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唐诗常识 [打印本页]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0
标题: 唐诗常识
唐诗常识:唐诗简介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0
唐诗常识:四声

 汉字的语音不论在今天或古代都有四种声调,称作“四声”。普通话的四声为:
  第一声(阴平声):如滩、天、声;
  第二声(阳平声):如谈、明、言;
  第三声(上声):如坦、体、海;
  第四声(去声):如炭、外、介。
  古代汉语也有四声:
  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声,即普通话的第一、二声;
  上声:即第三声。但古代汉语中的上声字,有一部分照今天的读法已变成去声字;
  去声:即第四声。古汉语中的去声字,少数照今天的读法已变为上声字;
  入声:古汉语的入声字读音短促,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不存在,但在江浙、皖、闽、赣、粤等地方言中还有保存。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0
唐诗常识:平仄

  字的四种声调,又区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类。其中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而旧读入声字,过去也归入仄声。仄是倾侧的意思,与平相对。字的平声仄声在诗句中的安排非常重要,凡是格律诗都要讲平仄。古体诗对平仄的要求虽然不那么严格,但也要大体安排适当,才能使诗保存声调出现高低起伏,富有音乐特色,增加艺术效果。
  每句中的每个节拍所在(不包括句末一字)平声仄声字交错使用叫平仄交错;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句中凡属节拍(不包括末一字)用的平仄声字,两句要互相对立、不能相同叫平仄对立、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句中节拍的平仄声字(不包括句末一字),两句要相同叫平仄相粘。
  例如下面的七言绝句:

      ┌去岁曾经此县城,
  平仄对立┤ | - |⊙
      ├县民无口不冤声。
  平仄相粘┤ - | -⊙
      ├今来县宰加朱绂,
  平仄对立┤ - | -
      └便是生灵血染成。
       |  - |⊙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1
唐诗常识:压韵

 压韵也是构成一首诗歌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远代少数诗例外)或近体诗,都要求压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所谓压韵,就是在诗词中一部分句子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的字,使诗歌具备音乐感,读起来既顺口,又悦耳动听,借以增加诗的艺术感染力。同韵的字在一首诗中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做“韵脚”。又因压韵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又称“韵角”。
  这里举唐人卢照邻的《曲池荷》一诗为例: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1
唐诗常识:联句

  由二人以上合作写诗,按事先约定,每人作一句、二句或四句凑成一首,这种做法称为联句。如杜甫与李之芳及其甥宇文彧的联句诗《夏夜李尚书筵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韩愈和孟郊的《城南联句》。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1
唐诗常识:集句

  集古人的诗句为一首诗,叫集句。杜甫和李商隐的诗句,都曾被人集成诗篇。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2
唐诗常识:口号

  诗题中加“口号”二字,意思是未经起草随口吟成的。如唐代杜甫有 《晚行口号》,王维有《口号又示裴迪》等。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2
唐诗常识:口占

  意思与“口号”同,但唐人诗题中只用“口号”代表随口吟成之作。
作者: 怀抱花朵的孩子    时间: 2006-6-17 21:43
wmlfw 来扫盲了.谢谢!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3
唐诗常识:唱和

  唱和本是指唱歌时一方唱、彼方和。后来“唱和”也作为彼此以诗词赠答的代词。唱和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甲方赠乙方的诗词,乙方根据甲方所内外交赠诗词的原韵写来回 答,唐代白居易、元稹二人这种依韵唱和的诗颇多。另一种是乙方回答甲方所赠的诗词,只根据原作的意思而另自用韵,唐代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的唱和诗就属这一类。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3
唐诗常识:追和

  根据前人所写某首诗的原韵或诗意写成的诗,称为“追和”。如李贺写有《追和何谢〈铜雀妓〉》一诗。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3
唐诗常识:韵

  古人有时几人在一起相约作诗,事先规定用某一些字为韵,每人分得一字,便根据这一字所属韵目中包括的字为韵作诗,并且要用分得的字作为这首诗中的一个韵脚。如唐代岑参的七绝诗《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其中的“秋”字就是分得的韵字,而岑参在此诗中的末句也用“秋”字为韵。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4
唐诗常识:双声叠韵

  关于“双声”,前人认为一个字的“反切”之上一字与所切之字,必为双声。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汉语拼音的声母,与此声母拼音所得的字,就是双声。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
  关于“叠韵”,按照前人的说法,“反切”之下一字与所切之字,必为叠韵。用现代语言解释,汉语拼音的韵母与用此韵母拼音所得的字,就是叠韵。也就是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诗《赠田九判官司梁丘》中的“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其中“嫖姚”二字,它们便构成了叠韵。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4
唐诗常识:诗眼

  诗句中往往一个字用得精炼,就会使全句增加艺术感染力。过去的诗论家把诗句中这一个用得精辟的字称做“诗眼”,又叫“句中眼”。据宋代诗论家魏庆之在他所著的《诗人玉屑》一书中举的例,认为孟浩然诗“微云淡河汉”,工在一“淡”字;李白诗“吴姬压酒唤客尝”,工在一“压”字。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4
唐诗常识:绝句

绝句这个名称在南朝齐、梁时期就已产生,当时将五言四句的小诗,称为绝句。在流行过程中,经过一些诗人的运用和提高,逐渐趋于成熟,到唐朝人手里,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格律,为绝句正式定了型。每首都是五言或七言四句,在声韵格律上有它特定的严格要求。因此,这种绝句,也称律绝。
  绝句诗的押韵,就是在每一首诗的第一、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韵以外,其中第二、第四两句的末一字,要用同属一个韵并且同是平声(第一声或第二声)的字做韵脚。
  在字的平仄安排上,要求每句中每个节拍所在(不包括句末一字)字要平仄交错,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同节拍字要平仄对立,第二、三句间节拍字要平仄相粘。绝句诗第一句 (不包括这句不用韵的末一字)和第四句,两句在节拍上的平仄安排是一致的;而第二句和第三句除韵脚外,两句节拍的平仄安排也是一致的。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5
唐诗常识:五言绝句

  每句五字的绝句诗叫五言绝句。五言绝句可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格式。每一种格式又有第一句用韵的和第一句不用韵的两种区别。
  所谓平起式,就是在第一句的第一个节拍(第二字)用平声字;仄起式则在第一句的第一个节拍(第二字)用仄声字。下面是第一句不用韵的平起式的标准格式:

       ┌(平)平平仄仄
   平仄对立┤   · ·
       ├(仄)仄仄平平
   平仄相粘┤      ⊙
       ├(仄)仄平平仄
   平仄对立┤   · ·
       └(平)平(仄)仄平
             ⊙
  以下面一首诗为例:

       ┌山中相送罢,
   平仄对立┤---||
       ├日暮掩柴扉。
   平仄相粘┤|||-⊙
       ├春草年年绿,
   平仄对立┤(-)|-|⊙
       └王孙归不归?
        --(-)|⊙

  平起式如果第一句用韵,只要把第一句的平仄安排改为 “(平)平(仄)仄平”就可以,其余三句的平仄不必变换。
  再看仄起不入韵的五绝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仄对立┤   · ·
       ├(平)平(仄)仄平
   平仄相粘┤   ·   ·⊙
       ├(平)平平仄仄
   平仄对立┤   · ·
       └(仄)仄仄平平
           · ·⊙
  以下面一诗为例:

       ┌故国三千里,
   平仄对立┤||--|
       ├深宫二十年。
   平仄相粘┤--||⊙
       ├一声《河满子》,
   平仄对立┤(|)- -||
       └双泪落君前。
        (-)||-⊙

  仄起第一句用韵的,只要把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 平”,其余三句不变。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5
唐诗常识:七言绝句

  每句七字的绝句诗叫七言绝句。七言绝句与五言绝句一 样,也分平起入韵、平起不入韵,和仄起入韵、仄起不入韵四种,其中第一句入韵的比较常见。下面是平起入韵式的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对立┤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相粘┤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对立┤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以下一首诗为例: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仄对立┤--|||-⊙
       ├千里江陵一日还。
   平仄相粘┤(-)|--||⊙
       ├两岸猿声啼不住,
   平仄对立┤||---||
       └轻舟已过万重山。
        --|||-⊙

