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西方正典》的书评(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Vans.bluge    时间: 2006-8-2 20:29
标题: 《西方正典》的书评(转帖)
文学:真这么悲观吗?
——三谈《西方正典》

文:江晓原
出处:环球时报 2005年8月 

  好些年前,我曾在《南方周末》写过一篇评论《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文章,那时我读的是台湾繁体字版,高志仁的中译本。此后,我不止一次对媒体和出版界的朋友感叹,这么有劲的一本书,大陆出版社怎么就不出呢?如今此书的简体字版终于问世了--译林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是另外一个中译本。
  所谓“正典”(canon),在西方本有“宗教法规”、“传世之作”、“经典”等义。本书选择西方历史上26位被作者认定的大师的作品,谓之“西方正典”,进行串讲、赏析和评论。这26位大师是:但丁、乔叟、莎士比亚、塞万提斯、蒙田、莫里哀、弥尔顿、约翰生、歌德、华兹华斯、奥斯汀、惠特曼、狄金生、狄更斯、艾略特、托尔斯泰、易卜生、弗洛伊德、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卡夫卡、波赫士(阿根廷)、聂鲁达(智利)、裴索(葡萄牙)、贝克特(爱尔兰)。
  本书作者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曾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及纽约大学讲座教授,是美国著名文学教授、批评家、美国学术院院士。他的有关学说,其实上个世纪80年代末已经被介绍到中国大陆了,就是他那本著名的《影响的焦虑》(The Anxiety of Influence)。他在那本书中阐释他的一种诗学理论“影响的焦虑”。这种理论与本书的主题实有相通之处,因为“影响的焦虑使庸才沮丧却使经典天才振奋”。
  布鲁姆认为,莎士比亚构成了其余一切正典的标尺(本书所选26人中的乔叟和蒙田在莎士比亚之前,但此两人的地位是根据他们对莎士比亚的影响而确立的)。在莎士比亚的巨大影响之下,后人们怎样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呢?换句话说,他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也得以进入“正典”之列呢?答案是某种“陌生性”(strangeness,其实还是台湾译本的译法“疏异性”更准确)──与《影响的焦虑》中的“修正比”有类似之处。陌生性是文学作品赢得正典地位的原创性指标之一。在莎士比亚的巨大阴影之下,不竭力抗争,不强行疏远和变异,就将无以自立。所以正典本身,就是一个持续进行的竞争。
  但是,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布鲁姆的“正典”和“疏异性”理论,而是布鲁姆对文学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极度的悲观。
  本书从头到尾贯穿着悲观情绪,这仅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第一章的标题是“经典悲歌”,末章标题则是“哀伤的结语”。布鲁姆认为现今的状况是“低劣”的,是“万物破碎,中心消解”, 今日的学术界“已经变得走火入魔了”,他抱怨周围“全是些哗众取宠的教授,法德理论的克隆,各种有关性倾向和社会性别的意识形态,以及无休止的文化多元主义”,这使他感到文学研究的分崩离析已经不可避免。而时尚的MTV、饶舌乐、电脑和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注意本书初版于1994年,那时这些空间形态还很初级)等等的“声像文化”,当然也让布鲁姆十分厌恶,只有当想象到约翰生博士或乔治·艾略特如果见到这些玩意儿时必会“加以嘲笑和拒绝”,才能给他一点安慰。
  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由知名教授接受媒体提问的聚会,主题是书籍与阅读。我发现弥漫在那个聚会上的气氛,倒是与布鲁姆的悲观情绪十分合拍。教授们纷纷哀叹如今的年轻人不肯读书了,至少是不肯读经典了,他们只读那些“拜金和媚俗”的垃圾书籍,只肯“读图”,要他们用“兰”字组词都不会,等等。看来这种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世风日下的哀叹,本身就是相当时尚的,而且是“与国际接轨”的。
  不过,悲观与否,取决于个人的性情和立场,这并非全部听从理性的。乔治·艾略特若生活在今日,面对流行艺术与网络世界,未必真的会象布鲁姆所希望的那样“加以嘲笑和拒绝”,说不定还会乐此不疲呢。
  学者固不能媚俗,但也不能反过来“媚雅”,雅俗之间,学者的立场,不妨借用孟子所说的“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即学者根据自己的性情和操守治学,是雅是俗,时尚与否,皆非我所虑也。有一天时尚忽与所治之学合拍,不妨听之;又一天时尚忽与所治之学远离,依然听之。也就是类似于庄子所言“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境界。持此以观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的宗旨,“要告诉你们的,既不是读什么也不是怎样读,我只能告诉你们我读了些什么,并且哪些书籍值得去重读”,也还算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布鲁姆告诫说“经由阅读而面对伟大,是一种私密而费时的过程,也无法融入批评的时尚。现在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过时”,虽然抱怨“过时”还是有些意气用事,但也不无道理。在如今这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岁月,要静下心来进行真正的“面对伟大”的阅读,能有几人做到?

