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晚唐诗僧齐己的诗禅世界 [打印本页]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7-24 12:44
标题: 晚唐诗僧齐己的诗禅世界
一、诗僧的形成

  诗僧是诗禅合辙的文化侧影。中国文化自佛经传译入中土後,文学、思想、社会、习俗都有进一步融合佛
教的痕迹,在诗歌方面渐而形成以禅入诗,以禅喻诗的现象,在佛教僧徒方面,也融合著内学、外学,禅僧多
以诗示道,以诗颂古,(注 1) 这是诗禅交汇光芒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诗僧产生的时间约起於东晋。柳宗元〈
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溯序〉云:「昔之桑门上首,好与贤士大夫游,晋宋以来,有道林、道安、休上人,
其所与游,则谢安石、王逸少、习凿齿、谢灵运、鲍照之徒,皆时之选。」 (注 2) 柳宗元虽未名之「诗僧」
,但所列「桑门上首」诸人,今都有诗传世,(注 3) 这些释氏诗作, 後人称为「僧咏」或称「衲子诗」,(注
4) 在诗歌与禅学发展史上有突出的成就。 这种能诗的禅子,我们也称为「诗僧」,「诗僧」一词或以为沾惹
讥评之意而成为贬词,但以之作为衲子能诗的身份特称,倒不一定语涉贬责,因此本文仍沿用诗僧一语。据近
人覃召文所考,东晋时期由於时尚三玄,促进僧侣与文士的交往,造就诗僧形成的温床,康僧渊、支道林、慧
远等成为中国第一代诗僧,此後诗僧俊彦辈出,《世说新语》、《诗品》中亦多有称述。晋宋诗僧诗作多偈颂
,作品数量寡少,且乏诗味,这种现象到唐代才改观。王梵志是隋末唐初开始大量为诗的僧人,作品多达三百
余首,此後寒山有六百首、拾得有五十余首,诗僧作品量虽增多,但诗语俚俗诙谐,仍难登大雅之堂。诗僧在
诗质与诗量方面都能有跻身士林,齐致风骚的成就者,要到中晚唐时期,特别是以皎然、贯休、齐己三人为代
表的僧俗唱酬集团,「诗僧」一词至此才正式诞生。
  「诗僧」一词应代表僧徒在诗歌艺术上的自觉,诗於僧人不仅仅是修佛余事或渡众方便而已,覃召文认为
:「在中晚唐之前,僧侣固然也作诗,但大多把作诗看做明佛证禅的手段,并不把诗歌看成艺术,而比较起来
,中晚唐诗僧往往有著迷恋艺术的创作动机。」这点看法深深值得肯定,因为中晚唐诗僧专意为诗,认真寻索
诗禅二者的矛盾、依存与主次关系,最後不仅不舍诗事,更以诗禅合辙的方式从事创作并归纳融会禅法於诗歌
理论,这些在本文以下对齐己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一斑。
  由於诗僧的自觉,带来诗僧创作的高度繁荣,《全唐诗》录诗僧凡一一五人,僧诗凡二八00首,多数均
成於中晚唐。成就最高者属皎然、贯休、齐己三人,诗共一九二0首,後人遂有《唐三高僧诗集》之编纂,齐
己诗凡八百余首,占合集的三分之一强,在意象与诗格上都有极精萃的成就,足为中晚唐诗僧观察的重点。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7-24 12:45
二、齐己与其白莲意象

  齐己俗姓胡名得生,漳州益阳人,生年不详,但据考证应生於会昌、大中之际,较贯休少十余岁,去皎然
寂灭六十余年,宋《高僧传》载齐己幼年入大沩山同庆寺出家,师仰山大师慧寂,今《白莲集》有〈留题仰山
大师塔院〉之作,为南宗沩仰传系。後历参药山、鹿门、 国、德山诸师,遍游浙东、江右、衡岳、匡阜、嵩
岳等地三十余年, 开平中( 910 ),曾与修睦等高贤同住庐山,会兵灾、匪患、饥荒等事,避入金陵,西朝
峨眉, 南行荆州,龙德元年( 921 )为高季兴迎入江陵龙兴寺充任僧正,成为荆南宗教领袖。齐己终生致力
诗学与诗歌创作,今存《风骚旨格》一卷与《白莲集》十卷,诗凡八五二首,平生诗作尽粹集於此。
  《白莲集》的编纂可能成於齐己当世,为其高足西文禅师所编, 《全唐诗》卷 845-851 释门诗中,僧诗
尚颜、栖蟾等都有〈读齐己上人集〉诗,可证之。《白莲集》的编纂据笔者归纳,至少代表两个意义:(一)
《白莲集》可以看出晚唐诗僧之盛及诗集酬酢的风气大开。(二)《白莲集》代表著齐己一生从诗禅矛盾到诗
禅统一的心路历程,是释子以诗为终生目标,可公诸於世,不必作禅修余事的表徵,也 代表诗禅融合真正成
熟的样态。我们从诗集名为「白莲」、集中多涉禅门论诗及齐己对「白莲」意象的认同等等,都可以得到进一
步证明。
  《白莲集》中多酬赠诗僧之作,与齐己交游论诗论禅的僧人至少有方干、益公、修睦、秘上人、贯休、中
上人、胤公、尚颜、文秀、兴公、微上人、耿处士、无上人、惠空上人、明月山僧、广济、梵峦上人、延栖上
人、言之、僧达禅师、可准、楚萍上人、乾昼上人、灵跫上人、虚中上人、本上人、西寄、仁用、自牧、康禅
师、愿公、昼公、白上人、凝密大师、元愿上人、贯微上人、谷山长老、南雅上人、仁公、实仁上人、岳麓禅
师、体休上人、光上人等四十余人,禅友」「道友」「吟僧」「小师」「匡阜诸公」等,则不知几许。这些僧
人中,为全唐诗著录,确知为诗僧,有诗传世者,有文益、文秀、无可、贯修、尚颜、虚中、修睦、方干等,
其他未为《全唐诗》收录,在白莲集中确知其人当世已有诗作者如〈酬西川梵峦上人卷〉、〈览西川延西上人
卷〉、〈谢西川可准上人远寄诗集〉、〈谢元愿上人远寄檀溪集〉、〈谢贯微上人寄远古风今体四轴〉〈酬西
蜀广济大师见寄〉等,诸诗可以看出诸僧们彼此或寄诗集或书诗卷相赠,也应属诗僧之列。我们可知齐己活动
的晚唐时期,诗僧以诗赠酬於僧俗之间的风气之盛。
  《白莲集》寓名「白莲」与齐己对诗禅世界的认同有关,从全集诗作中也有明显的痕迹可以看出,「白莲
」一语关涉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始倡的白莲社,也关涉到中唐白居易诗禅合一的白芙蕖意象,更直接关
涉到《法华经》的莲花象喻。
  齐己曾在庐山东林寺与修睦等僧同修,〈送东林寺睦公往吴国〉诗云:

      八月江行好,风帆日夜飘。烟霞经北固,禾黍过南朝。
      社客无宗炳,诗家有鲍照。莫因贤相请,不返旧山椒。
      (卷一)
  此诗与修睦话别,除了写到时值八月,修睦往南的风帆、烟霞外,颔联特别提出「社客」「诗家」,俨然
有南朝香社僧俗论诗谈禅的一番憧憬,显示齐己对慧远结香社以来,僧人与文士诗禅生活之追怀,这正可以看
出齐己与修睦往来的重心正在诗、禅两事。齐己另有〈别东林後回寄修睦〉、〈题东林白莲〉、〈东林作寄金
陵知己〉(以上均见卷二)〈题东林十八贤真堂〉、〈寄怀东林寺匡白监寺〉(卷七)等作,可以看出齐己心
中这种诗禅生活的理想正是以白莲花托寓而出。〈题东林白莲〉云:

      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
      色後群芳坼,香殊百合燃,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卷二)
  此诗应是东林寺即景,可以想见晚唐时,东林当有一片无染的白莲池是齐己心中空性所寄的意象。後来〈
题东林十八贤真堂〉诗曾云:

      白藕花前旧影堂,刘雷风骨画龙章。共轻天子诸侯贵,
      同爱吾师一法长。陶令醉多招不得,谢公心乱入无方,
      何人到此思高躅,岚点苔痕满粉墙。(卷七)
  这首诗中齐己以白莲花起兴,充满诗禅世界可以轻天子傲诸侯的怡悦自得,追忆当年慧远曾招陶拒谢的流
风逸事,此诗末尾有自注小字云:「谢灵运欲入社,远大师以其心乱不纳」,由此我们可以探知齐己心中的白
莲净土。齐己自从东林修心之後,终生缅想慧远东林香社的生活,到晚年荆渚间〈感怀寄僧达禅弟〉仍不断提
起「十五年前会虎溪,白莲斋後便来西。」(卷七)可见庐山「白莲社」在他心中的意义。
  「白莲」的意象和白居易也有很大的关系。齐己在〈贺行军太傅得白氏东林集〉云:

      乐天歌咏有遗编,留在东林伴白莲,百氏典坟随丧乱,
      一家风雅独完全。常闻荆渚通侯论,果遂吴都使者传。
      仰贺斯文归朗鉴,永贺声政入黄弦。(卷七)
此诗虽有应酬语,但对白乐天诗歌因东林禅寺而得以「完全」,显然有一番欣羡,可见齐己心中对诗与禅
的重视。从其〈寄怀东林寺匡白监寺〉云:「闲搜好句题红叶,静敛霜眉对白莲」,又云:「修心若似伊耶舍
,传记须添十九贤。」(卷七)庐山东林寺有「十八贤堂」,齐己此诗明示自己对诗对禅的努力,在闲搜好句
,静敛霜眉的「修心」後,他心中应也希望如白居易般,斯文得传,为东林寺更添一贤吧!另一首〈谢西川可
准上人远寄诗集〉云:

      匡社经行外,沃洲禅宴余。吾师还继此,後辈复何如。
      江上传风雅,静中时卷舒,堪随乐天集,共伴白芙渠。
      (卷六)
  齐己得可准诗集,对可准诗传风雅,禅宴入静,以白乐天共
    白芙渠推誉之,可见齐己「白莲」意象与白乐天诗集因禅而
    传後世的意义关系菲浅。
  「白莲」意象取景东林寺,结合著白莲社慧远遗风与白居易诗集传世的意义,但最深的内蕴却直接关连到
《法华经》的莲花象喻。齐己诗中多次提到《法华经》,他曾刺血写经,〈送楚云上人往南岳刺血法华经〉云