  平起不入韵式,第一句的平仄安排就改为“(平)平
(仄)仄平平仄”,其余三句不变。再看仄起入韵式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对立┤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相粘┤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对立┤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以下面一诗为例:

       ┌泽国江山入战图
   平仄对立┤||--||⊙
       ├生民何计乐樵苏!
   平仄相粘┤--(-)||-⊙
       ├凭君莫话封侯事,
   平仄对立┤--||--|
       └一将功成万骨枯!
        ||--||⊙

  仄起不入韵的,同样只要将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5
唐诗常识:律诗

  律诗也分五言和七言两种,每一种都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也和绝句一样,在南朝齐梁时就有这种形式出现,只是格律还不完备。直到唐朝武则天时期,七律方才形成。律诗常见的都是用平声韵脚。律诗用韵的地方是一、二、四、六和末句。第一句既可用韵,也可以用邻韵或不用韵;如果不用韵,句末一字一般都用仄声。律诗字句间的平仄安排,也和绝句一样,要求一句之中,节拍字平仄交错;第一、二句之间,第三、四句之间,第五、六句之间和第七、八句之间,平仄对立;第三句和第二句之间,第五句和第四句之间,第七句和第六句之间,平仄相粘。
  律诗还必须讲对仗,每两句称为一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或“起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又称“腹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就规定必须要用对仗,就是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象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也就是两副对联。
  例如晚唐诗人韦庄作的七律《夜雪泛舟游南溪》的中间两句:

    ┌两岸严风吹玉树,
  颔联┤||---||
    └一滩明月晒银沙。
     (-)-(-)||-⊙
    ┌因寻野渡逢渔舍,
  颈联┤--||--|
    └更泊前湾上酒家。
     ||--||⊙
  其中颔联出句的词组结构是两岸、严风、吹玉树,对句的词组结构是一滩、明月、晒银沙,都是二、二、三字组成的三个词组,对得非常工整。再看它的词性相对情况:“两岸”是由数词“两”和句词“岸”组成的词组,而下句的“一滩”,也是由数词“一”和名词“滩”组成的。“严风”,“明  月”,都是由形容词修饰名词构成的词组。“吹玉树”动宾结构,“晒银沙”也是用同样词性的字组成的。
  五言律诗四十字,七言律诗五十六字中,基本上不允许出现重复字。这是律诗的一般规律,但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类的叠字对,和李商隐《当句有对》中“池光不定花光暝,日气初涵气乾”之类的当句 对,则还是算合乎格律的。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6
唐诗常识:五言律诗

  每句五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五言律诗的格式,也分平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和仄起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等四种。平起不入韵式的格式如下:

          ┌(平)平平仄仄
      平仄对立┤   · ·
          ├(仄)仄仄平平
      平仄相粘┤   · ·⊙
          ├(仄)仄平平仄
   词性和平仄相对┤   · ·
          ├(平)平(仄)仄平
      平仄相粘┤   ·   ·⊙
          ├(平)平平仄仄
   词性和平仄相对┤   · ·
          ├(仄)仄仄平平
      平仄相粘┤   · ·⊙
          ├(仄)仄平平仄
      平仄对立┤   · ·
          └(平)平(仄)仄平
              ·   ·⊙
  以下面一诗为例:

          ┌深山多隙地,
      平仄对立┤---||
          ├无力及耕桑。
      平仄相粘┤(-)||-⊙
          ├不是营生拙,
   词性和平仄相对┤||--|
          ├都缘觅句忙。
      平仄相粘┤--||⊙
          ├破窗风翳烛,
   词性和平仄相对┤(|)--||
          ├穿屋月侵床。
      平仄相粘┤(-)||-⊙
          ├吾友应相笑,
      平仄对立┤(-)|--|
          └辛勤道未光。
           --||⊙

  如是平起入韵式,只将第一句的平仄安排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各句不变。
  下面是仄起不入韵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仄对立┤   · ·
          ├(平)平(仄)仄平
      平仄相粘┤   ·   ·⊙
          ├(平)平平仄仄
   词性和平仄相对┤   · ·
          ├(仄)仄仄平平
      平仄相粘┤   · ·⊙
          ├(仄)仄平平仄
   词性和平仄相对┤   · ·
          ├(平)平(仄)仄平
      平仄相粘┤   ·   ·⊙
          ├(平)平平仄仄
      平仄对立┤   · ·
          └(仄)仄仄平平
              · ·⊙
  以下面诗为例:

          ┌国破山河在,
      平仄对立┤||--|
          ├城春草生深。
      平仄相粘┤--||⊙
          ├感时花溅泪,
   词性和平仄相对┤(|)--||
          ├恨别鸟惊心。
      平仄相粘┤|||-⊙
          ├烽火连三月,
   词性和平仄相对┤(-)|--|
          ├家书抵万金。
      平仄相粘┤--||⊙
          ├白头搔更短,
      平仄对立┤(-)--||
          └浑欲不胜簪。
           (-)||-⊙

  如是仄起韵式,只把第一句的平仄安排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七句不变。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6
唐诗常识:七言律诗

  每句七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七言律诗的格式也分四种:平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仄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
  平起入韵式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对立┤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相粘┤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词性和平仄相对┤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相粘┤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词性和平仄相对┤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相粘┤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对立┤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下面是例诗:

          ┌一封朝秦九重天,
      平仄对立┤(-)-(-)||-⊙
          ├夕贬潮阳路八千。
      平仄相粘┤||--||⊙
          ├欲为圣明除弊事,
   词性和平仄相对┤||(|)--||
          ├肯将衰朽惜残年!
      平仄相粘┤(|)-(-)||-⊙
          ├云横秦岭家何在,
   词性和平仄相对┤--(-)|--|
          ├雪拥蓝关马不前。
      平仄相粘┤||--||⊙
          ├知汝远来应有意,
      平仄对立┤(-)|(|)--||
          └好收吾骨瘴江边。
           (|)-(-)||-⊙

  平起不入韵式,只将第一句的平仄安排改为“(平)平 (仄)仄(平)平仄”,其余七句的平仄不变。
  下面是仄起入韵式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对立┤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相粘┤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词性和平仄相对┤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相粘┤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词性和平仄相对┤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相粘┤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对立┤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下面是例诗:

          ┌百感中来不自由,
      平仄对立┤||--||⊙
          ├角声孤起夕阳楼。
      平仄相粘┤(|)-(-)||-⊙
          ├碧山终日思无尽,
   词性和平仄相对┤(|)|(-)|--|
          ├芳草何年恨即休!
      平仄相粘┤(-)|--||⊙
          ├睫在眼前长不见,
   词性和平仄相对┤||(|)--||
          ├道非身外更何求。
      平仄相粘┤(|)-(-)||-⊙
          ├谁人得似张公子,
      平仄对立┤--||--|
          └千首诗轻万户侯。
           (-)|--||⊙

  仄起不入韵式。只把第一句的平仄安排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七句的平仄不变。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7
唐诗常识:排律

  排律就是句数增多的律诗。一般律诗只有八句,但排律不受句数的限制,可以从十句起,一直写到一二百句不等。如杜甫的排律《夔州书怀》,就用了一百个韵(二百句)。
  排律也和一般律诗一样,每句各五字或七字,以上下两句为一联。除首联和尾联以外,其余中间的句子,不论多少,每联都成对偶,与律诗颔联、颈联的形式相同。其它如用韵、平仄、粘对先进一切格律,也都和律诗相仿.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7
唐诗常识:古体诗

  唐朝开国初期格律诗的形式确立以后,后代诗人在写格律诗的同时,仍然没有放弃古诗形式的运用。他们继承了从《诗经》出现以来各个时期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不但写作技巧更见纯熟,而且诗歌内容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面也比过去广泛。如李白《行路难》、杜甫《垂老别》、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居易《卖炭翁》、韩愈《山石》、李贺《梦天》等。
  古体诗的形式是极其自由的,除了必须用韵外,凡近体诗需要遵守的格律,在古体诗中都不受约束。又从唐人的古体诗中,可以看到当时使用律句的技巧已日趋成熟;因而在古体诗中也已出现了用平仄交错方式写的诗句,并且有时还使用对偶句子,这些都是与近体诗出现以前的古体诗有所不同的地方。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7
唐诗常识:初唐
 唐王朝建立后,作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及其元勋重臣,都十分明确地表示要革除齐、梁的浮靡文风,反对“释实求华,以人从欲”(李世民《帝京篇·序》)。的诗歌创作,提倡歌颂太平,赞美寰宇一统的雅正之音,同时也倡导建功立业、匡世济时的积极用世精神。对辞彩宏丽、英华秀发的六朝诗人,也不是一概否定,因而既重抒情,又重文采,这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无疑有重大影响。高宗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四杰”登上诗坛,他们以自己的诗歌创作推动唐诗的发展。他们提倡诗歌应有“刚健”之气,批评无“骨气”的浮艳诗风。稍后,陈子昂、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继起。主张诗歌应回归风雅兴寄传统,大力弘扬“汉魏风骨”。五、七言律诗及五言排律等诗歌体式,在初唐时经过不少诗人的创作实践,到李峤、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等人手中才完成定型,永为模式。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8
唐诗常识:初唐四杰

