六孔,近笛尾的为第一孔,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前出音孔又称基音孔,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后出音孔又称助音孔,是距笛尾最近的两个孔,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飘穗之用,所以也有“穿绳孔”之称。飘穗用丝带编成,是笛子的装饰品。

  在吹孔上端管内的一定深度里,堵有用软质木材制成的笛塞。由笛塞至吹孔的一段管身内膛,称作“海底”或“笛脑”,它阻止气流向上,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有的笛子,在苗首或笛尾镶以牛骨或象牙,还有的将丝弦缠于笛身外面,呈21~24道缠丝,它们主要起防裂作用。

  产于贵州玉屏的玉屏笛是我国笛子中之珍品,系采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音色优美动听。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发音浑厚宏亮,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圆润,上刻“彩凤”。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38
埙的历史

埙是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多为陶制,形制多种 
汉代出现七孔陶埙,近代埙的使用渐少。>>



  埙: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之一,最早的埙源于古代先民的狩猎工具——石流星(一种球形飞弹),远古多为石制、骨制,后来逐渐改用陶土烧制而成,以模拟禽鸟鸣声,作为诱捕禽鸟的辅助工具。形制有管形、橄榄形、鱼形、圆锥形等多种。顶端均有一个吹孔,埙体上有的无按音孔,有的则有若干个音孔,多为陶制品。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7000多年前的椭圆形一孔陶埙;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个陶埙,距今已有6700多年,一个无音孔,一个一音孔,能吹出小三度音程,即两个音。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在今天山西万泉县荆村和太原市郊义井村,发现一种二音孔陶埙,能吹三个音。

 
  埙的发展是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的平民墓中,出土了二十多个彩陶埙,其形体呈鱼形,鱼嘴为吹孔,埙体上有三个按音孔,能吹出相当于后世五声音阶中的do、mi、sol、la四个音,有的还可吹出fa音;演奏家拿到国外表演,曾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远的文明”。




  商代的埙的造形已比较稳定,发音孔增多,发音能力增强,表现力大大提高,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出土的五音孔陶埙、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三枚一套的陶埙和殷墟1001大墓出土兽面纹骨埙,有五个音孔,已能演奏八度内的各个半音。

  在周代的乐器八音分类中,埙被列为土类乐器,是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中所载的29种乐器之一、埙无定制,它的外形、大小和音域多种多样。我国古代音乐有雅乐、颂乐之分,当埙作为乐器进入宫廷乐队以后,也根据这两种音乐的需要,而有了雅埙、颂埙之分。雅埙形体较大,状如鹅蛋,音响浑厚低沉;颂埙形体较小,状如鸡蛋,发音高于雅埙。埙用于雅乐部,常常与篪配合演奏。古时把埙、篪两种乐器视为兄弟乐器。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39
埙的历史

埙是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多为陶制,形制多种。>> 
汉代出现七孔陶埙,近代埙的使用渐少。  

  到了汉代出现七孔陶埙。隋代埙用于九部乐的《清乐》中。

  近代,埙只用于琴、埙合奏。在清代的宫廷“中和韶乐”中,也偶尔使用埙。

  近百年来,埙的使用极为少见,正濒临失传。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从20世纪30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陶埙,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撰写的《埙和埙的制作工艺》一文(《乐器》1982年第4、5期),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1979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陈重副教授在天津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家尹德明等的协助下,对埙进行了研究改革,制作成功四种不同调门的九孔陶埙。该埙使用江苏宜兴紫陶土制作,在古制梨形七孔埙的基础上,放大肩部,扩其内膛,正面增加两个音孔,从而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可以奏出21个音(包括一个泛音和8个半音),音域由(c1~a2),使之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

  1983年,湖北省歌舞团赵良山,在陈重九孔陶埙的基础上制成十孔木埙,音域由(b~#f2),而且半音健全,转调方便,音色柔和优美。

  目前,我国在埙的改革制作中,音孔较多的为十五孔埙。它采用“一指两孔”的方法,健全了半音阶,但由于音孔过多,不易操作,音准难以掌握。比较成功的是十孔埙。它的音孔安排科学合理,发音灵敏准确,能够比较顺利地吹奏十二平均律,并且容易推广使用。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39
埙的种类

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式样美观,工艺精细。

  1、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葫芦埙的特点是:
  一、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减少了三度;
  二、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
  三、由于带喉装置,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

  2、握埙:就是握着吹奏的埙,它是运用十个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鸳鸯埙: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埙。这种埙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埙的发音孔与一般埙完全一样。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

  鸳鸯的特点是: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较原始埙形体变态),演奏时,鸳埙与鸯埙换用不很方便。而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

  4、子母埙:是指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埙,大埙与小埙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如:大埙是G,小埙是d。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39
尺八的历史

尺八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源于竖篴,竹制,长一尺八寸,在隋唐颇为盛行,自宋代后渐少使用。
尺八在隋唐之际东传日本。>>


  尺八是我国古老的吹孔气鸣乐器,源于竖篴,因长一尺八寸而得名。也有“竖篴”、“箫管”和“南音洞箫”之称。管身竹制,音色圆润、柔美,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

  在东汉时期,竖篴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至唐则大盛,广泛用于宫廷乐舞。唐代吕才善制此器。《新唐书·吕才传》:“贞观(627—649)时,祖孝孙增损乐律,与音家王长通、白明达更质难,不能决。太宗诏侍臣举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微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

