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谁能介绍下哥特文学? [打印本页]

作者: 莱戈拉斯    时间: 2006-7-1 16:22
标题: 谁能介绍下哥特文学?
我不知到它到底是怎么样的文学.但是他的创作背景都很吸引人的...不知道"科学怪人"算不算哥特文学的代表人物..我实在很难把它和音乐,建筑之类的联想起来....
作者: H.James    时间: 2006-7-1 19:07
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复兴」(Gothic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穴中挖掘出来。同时,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为具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而被归类于「哥特小说」。例如:华尔普(Walpole)的《奥蓝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Mysteriesof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The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这些作品戮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与超自然的恐怖主题,而小说的背景通常建构于荒凉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于无以摆脱的魔性爱欲,和(通常是阳性的)施虐者展开一段以死亡为终结的际遇......在这些小说中包含的情欲/性别(sexual/gender)的关系,古怪地纠缠于神圣与魔鬼的角力;极度的情色高潮来自于破灭(也就是仪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征父权的宗教系统与企图超越的的黑暗(阴性)力量,在某种不可明说的层面,其实隐讳而酷异地分享著“爱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当代的恐怖小说阵营中,象AnneRice的作品《吸血鬼纪事》(TheVampire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恋情欲与父性机制的复杂互动。 有趣的是,哥特文化这样的现象除了在小说的纸页上展开,也在20世纪的后半期侵入非主流音乐的大花园,成为另类音乐中极为殊异的一个支脉。如果你熟悉新音乐历史脉络的话,就会知道大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乐队分别顶著“后酷朋克(PostPunk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并逐渐混融成日后的哥特摇滚乐派。 早期的代表乐队包括“苏西与冥妖(SiouxsieandtheBanshees)”、“苞浩丝(Bauhaus)”、“喜悦割离(JoyDivision)”等等乐队。它们的特色是沉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的音符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穿插着对于传统音乐的反制。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处理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在舞台上,她/他们以偏锋的狂乱扮装出现,如“苏西与冥妖”略带虐待与被虐情调(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或Bauhaus的主唱PeterMurphy把自己打扮成美艳的双性吸血鬼。除了性别的颠覆与反转,哥特摇滚乐的强烈质素还表现在对于神学(或恶魔学)概念的执迷。在1981年成立的“仁慈姐妹(TheSistersofMercy)”是几个爱好中古世纪风格的男子对於音乐意识型态的展现。被形容为“狂笑著注视罗马城烧成一堆瓦砾”的主唱AndrewEldritch

...........Godness..
作者: superryh    时间: 2006-7-1 19:08
浪漫的唯心主义风格,同时感伤,压抑.
但我不认为他能与歌特式建筑同期,顶多是一次复古运动.大概是18世纪发起的小流派.
作者: superryh    时间: 2006-7-1 19:11
准确的说是北欧的日耳曼部族.在罗马与匈奴的强大压力之下分裂为东,西歌特.西歌特占领罗马城后西迁.
作者: H.James    时间: 2006-7-1 19:16
不只是感伤,压抑
甚至有些病态
作者: frozenbug    时间: 2006-7-8 10:47
…………默……历史上的哥特民族和哥特艺术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你们查的都是什么资料啊。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历史上的所谓的那个“黑暗时期”,现在基本上就是哥特艺术的起源时期,很多欧洲著名的大教堂(专有名词Cathedral ,不是church)都是在那个时期建的,比如巴黎圣母院是早期哥特式,而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晚期哥特式,国内出版过详细的介绍书籍。
哥特建筑的特征就是竖直的线条,极其典型的是科隆大教堂。当年建造那么多大教堂,为的就是营造出从人间仰望天国一般的飞升感。
后来哥特艺术才渐渐从建筑领域发展到绘画、文学等领域,比如著名的赖姆堡兄弟祈祷书就是哥特风格绘画的代表。
而哥特文学其主要兴起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前期主要代表是安·拉德克里夫的《尤多尔弗城堡的秘密》,后来渐渐向德国和俄国发展。
哥特文学的特征其实和哥特建筑很像,强调神秘、诡异、超自然力量,强调死亡和生命的幻灭,强调通过极度的阴暗压抑带来的美感。
我觉得,这是中世纪基督教留下的很丰富的遗产。

家里有专门的书籍,回头找找。
作者: 奥利维埃    时间: 2006-7-9 15:48
国内能买到安娜德拉德克利夫夫人的一本小说和刘易斯那本有名的修道僧
作者: frozenbug    时间: 2006-7-11 18:51
——哥特小说的兴起——