 “四杰”的诗篇多是有感而发,有一种内在的激情,因此写塞漠边关有慷慨昂扬之气,有辽阔壮伟之景;其羁旅赠别篇什,除表达离情别绪外,则常有一种互励互勉的真挚感情,而无衰飒悲凉之意;一些写景之作明快自然;抒发壮志未酬的诗篇,在感叹寂寞的同时,含蕴着积极进取精神。“四杰”在六朝诗人讲求声律的基础上开拓创造,五言律诗对仗精工,声律和谐,有流转圆润之美。至若卢照邻、骆宾王的七言歌行,格局雄远,铺叙有法,抑扬顿挫,气概充硕,实为初唐健笔。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8
唐诗常识:陈子昂

  陈子昂主张诗歌应回归风雅兴寄传统,大力弘扬“汉魏风骨”,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其理论。他的诗歌现实性很强,有强烈的感受方发而为诗。不论是抨击时弊,指斥朝政,感叹兴亡盛衰,以及抒写建功立业而其志难酬的感喟,还是对人生极富哲理意味的探求,和对江山行旅之思等等,都发自肺腑,倾泻胸臆,激昂跌宕之情充溢其间。诗风遒劲,风骨矫拔,可谓洗尽齐、梁绮靡之习。正如刘克庄所说:“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建安、黄初矣!”,但陈子昂完全否定六朝诗歌的艺术成就,因而其诗质胜于文,气胜于辞,有质朴粗率之弊。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的侍宴应制诗,虽然技巧圆熟,华丽工致,但因是依题和作,无动人的情致。但其被贬谪后的一些诗篇,因有真情实感倾注其间,故而真挚感人。一些纪行诗,以纪实的手法写出,明丽工妙,特征突出。其他篇章,或寓情于景,或触景生情,或直抒怨愁,都有高华严整之致。他们运用五言律诗来写景抒情,已达纯熟自如之境,对唐代五言律诗的定型,实有推进作用。七言律诗体式的确立,杜审言之功亦不可没。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8
唐诗常识:王债
  在贞观诗坛上卓然成家、独立不群的诗人要数王债,他曾三仕三隐,最后以超然物外的心情、淡泊无欲的人生态度终老东皋。王绩强烈希望回归自然,流连于山林秀色和明净的田野风光之中,因之他的诗篇创造了一种宁静疏淡、淳朴自然的境界,形成率直平易、高古无华的独特风貌,不仅与齐、梁以来诗人迥异,而且也与贞观君臣之作不同。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9
唐诗常识:贞观诗坛

  在立国之初就提出振起一代文风的主张,所以贞观诗坛虽有齐、梁余风,但综观贞观君臣的诗作,已多新气象、新变化、新内容。如唐太宗的《正日临朝》及颜师古、杨师道、岑文本等的奉和之作,极赞天下一统的宏伟功业,力摹太平盛世景象,抒发颂扬功业的情怀。遣词典丽,对仗精工,显示出一种雍容华美的风采。在贞观诗坛上,就是那些饮宴游乐的诗篇,亦或抒平定四海之豪情,或写佐明主而功成的自得,如唐太宗《还陕述怀》、《登三台言志》、《临洛水》,杨师道的《咏马》,虞世南的《门有车马客》等等。这些诗作与齐、梁宫庭诗的轻佻放荡迥然不同。最突出的是唐太宗的《经破薛举战地》、《辽东山夜临秋》,魏徵的《逑怀》,长孙无忌的《灞桥待李将军》等篇章,或追怀昔日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或描摹秋山秋色之壮阔,或抒建功立业之豪情,或直露“人生感意气”的襟怀,有着雄浑劲健、挺拔壮伟的气势与风韵,表现了贞观诗坛变革的新气象。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9
唐诗常识:中唐

  由唐代宗大历元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766—824),是唐诗发展第二高峰,即中唐时期。各位诗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各异,诗僧更有其宗教信仰,所以诗风及成就也有别。特别是由贞元至长庆年间,朝野渴望中兴,于是政治改革思潮相继出现,加之某些弊政的革除,淮西叛乱的平定,确有些“中兴气象”,唐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这一时期的诗坛上的显著特点是:有多种流派,诗人艺术个性鲜明,有很强的独创性,风格各别。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49
唐诗常识:韩愈

  韩愈是尚奇险、求光怪这一派的重要诗人,也是中唐对后世有影响的诗人。诗歌的思想境界深刻阔大,在艺术上更着意于雄奇险峭、光怪陆离诗美的创造,成为中唐诗坛上“一大变”的主要诗人。韩愈的诗歌内容丰富,有抨击朝廷弊政,反映人民在兵连祸结环境中苦难的诗作,有否定神仙之说,批判佛教大盛给国家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的篇什,有指斥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作品,有揭露宦官专权,朝政日非的篇章,有描写壮丽河山及自然景物的诗章,有充满真挚情谊的赠友送别名篇等。韩愈诗众体兼备,但以长篇巨制及短小绝句最为出色。韩愈不屑趋时,刻意独创,其诗“文体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气韵沉酣,笔势驰骤,波澜老成,意象旷达,句字奇警,独步千古”(方东树《昭昧詹言》)。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51
唐诗常识:中唐

  大历时的江南还有一个诗名远播的诗僧群体,灵一年最长,创作活动也较早,确有“导其源”的作用和影响。从灵一现存的四十余首诗来看,多为与同道者酬答赠别之作。虽然灵一“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所推”(陆时雍《唐诗镜》),但在这类诗篇中无参禅证道的说教,也少不食人间烟火的绝俗情思,而是充溢着深挚的情谊,世俗化的倾向很浓重。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篇,以描摹精微、刻画入神为世所称。灵澈也多酬赠篇什,未能远俗,其写景诗则多警句。清江、法振等人,亦多与当时诗人交游,颇多世俗情怀。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诗僧当推今存诗四百八十余篇的皎然,不唯为大历诗僧之冠,其诗之影响在中唐亦仅次刘长卿、韦应物。皎然作为大历时期有名的诗僧,与不少诗人、名士、隐者、释徒、羽客都有交谊,因而其诗歌世俗化的倾向更浓,酬唱寄赠之什已是感怀多情,更有《昭君怨》、《长门怨》、《铜雀妓》、《答李季兰》等一系列女性题材的篇章,愈显其无清净之心,无寂灭之性。当然,皎然毕竟是一禅僧,也有不少表现“淡心即是道”的禅理以及借自然景物写禅趣的诗篇,其特色也是比较鲜明的。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52
唐诗常识:中唐

  柳宗元的诗作现存仅一百六十余篇,量虽少而质高。柳宗元的诗大多作于贬谪之后,因远贬遐荒,怨愤难平,所以多数篇章都是借登山临水以抒写离乡去国,身居蛮荒,形同拘囚的悲哀与愤懑。这些诗歌不论是古体近体,抑或短章绝句,俱有因景起情、情以景发、情景相生、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形成了凄怨悲恻也就是方回所说的“哀而酸楚”(《瀛奎律髓》)的诗风。当然柳诗还有苏轼所评的“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的一面。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53
唐诗常识:中唐