  宋代尺八,又称箫管,陈旸《乐书》有所记述。沈括《梦溪笔谈》载:“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从传世唐代尺八和沈括所述宋代尺八的形制来看,它与箫相近,但管身短而粗。后来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尺八的地位,尺八渐少使用。

  尺八目前只流行于闽南和台湾,是福建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南音的主要乐器是琵琶和尺八,其他还有二弦、三弦和唢呐等),并吸收了笛子的一些演奏技巧。

  福建省泉州南音乐团王大浩研制成低音尺八。长82厘米、内径3.4厘米。管上端加贴塑料片,并将第五孔移至管侧由小指控制。音色浑厚饱满。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40
1300多年前,尺八东传日本。

  隋唐之际,日本曾屡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来中国,许多中国乐器,流传东瀛。

  据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副研究馆员孙以诚考证,日本尺八源于我国杭州。南宋时,日本名僧觉心来中国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习,在此期间向同门居士张参学会了吹奏“尺八”的技艺,回国带回尺八及尺八曲《虚铃》和《虚空》 等。后来,心觉创立普化宗,传授“尺八”技艺,故将他所传授的尺八称为“普化尺八”。而至今仍保存在浙江省艺术学校校园内的护国仁王禅寺旧址就是日本“尺八”的祖庭。

  最早传入日本的尺八仅用于宫廷雅乐,称为“古代尺八”,也常作为达官贵人的玩物,故也叫“雅乐尺八”。据传,日本圣德太子特别喜爱尺八,他当时所用的中国尺八,如今还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

  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现在也保存着我国唐代传去的8支尺八。其中一只刻雕尺八,长43.7厘米,管上端开口,管身前面五孔后面一孔。每一按音孔边缘有圆形花纹。制作十分精美,通体雕花纹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后作张袖状。后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执扇,另一女坐弹琵琶。其余部分均饰以花鸟纹。此外还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桦卷尺八等。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曾复制刻雕尺八一件。

  1871年以后,“普化尺八”传于民间。日本现在使用的尺八就是从“普化尺八”演变而来的,不限长短,一般多为3节、 5孔(前4后1)、不设膜孔。它是日本民间主要的吹奏乐器,既能吹奏古典乐曲,也能演奏现代乐曲;还经常与筝和三味线一起合奏,甚至还能与西洋管弦乐队、电子风琴等合作。

  此外,由我国传入日本的还有“一节切尺八”。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海山(kaizan)将尺八从日本传至美国。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40
尺八的制作

尺八形制与箫相近,以竹根制作,中通无底,管体一尺八寸,吹口多做成斜面月牙形,正面开五个按孔,背面开一个按孔,在吹口和正面音孔间设有膜孔。其吹奏方法与箫相似,但音量较箫声大。


  尺八的形状和箫相近,但管身较箫短而粗,取竹根制成,全长56~6O厘米,吹呐径2厘米。

  尺八的选材和制作十分考究,多采用石竹、观音竹和茉莉花竹,从齐土的地方切下,将竹节挖通,无底,管体长一尺八寸,上端内径六分。吹口多做成斜面月牙形,正面开5个按孔,背面开1个按孔,吹口和正面音孔间设有膜孔。

  尺八的音色和演奏方法与箫相似,但音量较箫大。吹奏时,要求左右手臂抬起呈半圆形,以嘴吹奏吹孔,手指按孔,通过改变嘴唇吹奏的角度和力度,以及手指按孔的位置,从而发出不同的的音响和音高。

  尺八的音域从(d ~b2)。音色圆润柔美、深沉含蓄,略带凄凉之感。尺八本身不能转调,要演奏复调性乐曲时,需选取不同调的尺八。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41
龠的历史

龠是古老的吹奏乐器,形制如笛,竖吹。
龠在历代宫庭雅乐中应用颇广。


  龠:又称苇龠、豳龠。关于苇龠,据《乐书》记载:古之人始作乐器,而苇龠居其先焉。震为六子之首,龠为众乐之先。可见它是十分古老的乐器。

  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春官.龠章》云:“掌土鼓、豳龠。”豳是古地名,在陕西境内。豳龠即指豳地之龠。

  在《诗经》中亦有多篇提到龠,如:“左手执龠,右手秉翟”;“龠舞笙鼓,乐既和奏”;等等,可见当时龠在民间相当流行。

  关于龠的形制,古书亦多有记载:
  《尔雅.释乐》:“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风俗通》:“龠,乐之器,竹管三孔”
  《毛诗传》:“龠六孔”
  《广雅》:“龠谓之笛,有七孔”
  《旧唐书》:“管三孔曰龠”
   朱熹《诗集传》:“龠,如笛而六孔或三孔。”等等。
  由此可见,龠形制如笛,竹制,竖吹,有三孔,六孔,七孔,其中以三孔年代最为久远。

  宋代,龠传入当时的高丽,今日之韩国仍保存三孔龠。在1978年10月第三届三洲艺术节期间,香港大会堂举办的“韩国乐器展览”会上,展出了古老的三孔龠,其说明写道:“龠是一种竹制的竖笛,有一V形凹槽及三个指孔。它被用于孔子祭典音乐中。”