      剥皮刺血诚何苦,欲写灵山九会文。
      十指沥乾终七轴,後来求法更无君。(卷九)

  诗中看出齐己常向楚云上人求法,楚云欲往南岳,齐己此时唯有血书法华表达至诚,最後完成的共七轴,
不尽表示他对楚云的敬重,也显现出齐己对法华经的喜爱。另一首〈赠持法华经僧〉云:
   
      众人有口不说是即说非,吾师有口何所为,莲经七轴六
      万九千字,日日夜夜终复始,乍吟乍讽何悠扬,  念
      经功德缘舌根,可算金刚坚,他时劫火洞燃後,神光璨
      璨如红莲。  (卷十)

  此诗论持经功德缘舌根,并取莲花意象称颂之。另两首〈赠念法华经僧〉、〈赠念法华经〉也都取莲花意
象云:「但恐莲花七朵一时折,朵朵似君心地白」(卷十)「万境心随一念平,红芙蓉折爱河清」(卷十)。
《法华经》即《妙法华莲经》,太虚大师解释此经以「莲华」为喻云:「华有多种,或狂华无果,可喻外道空
修梵行,无所克获;或一华多果,可喻凡夫供养父母报在梵天;或多华一果,可喻声闻种种苦行只得涅盘;
  此皆 华不可以喻妙法。惟此莲花,花果俱多,可譬因含万法、果圆万行。 」 (注 18) 太虚大师另有「
内三喻」,「本门三喻」仔细解释整部法华的莲花妙喻,可见此经直接取喻莲花以象妙法之一本众,齐己对莲
花的欣爱,也与此经法喻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7-24 12:45
 三、《白莲集》中的诗禅世界

  齐己锺情於诗又归心於禅,但诗染世情,禅求寂心,二者不免相妨,能否相成?此在《白莲集》中也有极
多矛盾与统一的现象。在诗情方面,齐己时露亲族与家国之思,也多僧俗友人之思,在禅寂方面,齐己也曾示
道参禅,不少静坐冥思之作,能提供禅者悦心的悟境。其一生融合诗禅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意义值得突显出
来:
  (一 ) 标举诗僧,多论诗禅

  齐己《白莲集》十卷中大量诗作都集中在体现诗禅的意义,可以说是一位相当自觉的诗人与禅者。他的自
觉从诸诗可知,〈留题仰山大师塔院〉云:

      曾约诸徒弟,香灯尽此生。(卷一)

  〈寄勉二三子〉云:

      不见二三子,悠然吴楚间,尽应生白发,几个在青山。
      □□□□□,□□莫放闲,君闻国风否,千载咏关关。
      (卷一)

  二诗中一以禅为终生之约,一以诗经勉弟子不能放闲,任白发丛生,而不知此中青山。齐己全集充满著诗
禅二者的反省,病时则思「无生」,〈病起二首〉说:「无生即不可,有死必相随,除却归真觉,何繇拟免之
。」(卷一)富贵闲适则恋山林,〈渚公自勉二首〉云:「必谢金台去,还携铁锡将。」(卷三)他这种自觉
,使他以「吟僧」「诗僧」的形象出现在僧俗之间,并时时以「吟僧」「诗僧」自我形容,也以之自勉勉人。
〈勉诗僧〉云:

      莫把毛生刺,低回谒李膺,须防知佛者,解笑爱名僧。
      道性宜如水,诗情合似冰,还同莲社客,联唱 香灯。
      (卷三)

  这首诗中,齐己自觉到诗僧应合冰水般的道性与诗情,不能以诗干俗爱名。〈逢诗僧〉云:

      禅玄无可并,诗妙有何评,五七字中苦,百千年後清。
      难求方至理,不朽始为名,珍重重相见,忘机话此情。
      (卷五)

  同为「诗僧」,齐己在偶然相逢中,不忘与之谈禅论诗,言下显出齐己对二者玄妙难方的至理,有著深深
的锺情,因此逢诗僧话诗禅,也就更能忘机。除了标举「诗僧」外,齐己有时也称之为「吟僧」,在他心中同
指诗僧之义。〈寻阳道中作〉云:「欲向南朝去,诗僧有惠休」(卷三),在寻阳往南的途中,透过历史文化
的思维,缅想到南朝诗僧惠休;〈送人游武陵湘中〉云:「风烟无战士,宾榻有吟僧」(卷五),在送别时以
「吟僧」自喻;〈孙支使来借诗集因有谢〉云:「冥搜从少小,随今得淳元,闻说吟僧口,多传过蜀门。 」
(卷六)齐己拒绝孙支使来借诗集,也是以「吟僧」自居,这当中我们不仅看到齐己努力於诗有成,诗集已纂
,诗名已传,也同样可以看出齐己不愿以诗干名的本衷。〈勉吟僧〉云:

      千途万辙乱真源,白昼劳形夜断魂。
      忍著袈裟把名纸,学他低折五侯门。(卷十)
  这首诗最能显出他执著诗禅,走过千途万辙,终能不负袈裟而有诗名的心路历程,但时俗爱名干利,即使
诗僧也难自持(注 19),因此「忍著」二字看得出他这一路的堪忍, 「低折」二字看得出他拔俗的超越,齐己
的诗僧形象完全透彻出一股僧而任俗的承担力量。诗僧的标举起於中唐(见本文第一节及注 9 ),并非齐己的
特识, 只是齐己在诗僧的清雅形象上亲身履践,以禅境诗艺的躬行成就来辟俗,破除一般人对诗僧联系著名闻
利养的迷惑,这样的标举、勉励、也就益加显出承担之重、意义之深。在《白莲集》中,齐己无时不与僧俗论
诗、论禅,如〈戒小师〉云:

      不肯吟诗不听经,禅宗异岳懒游行,
      他年白首当人间,将底言谈对後生。(卷十)

  这是一首训诫小师父的作品,勉小师们要吟诗要听经,要行禅宗异岳,才能示教後生。这是齐己一生学禅
、吟诗、漫游的写照。他寄诗重问知己,怀念上人,每每都兼论诗禅。〈怀体休上人〉云:「何人分药饵,诗
逢谁子论。」(卷九)〈江居寄关中知己〉云:「雪月未忘招远客,云山终待去安禅。」〈寄武陵贯微上人二
首〉云:「诗里几添新菡萏,衲痕应换旧烂斑。」「风骚妙欲凌春草,纵迹闲思 岳莲。」(卷九)〈荆渚逢
禅友〉云:「闲吟莫忘传心祖,曾立阶前雪到腰。」(卷九)〈答禅者〉云:「闲吟莫学汤从事,却抛袈裟负
本师。」(卷九)〈答文胜大师清柱书〉云:「应嫌六祖传空衲,只向曹溪求息机。」(卷九)凡此,齐己与
僧俗禅友诗友论诗禅之作,在集中凡十之八九,不胜枚举,而以禅思闲吟来传心事祖的用意,不能有负本师的
初衷也於此可见。

    (二 ) 调和诗魔与竺卿,在诗禅矛盾中寻求统一
  齐己基於「诗僧」的醒觉,不断兼论诗禅来寻求超越,然而诗禅二事究竟相背或相合,也系於当事人自己
内在境遇的高下,见山是山与见山不是山,在名相上终是分殊,在至理上却是合辙,齐己以一僧人而嗜诗,在
诗禅的离合心路上,有一番耐人寻思的况味。在齐己未达成诗禅妙合之前,有许多诗禅相妨的矛盾流现在其诗
作中,〈尝茶〉云:

      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卷一)

  〈自勉〉云:

      试算平生事,中年欠五年,知非未落後。
      读易尚加前,分受诗魔役,宁容俗态牵。
      闲吟见秋水,数只钓鱼船。(卷一)

  〈喜乾画上人远相访〉云:

      彼此垂七十,相逢意若何。圣明殊未至,离乱更应多。
      澹泊门难到,从容日易过,余生消息外,只合听诗魔。
      (卷二)

  他经常以「诗魔」来戏称诗思,特别在干扰禅思,不得清静澹泊之时,就特别显出「分受诗魔役」的自我
提醒。禅的个中消息才是齐己最终的目标。诗在此时显然是余事,当禅者不得其门,不能花开花落,来去自如
时,身不由己的受诗魔牵役的感叹也就油然而生。但齐己仍不肯认同诗是余事而已,他一面怨诗魔,一面又肯
定诗可助禅,因此〈爱吟〉诗云:

      正堪凝思掩禅扃,又被诗魔恼竺卿。
      偶凭窗扉从落照,不眠风雪到残更。
      皎然未必迷前习,支遁宁非悟後生。
      传写会逢精鉴者,世应知是咏闲情。(卷七)

  齐己以皎然、支遁的前辙来自我反省,认为诗若逢精鉴者,定知诗也能离尘染,入闲情,齐己希望自己能
思入精微以咏闲情。〈寄郑谷郎中〉云:「还应笑我降心外,惹得诗魔助佛魔」(卷八)也是存著诗可助佛的
觑想。
  齐己始终不放弃诗禅合辙的可能,因此他时时以二者为思,不论闲居静坐或与人往来时,都以诗禅为事。
〈夏日草堂〉云:

      静是真消息,吟非俗肺肠。(卷一)
  〈夜坐〉云:

      月华澄有象,诗思在无形。(卷一)
  〈山中答人〉云:

      谩道诗名出,何曾著苦吟,忽来还有意,已过即无心。
      (卷一)
  他一直在揣摩诗禅二者离俗、无形、无心的这种妙合关系。他与僧俗往来时,也时时讨论到这个问题,〈
酬微上人〉云:「古律皆深妙,新吟复造微,搜难穷月窟,琢苦近天机。」(卷一)和微上人讨论搜寻入微,
吟新琢苦等问题。〈秋兴寄胤公〉云:「题诗问竺卿」(卷一),〈酬元员外见寄〉云:「时闻得新意,多是
此忘缘」(卷一),二诗与胤公、元员外论诗之新意。在〈寄秀大师〉诗中,齐己提出诗应与禅等事,他说:

      皎然灵一时,还有属於诗,世岂无英主,天何惜大师。
      道终归正始,心莫问多岐,览卷堪惊立,贞风喜未衰。
      (卷一)