  李贺也是尚奇一派的重要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摘裂险绝,刻峭独出,在中唐诗坛上有“开创千古不经见之面目”(钱良铎《唐音审体》)之誉。李贺才华横溢,但以家讳而不能应进士试,仅得一从九品上的奉礼郎小官,因此抑郁以终。李贺的诗歌除几首正面触及当时社会现实,以及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外,描写神仙鬼怪世界的作品不唯数量多,而且艺术上戞戞独造,成就突出,也最有特色。这类诗歌不论是七言歌行、五言古体,或是五、七言近体,都在创造一种虚幻荒诞、瑰奇诡怪、五色炫耀、变眩百怪的艺术意境。其源虽始于《楚辞》,但因其驰思高玄,超出畤径,驱遣自如,变幻莫测,故自成家。与韩愈相较,李贺追求的是一种凄艳幽奇、诡幻斑斓、缥缈恍忽的诗美。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54
唐诗常识:中唐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刘禹锡,在中唐是“无体不备,蔚为大家”(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的重要诗人。刘禹锡在诗歌创作中深受传统的美剌比兴说的影响,同时以自己广博的历史知识用于诗歌创作,又善于学习民歌之长,因而其诗歌自是深广而不同凡响。他广泛接触到当时劳动人民多方面的劳动生活,真实地描写,颂美之情含蕴其中。其次是用比兴手法讽刺当权者的丑恶与腐朽,其旨隐而意深,精警高妙。再次则以史为鉴,用怀古、咏史来借古讽今。这些诗篇概括力强,感慨深沉,发人深思。第四是抒发非罪谪迁之情及感叹时事,语意最深,情感激切。最后还有模访民歌而创作的清新活泼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清新流丽,词意高妙。刘禹锡的诗歌在中唐乃至唐代都颇具特色,这就是不少诗篇流丽婉转,自然畅达,同时“骨力豪劲”,有一种清刚的风韵,此其一。其二,有思想家所特有的敏锐眼光和洞察力表露出的警拔精深,极富哲理意味。其三,《竹枝》诸作,“所写皆儿女子口语,然颇有雅味”,(毛先舒《诗辩诋》)以达叙风情而不俚,追往昔而创新之境,故足以动心悦耳,自成绝调。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54
唐诗常识:中唐

  韦应物是由盛唐后期而入中唐的重要诗人。他早年宿卫仗内,加之性格豪爽仗义,所以一些诗篇尚有盛唐余韵。有的篇章反映人民疾苦,有自愧之情;有的诗则感叹盛世已过,往事如梦。就韦应物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而言,白居易评为“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司空图则云:“趣味澄琼,若清沇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这种平淡闲远、萧散恬适的艺术特色,不少诗论家都认为源自陶渊明。韦应物确有多首效陶体的作品,但他“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香扫地而坐”(李肇《国史补》),因之诗中孤寂落寞之情甚浓,方外超俗之思亦厚。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55
唐诗常识:中唐

  大历时隐逸诗人最著名者有秦系、于鹄、陆羽、朱放、朱湾、张志和等,秦系夙慕林泉,心怀丘壑,除酬和之作外,题禅僧、道者所居之诗,幽静闲远;写隐居山林之作,清新婉隽,颇有闲谈之趣。于鹄归隐汉阳,其诗多世外之思,高人之意。朱放之诗,“能以烟霞风景,补缀藻绣,符于自然”(顾况《右拾遗吴郡朱君集序》)。朱湾放情江湖,“诗体幽远,兴用洪深,因词写意,穷理尽性,于咏物尤工。”(《中兴间气集》)张志和流传的作品虽不多,而其《渔父》借渔父以自写照,表现出一种世外高人的风采。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55
唐诗常识:中唐
  白居易是一位在唐诗发展中颇为重要的诗人,也是诗歌创作很丰富的诗人。白居易生前对自己的诗文进行多次整理、编辑,并缮写分藏各处,所以他的近三千首诗能流传至今。诗人自己将这众多的诗篇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大类。其中讽喻诗所抨击和揭露的社会问题是很广泛的,反映民间疾苦,指斥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奢侈是其主要内容,也还有反对穷兵黩武和各种弊政,以及为妇女的不幸而呼吁的。总之,对当时社会上种种弊端,诗人都毫不留情地加以暴露。讽喻诗主题明确,批判有力,叙事生动,评议激切,语言通俗,成为其显著艺术特色。感伤诗中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是两篇脍炙人口的叙事长诗,千百年来广泛传诵。两诗叙事曲折尽致,波澜起伏,三回九转,情文相生,真切动人。讽喻诗以外的三类诗,就诗歌的思想内容来看,有不少是在仕途中受挫折或遭打击之后,感叹人生无常,宣扬及时行乐,有的则大谈佛教寂灭和老庄无为思想,艺术上也显得千篇一律。另一部分则是诗人感受深、构思精、艺术表现也很有特色的力作,其内容有抒写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以及咏物、闺怨、留题、描摹自然风光等等,这些诗或长篇、或律体、或绝句,俱挥洒自如,情到语流,自然浑成,清新明朗,于平淡处见新,于浅俚处见醇,于真朴处见深,这是他人所不能到处。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55
唐诗常识:中唐

  中唐时期,还有几个女诗人的诗歌创作值得注意。从李冶现存的十六首诗来看,多寄赠送别之作,也有闺思春怨一类作品。诗体以五言为主,诗风清雅澹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云:“冶诗以五言擅长,如《寄校书七兄》诗,《送韩揆之江西》诗、《送阎二十六赴剡县》诗,置之大历十子之中,不复可辨。其风格又远在(薛涛)上,未可以篇之少弃之矣。”其七古《从萧叔子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一诗,流美清雅,琴音之美,怀乡之情,融合无间。黄周星赞云:“似幽而实壮,颇无脂粉习气。”(《唐诗快》)其诗的艺术成就于此可见一斑。另一女诗人薛涛,诗歌创作颇丰。薛涛诗除酬答赠送之作外,还有抒怀寄怨、托意婉讽的诗篇。其诗虽多五、七言绝句,但能于短小篇幅中表现出情思深杳,清丽秀雅的韵致。一些篇章历来评价颇高,如《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送友人》。《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徐用吾评云:“情景亦自浓艳,却绝无脂粉气。虽不能律以初、盛唐门径,然亦妓中翘楚也。”从这些评语中,可见出薛涛诗在中唐诗坛上独立成家,所以名重一时。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56
唐诗常识:中唐

  李益是七绝足称独步的名家。李益诗虽有酬赠、咏怀、闺情、边塞等题材,但其边塞诗有突出成就,为他人所不及,其主要特点是比同时代诗人较多慷慨之气,壮阔之境。著名的如《塞下曲》、《度破讷沙二首》、《暮过回乐烽》等,抒写征人立功报国、杀敌卫边的豪壮情怀;《观骑射》、《暖川》、《塞下曲四首》之一、《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则写出军中日常生活与边地风光,辽廓广远;《赴邠宁留别》、《再赴渭北使府留别》、《从军北征》、《拂云堆》等等,则摅写诗人从军情怀,很有壮怀激烈的况味。
  张籍与王建是知友,在诗歌创作上也是同道。“学诗为众体”这是张籍的自道。他确在各种体裁上都有一定成就,近体诗不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或五、七言绝句都有佳作,张洎《项斯集序》云:“元和中,张水部为格律诗,尤工于匠物,字清意远,不法旧体,天下莫能窥其奥。”所评虽有过誉之嫌,但也说明张籍律诗并非“无足观者”。张籍的诗作最杰出的当推乐府诗,他和王建一样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及杜甫“善陈时事”的优良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当前的现实。张籍的古题乐府在艺术成就上,有稍逊于新题乐府之处,但在反映战乱、征戍、徭役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方面则同样是语意俱深的。其新题乐府,数量虽不及古题乐府多,但可以说是篇篇出色,如《樵客吟》、《江村行》、《野老歌》、《贾客乐》、《牧童词》等等,感情深挚,描写动人,表现出深婉沉着、流畅清迥、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张籍和王建的诗歌平易质实,明快畅达,意深旨远,是中唐诗坛上“变新”的明显标志。
  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也是新乐府的倡导者。从他现存的八百多首诗来看,以乐府诗为佳,触及的社会问题也较广泛,如贪官污吏的横暴,黎民百姓的苦难,豪门权贵的淫乐无度,人民不堪压迫的哀号等等,诗风平浅通俗,有“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薛雪《一瓢诗话》)的显著特点,其他篇章也多从个人的生活实感而发,其中尤以悼亡诗为世所称。
  李绅也是与白居易、元稹同倡新乐府的重要诗人。《悯农二首》则是由仁爱中写出的名作,古朴自然,含意深邃,千百年家传户诵,童叟均知。李绅晚年自编《追昔游诗》三卷,记其生平及游历,多感时伤逝、惆怅追怀的情思,一些模山范水之诗,写景物亦有静观之妙,但也有谈禅说教之弊。诗风平易浅切,则与白居易、元稹之作相类。
  宋代“四灵”派所崇奉的姚合,在中唐与贾岛齐名,世号“姚贾”。姚合虽然与贾岛为诗友,但与贾岛孤峭僻涩的诗风有异,即平淡自然。姚合这些赏春、闲居、题庄园、游山寺及酬赠之作,不论古体、近体,都力避前人蹊径,有所创造,但以其“刻画太甚,流于纤仄者,亦复不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至于篇中佳句,多有耐人寻味者。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56
唐诗常识:中唐