  关于龠的应用,古籍亦有记载:
  辽代雅乐八音“竹”乐器中有龠;
  金代雅乐之舞,“竹”乐器中有龠;
  而据元代史籍记载,三孔龠当时仍在宫中使用;
  明代,龠既用于乐队,也用于乐舞;
  直到清代,龠仍是雅乐乐舞的重要舞具,主要用于祭祀乐舞。
  可见,龠在历代宫廷雅乐中使用较多,不仅用于乐队,也用于乐舞。

  有关龠的演奏方法,古书少有记载,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说到三孔龠的演奏:左手食指按上孔,右手食指按中孔,右手中指按下孔,吹之,其声悉协音律。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42
排箫的形制

排箫形似凤翼,富有民族风格,历代管数和长度不同,但均为单凤翼,清朝方改为双凤翼。


  1978年8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首次出土了两支排箫。它们的形状独特,好像凤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长短不同的细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开的细竹管缠缚而成,表面饰有色彩绚丽的漆绘。这两支排箫虽然形制相同,但相应的管长有别,是一对“雌雄箫”,雄的稍长,雌的略短。古时雌雄排箫常作合奏,互相衬托,有如男女声二重唱。

  从春秋至唐末的1600多年间,排箫的管数和长度均不同,经过历代的流传和乐器匠师的改进,直到清代才由依次渐短的单凤翼,改为对称的双凤翼形制,并且按律进行编管,箫管的箍子也由绳拴竹捆改成木制套架。


  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里,珍藏着一支清乾隆时(1736~1795)制作的排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包含十二律及四倍律,工艺十分精致,木制套架上还绘有两条腾云而起的金龙,颇富民族风格。

  排箫是我国古老的编管乐器,形制美观,富有民族风格。1956年8月,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确定以排箫的图案,作为中国的音乐标志——乐徽,用以代表我国悠久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此后,在我国音乐界向外国友人赠送的纪念章和礼物上,就常印有排箫的图案。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44
排箫的制作

排箫形似凤翼,竹制,
历代的管数和长度均不相同,自清代方按律编管。


  在古代乐器八音分类中,排箫被列为竹类乐器。它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排成一列,用绳子、竹蓖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如果竹管长短一致,则在管中采取堵腊(深浅不同)而得到高低有别的乐音。故排箫有无底、封底两种,分别叫作“洞箫”和“底箫”。从最初的3管籥起,管数有10、13、16、20、21,直到最多的24管,每管只发一音。

  1981年,吉林省歌舞剧院石家环在原排箫造型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双排管加键排箫。原来的排箫只有一排箫管;新排箫由两排箫管组成。第一排的28支箫管,按十二平均律排列,音域由(d2~g4),上设4个转调键,通过按键封闭某些箫管即可达到转调目的,并可奏出D、G、A、F、C5个调的七声音阶。第二排有22支箫管,吹孔一半开在外面,一半开在里面,相互隔管交错排列,外侧孔的箫管构成G宫调五声音阶,音域由(d2~d4),里侧孔的箫管构成C宫调五声音阶,音域由(C2~C4)。两排和箫管固定在对称的云形木制外壳中,正面镶有两条对称的龙饰。新排箫的吹口为竖笛式的哨口,吹奏极为方便。既可演奏活泼、快速的复调音乐,也能吹奏悠扬、舒缓的抒情乐曲。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44
箫的历史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


  箫: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清代,箫的形制与现在完全一样。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45
箫的种类

一、紫竹洞箫、九节箫、黑漆九节箫
二、玉屏箫 >>


  箫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紫竹洞箫、九节箫、黑漆九节箫、玉屏箫等。

  紫竹洞箫,管身较粗,节数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独奏或合奏。

  九节箫,管身上有九个节并刻有各种图案或文字雕饰,有的还在下端嵌着牛骨圈。

  黑漆九节箫,因管身外涂黑漆而得名。

  这两种九节箫,发音淳厚、音色优美,适用于地方戏曲或轻音乐,有时也用于独奏或合奏。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45
玉屏箫:产于黔东玉屏县,是箫中之珍品。其造型、制作和音色别具一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是对玉屏箫的高度赞誉。

  相传,玉屏箫的制作始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明、清两代,玉屏箫曾作为朝廷贡品,故又有“贡箫”之称。

  在1896和1913年的伦敦和巴拿马国际展赛会上,玉屏箫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是我国在世界上首获荣誉的乐器。

  玉屏箫采用玉屏和邻近镇远、耀山等地所产的小水竹制作,其竹节长、竹管细、竹质坚硬、纤维细密,是制箫的良材,且都在冬季采伐,经过选料、烤竹、刮皮、通节、开吹孔、音孔和校音等20多道工序而成,全长70厘米左右,管身呈扁圆形(系人工夹扁),音孔为椭圆形,孔壁向内呈25度斜面,工艺精细,声音优美动听。

  玉屏箫素以雕饰精美而著称,一般是在管身外表涂以古铜色彩,然后雕刻出细腻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鸟兽等各种纹饰,诗、画、色谐和,工艺纤巧,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玉屏箫的音色圆润、柔美,古色古香,尤以“龙风箫”更为独特。这是两支雌雄为配的对箫,上面雕刻精致的龙凤图案。雄箫略粗,上刻腾龙,发音宏亮、奔放;雌箫稍细,上刻彩凤,音色柔和、含蓄。两箫合奏,宛如男女重唱,和谐而富有情趣。