十八世纪的英国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所谓的黑暗的中世纪。在建筑上大兴哥特建筑风潮。而在文学上,艾狄生在《旁观者》系列散文中曾表现出对中古民谣的浓厚兴趣,而到了世纪中期《奥特朗托城堡》(霍勒斯·沃波尔)问世前后,更出现了两部研究中古文学的重要著作,即理查德·赫德的《关于骑士和传奇的信札》和托马斯·珀西的《英国古诗遗存》。

赫德在他的著作中对“传奇”的文学范围进行了初步探索,又对斯宾塞和莎士比亚著作中的“哥特”因素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他把“哥特”描述成为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隐蔽动机”,并认为十八世纪的理性时代失去了“美好的寓言世界”。

后来又有很多人出版了有关中世纪诗歌的作品,引起了一股“中古热”,对哥特小说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大繁荣产生了重要作用。

其次,与对中古兴趣相辅相成的是对异国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的兴趣。如果说中古热为哥特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上的异己载体,那么异国文化热,尤其是东方热,则为哥特小说提供了空间的异己载体。两者或同时、或分别,为哥特小说读者提供了摆脱现实束缚,流现想象世界的机会。

哥特小说的兴起与发展还可以从小说本身的发展规律上找到某种起因。用可信的文笔描写世态是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基本特征,这种现实主义小说特征虽无可非议,但却往往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除了在故事中看到现实得到反映之外,人们也需要从超现实的故事中获取愉悦调节,而哥特小说的兴起恰好弥补了现实主义小说在这方面的不足。

从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哥特小说的兴起还有另外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墓园派”诗歌的发展,这派诗人热衷于描写墓园、黑夜、死亡和恐怖。
第二,对“感伤”的推崇使作家开始深入探讨人的感情世界,多愁善感、想象丰富正与哥特小说人物相似。
第三,关于“崇高”的美学观念的发展。认为巨大而可怕的事物可以引起崇高美的感觉。痛苦、危险、可怕和恐怖等强烈的情感正是哥特小说致力要获取的。

哥特小说最鲜明突出的特征就是拒绝描写日常生活,喜好峭壁和深渊、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定。它沉浸于鬼魂出没、突然死亡、地牢、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哥特小说,从根本上说,过去和现在都是对舒适与安全、政治稳定和商业繁荣的负面反应。最首要的是,它反抗理性的支配。

(以上参考自《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修道士》。)


——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指“哥特人的”,即罗马帝国以北的日尔曼诸部落。后来,以古典文化自居的意大利学者们用“哥特式”来描述一种中世纪时期盛行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建筑样式,但实际上意大利人所谓的“哥特式”建筑与历史上的哥特人并无直接联系。

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臻于成熟之际在视觉艺术领域结出的硕果,它亲历了中世纪的颠峰期与衰退期,并直接孕育了文艺复兴艺术。基督教艺术传统最高成就的代表便是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时代始于1150年左右,大约绵延了三个世纪,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建筑,尤其是大教堂建筑。而哥特式建筑结构体系是继古罗马的拱券式结构之后,西方第一个真正全新的建筑结构体系,也是在钢筋混凝土技术出现之前,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的建筑结构体系。

哥特式建筑的特征是大量垂直线条,而水平线条被垂直线条分割成非常窄小的部分。建筑物显得异常高耸、轻灵升腾,而用这种方式消弭了建筑物的巨大质量感。

(以上参考自《哥特式艺术》、《哥特建筑》。)


——我的一些乱七八糟的看法——

一。十八世纪末期的英国是由理性和现实主义统治的冷酷的国家。理性是好,理性很不错,但人总是需要幻想,并从中得到愉悦,而那时的人们已经被启蒙运动带来的理性压抑得够久了,所以他们不要理性。而中世纪早期的基督教文明,尤其是民间化的中古文明,恰恰满足了人们反理性的需要。想想那些让人们感到梦幻般飞升感的大教堂,不正符合了哥特文学对于梦幻和可怕的巨大感需要吗?

二。说到感伤的文学,我倒想起杰罗姆·杰罗姆的一句话:世人所熟悉的英国男人是伤感地作乐的,而英国女人又进了一步,以伤感本身为乐。

三。我一直感到有趣的是,当欧洲人大肆修建大教堂的时候,也正是黑死病席卷欧洲的时候,大概死了三分之一人口。我不觉得那种时候对上帝祷告会有什么用,尤其是显然上帝打算毁灭你的时候。

