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为大明皇帝平反 [打印本页]

作者: 阿拉密斯    时间: 2006-8-5 22:53
标题: 为大明皇帝平反
看过不少对明朝皇帝的评价的文章,大多是分为三种,其一是开国的太祖元璋、成祖朱棣,大家都认为这两位虽然残暴些,但仍算是成功的皇帝;其二就是崇祯帝,大家都肯定了他的勤政,孜孜进取不肯认输的劲头,同情他到最后敲景阳钟无一大臣至的凄惨。可以说,亡国之君极少有他这样被后人同情及肯定的。其三就是舍此两种之外的,无一例外的被戴上:糊途、昏庸、残暴、胡闹、不学无术的帽子,很多人认为,大明皇帝除这太祖、成祖、思宗三位以外,都是数十年不理政事,微服调戏良家妇女,喜欢做木匠的昏庸之君。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对明朝皇帝的负面评价较多呢,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明朝皇帝确实是庸君较多; 另一方面可能是对明史不如对更近一些的清史了解的多,而又受到了很多清宫戏的影响,觉得大清的皇帝全是温文儒雅爱民如子的,两方面一对比,明朝可就太不成话。

清朝皇帝的好坏,我们暂且不去说他,因为受到文字狱的影响,他们的形象大多是扭曲了而不真实的。一一解说起来太过费力。这里到是可以顺便说一下,一位对明清两朝皇帝在非历史专业读者心里造成极大影响的大师---金庸先生。他在"鹿鼎记"里面以康熙对韦小宝的话来表达了他对明清两朝皇帝的评价,在他眼里,大明皇帝简直就一个好人也没有了,从太祖这条正梁一直歪倒崇祯帝。他的读者群是那么的庞大,因此我可以相信,他的观点影响了太多的人。当然,我不是说他不负责任,毕竟他是个武侠小说作家,而不是历史学家。我的意思是,有很多人太容易把野史当正史来解读。比如乾隆的微服私服,我敢拿我的电脑主板来发誓,这小子一辈子也没有私访过---就算是为了花姑娘,他出门最少要五六千人跟在身边。

现在正经的来谈一下几位我认为不错的明朝皇帝,我说明一下,我不打算去翻史书,现在讲的事情大多是凭脑子里的记忆,如果有疏漏和错误,不要怪我,我也不是正经的弄历史的,也是野路子。

成祖后是仁宗,为什么叫他仁宗呢,就是一个"仁"字。他的一生和他的堂叔前太子朱标极象,他的兄弟们和他的叔父们一样,一直对皇位有着非份之想,而他总是不予计较,并在兄弟们捅了大漏子后出来说情,如果说是假惺惺,他假的次数还真不少。在我记忆里,他最少为他老弟汉王和赵王讨过N次情。他曾多次奔波在南京和北京的路上,多次到百姓的家中就餐,并说百姓很苦,吃的极差,要官员们善待百姓。请注意:这是正史不是戏说,而且他也没有劝百姓食肉脯。如果说到个人能力,他父亲成祖和李景隆决战期间,他带极少的兵,发动数十万北京民众守城,成功的守住了大本营北平,如果说勇力和智慧,他不比任何一位清朝皇帝差。不过死的太早,继位不满一年就逝世了。

仁宗之子宣宗,从小就受到祖父成祖的喜爱,朱棣认为他极象自已。确实,他也是个很有勇气和决断力的皇帝。他的叔父汉王素有威名,从父于靖难之役,身经百战。不过当汉王拉起大旗造反后,宣宗迅速亲征,不到一月就将他搞定。赵王也一直想要皇位,不过后来放弃非份之想后,宣宗也没有为难过他。宣宗也是继成祖后唯一亲征蒙古的皇帝,明朝对蒙古的攻势在他身后就停止了。关于亲征,我就想起顺治皇帝,他听说郑成功北伐后,先是惊惶失惜,怕的要逃回东北老家去,然后被人耻笑后,又极暴怒,阅兵南宛,要亲征,被孝庄太后所阻,我估计,他亲征多半要坏事的。