  大历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都生长在安史之乱前,大都在天宝时或安史之乱后登第,以长安、洛阳为活动中心,活跃在大历诗坛上,但他们大多依附于豪门显宦,“不能自远权势”(胡震亨《唐音癸签》)。所以就其胸襟怀抱而言,既乏盛唐诗人匡世济时的壮志,也无面对现实、关心人民困苦的情怀,更无傲视王侯权贵的肝胆,以平庸的思想境界发而为诗,自然不可能有气势健举、格调高逸、豪壮慷慨之作。他们有少数诗篇反映战乱生活,为李端的《宿石涧店闻妇人哭》、耿湋的《路旁老人》、《宋中》、卢纶的《逢病军人》、司空曙的《贼平后送人北归》等等,“十才子”的大量作品,追求一种清雅闲淡的境界,充溢浓厚的寂寞萧索的情思,这在李端、司空曙、钱起、卢纶等人的一些诗篇中最为明显。“十才子”中,除仅存诗一、二首的吉中孚、夏侯审、苗发外,其他人的景物诗也还有清秀幽远之作,以细致的描写见长。大历时期是唐代社会一大转折的时期,也是诗歌发展一大转折的时期,与盛唐诗坛相较,确是“气骨顿衰”(胡应麟《诗薮》),“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  漓”(《四库全书目·<钱仲文集>提要》)。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57
唐诗常识:盛唐

  由唐玄宗先天元年至唐代宗永泰二年(712—766)为盛唐,是唐诗发展的第二个历史时期。盛唐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展的时代,也是唐诗发展中的第一个高峰。盛唐时期所孕育的“盛唐气象”,是这一时代政治、经济、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的综观,具体表现则为一种初唐时期所没有的时代精神,那就是:豪迈乐观、激昂慷慨、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以及强烈的匡时济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时代是呼唤和产生诗坛巨匠的时代,一大批光彩夺目的诗歌巨星相继升起,这就使盛唐诗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盛唐诗人是在初唐诗人取得多方面成就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氛围中,继续进行创造,已臻风骨、辞彩、声律兼备的“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57
唐诗常识:盛唐

  “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的高适,壮心落落,豪气纵横,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纵观高适的诗歌,即使是那些酬答赠别之作,其经世济时的怀抱,建功立业的追求,或失志不平的苦闷,都从内心喷发而出,激宕感慨,苍莽浑厚,有一种感人的艺术力量。而饱含金戈铁马之声、塞漠雄阔之气的边塞诗,则是高适亲身体察有所感和有所思的盛唐佳作。《燕歌行》、《蓟门五首》、《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自蓟北归》等诗,既有对当时守边之策不当的抨击,又有雄才难展,沉于下僚的愤慨,更有希望边境安宁和平的美好意愿。至于《送李侍御赴安西》、《登垄》、《金城北楼》、《营州歌》、《九曲词三首》、《塞下曲》等等,则着重抒发“功名万里外”的豪情,赞颂边将的勋业,也不乏对塞垣景物的描绘,这些更凸现其激昂慷慨、矫健雄奇的风韵。因高适诗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所以有“慷慨悲壮,气骨风度绝然建一代旗鼓者”(周敬等《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的赞誉。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58
唐诗常识:盛唐

  与高适齐名的岑参,也是一位积极用世,乐观向上,强烈希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诗人。他除了为地方州郡官外,还有“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辛文房《唐才子传》)的经历,因而他对边情有更深的了解,对大漠戈壁的奇异风光有更细的观察,加以卓越的艺术表现才能,使其边塞诗“自成一家”。被杜甫称为“好奇”的岑参,在盛唐诗人中第一次以大量的作品生动地表现西北边塞奇异景物,风土人情,边地战争,军旅生活,以及从军边疆士人的精神风貌。诗篇雄奇壮丽,昂扬奔放,峻拔宕荡,风骨浑劲,而诗人的襟抱情志也熔铸其间。当然,边塞诗是岑参开拓创新之作,千古传颂,甚至被赞为“非子美、达夫所及”(毛先舒《诗辨诋》)。岑参的一些送别寄赠篇什,也都情真意切,摹描惜别之怀,宛然在目。其他的不少景物诗,鲜秀清丽,诗境高雅不群,在盛唐人中也是突出的。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58
唐诗常识:盛唐
  李白是“盛唐气象”哺育下登上诗坛的伟大诗人,也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在诗歌创作上,李白以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以饱满的热情关注朝政和国家的命运,所以不少诗篇反映社会的生活面也很宽广,如批判权奸把持朝政,指斥帝王及贵族的荒淫,揭露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等,在盛唐中期的诗人中是很突出的。李白是一个“肺腑见情愫”的诗人,他的不少抒情言志之作,不论是对建立勋业的执著追求,还是对功成身退而遨游江湖的真诚表露,抑或是不屈己干人、不摧眉折腰的傲然独立之情的倾吐,以及向往自由和对传统束缚身心的礼法的抗争,都表现出其豪迈不羁,热情奔放,超旷飘逸的精神风貌,这可以说是盛唐中期诗坛上的一种新境界。他的景物诗,则多是大笔挥洒,兀突雄奇,壮伟俊逸,色彩瑰丽,气势非凡。有的篇章笼罩着某种神话气氛,更显得窈冥惝恍,纵横变幻,光怪陆离,有着震憾人心的艺术效果。这与同时代诗人的山水景物诗又是迥然不同的。在艺术表现上,李白好奇思幻想,即所谓驱走风云,鞭挞海石,招遣神怪,变幻恍惚,“实与屈子相照映”(许学夷《诗源辨体》)。同时他极力运用夸张手法,但自然而不怪诞,有一种奇险壮逸之美。此外,李白还有一些诗篇明朗清秀,如王安石所说:“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苕溪渔隐丛话》引)在诗体方面,除七律外,李白各体均擅,尤其是五七言古体和五七言绝句为历代诗论家所称道,这也是李白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1:59
唐诗常识:盛唐
  元佶是一个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并有着经邦济世之才的仁人志士。他从儒家的传统文学观出发,认为诗歌的职能是救时劝俗,“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二风诗论》)。他的《二风侍》、《系乐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诗,就是实践其文学主张以讽谕世风,裨补时政的。因此,反映人民疾苦,反对急征暴敛,就成为元佶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元佶的诗高古朴素,简明平淡,在盛唐诗人中别是一路。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0
唐诗常识:盛唐

  杜甫是盛唐后期的诗坛上,另一颗光芒万丈,照耀千古的巨星,他和李白被称为唐代诗人中的“双子星座”。由开元盛世经安史之乱而进入大转折时期的杜甫,以他那如椽的诗笔广阔、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这大动乱的社会生活,使其诗篇成为最生动的历史画卷,这在盛唐诗人乃至唐代诗人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唯其如此,这些不朽诗篇在唐代就被赞为“诗史”,这是由唐迄今不可动摇的崇高赞誉。杜甫是集大成的伟大诗人,诗篇“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新唐书·杜甫传赞》),在盛唐诗人中有着异于他人的显著特色。杜甫一生始终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并自觉地与其联系在一起。因此,那些有关朝政、战争、时局、人民疾苦的诗篇,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其感人的艺术力量也是光掩前人而后来难继的。杜甫不仅深切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而且对妻室儿女,友朋亲故,鸡虫花鸟,自然风物都有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诗篇都是因情立意,因情遣词,因情敷句,因情起结,这也是凌轹千古的。其咏物之作,除寄寓深沉的感慨和襟抱之外,更极传神写照之能事。题画诗篇,下笔有神,描摹精妙,画境在目,使人神游象外。景物诗,诗味醇,画意浓,沁人心脾。杜甫深微的观察,细致的审美,超凡的描写,实乃冠绝古今。至于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精于诗律的娴熟诗艺,也是独奇于时的。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0
唐诗常识:盛唐