四。一个有关科隆大教堂的笑话:科隆大教堂建造了九百年,而且这还是由德国工人建造的,要是换成英国人的话,现在大概还在挖地基呢。
作者: 奥利维埃    时间: 2006-7-12 00:20
14世纪黑死病大爆发的时候伟大的布鲁内莱斯基已经快出生了佛罗伦萨大教堂已经开工建造了
而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时代是12世纪到13世纪所谓中世纪盛期的时代
作者: frozenbug    时间: 2006-7-12 07:39
黑死病又不是只爆发了一次。
大教堂又不是只在那一百年内盖,晚期哥特式一直延续到十五世纪,是哥特建筑的另一个高峰。而且,意大利的哥特建筑一直都是不完整不完全不纯粹的哥特建筑,和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哥特式有很大区别。佛罗伦萨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也是如此(它的内部实在还有太多罗马万神殿的风格),还不如米兰大教堂有代表性。提到有代表性的哥特建筑,看的是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排在后面后面。

彩图的那本《哥特式艺术》。黑白的那本《哥特建筑》。供参考。
作者: 小香可    时间: 2006-7-12 12:05
图书馆都有,查一查就全清楚了。
作者: 北溟之鸟    时间: 2006-7-22 10:31
不太喜欢这种小说
但对他的文化背景还是颇有兴趣
作者: lucifer    时间: 2006-8-30 20:54
一个默默无闻的条顿部落究竟干了什么,会落得这个结局?按照种种不可思议的词源学进程,7世纪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入侵者演变出了这种死气沉沉的亚文化群,其不急于出类拔萃的犹疑态度就是安吉拉·卡特所写的情况。这种转变过程的主要媒介是一种文学流派,其代表是贺拉斯·沃尔浦尔(Horace Walpole)。《奥特朗托堡》的幽灵鬼怪和盔甲叮当作响的声音,据他声称,在一场噩梦里来到他身边。梦中那歌特式的拱顶和残垣断壁就是后来让司各特之流着迷的历史意识的早期预兆。然而更为广泛的歌特不应该是一些物品,而应该是一种情绪基调,由于这样的基调,完全可以把中世纪的歌特建筑,18世纪的歌特文学,以及现代的歌特音乐区分处理,因为外在形式上他们并没有必然联系。玛丽·雪莱、奥斯丁、爱伦·坡、艾米利·勃朗特,这些人的作品构成更宽泛意义的歌特文学,黑暗同样可以是浪漫的,不一定需要残忍。至于把早期歌特摇滚掺乎进来,那就无甚意义了,咆豪斯这样歌特之祖的出现,只不过是那样的年代里,终于有人开始作出反朋克的尝试罢了。
作者: 贵族罗兰    时间: 2006-9-24 04:13
现在的“歌特”简直侮辱古典文化中的哥特艺术,夏多布里昂在《基督教真谛》里大加赞美的哥特艺术到了现代成了黑暗,恐怖,心理变态的代名词,上个星期在蒙特利尔校园疯狂射击的就是个“歌特”。
作者: nightele    时间: 2006-9-30 13:44
.......歌特还好吧..............汗~~~~~....
PS:FROZEN借我看书~~~~~~~~~
作者: frozenbug    时间: 2006-9-30 15:32
原帖由 nightele 于 2006-9-30 01:44 PM 发表
.......歌特还好吧..............汗~~~~~....
PS:FROZEN借我看书~~~~~~~~~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文学史和修道士都有翻译本了,最近尤多尔弗城堡也有了,好象还出了一个什么哥特小说选, 不过我还没看到.
图书馆会有的吧??
作者: H.James    时间: 2006-10-1 10:31
原帖由 贵族罗兰 于 2006-9-24 04:13 AM 发表
现在的“歌特”简直侮辱古典文化中的哥特艺术,夏多布里昂在《基督教真谛》里大加赞美的哥特艺术到了现代成了黑暗,恐怖,心理变态的代名词,上个星期在蒙特利尔校园疯狂射击的就是个“歌特”。


每个时期都有一些心理变态的,只是现在他们戴上了帽子叫Gothic。
作者: 蒜茸木耳菜    时间: 2006-11-9 01:43
1那一定要说爱伦坡的
2 简爱  呼啸山庄  理智与情感等作品都带有歌特色彩
3还有雪莱 济慈等诗人的作品也带有歌特色彩
4还有些歌特作品马力雪莱的《科学怪人》等等
5在我眼里歌特音乐世界上最唯美的音乐 歌特文化是最美的文化 低调超凡脱俗华丽。。。。
歌特电影 我看过的几部《乌鸦》《剪刀手爱德华》《夜访吸血鬼》《断头谷》《惊情400年》等等
6说不尽的歌特