英宗本来没有什么可夸的,不过他总算是废除了几千年来的人殉制度,这一点让我很欣赏他。

孝宗是我最喜欢的一位皇帝之一,不单单是放在明朝,放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对他的评价都应该是极高的。他十八岁继位,在位十八年,没有庭仗过一个大臣,用当时文官的话来说,数十年之恶法一朝废弃。对阁臣口称"先生"而不呼其名,以示敬重,也是由他始。他一辈子只有一个皇后,没有立妃,终身不好二色,人品也是没得说。由于从小受到过折磨,六岁前一直由他母亲抚养,因此极重亲情,曾多次寻找外祖家,对其父留下的嫔妃也极孝顺。知人善任,手下名臣如云,而且从不以直言罪人。他死后,大臣多有哭泣晕倒者。至于治绩,他统治的年代叫"弘治中兴"。

这样一位皇帝,事业成功,孝顺父母、为人和善、感情专一,据说人也长的帅,怎地叫人不喜欢。


万历皇帝固然是数十年不上朝,不过从"国本"之争看出来,他还知道尊重文人士大夫的意见,比之清朝,没有任何事情不是皇帝乾纲独断,简直是开明的一踏糊途。而且还知道拉着儿子和孙子拍全家照,让大臣看他们一家和睦,比之清朝认为立皇储是家事而非国事,又是不可同日而语。

宪宗成化帝画的一笔好画,比清高宗的十万首烂诗强的多了。景帝受命于危难,用于谦挽救了一个灭国的危机,也属不易。
作者: 阿拉密斯    时间: 2006-8-5 22:53
平反到这里,好象也差不多了。但仍有几句未尽之言,这里加上。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清朝皇帝总体素质比明朝高呢?其实万历也是守成之主啊,在他治下,毕竟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人民在他的治理下没有弄到过不下去。比之嘉庆帝,他一点不逊色啊。嘉庆皇帝还有白莲教造反,天理教攻打紫禁城等对国家造成极大影响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我们知道,在一个封建王朝到了一定的阶段,它必然要走下坡路,这是避免不了的。
    
我们看一下万历和嘉庆所掌握国柄的年代,就能发现他们都属于处在国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的年代。万历做的比嘉庆差吗?我个人认为,一点不比他差。几十年不理事的基础是什么?是一个稳定的,皇帝信任的文人士大夫集团,所以万历能垂拱而治,而清朝就显然不行,皇帝一天不理事,事情就摞在那儿没有人理。傅恒大家都知道,看过还珠格格的人想必映象更深刻,就是他开创了军机大臣一人不敢奉旨,遇事从不专断的清代名臣规范。所以清朝的皇帝必须要管理,必须要兼负起皇权和相权来。所以,他们看起来也就勤政许多。实际上清朝皇帝庸材太多,几乎没有一个算的上是英主。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到想改革的光绪,他们几乎都算不上是政治家。
    
他们算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他们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地主型,甚至于算的上是地主的土管家。满嘴的祖训,一脸的愚昧,明朝皇帝不知外事而不懂开放,但也允许天主教传入宫廷,但清朝的皇帝从所谓的千古一帝康熙帝起就不放寸板入海,不许传教士传教。他老人家自已到是精通西学,但他一点普及的意见也没有,这样也太不够意思了吧?不是拿咱老百姓蒙事吗?
    
清朝的康雍乾三帝的饭司太多,我不打算批评他们,不过我始终觉得明太祖成祖仁宣孝诸帝也并不比他们差很多。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以偏概全的现象。提到明帝,大多说他们残暴,殴打言官,但我们可以想到一点啊,为什么清帝不打言官呢,那是因为没得打,不需要打啊!
    
文人全弄成了奴才,象明代的"议大礼","争国本",在清朝没有发生的基础啊。言官根本就不能说事,完全是摆设,那么皇帝没有过错,也没有人敢出来挑他们的错,自然个个圣明无比。
作者: 北溟之鸟    时间: 2006-8-6 09:16
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皇帝也不例外
真要这样一一平反
那就没昏君暴君了
作者: 阿拉密斯    时间: 2006-8-6 13:32
只是还原一下历史的本来面目。明朝皇帝不见得就像有些人想的那么差,清朝皇帝也不见得就像宣传的那么好。
作者: 北溟之鸟    时间: 2006-8-6 15:44
对,所以我还要努力学习
哈哈
作者: 阿拉密斯    时间: 2006-8-6 16:45
一起努力~~~呵呵
作者: 紫色的游隼    时间: 2006-8-7 08:45
实事求是地说,明朝的皇帝真的不怎么样,和清朝的皇帝比更是差之甚远。明朝出了朱元璋、朱棣和崇祯之外,全是昏君,而崇祯本身也算是半个昏君。清朝最没出息的同治和溥仪顶多就是庸而不昏,乾隆算是最大的败家子了,但是也比万历强得多。
作者: 阿拉密斯    时间: 2006-8-7 13:45
明朝的“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还是不错的。