  被称为“诗家夫子”的王昌龄,其诗除抒写怀抱之作外,以赠别、宫怨、闺情、边塞等篇章独秀于时。赠别诗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等,借送友以自抒胸臆,委曲尽致,别具风神;宫怨诗如《长信秋词五首》等,命意新颖,措词考究,优柔婉丽,含蕴无穷;闺情如《青楼怨》、《闺怨》等,感时恨别,凄苦忧伤,情思浑含,是为绝唱;边塞诗如《塞下曲四首》、《从军行七首》等,意态雄健,壮逸浑成,可称盛唐时边塞名篇。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1
唐诗常识:盛唐

  张说作为宰辅重臣和一代文宗,既主张“粉饰盛世”,更赞美“天然壮丽”、“逸势标起,奇情新拔”(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之作,同时批评“少风骨”、“薄于滋味”(《旧唐书·杨炯传》)的作品。他的一些庙堂乐章和应制奉和的篇什,是典型的颂美功德和粉饰盛时之作,没有什么价值。至于那些被贬谪外地面对现实和人生而抒情写怀的篇章,则托意深婉,慷慨激荡,别有境界。有的作品如《邺都引》、《幽 州新岁作》等,被推为“风神气韵,为盛 唐立准”之作(周敬等《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1
唐诗常识:盛唐

  张九龄是盛唐前期一位颇为重要的诗人,其诗作除一些应制诗外,多直抒胸中孤愤及叙写入仕后不同时期境况之作。最突出的是采用比兴手法以写怀的《感遇十二首》,含蓄蕴籍,托兴深切,很有“怨而不怒”的风韵。综观张九龄的诗作,以五言古体最佳,可称别树一帜。徐献忠《唐诗品》谓其“体裁疏秀,深综古意,通于远调,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并非过誉之论。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2
唐诗常识:盛唐

  孟浩然是这一时期较早出现的自成流派、诗名甚著的隐逸诗人,以其山水田园诗为世所重。他的山水田园诗,景色常因情而发,但又不用浓墨重彩去描摹,而是以疏淡之笔去勾勒,“如画家写意,墨气都无”叶燮《原诗》,其景物不论山水林石,草木园圃,烟霭雾露,朝阳清晖,抑或古刹幽壑,扁舟清溪,夏荷秋菊,渔人牧童,都以淡墨点染,充溢着一种天然清旷、超俗远神的韵致和艺术风貌。就诗歌的韵味观之,已达“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之境,故为盛唐名家。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3
唐诗常识:盛唐

  王维,是盛唐时期以山水田园诗而负盛名的又一大家。他的诗歌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也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赏的还是山水田园诗。其山水诗最显著的特色是描写出一种幽深空寂的境界。如《辋川集》二十首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鸟鸣涧》等等,既写出山林幽静深旷之景,又着力表现一种充溢着禅意的空寂之境,其高妙处在于写空寂之山林不从无声无色处着笔,偏从有声有色处展示,愈见其空,愈见其寂。这些诗篇都有高远空谈、自然明净的优美意境。其田园诗则不刻意雕绘,而田野景色依然,田家农事如绘,意兴闲远,韵味隽永,如《渭川田家》。王维还以画家的眼光去观察自然景物,以画法为诗,因之其布局结构,色彩敷设,景物描摹,无不合度中矩,诗情浓郁,极富画意,即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亦如王鏊所云:“辋川诸诗,直是一片水墨不着色画。”(《震泽长语》)。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3
唐诗常识:晚唐

  由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825—907)为晚唐,是唐诗发展的第四个历史时期。这时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党争激烈,藩镇割据,加以外患频仍,唐王朝已走上完全崩溃的末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前期以杜牧、李商隐、许浑、温庭筠等为代表的诗人,还受到中唐诗人的影响,希望朝廷中兴,希望以自己的才智报效国家。但朝政日非,内忧外患日益加剧,在这样的氛围中实难有所作为,于是诗人们转向对现实冷静的思考,对历史作深刻纵观,诗歌创作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怀,以及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忧闷,同时也借怀古咏史一吐襟抱和表达深沉的感慨。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3
唐诗常识:晚唐

  郑谷强调《诗经》、《楚辞》的传统,推重盛唐诗。今存郑谷三百多首诗,全是近体诗。他的诗充溢着一种浓厚的个人身世和末世命运相连的悲凉情思,这在反映唐末社会动乱的一系列诗篇中可看出,如《诸宫乱后作》、《梓潼岁暮》、《长安感兴》、《渼陂》、《摇落》、《江行》、《漂泊》、《巴江》、《奔避》等等。郑谷的一些咏物诗,往往托物以寄意,言有尽而味无穷,刻画中有深意。如《十日菊》、《曲江春草》、《鹭鸶》、《燕》、《雁》等,或讥世态炎凉,或寓身世之感,或寄时乱之叹,俱有情致。郑谷集中有不少寄赠送别之作,除少数篇章为一般应酬而作外,大都多情深感人,真挚坦诚,像《久不得张乔消息》、《别同志》、《淮上与友人别》,情思深挚,叙写曲尽,有令人依依系想的艺术效果。写景述情之作,也都描摹真切工妙,与情俱到,不乏佳篇。郑谷吸收盛唐以来各名家之所长,形成了境界清远悠扬,诗句流利浅近、不俚不野,艺术表现精刻洗练、细婉醇洁的独特家数。宋初因其诗易诵易晓,蒙童广为习诵,可见其流传之广。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4
唐诗常识:晚唐

  被洪亮吉称为“唐末一巨手”的韦庄,生活在唐王朝即将崩溃的乱世。现存的韦庄诗三百余首,大多作于入蜀之前。由于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加之仕途不达,奔走四方,因而其诗多抒发感时伤乱、流离漂泊、孤寂落寞的情怀,真挚动人。同时一些诗篇指斥社会矛盾日剧时统治者的骄奢腐败,深刻有力;还有一些借古抒怀,吊古伤今的作品,哀婉深稳。此外韦庄也善状物图貌,有二十余首描绘自然景物的篇章,清丽俊爽。韦庄诗众体兼备,也各有佳作,但最擅长者为七言律诗,遒警动人。诗风浅近而不俚俗,流丽而不秾艳,情真意切,婉曲尽致。其代表作《秦妇吟》,长一千六百六十字,是晚唐杰出的叙事长诗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4
唐诗常识:晚唐

  罗隐,也是唐末对后世颇有影响的诗人。从罗隐现存的四百多首诗来看,题材较为广泛,内容也较丰富,不过最出色的还是抒发屡试不中的怨愤情怀以及讥刺世事和咏史怀古的诗篇。罗隐十试而无一中,入仕无门,摧折实重。因此以愤激不平的心情,用托物而深讽的艺术手法,写了不少感讽诗,如《书怀》、《下第作》、《曲江春感》、《长安秋夜》、《东归》等诗。罗隐的咏史诗也与晚唐其他诗人不同,不仅情感激越,讥刺有力,而且眼光敏锐,见解深邃,不少诗有翻案意味,发人深思,如《西施》、《秦纪》、《筹笔驿》、《邺城》、《焚书坑》、《王夷甫》、《马嵬坡》等。这类诗可以说是继杜牧、李商隐、温庭筠咏史诗之后颇有特色的佳作。至于咏物诗,也新意迭出,颇有得物神髓的诗篇,如《柳》、《梅花》、《金钱花》、《雪》、《蜂》、《鹦鹉》等等,不烦遍举。罗隐诗多近体,古体仅数首,后人也很称道其近体诗,如薛雪云:“昭谏生于有唐末造,其亡已入五代矣。今体诗气雄调响,罕与为匹。”(《一瓢诗话》)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4
唐诗常识:晚唐