  齐己推崇文秀诗有贞风,能融合道心,且能道归正始,不屈於诗,这正是齐己自己所努力的理想。他还以
诗禅与吟僧互勉〈寄怀江西僧达禅翁〉云:「何妨继余习,前世是诗家」(卷二);他曾和可准论过诗,〈送
普明大师可准〉云:「莲岳三徵者,论诗旧与君。」(卷二),也曾和岳阳李主簿谈诗情:「倚槛应穷底,凝
情合到源」(卷二〈酬岳阳李主簿〉)等等,最後他终於发现「诗从静境生」,禅入空寂无缘之境可寄於诗,
诗禅妙合滋味在於此。〈溪斋〉二首之二云:

      道妙言何强,诗玄论甚难。(卷二)

  〈竹里作六韵〉云:

      我来深处坐,剩觉有吟思。(卷二)

  〈静坐〉云:

      坐卧与行住,入禅还出吟。(卷三)

  〈荆门寄怀章供奉兼呈幕中知己〉云:

      神凝无恶梦,诗澹老真风。(卷三)

  〈寄郑谷郎中〉云:

      诗心何以传,所证自同禅。(卷三)

  〈勉诗僧〉云:

      道性宜如水,诗情合似冰。(卷三)

  〈酬王秀才〉云:

      相於分倍亲,静论到吟真。(卷三)

  〈谢虚中寄新诗〉云:

      趣极同无迹,精深合自然。(卷三)
  〈赠孙生〉云:

      道出千途外,功争一字新。(卷四)
  〈五言诗〉云:

      毕竟将何状,根源在正思。
      达人皆一贯,迷者自多岐。(卷四)
  〈寄酬高辈推官〉云:

      道自闲机长,诗从静境生。
  〈渚公莫问诗一十五首〉之一云:

      静入无声乐,狂抛正律诗,
      自为仍自爱,敢净里寻思。(卷五)

  之十三云:

      句早逢名匠,禅曾见祖师,
      冥搜与真性,清外认扬眉。(卷五)

  《白莲集》十卷中,如此类合论诗禅的句子多得不胜枚举,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齐己以「言」「妙」「深
」「入」「凝」「澹」「水」「冰」「真」「精」「极」「自然」「清」「新」等等来形容诗禅合辙的深味,
齐己从冥思、静坐、凝神、证心的道途中趣极无迹,了然此根元之正思正是诗禅一贯处,从中完成诗禅的统一
,成为自己生活实践的内容。他在〈喻吟〉中云:

      日用是何专,吟疲即坐禅,此生还可喜,余事不相便。
      头白无邪里,魂清有象先,江花与芳草,莫染我情田。
      (卷六)

  齐己在情田无邪的世界里,吟诗为乐,充分享有诗禅合辙的乐趣。〈自题〉云:「禅外求诗妙」(卷六)
,〈送王秀才往松滋夏课〉云:「静理余无事,歌眠尽落花。」(卷六),〈谢西川可准上人远寄诗集〉云:
「江上传风雅,静中时卷舒」(卷六),〈山中寄凝密大师兄弟〉云:「一炉薪尽室空然,万象何妨在眼前,
时有兴来还觅句,已无心去即安禅。  」(卷七)等等,在诗禅的世界里,齐己已得来去自如,随意舒卷之
乐。他常在禅余味诗,〈谢孙郎中寄示〉云:「一念禅余味国风」(卷七),也常为吟诗入禅,〈记怀东林寺
匡白监寺〉云:「闲搜好句题红叶,静敛双眉对白莲」(卷七)、〈静坐〉云:「风骚时有静中来」(卷八)
〈道林寺居寄岳麓禅师二首〉之二云: 「禅关悟後宁题物,诗格玄来不傍人」(卷八),如此出入诗禅,想吟
即吟,「无味吟诗即把经」(卷九〈荆渚偶作〉)「住亦无依去是闲」(卷八〈林下留别道友〉),完全纯任
自然,充分实践诗禅合辙的妙旨,形成诗僧崇高玄妙的形象。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7-24 12:46
(三 ) 幽栖乐道,蔚为林下风流

  齐己在诗禅统一的生活中,写下不少幽栖山林的作品,融摄著山中人触目所及的各种清景,以诗题来看,
如〈对菊〉〈石竹花〉(卷十)〈片云〉(卷九)〈看云〉〈观雪〉(卷八)〈秋空〉〈听泉〉〈早梅〉〈新
燕〉〈落叶〉(卷七)……等等。齐己常以幽寂的景象来象喻内在胜境,例如〈片云〉云:

      水底分明天上云,可怜形影似吾身,
      何妨舒作从龙势,一雨吹销万里尘。(卷九)

  这首诗以天光云影象喻内在灵台与多幻的色身,意义在「吹销万里尘」上,拂去尘埃正是禅者心境努力的
方向。又如

      ……旧栽花地添黄竹,新陷盆池换白莲。
      雪月未忘招远客,云山终待去安禅。……(卷九)

  这首诗中的「花地」「黄竹」「白莲」「雪月」「云山」都是齐己禅心的譬喻。这些幽栖山林的意象中,
齐己用得最多的是「苔藓」与「青山」。如:

      苔床卧忆泉声 ,麻履行思树影深。(卷九〈诫庐山张
      处士〉)
      白莲香散沼痕乾,绿筱阴浓藓地寒。(卷九〈中秋夕怆
      怀寄荆幕孙郎中〉)
      门底秋苔嫩似蓝,此中消息兴何堪。(卷九〈庚午岁九
      日作〉)
      何峰触石湿苔钱,便遂高峰离瀑泉。…
      长忆旧山青壁里, 庵闲伴老僧禅。(卷八〈看云〉)
      晴出寺门惊往事,古松千尺半苍苔。(卷八〈自贻〉)
      花院相重点破苔,谁心肯此话心灰。(卷七〈静院〉)
      何人到此思高躅,岚点苔痕满粉墙。(卷七〈题东林十
      八贤真堂〉)
      更有上方难上处,紫苔红藓 峥嵘。(卷七〈题南岳般
      若寺〉)
      烟霞明媚栖心地,苔藓荣纡出世踪。(卷七〈寄庐岳僧
      〉)
      不放生纤草,从教遍绿苔。(卷一〈幽庭〉)

  「苔藓」是齐己诗中最大量的意象,揣其诗意,不止是山景的描摩而已,常常是暗喻心中禅悟的痕迹,是
「春」讯,也是「道」的消息,是他静坐或经行所遇的心象,应是齐己心田灵山百草中的一抹抹鲜绿,他常「
冥心坐绿苔」(卷二〈山寺喜道者至〉)「静依青藓片」(卷二〈落花〉),苔钱点点如心痕处处,苔藓青青
如隐者如如,这应是齐己幽栖乐道,取象自然,以显示出虚静心灵的一种方式。「青山」的象喻也是如此。如


      近来焚谏草,深去觅山居。(卷一〈寄王振拾遗〉)
      尽应生白发,几个在青山。(卷一〈寄勉二三子〉)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卷一〈送休师归长沙宁觐
      〉)
      白有三江水,青无一点山。(卷一〈渚宫江亭寓目〉)
      重城不锁梦,每夜自归山。(卷二〈城中示友人〉)
      万古千秋里,青山明月中。(卷二〈遇鹿门作〉)
      长忆旧山日,与君同聚沙。(卷二〈寄怀江西僧达禅翁
      〉)
      孤舟载高兴,千里向名山。(卷三〈送人游衡岳〉)
      名山知不远,长忆寺内松。(卷三〈怀道林寺因寄仁用
      二上人〉)

  「青山」应是齐己心中道场的象徵,「旧山」「故山」是齐己曾栖止的东林、道林等等,觅山修行,名山
参访,也是齐己静修的方式,就如他〈戒小师〉要参「禅宗异岳」(卷十一)一样,青山是他永恒的依止,山
中明月是他会心处,〈寄明月山僧〉云:「山称明月好,月出遍山明,要上诸峰去,无妨半夜行。 ...... 」
(卷二)齐己幽居山林,为参心头一片青山明月,遍寻诸峰,屦痕成苔,除青山苔钱外,白云、飞鸟、流泉、
攀猿,都是他随手可得的意象,但齐己全集中譬喻最得深味,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此「青山-苔藓」的象徵
。〈远山〉一诗尤其明显:

      天际云根破,寒山列翠回,幽人当立久,白鸟背飞来。
      瀑溅何州地,僧寻几峤苔,终须拂巾履,独去谢尘埃。
      (卷三)

  云破山青,如去迷妄返真性一般,是僧人几度峰回,寻寻觅觅之後的成果,这种寻觅的巾履痕迹最终也应
一扫而空,才是真正离尘入净。〈远山〉一诗全是齐己幽栖山林,参禅乐道的生活示现。
  齐己诗中全部都是运山林之景入尺幅之中的作品,山林是他生活的重心,即使身在城中,位居渚宫僧正,
也是思入山林,写的尽是〈山中春怀〉〈江上夏日〉〈林下留别道友〉〈道林寓居〉〈忆旧山〉〈山中答人〉
等居山、慕山、爱山、乐山的生活。他承继禅宗诗僧妙喻的方式,以诗「示道」, (注 20) 也为後代文士展示
「林下风流」 (注 21) 的清雅诗风,其《风骚旨格》指出诗有十体,「高古」「清奇」「远近」「双
分」...... 等等,都与山林所悟有很大的关系,其中论诗之二十式,也多用禅语,如「出入」云:「雨涨花争
出,云空月半生」,「高逸」云:「夜过秋竹寺, 醉打老僧门」..... 等等,(注22) 这种诗歌美学理论与其
白莲诗作,其审美情趣均指向幽深清远的林下风流。覃召文《禅月诗魂》指出:「诗僧常把自己的自然旨趣称
为『林下风流』,所谓林下即林泉之下,代指幽僻之所。... 指僧侣於林泉深处领略到的幽绝之境、闲适之趣
。 」 (注 23) 我们证诸齐己诗,也全然是这种取境偏高的林下逸风。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7-24 12:46
 四、齐己诗禅的文学意义

  齐己之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完全难以言诠,只能以诗示机,其意义很难确论;但齐己之诗,以禅入
诗,并且以禅论诗,理论与创作两方面都有具体成就,值得在诗歌历史及诗学理论史上予以确认。前人对齐己
的诗禅已多所评论,《全唐诗话》、《逸老堂诗话》《一瓢诗话》《石洲诗话》等 (注 24) 或选品其诗或评比
其格,但终隔靴搔养, 不知其味。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最能概括道出诗僧的面貌:

      自齐、梁以来,方外工文者,如支遁、道猷、惠休、宝
      月之俦,驰骤文苑,沉淫藻思,奇章伟什,绮错星陈。
      ...... (至唐)有灵一、灵彻、皎然、 清塞、无可、
      虚中、齐己、贯休八人,皆东南彦秀,共出一时,已为
      录实。
  在辛文房所提出的八位诗僧中,皎然、贯休、齐己应为其中
翘楚。(注 25) 四库全书即以三人并列,(注 26) 并且称许齐己五言律诗风格独遒,这才看出齐虽颇沿武功一
派,而风格独遒。」己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我们如以「诗僧」的角度来看,齐己确实是诗歌历史上缁流作风
承先启後的重要人物。他之前有寒山、皎然等人,他之後更开启了宋代九僧、三僧、诗僧惠洪、道潜等名流,
这是齐己在诗歌历史的第一个意义。
  齐己的作品清雅幽峭,诗体的美学典型上比寒山、拾得或更早的佛经偈颂更上层楼,是唐诗中可以登堂入
室,神韵独隽的作品。唐诗僧尚颜〈读齐己上人集〉曾云:「冰生听瀑句, 香发早梅篇」(《全唐诗》卷 848
),所称颂的便是齐己这种冰雪高致。〈早梅〉也是齐己名诗,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孤根一枝
,幽香素艳,齐己诗传禅心,诗也因禅而透彻冰清。明胡正亨《唐音癸签》云:「齐己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
冷峭。」(《唐音癸签》卷八)正是对齐己这种风格的肯定。四库提要云其:「风格独遒,犹有大历以还意。
」(见注 26 )。孙光宪序《白莲集》云:「师趣尚孤洁,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冷清而□□。」当世郑谷
郎中也肯定他:「高吟得好诗」,「格清无俗字」「其为诗家流之」,(注 27) 凡此可见齐己诗清幽独胜,置
之诗歌历史,亦能典型独立,这是齐己在诗歌历史上的第二个意义。
  齐己《风骚旨格》承皎然《诗式》而下,以诗僧论诗,其影响或不及皎然「取境」说之深广,但从「六诗
」「六义」到「十体」「二十式」「四十门」等等,内容多出新见,以禅的视野,为诗歌提供不少美学胜境。
即使《白莲集》中,齐己论诗论禅处,如「禅心静入空无迹,诗句闲搜寂有声」(卷九〈寄蜀国广济大师〉)
「扣寂颇同心在定」(卷七〈寄曹松〉)「禅外求诗妙」(卷六〈自题〉)等等,也都有以禅寂之法求诗格之
妙的正法眼藏。这是以禅喻诗的前身,也是禅学提供诗学的新境界。是齐己在诗歌历史上的第三个意义。
  中国文学上,特别是诗歌与诗学上,诗禅共命的历史从唐代已奠定好基础。(注 28) 齐己诗实践了诗禅之
间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成就了幽栖乐道的清幽诗作,蔚为唐宋以下文学风尚的林下逸韵,同时又以禅论诗,
喻显诗歌幽微胜境,成为诗禅文化史上韵姿幽迥的生命,这是「诗僧」自觉下,贡献诗禅的大丈夫行径,应是
晚唐诗史上不可抹杀的一页。