明仁宗和明宣宗都不错。

特别是明孝宗,那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见的好皇帝,说明朝除了朱元璋、朱棣和崇祯之外,全是昏君,那完全就是不了解明朝皇帝了。

不过一般人也记不清明朝有哪些好皇帝,弘治皇帝的知名度也小的可怜。
作者: 阿拉密斯    时间: 2006-8-7 13:47
标题: 明孝宗 弘治皇帝——朱祐樘
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派充到内廷书室看护藏书。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纪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该宫女心生恻隐,不忍下毒手,便谎报说纪氏是“病痞”,并未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祐樘一直被偷偷地养到六岁。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官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有一次,万贵妃请太子去吃饭,周太后叮嘱道:“你去之后,千万不要吃东西。”因此太子赴宴时果然不沾任何食品,只称自己已经饱了。当宫人捧上汤羹时,年幼的太子说:“我怀疑此中有毒。”万贵妃既惊且怒。嚷道:“这孩才几岁就如此,他日必加害于我!”此后,她一改对宪宗后宫生活的控制,宪宗在妃嫔中走动不再受限制,妃嫔们有孕也能顺利出生,皇子渐渐多起来。万贵妃想以此要挟皇帝另立储君,废掉皇太子的地位。宪宗对万贵妃一向言听计从,便有了更换太子之意,朝中众臣极力反对。而此时泰山一带突然出现地震,占卜者指地震的原因是上天警示如改立太子,必将引起动乱,宪宗心中恐惧,于是下令不准再议废太子之事。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

  事实上,宪宗留给儿子孝宗的,不仅是一个紊乱的朝政,而且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对于这些情况,孝宗在宫中为太子时已经是有所了解的。他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员的人事安排上,待到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他便开始注重于对内忧外患的治理。

  由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术、房中术进献皇帝得到宠幸,然后与太监梁芳狼狈为奸祸乱朝政,打击忠臣,扶植朋党,是当时朝廷中的第一大害。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接着,孝宗皇帝开始整顿吏制,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罢免了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同时,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象王恕、怀恩、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为于谦建旌功祠,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

  在万安的被逐罢之前,人们并不十分了解孝宗其人。只知道他是一个出生于冷宫的一个身份卑贱的宫人之子,后来虽得到宪宗承认,但一直受嫉于万贵妃,甚至到成化末年,还有废立之危。因此,当这个十七岁的青年登极为帝的时候,除去得到一些正直大臣们的拥护之外,恐怕多少还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实在太坎坷了。但是人们很快就不得不对这位年轻皇帝刮目相看,斥佞用贤的弘治初政,给成化后期混乱的朝廷打了一针兴奋剂,使明朝有了中兴的希望。

  而这位皇帝又出奇地宽和善良,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溢议罪。这一切都出于一个孝字,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

  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知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孝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对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仅没有宠妃,而且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

  孝宗统治的后期,他对佛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庞信。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帐本,孝宗这才醒悟。李广事件唤醒了那个沉睡多年的励精图治的孝宗皇帝,他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勤政时期。重新远佞臣而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三十六岁的孝宗与世长辞。他在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卿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

  后世史家给予明孝宗给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力挽危局,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为中兴明主,其功绩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于太成。

明朝不止朱元璋、朱棣和崇祯的,而且我最讨厌的明朝皇帝就是永乐了。
作者: 紫色的游隼    时间: 2006-8-7 16:36
我倒是把孝宗给忘了!相比而言,他比其他的那些明帝要正经多了,还有于谦拥立的朱祁钰,都还算可以,但是却并非是明君。可惜了明朝在那么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下,外无强敌(瓦剌只是北元的残支),内无战乱,竟然历时近三百年而无所作为!可叹啊!
作者: 阿拉密斯    时间: 2006-8-8 10:08
比宋朝是强多了,虽然宋朝在经济和文化上的成就很大。
唐朝也就开始的一百多年对外显得强势点,安史之乱后,皇帝慢慢受制于宦官,唐顺宗后,哪个皇帝不是宦官立的?而宪宗,穆宗,敬宗丧命于宦官之手,顺宗被废,文宗更是被仇士良欺负的抬不起头来,就连“小太宗”宣宗都不敢动宦官一根毫毛。
相比之下,明朝的宦官乱政加起来也只有三十多年,立皇帝不过才五年,九千岁也才七年,正德帝一句酒话,立皇帝被拉去菜市口凌迟,崇祯帝刚登基,九千岁立马下台,比唐朝中后期那帮皇帝是强多了。