  玉屏箫是优良的独奏乐器,更适于合奏或伴奏。常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民间器乐合奏,与古琴合奏,效果更佳。在昆曲、越剧和粤剧等地方戏曲伴奏中,玉屏箫是重要的乐器之一,多用于表现幽静、娴雅等场面。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46
箫的制作

箫比曲笛长且细,竹制。
制作时,首先要注意选材,吹口和音孔必须在一条直线上,音阶必须准确。




   萧的构造较简单,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长70~78厘米,比曲笛稍长而细,管身内经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里面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吹气发育音。在箫管中部,正面开有5个音孔,背面有1个音孔,用以控制音的高低。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两个圆孔是出音孔,可用来调音。在出音孔下面的两个圆孔为助音孔,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拴系飘穗(装饰绦带)用。

  箫的音质优劣,与选用的竹材和制作关系很大。要选用冬至到春分期间采伐的竹子,竹质应坚实、分量较重,紫竹以竹花均匀,呈紫褐色的为佳,无虫蛀、干缩、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管身圆满、纹理细密顺直。

  制作时,吹口和音孔须在一条直线上,吹口上方下圆,音孔要圆,并都掏成向内的倾斜形,孔壁要光,内膛应光洁,竹节磨光,两端平整,两端口径不能相差过大,漆饰应美观。在音质上,音阶应准确,不论轻吹重吹,音响都应清丽,不能有空洞或差异的声响。音色应淳厚、优美、圆润。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47
箫的定调

箫的演奏技巧与笛类似,但不如笛灵敏。
箫常定为G调。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箫的定调不一,常见的为G调,6个音孔全闭时,筒音为(d1),通过超吹,音域由(d1~e3),有两个八度另一个大二度。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发音深沉,弱奏时很有特色;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高音区发音紧张。箫的音量较小,乐队用几支箫同时演奏效果较佳。单用一支箫演奏时,配器上要注意音量对比适度。

  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常州丝弦和河南板头乐队等民间器乐合奏,以及越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开始洞箫奏出轻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拟的鼓声,描绘出游船上箫鼓鸣奏的情景,在整个乐曲中,箫声绵绵,流畅抒情。

  此外,琴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动听,更能表达出乐曲深远的意境。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47
笙的历史


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笙的形制。>>
笙在国外的传播。>>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

  从战国到汉代的文献中,共同记载着笙和竽两种同类乐器。《周礼·春官》中有;“笙师,……掌教歙竽、笙、埙、籥、箫、篪、篴、管。”“笙”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编管插入葫芦内,并以葫芦作为共鸣体,故一些文献认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竽,如《吕氏春秋. 仲夏纪》高绣注:“竽,笙之大者”。春秋战国时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竽还一度在宫廷、贵族或市民中广泛地流行。

  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记载竽为36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并设有折叠管,用于产生低音,簧是用铜片制成的。从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刻百戏画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竽还存在,但在九、十部乐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诗人还为笙写下了诗作。 

  到了宋代,竽则消声匿迹,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无竽色。 

  过去的笙,音域不广,一般只用于合奏或伴奏,很少用于独奏。在演奏乐曲遇到音不够时,常借音吹奏。如今,改革后的笙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调,也能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48
笙的形制




  笙的最初形式,同排箫相似,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的乐器,后来才逐渐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质(葫芦)笙斗。
  古代的笙,用葫芦作笙斗,后来吹奏者觉得笙斗体大、质脆,吹奏费气,于唐代以后改为木制,经过世代的流传,最后铜斗又取代了木斗。

  在东汉的古籍里,记载笙的形制。《说文解字》中有:“笙,十三簧,象凤之身”。《宋书·乐志》说:“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
 
  隋唐时期的笙有19、17和13簧多种;后来又流行一种17簧义管笙,这种笙在17簧以外另备两支“义管”供转调时替换用。后来19簧笙也失传了。 

  北宋景德三年(1006),宫廷乐工单仲辛制作19簧笙,此后19簧笙在宫廷和民间又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明、清以来,流行的笙多为17簧、14簧(方笙)、13簧和10簧。

  现在民间使用的笙有13簧、14簧、15簧、17簧等多种,但以14簧、17簧最为流行。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6支战国初期的古匏笙,均残,但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笙斗用葫芦制作,笙嘴为木制、圆箭形,笙苗的排列呈前方后圆卫列式,在笙斗和笙苗上,都有黑漆朱描图案,虽历2400多年,但仍清晰可见。簧片为竹制,其形状、制作和调音方法,与今日的铜簧片完全一样,簧数为14、16和18等偶数,与早已发现的及古籍中所载的笙的簧数(多为13、17和19等奇数)不同,为研究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北京智化寺保存的一件十七簧笙,笙管十七根,笙斗用牛角制作。通高51厘米、笙斗高8厘米、直径8.5厘米。智化寺是明正统(1436—1449)年间太监王振舍宅建造的寺院。寺内一直拥有一批擅长演奏管乐的乐僧,现存乐谱,年代最早的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第十五代僧永乾所抄。由于乐僧有严格的师承传授,故其所传的笙及其演奏方法,可能是明代民间实际存在的形式之一。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十七簧笙,通高51.4厘米。木斗,另置长吹嘴,绘龙纹和云纹,笙管也刻有纹饰。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48
我国的笙、竽在盛唐之时东传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现存我国唐时制作的吴竹笙、竽各两支,假斑竹笙、竽各一支,皆为17管,其排列方法均呈马蹄形,唯弯曲的吹嘴特别长,斗上都有油漆彩绘的人物或风景画。古籍中所说竽为多管,而正仓院所存的唐俗乐使用的竽,则与笙同为17管。 