 提要
 

  「诗僧」是诗禅合辙的文化侧影,其历史起於东晋,至中晚唐而勃兴。本文观察诗僧形成的历史,选定晚
唐诗僧齐己为代表,来突显诗禅结合的文化样态与文学成就。全文分四小节,首节略述诗僧发展之历史。第二
节以齐己与《白莲集》为内容,介绍齐己生平梗概及「白莲」意象的精神意义。第三节论《白莲集》中的诗禅
世界,归纳齐己白莲世界对「诗僧」意涵的认同、齐己调和诗禅的努力、齐己创造幽栖山林的「林下风流」美
典。第四节为结论,分别从诗僧发展的角度、诗作清幽孤洁的意境、诗格妙旨的正法眼藏等三方面,肯定齐己
诗禅世界在文学上的意义。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7-24 12:46
(注1) 关於禅诗合辙,请参考笔者〈论禅诗交涉〉一文,
       台大《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一期,1996 年版。
    (注2) 见《柳河东集》卷 25, 河洛出版社,民 63 版,
       页 422。
    (注 3) 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 20
       ,始集释氏诗作,凡列东晋释氏有康僧渊、佛图澄、
       支遁、鸠摩罗什、道安、慧远、庐山诸道人…等十五
       名。木铎出版社 72 年版,页 1075-1090。
    (注4) 黄宗羲〈平阳铁夫诗题辞〉认为「唐人之诗大抵多为
       僧咏」「可与言诗,多在僧也」。见《黄宗羲全集》
       第十册《南雷诗文集》页 72。 浙江古籍 1985 年版
       。王夫之《姜斋诗话》称「衲子诗」「源自东晋来」
       。 见丁福保辑《清诗话》页 20, 木铎出版社民 77
       年版。
    (注5) 明复〈唐代齐己禅师与其白莲集〉一文以为「称之为
       诗僧,皆含有讽刺贬抑的意味在内」,见《中国佛教
       》 26 卷 5 期。 覃召文《禅月诗魂》亦认为:「诗
       僧之名号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覃氏认为此价
       值乃名闻、利养之类 (见该书页 76-81) 香港三联书
       局 1994 版。
    (注6) 《世说新语》曾称支遁「才藻新奇,花烂映发」、「
       气朗神俊」、有「异人」风度等等,《诗品》亦云:
       「瘐(康)、白(帛)二胡,亦有清句」等,详见覃
       召文《禅月诗魂》页 36-44,香港三联书局 1994 年
       版。
    (注7) 据任半塘《王梵志诗校辑》,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
       版。
    (注8) 寒山诗自云:「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
       一,都来六百首。 」但今《全唐诗》卷 806 仅存寒
       山诗三百余首。 拾得诗《全唐诗》卷 807 凡五十余
       首。
    (注9)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 39 载中唐刘禹锡曾评中唐诗
       僧发展的状况云:「诗僧多出江右」台湾中华书局民
       59 年版,页 600。 贾岛从弟无可有〈赠诗僧〉诗、
       皎然有〈酬别襄阳诗僧少微〉诗、齐己有〈勉诗僧〉
       、〈逢诗僧〉等等。
    (注10)见覃氏《禅月诗魂》页 57,同注 6。
    (注11) 见《全唐诗》卷 805-851, 凡四十七卷,起於寒山
       诗,终於荆州僧,凡一一五人。
    (注12) 唐僧诗自唐僧法钦已有纂辑,陈振孙《直齐书录解
       题》卷十五载《唐僧诗》凡辑诗僧三十四人,但诗
       作仅三百余篇。宋李复辑《唐僧弘秀集》,凡辑诗
       僧五十二人,作品五百首,较佚名辑《唐三高僧诗
       》四十七卷,辑皎然、贯休、齐己三人近二千首来
       看,诗僧及僧诗渐盛渐多的现象已可以看出端倪。
    (注13) 今人明复据宋《高僧传》及齐己〈病已见秋月〉诗
       考证齐己世缘,推其渚宫之作约为龙德元年 (921)
       後三五年间,齐己自云: 「明年七十六,约此健相
       期」则其生年当在会昌、大中之际。见《中国佛教
       》 26 期 5 卷。
(注17) 其他不知名号者如「诸
    (注14) 本文所述齐己传略殆据明复所考。同注 13。
    (注15) 据笔者统计《全唐诗》卷 845、 明汲古阁刊本《白
       莲集》,齐己现存诗作实存 780 首,不知明复 852
       首之说,所据为何。
    (注16) 《全唐诗》卷 848 有尚颜、栖蟾〈读齐己上人集〉
       诗。今人张达人〈晚唐第一诗僧己〉亦持此说。见
       《生力》 8 卷 96 期。
    (注17)见《白莲集》卷一〈寄镜湖方干处士〉、〈送益公归
       旧居〉、〈送东林寺睦公往吴国〉、〈秘上人〉、〈
       送休师归长沙宁觐〉、〈题中上人〉、〈秋兴寄胤公
       〉、〈酬尚颜〉、〈寄文秀大师〉、〈谢兴公上人〉
       、〈酬微上人〉、〈寄江居耿处士〉、卷二有〈夏日
       江寺寄无上人〉、〈送惠空上人归〉、〈寄明月山僧
       〉、〈寄哭西川坛长广济大师〉、〈酬哭西川梵峦上
       人〉、〈览延栖上人卷〉、〈寄怀江西僧达禅翁〉、
       〈寄普明大师可准〉……等等。本文所列僧人均见白
       莲集十卷诗题中。
    (注 18) 见太虚大师著《法华经教释》页 531-532。佛光出
        版社,民 81 年 5 版。
    (注19)覃召文《禅月诗魂》一书第三章考诗僧的成因曾指出
       中晚唐诗僧求名爱利,僧侣从写诗中获得实利,包括
       赐衣、赐号、任僧职、领俸禄等等,见该书页 77-81
       。香港三联书局 1994 年版。
    (注20)禅宗历代祖师多以诗偈付法,有名的五祖付法公案,
       有神秀、慧能两首名偈,从此南北禅分立,南禅一花
       开五叶,代代以诗示道,形成大量的乐道、示法、颂
       古等诗作,详见李淼《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页
       64-110。丽文出版社,民 82 年。
    (注21)宋周紫芝《竹坡诗话》卷 21 云:「幽深清远,自有
       林下一种风流。」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据此指
       出,中国士太夫的审美情趣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蔚为
       林下风流的审美风尚,即追求「幽深清远」的美感。
       见该书页 127-140。天宇出版社,民 77 年版。
    (注22) 《风骚旨格》见四部丛刊正编 38 册, 《白莲集》
       卷 10 之後。
    (注23)见覃召文《禅月诗魂》页 23。
    (注24)见台静农《百种诗话类编》页 1243。 艺文出版社,
       民 63 年版。
    (注25)见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页 53, 天津人民出
       版社1993年版。
    (注26)见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页 53, 天津人民出
       版社 1993 年版。见《四库全书总目》白莲集十卷条
       云:「唐代缁流能诗者众,其有集传於今者,惟皎然
       、贯休及齐己。皎然清而弱,贯休豪而粗,齐己七言
       律诗不出当时之习,其七言古诗以卢仝、马异之体缩
       为短章,诘屈聱牙,尤不足取。惟五言律诗居全集十
       分之六,
    (注27)见汲古阁刊本《白莲集》孙光宪序文。收於《禅门逸
       书》初编第二册,明文书局 1980 版。

    (注 28) 同注 1,诗禅合辙的关键时代应以唐代为基础。

萧丽华
台湾大学中文系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