[ 本帖最后由 蒜茸木耳菜 于 2006-11-9 01:45 AM 编辑 ]
作者: sunallergy    时间: 2007-11-10 12:45
我是个不学无术的英语系大4学生,毕业论文想写篇关于哥特文学的,希望有大大给点建议,谢谢
作者: methos    时间: 2007-11-12 21:17
参考一下这里:
http://www.erudit.org/revue/ron/2006/v/n44/index.html
作者: sunallergy    时间: 2007-11-14 18:18
非常感谢楼上的大哥哈
作者: ilovecathy    时间: 2007-12-21 10:27
怪诞是哥特式的最大的特征
作者: maydear    时间: 2008-1-1 15:36
哇。好多
正好我刚刚看过哥特一部分
哈。只知道是十八世纪左右的一个建筑文化流派
在文学方面表现华丽凝重的古典宗教特色。。。代表的作家有很多
作品一般比较艰涩
才疏学浅
作者: keatslover    时间: 2008-1-5 09:58
哥特最先出来的是walpole 的那部小说ortrando 代表作有the monk等
作者: 阿多斯    时间: 2008-7-29 16:38
人心中的强烈压抑许多时候会病态地、疯狂地释放出来。这种释放就形成了哥特艺术。
作者: fkyc911    时间: 2008-8-2 08:55
标题: 回复 25# 阿多斯 的帖子
正是对社会形态扭曲下的一种流露和恶狠狠的用超自然的力量去解释怪异现象的总结!
作者: 阿多斯    时间: 2008-8-2 11:24
嗯,是的。比如说哥特式教堂里的玫瑰花窗,阳光从室外射进来,变成了各种奇幻的色彩,使里面的人们感受到一种“天堂”的象征。


[ 本帖最后由 阿多斯 于 2008-8-4 09:14 编辑 ]
作者: fkyc911    时间: 2008-8-3 22:05
标题: 回复 27# 阿多斯 的帖子
阿多斯 还给某网站做起了广告的营生!
作者: 阿多斯    时间: 2008-8-4 09:14
汗~~Blog里的图片都不能引用~~~
作者: fkyc911    时间: 2008-8-4 15:09
哦 !原来如此 !
作者: Seconds14    时间: 2008-8-15 17:40
sunallergy

老实说非常不建议同学你写歌特文学。因为歌特文学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衰弱的流派,几乎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研究的部分,连介绍都很难写出什么。而且文学性都不是太好。艾伦坡红死魔之类已经算是不错的了,美国也有一些写歌特,多为鬼怪,吸血鬼和古堡的作品,在一定时期在贵族中有流行。不过吸血鬼还是很吸引人的。

不过说呼啸山庄有歌特风格,这个有点不太确切,那个时期许多作家都会把探讨歌特小说作为一种场景描述,而小勃朗特完全是旷野的风格,与歌特几乎毫无关系,倒是简爱里有一小段关于歌特小说的讨论,以及关于午夜幽灵的情节。还是想小小纠正一下。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8-8-15 18:06
我所知道的歌特
只是侦探(推理)小说鼻祖爱伦坡对于小说中的气氛、建筑、人物性格的构造而已...

其他的并不是非常理解
作者: Seconds14    时间: 2008-8-20 12:05
和歌特民族的传统有关.

西歌特也就是罗马时期西班牙一代的游牧民族后来建立的王国,他们那里的神话鬼怪有特别的氛围,属于非基督文化,就和中国这边的非儒道的鬼怪传说差不多,所以有特别的魅力。黑暗,死,吸血鬼,噬血,狼人,黑猫,精神变态,古堡,鲜红的尖顶教堂成了普遍意想。
作者: nianwan    时间: 2008-11-8 11:43
哥特小说最初也是最严格意义上的代表作家是Walpole 和Radcliffe 等人,但后来扩展到那些包含恐怖暴力元素的作品,因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以及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等》也就被包括进了
其实从后来发展趋势来看,女性写此类小说的占据主流,有研究说是因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制,使得其以变态的恐怖小说形式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  Susan Gubar就《简爱》中的疯女人写的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即使此类女性批判主义作品
作者: 大蒜皮儿    时间: 2008-11-10 16:43
去读爱伦 坡呀!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8-11-16 17:15
哥特小说作家有:华盛顿.欧文《睡谷传奇》、霍桑《红字》、爱伦坡《毛姆街血案》、史蒂文森《化身博士》,都很有哥特色彩。
作者: dancer    时间: 2009-7-23 13:18
不管怎么说,哥特文学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流派
作者: honey0416    时间: 2009-7-26 12:47
貌似当时很流行哥特小说,电磁学的兴起使人们产生了用电流使生命复生的想法,就连雪莱也认为这个主题是寓意无穷的,所以,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是哥特小说。据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的才能的发挥。楼主可以看看《外国文学基础》,这本书介绍得挺详细。不过,《呼啸山庄》是哥特小说吗?不是很觉得啊。。
作者: nijiangbo    时间: 2009-10-10 03:39
很受启发啊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