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不知所云录之前三……
[打印本页]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3 17:01
标题:
不知所云录之前三……
不知所云录之前三……
(注:wmlfw 相柳 风氏潆翎 自号鹜明道人……)
潆翎妹:
当妹收到此信时,我以至太辰宫。确如传说中所言,此处古朴高雅,不得不令我击节叹赏。望妹续修行,早日来与本道相见。
本道在太辰宫中位列第四,座铭“鬼蜮”,自号“鹜明”,持“紫音”灵贯剑,御“梅花麈”。宫中长者为老聃道长,掌“龙鸩”血书剑,御青云八百里。道长乃是妹之师四大鬼使之尊,德高望重,因观妹聪明颖慧,故命本道授天书予汝。珍!
书 之
狂曳道
首式 仙·踏兰霜行 (绘兰卷轴)
录:昔日屈灵均(屈原)与洛临海(骆宾王)切磋于秋日河水上。灵均以掌对临海之蛇信剑,真狂恣不羁!然临海虽道行较低,竟一时奋起,使出灵隐寺绝技沧海江潮。顿时,剑若亿万水柱、长箭、冰棱、钢槊,直奔上来。灵均大惊,手足无措。吾于云海之上观战,时急不容救。危!
正当将亡之际,临海突足锋一转,定睛凝神,抛出绘兰卷轴,全力飞身,直踏薄纸而御行!逍遥倜傥,堪称瞰古俯今之笔!绝世之式!顷刻即脱灵均于危难之中,而携手上云。
可见,此御道实为救人,而非胜人。况乎仙哉!
第二式 冥·尸首幕天绽 (鬼面人心)
录:我之挚友吴君特(吴文英),乃宋末著名词人,亦是位清高独傲的江湖游士。一日,心中感悟忽生,书画鬼之异作:
思佳客 赋半面女髑髅
钗燕拢云睡起时。隔墙折得杏花枝。青春半面妆如画,细雨三更花又飞。
轻爱别,旧相知。断肠青冢几斜晖。断红一任风吹起,结习空时不点衣。
遂与四大鬼使交好,并一同闭关二百年。功夫不负有心者,竟苦悟出冥道:尸首幕天绽。然,此道血腥,众仙恶之,吾不得已将其列为禁道。今破例传于潆翎,愿慎之又慎。不到万不得已则不用。若违此戒,天地万灵共愤。
第三式 人·百汇剑气 (诀)
录:东坡子旧时遭贬,寓居黄州定惠院。一夜设棋盘自娱。行走之间,愤慨之气猛然充斥胸腔,即刻以袂扫子、拔剑斩盘。
良久,轼起身,伸五指,劲提笔,于空壁上书词一首: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遂按剑出门。走隐秘小径。直离城郭,至郊外一森林。林中隐约鬼火点点。轼突投剑向天,厉声念诀:
“泱泱浩剑,吓阻灵涟。畏者立没,抗者视邪。罡风宕气,血雨贯天。违此道者,鬼仙共灭!……”
倏然,剑下坠。轼则疾速出指,斜拨回剑。此时,一成十,十变百,一声大喝,百余剑气如灵性飞雀一般射刺出去……
“呃……”
……
非修道之仙鬼,非聚灵之魑魅,只是一文人才子,竟诛杀食人千年之槐妖于阴气重重之夜晚。实可谓之:圣才!
(待续……)
〈
思佳客 赋半面女髑髅 年代:【宋】 作者:【吴文英】 体裁:【词】
钗燕拢云睡起时。隔墙折得杏花枝。青春半面妆如画,细雨三更花又飞。
轻爱别,旧相知。断肠青冢几斜晖。断红一任风吹起,结习空时不点衣。
这首题为“赋半面女髑髅”的词,是吴文英借对神秘莫测的鬼魂世界的描述,反映对现实人生的消极悲欢,也借由此触动的情感创伤,寄托了他对不幸女子青春生命的哀悼。
吴文英是南宋末情感丰富而颇具幻觉的词人之一,他以奇妙的想象和凝炼生动的笔调从另一视角去赋女髑髅 。将它幻化成了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活的女鬼。她一如生前一样,睡得之后以钗燕轻轻梳理长长的香云 。钗燕即玉钗,为妇女首饰。“云”即指妇女浓密的秀发 。“钗燕拢云”意味着粗略草率的梳妆,显出睡意未消,心情慵倦,以此从侧面地暗示了其难掩的天然丽质,古时人们相信,鬼魂也同活人一样生活着,所不同的只是他们生活在阴间,而活动在夜深人静之时 。她“睡起时”已是夜半更深了 。南宋诗人曾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句。这女鬼悠扬而轻易地从隔墙折来杏花枝嬉弄玩耍。这里所表现的不是单纯的鬼趣,而是欲以说明她并未忘记春的到来。而特别折下标志艳丽春光的杏花,则表明她对人间美好事物依然留恋。第三句掉回词笔点明所赋的词题 。在幻觉中词人觉得这已不是“ 半面女髑髅”,而是“青春半面”的美丽女子,妆饰如画。以上三句极其恰当地描述了女鬼的生活情趣,词笔都是轻快活泼的。在“细雨三更花又飞”句,词情突然转变,以凄厉而悲惨的意象表示一个年轻生命的夭折。这种不幸的夭折,世间不知有多少。而从面前的这半面女髑髅 ,使人自然地又想到这也是一个早天的生命。“花又飞”令作者的想象离开本题而勾起对美好情事的感伤。自然地过渡到下阙的自我抒情。
“轻爱别”是词人惋惜这早天的女子轻易地便恩爱永别;“旧相知 ”是幻觉中觉得半面女髑髅好似旧日相知的情人 ,因为她的命运也是如此 。简短的两句,包含了说不尽的人世沧桑和死生无常的凄凉情感。词情在此之后转为强烈,紧接的一句“断肠青冢几斜晖 ”推向高潮。青冢借指妇女的坟墓。现实环境中,芳冢旁挂着几缕落日的寒晖,特别容易令人感到凄凉和心酸 ,这里便埋葬着昔日所恋的情人,触景生情,怎不悲痛欲绝 。“断肠”正表达了这种悲痛的强烈程度。结尾两句,词意大大转折,作者似乎也试图以超脱的心情进行自我安慰,以减轻悲痛。但这里的“花”并非指鲜花,而是“断红”。这很切词题,以“断红”借指旧日相知的亡灵 ,它有感有知,任风吹起 。可是词人却有意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努力使心境趁归平静。结尾两句本欲以淡语忘情,但从全词所表现的那种对那死去的年轻女子的同情、爱怜之情和由此引起的内心的波澜,都足以说明留在心目中的许多深刻的印象是不易轻轻抹掉的。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 ,很显然已是他晚年的作品,其间寄托了词人无限的哀思。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将幻觉的描写与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词意较为含蓄曲折,甚至有些晦涩,但其间却隐藏着作者不愿为人所知的真实情感。联系作者一生的际遇看,我们亦不难看到这首小词优美的辞情和生动的形象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的。
〉
作者:
南溟望月
时间:
2006-8-19 14:23
楼主的文章怎么读起来很别扭啊!文言文里掺和白话文,很不舒服。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