  我国的笙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笙最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1777年法国传教士阿米奥又将笙传到欧洲。

  1780年,侨居俄国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首先仿照我国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管风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风琴才开始使用音色柔和悦耳的自由簧。

  18世纪末,俄国科学院院士雅·什太林,曾撰文称赞笙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以后,又促进了其他自由簧乐器的产生。1810年,法国乐器制造家格列尼叶制成了风琴;1821年,德国布希曼发明了口琴,次年又发明了手风琴。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51
笙的构造比较复杂。它是由笙斗、吹嘴、笙苗(又称笙管)、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组成的。

  笙斗圆形,笙斗和吹嘴铜制,焊接后合为一体。笙管上端有长方形或亚铃形出音孔,下开圆形按音孔,下端与笙角相接。

  笙角为红木或黄柏木制锥状体,插人笙斗部分镶簧片。簧片响铜制,长方形,其根部与簧片板连接,经过抹绿(用五音石磨出铜绿涂抹簧片,弥合簧缝,并可防锈)和朱蜡(用蜂蜡、松香,朱砂或银朱配制)点音(又称点簧,置于簧片尖端,可调整音高)而成。

  笙管依发音高低而长短有别,中下部用腰箍固定。右留缺口可容手指按音。

  笙利用两种振动的巧妙配合而发出优美的乐音:一种是有一定大小和一定厚薄的簧片的振动;一种是有一定长度和一定直径的管中空气的振动,这在科学上叫做“配合系”的振动。

  笙是一种和声乐器,除装有簧片的笙苗能发出固定的音以外,按传统习惯,音阶中的每个音,都是由一套固定的和声配合而成的,能同时发出双音、3个音、4个音,有的笙最多到9个音,当然也可以吹出单音。

  演奏笙时,两手手掌将笙斗托住,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插进笙苗的马蹄形缝隙中,用7个手指(右手4个、左手3个)按孔。每个手指兼管几个按孔,手指动作要灵敏,按孔要严密。笙的演奏技巧分为手指技巧和口内技巧,可奏出单音、和弦、抹音、滑音、顿音、花舌、呼舌、揉音和喉音等技巧,在笙上吹奏颤音是比较困难的。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52
笙是吹管乐器,但又是通过铜质簧片的振动而发音的,因此具有簧、管混合音色,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优美、丰满,柔和,易与其他乐器的音响融合。

  笙的音色与箫、笛、管比起来,缺乏个性,音质也较为浮泛,穿透力较差,深度和力度不够,但它却是一个很好的伴奏乐器和合奏乐器。笙的簧、管双重音色及自身的和声配置,使笙的音响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在管弦乐队中,笙是最理想的“溶合剂”,它可以与吹、拉、弹三组乐器结合得很好。

  在河北吹歌、山东吹乐和辽南鼓吹等民间吹管乐队中,笙也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的作用。在齐奏中能丰富乐队的音响效果,使之统一、和谐而丰满。笙在江南丝竹、常州丝弦、福建南音、山西八套和西安鼓乐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配奏乐器。还用于昆曲、越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伴奏。笙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有时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笙。在中西混合乐队里,笙也能收到良好效果。

  由于笙的突出的和声效果和调和功能,音色柔和、沉静,较少具有中国乐器的神韵。相反,它与西洋乐器倒更为接近。实际上,西洋的管风琴等簧片乐器正是在中国笙的启发下发明的。可能也是因为这一点,它更符合西方音乐的精神和风格。

  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首场演出就轰动了东京。他们使用的32簧笙等改革乐器,是第一次登上国外乐坛。目前在日本使用的还是我国唐代流行的17簧笙。王惠中用改革的32簧笙演奏的《凤凰展翅》和《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舞曲,获得极大的成功,日本新制作座艺术团团长真山美保听了后说:“我很吃惊,中国的民间乐器能演奏柴科夫斯基的世界名曲”。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53
笙的品种繁多,外形式样有大的、小的,圆形的、方形的,长嘴的、短嘴的等。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笙多为17 簧。解放后试制成功扩音笙、加键笙、转盘笙、低音笙和排笙等新品种,笙的簧数也由13 、14 个增加到21 簧、24 簧、26 簧、27 簧、32 簧、36 簧和51 簧,从而克服了音域不广、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灵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笙演奏家胡天泉借鉴西洋和民间乐器,利用借管共鸣和笙苗间发音产生共鸣的原理,扩展了音域,改善了笙的音质、音量。1979年改革成功巴乌笙,在笙的铿锵悦耳的音调中,奇妙地奏出柔美悠扬的巴乌音色。
  此外,还改革成功36簧中音抱笙、24簧低音抱笙、排笙和键盘排笙等新品种。中音抱笙和圆笙相似,但体积大,需放在膝上抱着演奏。低音抱笙则要放在木架上演奏。排笙为台式,由键钮控制笙管发音,并附有脚踩的风箱以辅助鼓气,能不间断地长时间演奏。键盘排笙是根据笙和芦笙的发音原理,结合风琴的键盘装置改革设计而成的,有51键,四组音域,手指技巧与风琴相同,演奏各种旋律、和弦、琶音较传统的圆笙、方笙更为方便。这些改革的大型笙,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为戏剧、歌舞伴奏。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53
笳的历史