网址:http://www.yuedu.org/books/book-2006716192359ZR.htm
作者: mu    时间: 2006-8-3 13:21
看来这文章的作者似乎没有完整地读完,而且对作家们不是很了解。
乔治·艾略特会对流行艺术乐此不疲?我无法相信……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8-6 11:53
现在一知半解的人多的是,都是没有什么了解就乱说的人!
作者: countzero    时间: 2006-8-6 19:52
霍霍,居然开了这个板块。

我在dangdang定了此书,一直没到。
作者: Vans.bluge    时间: 2006-8-6 21:10
我先把卡夫卡的看了,写的...狂暴汗 ......博学哎.....很是享受....
关于文学评论的书,只有博学的人才写的好看的爽....就象歌德的《论文学艺术》,考得威尔的,施勒格尔的很多很多.....
作者: mu    时间: 2006-8-7 22:12
只有博学的人才写的好看的爽


你说的太对了,当评论家提到那么多自己熟悉的作家和作品,且要说出他自己的种种观点时,作为读者完全有权利检查他所说的是否符实。那种感觉真是..爽。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6-8-8 23:18
流行和经典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鸿沟,我们总是在那以前的眼光来看待现在,自然会有今不如昔的感觉。现在的确是流行昌盛的年代,难道19世纪就不是的了吗?歌剧、沙龙都是当时的流行风气呀,先在我们看来是经典,但是不过是小市民们追逐时尚的产物。只不够此时尚非彼时尚罢了。再者,感叹年轻人不读书,难道是我们这一代才有的感慨吗?似乎从很早开始,就不断有人感慨世风日下了。

[ 本帖最后由 chinesepoet 于 2006-8-8 11:24 PM 编辑 ]
作者: mu    时间: 2006-8-19 10:09
但是现实就是这样,读流行的人都越来越少了(现在文学意义上的流行仍存在?),更别说经典了啊。
十九世纪热衷读书的年轻人从资料上看,确乎比现在是多了不少。何况我们一般说的还是外国吧,中国19世纪读书的更是凤毛麟角,清朝中国民众的文化基础不是很乐观。同时代的日本及欧洲已经连老妪都会读小说了。
作者: 南京布    时间: 2006-8-22 22:07
法国人呢?都哪去了?
作者: mu    时间: 2006-9-10 11:05
对啊,被你这么一说想起来了
怎么忽视了那么多法国人
作者: chlong1983    时间: 2006-9-25 14:15
小报评论误导人.

在确定"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之前,已经认识了主流的不可改变性,明哲保身,这未尝不是一种悲哀.

现在人读书的目的早就和物质创造接轨了,人们习惯学习体制和秩序,习惯用合群来掩饰麻木,千篇一律的事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对,主流永远暗藏着愚民的动机,悲哀和愤怒则伴随着自觉的意识.
作者: Eddy    时间: 2006-9-26 13:34
谢谢楼主~
学到了很多。。。
作者: huyong1210    时间: 2006-10-19 18:27
蒙田不是法国人吗?
作者: fmrong_1314    时间: 2006-10-20 22:21
主流永远暗藏着愚民的动机,我觉得不能笼统地这样说。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时代,主流往往是大众自己造就的。那么,动机可否算得上是自愚自乐?呵呵。主流的生活其实往往是我们自己在支撑着。
作者: mu    时间: 2006-10-22 10:33
标题: 回复 #14 fmrong_1314 的帖子
西方经典,不是西方主流
作者: susanzhu    时间: 2006-12-31 08:40
大略地翻过此书,不错。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