  陆龟蒙,应进士试不中,出仕无门,隐居以终。从其现存的近六百首诗来看,多村居闲逸,优游山林,品茶垂钓,读书观稼之作,这类诗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诸多方面,格调清新,淡泊醇古,意境优美,充溢着浓厚的幽闲之趣。也还有关心民瘼,批判现实,愤世嫉俗的作品,深刻犀刊。最突出的如《村夜二篇》、《筑城词》、《杂讽九首》、《五歌》、《江湖散人歌》、《徐方平后闻赦因寄袭美》及《太湖诗二十首》中的某些篇章。受韩愈的影响,陆龟蒙早年的诗歌创作,特别是他的五言古体长篇,有的洋洋洒洒百韵千言,为避浅熟而逞奥博,多以奇僻诗句敷衍而成,艰涩峻险。就是七言律诗,也有填塞古事之弊。晚年则博采众长,转向造语平淡自然,流转细腻,诗风为之一变。其五七言绝句,有的质直激切,很有乐府民歌风调,有的则雅怀深致,超妙悠远,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功力和艺术的独创性。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5
唐诗常识:晚唐

  皮日休,既有继承杜甫、白居易反映人民疾苦和优良传统的诗作,也有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陆龟蒙唱和的篇章。前者以“知国之利病,民之休戚”(《正乐府序》)的《正乐府十篇》为代表,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战乱不息,横征暴敛,徭役繁重,官吏贪婪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皮日休还有一些咏物诗和咏史诗,或托物寄情,或借古讽今,都有其积极意义。皮日休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在吴中和陆龟蒙唱和的《松陵集》,则失去前期正视现实,同情人民苦难的精神,除少数篇章外,多为玩弄技巧,近乎文字游戏的应酬之作,平庸而无意味,且僻涩过甚。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6
唐诗常识:晚唐

  温庭筠在晚唐前期的诗坛上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一生备受摧折,入仕无门,穷愁潦倒,满腔愤怨与不平,发而为诗。这些读篇多为咏叹身世之作,抒发沉沦失意,四海漂泊,羁旅行役,干谒无成的愤懑。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唐政治的腐败以及有才有为士人遭受排斥打击的不幸与困苦,并非“无谓”之作。温庭筠还善以乐府诗抨击时政,讽刺统治者,这类诗歌多七言古体,用旧题或另拟古题,寓意深刻,深著淫佚之戒。在一些用五律或七律写的纪行漫游的诗中,除有奔波无止的行役之叹外,还生动地描绘了经过审美观照的自然景物,逼真传神,清旷明丽。在温庭筠现存的三百多首诗中,也还有写边塞苦寒,征人戍边艰辛,思妇空闺相忆之作;几篇短古,如《会昌丙寅丰岁歌》、《罩鱼歌》、《烧歌》等,反映了田家劳动生活,虽少也值得重视。当然,温庭筠一些写狎妓生活的作品,格调卑下,侧艳秾丽,较之李商隐,实有浅俗之弊。就诗体而论,温庭筠除乐府被薛雪誉为“晚唐之李青莲”(《一瓢诗话》)外,五言律和七言律成就突出,许学夷称其“调多清逸,语多闲婉,在晚唐另为一种”。(《诗源辨体》)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6
唐诗常识:晚唐

  许浑在晚唐前期的诗坛上颇负盛名,在晚唐诗坛上以专攻近体、最擅律诗而见长。许浑诗歌题材较为广泛。晚唐朝政昏暗,宦官专权,滥诛大臣,许浑有多首谴责宦官罪恶的诗篇,感情慷慨激愤。许浑的咏史诗篇借古以讽今,抒发兴亡之感,十分警健深刻。许浑的一些寄赠、咏物、纪行、呈献诗等,都毫无倒外地抒发仕途困顿、失志不平的愁怨与忧愤,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朽和黑暗。在许浑诗集中有不少题村舍、兰若、处士幽居、驿楼,以及登览写景之作,情景俱至,明净宏阔,属对工巧,语亦衬贴,如行云流水,珠走玉盘,无推敲斧凿之迹。许浑专工律体,独以精密俊丽见称,所以得到后代诗人的赞誉。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7
唐诗常识:晚唐

  李商隐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但又是一个仕途失意,沉于下僚,抑郁以终的不幸诗人。在现存的六百来首诗中,直接触及当时重大政治事件的约有六七十首。这些诗篇对朋党之争,宦官乱政,藩镇叛乱,外族侵扰等等,都有揭露和反映。少数篇章还直接描写了农村荒凉残破的景象,以及赋苛税繁和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像被何焯赞为“可称‘诗史’,当与少陵《北征》并传”(《义门读书记》)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灞岸》、《即日》等等。一些冠以《无题》,或取篇中二字为题的诗篇,除少数几首外,大多题旨深曲,扑朔迷离,但又都情意委婉,摇曳多姿,虽难解而最耐讽玩。一些爱情诗,词藻华丽,靡艳绮妍,显然受南朝宫体诗及中唐艳情诗的影响。李商隐更多的诗作是感叹身世,摅写个人对仕途和现实生活中多方面的体验,但又表现得细腻深曲,幽微不明,旨在象外,创造了一种新的朦胧诗境。就诗篇的情感而言,其显著的特点是迷惘苦闷,沉郁感伤。就是一些咏物诗,也或明或隐地寄托着诗人的忧伤和感慨。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构思精密而又富于独创性,同时创造出朦胧深幽、迷离隐约之美,语言清丽妍华,近体诗格律精严,善于比兴,用典工巧,这些都是李商隐诗歌的显著特色。李商隐各种诗体均有佳作,但最能体现其艺术上创造性的是七律和七绝。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7
唐诗常识:晚唐

  在晚唐前期的诗坛上,人号为“小杜”的杜牧,以其在诗歌创作上的独创性成为这一时期杰出代表之一。杜牧的诗歌虽仅存二百余篇,但众体兼备,内容丰富,诗篇有风调高华,流情感慨,豪俊健爽,轻倩秀丽的显著特色。杜牧是有经邦济世抱负的诗人,因官场险恶,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发而为诗,充溢着忧国伤时之情,像《感怀诗》、《河湟》、《早雁》、《郡斋独酌》、《东兵长句十韵》等等。目睹世事已不可为,且功业无成,失望苦闷,抑郁不欢,这种情怀在《齐安郡晚秋》、《齐安郡中偶题二首》、《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等诗中表露得最为明显。有的诗则以对历史的沉思,超越时空,评价历史,使诗篇极有哲理性,这是杜牧诗歌中最精彩部分,如《赤壁》、《题桃花夫人庙》、《乌江亭》、《题木兰庙》、《题商山四皓庙》等等。还有一部分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怀的名作,如《泊秦淮》、《江南春》、《山行》、《登乐游原》、《九日齐山登高》等等。就是一些寄赠之作,也是婉转多情,风致悠然。就诗体而言,杜牧五言古诗笔力健举,开合自如;七言古诗甚少,仅《大雨行》可观。最为人所称赏者为律诗、绝句,被评为“情韵覃渊,足以方驾龙标,囊括温、李”。(宋育仁《三唐诗品》)。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8
唐诗常识:五代十国
  综观五代十国诗坛,很多诗人在创作中也强调学习《诗经》的风雅传统、《楚辞》的骚人之旨、乐府的有感而发和陈子昂的兴寄苍远以及杜甫的即事名篇等等,但从其创作实践看,更主要的是有意学习中唐元稹 、白居易、姚合、贾岛及晚唐的杜牧、李商隐等人的创作方法及诗风。所以这一时期的诗坛上,既有诗风沉郁、感时叹世之作,也有诗风艳丽但有情致的诗章,更有诗风清新、极富诗情画意的篇什,也还有诗风浅近、抒发真情的作品。因此,五代十国的诗坛上,虽然没有出现像盛、中、晚唐时的大家名家,但如果紧密结合这一时代是“政纪解散,才士凌夷,干戈纷攘”(牛运震《五代诗话序》)的极乱之世来考察,五代十国的一些诗人,在避兵火的颠沛流离氛围中,采前代诗人之所长,致力于诗歌创作,触事怆怀,也有激越之音,描写风物,也有状物工细之作,这也就十分可贵了。下面就其诗有所创造的诗人稍加论列。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9
唐诗常识:五代十国
  善画而工草书的诗僧贯休,是由唐末入五代的重要诗人,其《禅月集》存诗二十五卷,计700余首。贯休虽然身入空门,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在诗歌创作中却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入世精神,他总是注视着那兵戈纷扰的社会,关心人民的苦难,抨击横征暴敛,指斥割据势力的争夺攻伐,忧时悯民之情倾注其间,这是贯休诗歌的显著特点。像《富贵曲》、《公子行》、《少年行》、《洛阳尘》、《行路难》、《阳春曲》、《酷吏词》等等。贯休诗歌的另一特点是以乐府旧题反映广大戍边士卒的艰辛生活和哀怨情怀,如《古塞上曲七首》、《古塞下曲七首》、《古塞曲三首》、《塞下曲四首》等等。它们以组诗的形式出现,深刻生动,独特冠时,不仅为同时代诗人笔下所无,就是在盛唐诗人边塞诗中也不多见。浓厚的悯民情为怀、救民于水火的情结形成贯休诗歌另一大特点。在众多诗篇中,贯休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这种善良的意愿:如《君子有所思二首》之二,希望“猛龙笔”点石为金,散向酷吏之家,“使无贪残心”;《续姚梁公座右铭》则愿世人均能以诚相待,推己及人,天下之人都如冰如玉;《闻王使君在泽潞》则希良吏施善政以庇苍生;《施万病丸》表达一种“救人急于己诸体”的慈悲心肠;《甘雨应祈》望上天布甘雨以活黎民;《读玄宗幸蜀记》则以史为鉴,希望帝王能纳谏,方为太平之基等等。更多的诗则是痛心战乱不已,生民涂炭。贯休其诗篇世俗之情十分浓郁,这在一些怀友、赠别、悼念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旅中怀孙路》,《海边见罗邺》,至于《经弟妹坟》一诗中充溢着的极为悲伤的情亲之情,更显示出“恩爱苦情抛未得”的真情实感。贯休继承《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称颂李白、杜甫,高唱“媚世非吾道”(《故林偶作》),高扬批判旗帜,同时吸取中唐各名家如白居易、韩愈、孟郊、李贺等之所长,兼收寒山、拾得诗的俚俗明畅、劝善说理之特色,自为鎔铸,形成率意放辞、崛奇恣纵的艺术风格。以及许多“奇思奇句”的显著特征,但也有粗放不整、疏陋轻率之弊。另外不少诗篇散文化句法甚多,削弱了其艺术力量。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09
唐诗常识:五代十国