笳是汉代鼓乐中的主要乐器,形似筚篥,
流行于塞北游牧民族中。


  笳:出于西北民族地区,汉时传入中原,“鸣笳以和箫声”,最初是“卷芦叶为笳,吹之以乐”,后在形制上有所变化,将芦叶制成的哨插入管中,遂成为管制的双簧乐器,形似筚篥,是汉代鼓乐中的主要乐器,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两块鼓吹乐画砖,其中一块是五人乐队,最左边的人吹奏的乐器即是笳。其它四位则是两人吹角,一人吹排箫,一人吹笛。

  笳有相当的表现力,“刚柔待用,五音迭进”。胡笳即胡人之笳,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慓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

  在汉魏历史上流传有不少运用笳声作战的故事。历史上也有不少有关笳的文章,有名的如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为笳添加了一种感伤而诱人的神韵。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55
管子的历史

管子古称“筚篥”,源于波斯,汉代传入,唐朝相当流行,宋代亦自成一部,
现在我国民间仍相当流行。
李颀诗:《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


  管子古时称“筚篥”,又称“悲栗”或“笳管”,簧管乐器。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于汉代西域龟兹国(新疆库车)传入。

  东晋武帝太元七年(382),吕光征服龟兹后,带回龟兹乐伎和乐器,其中就有管。在邓县南北朝彩色画像砖墓中的鼓吹乐队图上,也有吹奏管子的人像。

  管最初传入时,写作“必栗”,后来写作“悲篥”,隋唐之时写成“筚篥”,唐代中期,文人好古,还写成“觱篥”。这些名称都出于龟兹语源的音译。筚篥在古代,是西域各民族通用的乐器,但因龟兹以音乐著称,因而也就以龟兹为代表了,在唐代的许多古籍中,都有筚篥源于龟兹之说。如《明皇杂录》记载:“觱篥本龟兹国乐,亦曰悲栗”。
  筚篥传入中原以后,南北朝时管子已不止一种,其中有大筚篥、小筚篥、桃皮筚篥、柳皮筚篥和双筚篥等。至隋唐则大盛,成为隋唐燕乐及唐教坊音乐的主要乐器,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常百姓都爱吹筚,唐代筚篥高手云集,其中最受人称颂的是薛阳陶,他在12岁时便名誉四方,而尉迟青将军与王麻奴竟奏筚篥则是筚篥史上的一段佳话。在唐代许多咏筚篥的诗歌中,以李颀的《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为最佳。

  筚篥于唐代传入日本,使用的筚篥谱亦是唐代的十字谱。在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仑院中,珍藏有唐代的制品,筚篥至今仍在日本流传使用,是雅乐的主要旋律乐器。

  筚篥在宋代的教坊大乐中自成一部,经常用于独奏,陈暘《乐书》载:“觱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湖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类胡笳而九窍,所法者角音而已。“由于它在乐队中常作为领奏乐器,故又有“头管”之称。当时它的表现力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元代沿用宋之“头管”名称,但形制稍有变化,如《元史·礼乐志。云:“燕乐之器,头管制,以竹为管,卷芦叶为首,七窍。”

  明代,出现了用乌木制作的头管,在《明会典·大乐制度》中有以下记载:“头管,以木为之,长六寸八分,九孔,前七后二,两末以牙管束,以芦为哨。”

  到了清代,管已成为我国北方人民喜爱的常用乐器,广泛流行在民间,形制也发展为今天八孔的管,现在民间通称为管或管子。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56
李颀诗:《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57
管子的结构

管子与箫相似,竹制或木制,
由管哨、侵子和管身三部分组成,开八孔。


  管子由管哨、侵子和管身三部分组成。

  管身是用长茎竹或硬质木料制成的圆柱形管状体,基本上与箫相同,开八孔,前七后一,两端箍金属圈。上面开有音孔,上端安有侵子和管哨。

  侵子是用薄铜片制成的锥形短筒,它插入管身上端,为安装管哨而用。管口插有芦苇制的双簧管哨。

  管哨有大小之分,小管哨用芦苇制作,没有侵子,直接插入管身上端,发音较高;大管哨用芦竹制作,插入侵子里,也有外裹一层软木,直接插入管身上端,发音较低。经改革亦有装音键者。音色清脆,甜润,多用于独奏,合奏中领奏,也可伴奏。

  当今在民间流传的管子,北方管身木制,流行面广。南方的广东音乐和福州十番乐队中使用竹制管子。这两种管子的音色有很大差异,木质管子发音高亢坚实。竹质管子发音低沉浑厚。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流行着一种双管,即把两支音高相同的同调管子并列含于口中吹奏。 

