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通变篇 [打印本页]

作者: 北溟之鸟    时间: 2006-7-31 22:08
标题: 通变篇
通变篇
    文章的格式有固定的体裁,文辞的变化没有固定的方法。何以见得呢?例如诗、赋、书、记的类别,其体例互相沿用,这就是固定的体裁;至于文辞气势的运用,有变化才有生命,这就没有固定的方法了。体例有定,必须根据旧有的法式;变化无穷,必须寻求新鲜的创造;这才能驰骋于广阔的文路,汲取于不竭的源泉。可是也有人汲绳太短,虽在水边而不能解渴;腿脚无力,虽在平地却半途而废;并不是文章的途径不多,而是通变的办法太少了。文章通变之理,譬如园中草木,根于附着于土壤,这是它们共同的天性,枝叶一见了阳光,就显出不同的品质了。
    试观历代诗歌,皆暗合于文章的法则:黄帝时代的“断竹”之歌,可谓质朴之至;唐尧时代的《在昔》之歌,比黄帝时代有所发展;虞舜时代的《卿云》之歌,比唐尧时增了文采;夏禹时代的《五子之歌》,比虞舜时显得繁多;商、周两代的诗篇,比夏禹时更见华美;至于抒情写事,则遵循着共同的法则。后来楚之《骚》篇,取法周人诗义;汉人辞赋,“摹写楚之骚体;魏代诗文,仰慕汉代遗风;晋人辞章,瞻望建安风采。略而言之,则黄庸时代,文风淳厚而质朴;虞夏时代,文风朴实而鲜明;商周时代,文风华美丽典雅;楚汉时代,文风铺张而冶艳;魏晋时代,文风浅显而绔丽;到了宋初,文风讹滥而新奇。从质朴到讹滥,时愈近而味愈淡,这是什么缘故呢?急于求新而疏于学古,风气就越来越衰弱了。今天有些聪敏的作者,努力学习诗文,可是忽略了汉代的名篇,一味摹仿宋人的作品,虽然也兼学古今,还是:爱近代而不爱古人。要知道青出于蓝,绛生于蓓,尽管超过了本色,也再难有什么变化。桓谭曾说:我看到近来的漂亮诗文,虽美而无足取;及重读刘向、扬雄的文章,每有所得。这就是一个证明。所以必须涤除青与绦的过浓,重归蓝与蓓的正色,必须矫正讹与浅的流风,重归经与浩的典雅。这样来斟酌质与文的得失,辨别雅与俗的优劣,才可以谈得上通变了。
    须知对于景物的夸张描写,到汉初已经达到极致,从此以后,陈陈相因,虽有人振翅高飞,终不免堕入笼内。枚乘《七发》:“通望兮东海,虹洞兮苍天。”(遥望东海,天水相连。司马相如《上林赋人“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入乎西肢。”(一眼望不到头,看不到边,太阳好似出于东湖,落于西池。)马融《广成赋调“天地虹洞,固无端涯,大明出东,月生西肢。”(天地相连,无边无际,太阳出于东湖,月亮生于西池。扬雄《羽猎赋人“出入日月,天与地育。”(日与月出入湖中,天与地迷离难辨。)张衡《西京赋》:“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与濛汜。”(日月出入于湖中,好似出于扶桑而落于濛汜。)这都是极力描绘,而五家如出一手,诸如此类,互相沿袭。必须错综变化,有继承也有革新,这才是通变的方法。
    所以规划文章的纲领,必须得其大体,先博览继以精读,得要领而后命笔,还要开拓思路,掌握关键,驰驱自如,从容不迫,根据情感以融会贯通,运用气势而随意变化。使彩笔如长虹高飞,文风如凤凰振翅,这才是不同凡响的文章。若是局促于一偏之见,满足于一得之愚,那不过是庭院之内的回旋,哪里是万里之外的驰骋呢?
    [结语]
    文章规律运转不停,
    文学事业日新又新。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