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感觉萨特 [打印本页]

作者: aramis    时间: 2006-5-10 18:47
标题: 感觉萨特
感觉萨特

                                                                                                                                    韩宜恒

脚步走到了二十世纪的末尾,心中突然涌起了一种恋恋不舍的感情:这百年的大门,即将被关上了。我们已经是一去而不复返了。

读了萨特的《文字生涯》,更让我把这种感觉推及到人本身,当一个人拿着金钥匙打开青春的大门,其身后的童年、少年的大门便轰然紧闭了。

《文字生涯》是萨特的自传体小说,这本小小的自传又让人感觉到另一个他:内心世界丰富,风趣。萨特是位大师,他的平平淡淡的语句中蕴含着无限的哲理,让人揣摩、感叹不已。

萨特的经历是独特的,幼年丧父,和母亲住在外祖父家里。这种生活形成他极其敏感的神经。由于在心理上感觉自己的地位低下,从而他对弱小充满了同情心,这也许是他后来倡导人道主义的原因之一吧,基于此,萨特被誉为“20世纪人类的良心”。寄人篱下的感觉是难受的,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我”正一剑刺倒假想敌人时,外祖父回来了。母亲停止了弹琴,而“我”则跑向外祖父,帮他拿东西,并且关心地问长问短,似乎马上从刚才的角色脱离了出来,成为了另一个角色。正如萨特所说:“我的现实生活很可能永远是双重的虚假,只是不断互相交替罢了”。读到这,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无奈涌上我的心头,一个拥有双重角色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

萨特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对社会的深刻批判一直是他的主题。书中有一段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很好地证明了萨特的观点。在这个家庭中,外祖父“除了在关键时刻,并不想念上帝”,而外祖母则“什么也不相信,只是由于怀疑一切,才使她没有成为无神论者”。

普卢在这种情况影响下,看出这种虚伪的可笑,和他后来提出的“上帝不存在”观点大概不无关系。

萨特对心理的描写则体现了人类某些共同的东西,他描写了死神形象,以及一个黑咕隆冬的地窖。普卢的反应是“感到特别孤独和恐怖,一阵眼花目眩,我转过身,大声叫喊着逃跑了”。这段描述体现了人们一种对死亡的本能恐惧以及对个体存在的孤独感与恐惧感。在永恒的时间之流中个人如此渺小,在大自然面前个人是孤独无助、无所依靠的。在现代社会,拥有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后,这种灵魂上的孤独感仍然存在着。

萨特的幽默与风趣也深深触入每一字句之中。诙谐与哲理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如“天才无非是一种借贷:要想称得上天才,必须吃得苦中苦……你就会听到神圣的声音为你启示,而你只需挥笔直书”。
作者: aramis    时间: 2006-5-10 18:58





作者: mu    时间: 2006-5-15 22:06
只能噤声了啊!
伟大而矛盾的萨特!
作者: 查拉图斯特拉    时间: 2006-6-2 21:33
存在先于本质,而后自由选择,并对其选择负全责。存在主义,萨特,20世纪最后的哲学家
作者: aramis    时间: 2006-6-3 10:51
还是一位共产主义者
先后的观点存在矛盾,不过后期更加成熟。
最喜欢写的《文字生涯》
作者: fantasy    时间: 2007-5-18 21:00
初次听说他,就充满了好奇感,是怎样的一个人,愿意拒绝领受诺贝尔文学奖,买了他的书,有些很不错,但有些也因为自己本身能力有限,而看不懂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