  管子的传统演奏技巧极为丰富,一般经常运用的就有颤音、滑音、垫音、溜音、吐音和花舌音,此外,还有特殊的打音、跨五音、涮音和齿音等。除手指的技巧外,还有口内的技巧,哨子含在嘴里的深浅,也决定着发音的高低,含得越深音越高,浅则音越低。吹奏时,利用口形的变化,还可以模拟人声、箫声和动物声等。演奏双管时,音量增大,吹奏技巧也较单管难。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8:59
喉管的历史

喉管是在管子下端加碗而成,流行于两广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为中音、低音、次中音、倍低音喉管及加键喉管等多种。


  喉管又称“竹管”。它是在管子的下端加碗而成的民间乐器。最初为广东街头小贩所用,20世纪20年代末期,在广东音乐和粤剧中略有应用,后来普通流行于两广地区。

  20世纪50年代初,音乐工作者对喉管进行改革,将原来的筒音f 往下移低小三度到d,作为中音喉管,移低到A,作为低音喉管,在民族乐队中用于合奏或为粤剧伴奏。后又改革了次中音、倍低音喉管,丰富了民族乐队的中音声部和低音声部,音色饱满、丰厚。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加键喉管。它是在管身上加装键子,开有18或19个音孔,并设有一个泛音孔,解决了超吹(如筒音g,超吹发d2音),它不仅可以奏出半音阶,适于转各种调,而且音域扩展到二个半八度,故可用于独奏。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9:04
喉管的结构

喉管由哨子、管身和喇叭口三部分组成。



  喉管由哨子、管身和喇叭口三部分组成。

  哨子用两片相对合成的芦苇制作,哨口较宽,哨片较厚。

  管身可选用竹制、木制、塑料管或金属管等材料,而以竹制音色最好,上面开有7个音孔。

  管身下端的喇叭口装有薄铜片,可以扩大音量。低音喉管还有一个铜质的曲颈。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9:05
在民族乐队中,常用的是G调中音喉管和D调低音喉管。

  G调中音喉管能发出8个音,音域由d~d1,只一个八度;

  D调低音喉管,比G调中音喉管低一个纯四度,音域从A~a。由于音域窄,又无半音,所以转调很不方便,演奏者通过对哨子的控制,可转些近关系调(原调的上下五度),如需远关系转调,则要换用其它调乐器。

  喉管的发音接近管子的低音区,音色淳厚、低沉,略带鼻音,在民族乐队中经常与中胡或低胡结合使用,以加强乐队中、低音声部。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9:06
唢呐的历史

唢呐于金、元时代传入我国。
唢呐的演奏风格分为南北两派。>>


  唢呐:俗称“喇叭”。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 唢呐简介
※ 唢呐的历史
※ 定调和音域
※ 唢呐的种类


相关链接
→ 唢呐名曲
→ 唢呐演奏家
→ 演奏技法论坛
→ 器乐史话论坛
→ 挑选乐器论坛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9:12
普遍使用的D调高音唢呐,音域a1~b3。它的低音区发音厚实,略带沙沙声;中音区的音色刚健、明朗。容易发挥各种技巧,富有表现力;高音区的发音响亮、紧张,最高音则尖锐、刺耳,很少使用。

  经过改革的加键唢呐,已成为民族乐队中一组完善的乐器。
  高音加键唢呐,音域从g1~b3,音色柔和。

  中音加键唢呐,音域从a~d3,是乐队中较理想的中音乐器,常担任主奏、独奏、领奏,并能同拉弦或弹弦乐器组合作。

  次中音加键唢呐,音域比中音加键唢呐低四度,从e~a2,发音坚实有力。

  低音加键唢呐,音域从G~a1,音色低沉浑厚。这组加键唢呐,音域达四个八度,音色协调一致,丰富了民族乐队的色彩与和声效果。

  吹奏唢呐,要用手指把音孔按满,音孔按不严,就会使发音不准或容易出噪音。演奏唢呐较为费气,音越高耗气量越大,一般不宜无间歇地长时间吹奏,但经过训练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间艺人,讲究有持久的耐力,时常运用“循环换气法”,使乐音不间断地长时间延续,甚至全曲一气呵成。

  唢呐的演奏技巧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两者结合运用,其中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箫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还可以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9:14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杆上开有 8个音孔,杆上端装有铜质侵子,侵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

  唢呐品种繁多,没有明确的调高概念,通常以杆的长短不同而分为五种:
  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

  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

  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9:15
柏木杆:比杆长50厘米的大杆子稍短,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但哨片呈扇状,吹起来声音清脆明亮,多用来吹奏小调以及卡腔(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大唢呐和柏木杆广泛流传于北方各省,在“吹歌”等民间音乐中应用,有“北方唢呐”之称。
  海笛:杆的长度不到20厘米,各部件也较小,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发音尖锐响亮,音色高亢,多用于器乐合奏。

  目前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加键唢呐: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杆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开列,健全了半音,转调方便。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种,较传统唢呐音色丰富、音量增大,并扩展了音域。

  闽西大唢呐: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称为“公吹”和“嫲吹”,构造相同,但长度和粗细有别,“公”短“嫲”长,“公”细“嫲”粗,“公吹”的音色甜美,“嫲吹”的发音低而浑厚。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9:18
长尖的历史