  被胡震亨评为诗歌“清润平淡”(《唐音癸签》)的诗僧齐己,在五代诗坛上也是一诗名甚著,与贯休齐名的诗人。就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而言,齐己不及贯休丰富深广。除少数古体诗触及黑暗的社会现实外,其数百首近体诗很少反映现实,较多的是酬答寄赠、遣怀抒情、咏物题记、山林寺居之作。这些诗篇,字锤句炼,韵律精严,对仗工巧,词意畅达,表现出一种清远疏淡的艺术风貌。在怀友和遣怀的诗篇中,齐己十分重视摅写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情,非常自然,毫不矫揉造作。像《寄华山司空图》、《伤郑谷郎中》、《寄贯休》、《湘中遣兴》、《遣怀》、《吟兴自述》、《感时》等等。在一些感兴述怀的诗篇里,于方外人的超尘情愫中也寄寓着感叹乱世,希望太平之愿:如《月下作》,《谈岘山碑》,《村居寄怀》,《春晴感兴》。齐己的大量写寓居山林古刹的诗章,既不尚妍丽,也不堆砌,更不用佛理说教,而是以自身对林泉清景、禅院幽静的深切感受,从细微处落墨,景中寓情,加以遣辞,自然清净,使诗歌呈现出一种鲜明的萧散清新、灵妙高远的艺术特色。如《登祝融峰》、《登金山寺》、《书古寺僧房》、《题真州精舍》、《游谷山寺》、《春中林下偶作》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齐己的咏物诗也有其特色,即咏物而不滞于物,以达物我为一、物以情显、情借物达之境。如《早梅》、《片云》、《听泉》、《朴满子》、《翡翠》、《盆池》等。齐己的诗作,就清婉明畅而言颇近郑谷,但他特别推重姚合、贾岛,又力求创新,形成“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孙光宪《白莲集序》)冷峭幽绝的独特风格,这在其众多的五言律诗中尤为突出。所以纪昀评云:“唐诗僧以齐己为第一,杼山实不及,阅全集自见。”(《瀛奎律髓汇评》)可谓独具慧眼。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10
唐诗常识:五代十国

  前蜀花蕊夫人的《宫词》百首此据浦江清《花蕊夫人宫词考证》(载《浦江清文录》),在五代的诗坛上也是别具神韵、独树一帜的佳作。诗人以亲身所历所见所感,用轻快自然、流畅清丽的笔触,从不同的层面描写前蜀宫苑中帝王嫔妃及宫女的生活诸如朝会宴享、赏花游乐、学骑挽弓、泛舟嬉戏、轻歌曼舞、急管繁弦等等,从而构成了一幅幅蜀宫嫔妃宫女日常生活的画卷,在五代诗坛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就诗歌的艺术技巧而论,花蕊夫人的《宫词》并非铺张排比、起伏跌宕的长篇钜制,而是诗人从宫苑中感受深刻、印象清晰的日常生活事件撷取提炼,用短小的篇幅,以白描式的艺术手法勾勒而成,因之形成了清丽明快、鲜活生动、不俚浅雅的艺术特色。不少诗篇不仅景物如画,而且人物形象勾画得栩栩如生,同时注重诗情画意的和谐浑融,其艺术成就已达入化之境。清人郑方坤删补之《五代诗话》云:“世传其《宫词》百首,清新艳丽。”
作者: wmlfw    时间: 2006-6-17 22:10
唐诗常识:五代十国
  韩偓,在五代十国可称大家。现存的《玉山樵人集》(或称《韩翰林诗集》)和《香奁集》共约存诗三百三十余首。《香奁集》所选取的题材,大多为日常生活,身边琐事,或所见所感,诗风虽极绮丽,不过其中不少诗篇只是描摹女子的妆饰、形态,抒发其伤春怨愁,感叹孤独寂寞的情思,并无男女“淫乐”的叙写,有的诗如《寄恨》、《长信宫》、《惆怅》、《个侬》等等,正如胡寿芝所说:“托之香奁,具有寄意。即论艳体,亦是高手。”。《玉山樵人集》题材较广,内容也较丰富。集中除羁旅行役、赠送酬答的诗歌外,最有价值的是嗟叹怀才不遇、感慨时事政治、抒写孤忠亮节和亡国悲愤的作品,尤其后两类颇为后人所称赏。如《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乱后春日途经野塘》、《秋郊闲望有感》、《息兵》、《伤乱》等等,或写兵乱后农村的荒凉景象,或感世乱而民不聊生,或望息兵而重见太平。至于《乾宁三年丙辰在奉天重围作》、《辛酉岁冬十一月随驾幸岐下作》、《乱后却至近甸有感》、《冬至夜作》、《故都》等诗,真实地反映了昭宗时朝廷多次政变的情况。另一首叙事长诗五言排律《感事三十四韵》,则从登第为官始,直叙写到朱全忠废哀帝而自立止。诗中对昭宗朝各种重大事件都有触及,并加以评论,慷慨激扬,最后抒发亡国之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 紫色的游隼    时间: 2006-6-19 10:02
这是好贴,希望以后多些这样的帖子,这里的人对于传统文学的认识实在不敢恭维。
作者: 失落    时间: 2007-4-1 09:42
到了11,慢慢学习
作者: 失落    时间: 2007-4-1 09:45
严重灌水
作者: 失落    时间: 2007-4-1 09:45

作者: 失落    时间: 2007-4-1 09:45

作者: 失落    时间: 2007-4-1 09:45
我也来
作者: 失落    时间: 2007-4-1 09:45

作者: 失落    时间: 2007-4-1 09:46

作者: 失落    时间: 2007-4-1 09:46

作者: 失落    时间: 2007-4-1 09:46

作者: 失落    时间: 2007-4-1 09:46

作者: 失落    时间: 2007-4-1 09:46
好了,记着,11,到了11
作者: 失落    时间: 2007-4-1 10:07
怀抱花朵的孩子
-----------------龙儿???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7-4-12 21:19
还真丰富啊!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