长尖是历史悠久的吹奏乐器,
明、清曾用于军中,现多用于吹打乐和戏曲伴奏。


  长尖:又称“招军”、“先锋”、“喇叭”、“号筒”或“尖子号”。民间吹奏乐器。历史较久远,明、清以来曾用于军中。江苏省江宁明代沐英墓曾出土实物一件。现广泛用于浙江、江苏、福建、河南等地民间吹打乐合奏和戏曲伴奏。

  长尖管身全长约120厘米,由两段锥形铜管套接而成,细端为吹口,呈杯状,管身无按音孔,管底口呈喇叭形。发音隙亮但粗糙迟钝,只能吹一些简单的音制造气氛。
  现在,长尖多用于浙东锣鼓、十番锣鼓等乐种中。有些乐种虽然不用长尖,但在乐曲开始时,用唢呐模拟其音响。在京剧音乐中,一些传统剧目里将军出场时常奏长尖,以表现其威武之气势。

  在河南安阳地区的古老剧种大平调、大乐戏中,也使用长尖伴奏,以制造战场气氛和特殊效果,当地称其为“尖子号”。在河南一些地区的民间喜庆活动中,有时甚至使用数支长尖齐奏,为吹打乐队开道。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9:19
角的历史

角由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发展而来,在汉代鼓吹乐中应用颇广,明清以来多为铜角,近代统称为号筒。


  角,原为西北少数民族乐器,最初可能是用牛、羊角制成,后来进一步改用竹、木、皮革、铜等做成弯角状。

  角大约在汉代流入中原,在鼓吹乐中应用颇广,它的形制在汉魏时期为曲形角。现存汉鼓吹乐图片中吹奏的角形体很大,已经是人工制造的号角。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两块鼓吹乐画像砖,其中一块是四人奏乐图,其中两人击鼓,另两人吹奏的弯曲状的乐器即是角。

  唐宋时期,角为竹筒状,唐代段成式《觱篥格》:“革角,长五尺,形如竹筒,卤簿、军中皆用之,或竹木,或皮。”宋代陈旸《乐书》所载“双角”为曲形状兽角状,“警角”为竹筒状。

  明清时期则有铜角,明代王圻《三才图会》:“古角以木为之,今以铜,即古角之变体也。其本细,其末钜,本常纲于腹中,用即出之。为军中之乐。”清代卤簿鼓吹大乐中所用的就是这种铜角,近代通称为“号筒”。江苏江宁明代沐英墓曾出土实物一件。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9:19
口笛的制作

口笛是笛子演奏家俞逊发根据吐刃的形制,以短竹管制作而成。有二孔口笛和五孔两种。



  1971 年初,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受景颇族横吹乐器吐刃的启发,用制笛截下的短竹管制成。能吹(d1~d2)一个八度音阶,两年后正式登台演出,第一首演奏的曲子名《云雀》。后来,俞逊发又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王益良的协助下,研制成功了五孔口笛。

  口笛构造简单,制作简便,多使用黄枯竹或小水竹制作,也可使用长茎竹、凤眼竹、紫竹或其他材料制作,以杆身圆直、竹质坚硬的为佳。

  取一段短而细的竹管,体空,右端为第一孔,左端为第二孔,左、右端内径分别为10.5和11毫米,在距左、右端分别为23 和25 毫米处开一吹孔,即制成两孔口笛。

  五孔口笛是在靠近两孔口笛吹孔的管壁上再开3 个音孔,五孔口笛,管长7 4 毫米,左、右端内径分别为9.5 和10 毫米,吹孔距左、右端分别为34.5 和39.5 毫米,第三、四、五孔,开在距吹孔外缘14 毫米的一条直线上。吹孔开成椭圆形,长径8 毫米,第三、四、五音孔为圆形,直径均为5 毫米。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4-22 19:20
口笛的演奏

演奏口笛,左、右手拇指控制第二、一孔,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食指按第四、五孔。音孔全按发出最低音,开一孔发上方纯四度音,开一、二孔为纯八度音,两拇指在音孔上移动发音。  

  演奏口笛,右、左手拇指控制第一、二孔,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指、食指按第四、五孔,以右手无名指和左手中指顶住笛身抵紧嘴唇,用左手无名指的指背托住笛身。音孔全按时发出最低音,开一孔发出上方纯四度音,开一、二孔为纯八度音,通过两个拇指在音孔上移动发音,一、二孔能分别发出四度以内的一系列音阶。

  吹口笛时,嘴唇对准吹孔,角度接近水平,风门要小,唇肌要收紧,气流应细而急。运气也有特殊的要求,在整个吹奏过程中,腹部要紧收、不能松驰。同竹笛一样,口笛可以奏出各种嘴上技巧,尤其是演奏滑音比竹笛更为流畅圆滑。

  G调两孔口笛,可奏出由d1~d2一个八度音;A调五孔口笛,可奏出由(g~C2)11度音,还可用全按笛孔、内转笛身、放松口劲和改变吹气角度等方法,吹出d、e、f3个音来,音域由d~C2,近两个八度。通过不同程度地开闭音孔和口劲的配合,还可奏出各音间的升降(半音)音来。

  口笛音色明亮、高亢,近似哨音,穿透力强。特别适宜表现优美的旋律及活泼热烈的欢快曲调,并能生动形象地模仿百鸟争鸣和人声。在民族乐队中,常用它来演奏华彩乐段,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此外还能参加西洋管弦乐队合奏,是具有独特效果的色彩性乐器。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