对外,洪武帝五击漠北,黄金家族望风而逃;永乐这厮三定安南,北击蒙古;正统虽有土木堡之变,但立刻又有于谦的北京保卫战,远胜靖康年北宋的东京保卫战;万历三大征,朝鲜之战虽劳师动国,使积蓄为之一空,但却打得丰臣秀吉连气带病一病呜呼,小西行长为之丧胆,比满清的甲午战争是强多了。

再看十全老人的十全武功,为了凑数,居然把一场战争分成几场战争来算,呵呵,那万历也可以把朝鲜之役分成3场了,再看缅甸之役,安南之役,这些边境上的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了吗?更可笑的是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林爽文也就拉了几个毛贼,只能说清军在台湾的守备不足,才让这些人钻了空子,派支军队随便就灭了,还拿出来说。
再看看十五阿哥,嘉庆年天理教几百人打进了紫禁城,一度差点打进内城,老十五自己也哀叹: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国。至于老十五的儿子孙子孙媳妇当政期间那些事就不说了。
作者: 紫色的游隼    时间: 2006-8-8 11:05
相比起唐宋清来,明朝算是很幸福的了。唐朝虽无外部强敌,但是内乱还是很严重的,最后终于丧命在内部人手中。宋朝的外敌过于强大,打不过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清朝的内乱基本上都是乾隆那个败家子种下的祸根,后期的外患实在难以抗拒,但是以疆域来论,清朝确实是很有作为的。明朝的碌碌无为因素是多方面的,统治者的昏庸,党争的内耗,军事的积弱,导致了明朝无法获得实质的成就。而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文人权利的过大,致使武将没有发展的空间。明朝的军队最高指挥官通常为文臣,像戚继光这种武人出身的经常受到打压,老戚也算是其中的幸运儿了!像于谦和袁崇焕这样恰巧会打仗的文官实在是凤毛麟角,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明朝的武功会这么的烂。
作者: 阿拉密斯    时间: 2006-8-8 15:33
宋朝的对外屡屡受挫还是因为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的,外敌强大不是失败的借口,还是内因。自己强大了何惧外敌强大?辽金打不过还有理由说,西夏打不过就说不过去了。
唐朝在对高句丽的战争中也是几经反覆,还是到了高宗朝才利用高句丽的内乱逮着了机会。
也不能太苛求明朝,明朝相对其他朝代来也没差到哪里去,中等水平还是有的。
作者: 紫色的游隼    时间: 2006-8-8 15:37
实事求是,明朝比唐和满清是差了些。
作者: 阿拉密斯    时间: 2006-8-8 15:47
我认为明朝比清朝要强,大家还是各自保持自己的观点吧,呵呵。
作者: 紫色的游隼    时间: 2006-8-8 16:02
实事求是地,不带有任何民族色彩地说,清朝的确比明朝强,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从疆域、政治体制、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清朝都比明朝强,也许明朝的经济会比清朝好些。
作者: 阿拉密斯    时间: 2006-8-8 16:10
我也实事求是的说,我认为明朝比清朝强,不是因为我是汉族。军事文化等方面明朝不比清朝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疆界我承认是清朝大,不过清朝实在让我喜欢不起来。
作者: 阿拉密斯    时间: 2006-8-8 16:17
关于明清领土面积的争论,我的看法就是:清朝在大陆上的开拓大于明朝,明朝在海疆上的开拓以及国际威望都要超过满清。这是统治民族的基本世界观存在的差异造成的。
  不过我认为,比较土地面积是没什么意义的。
  朱元璋说得好“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我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防之。“因此“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
作者: 紫色的游隼    时间: 2006-8-8 17:02
我倒并不是死情巴列地要为满清说话,但是咱们都不能否认,清朝几百年积累下来的物质文化财富是巨大的,也是很实际的。东北、新疆、西藏、蒙古,这些实实在在的疆域比朱棣的好大喜功赢回来的面子有用得多。当我们用着克拉玛依的石油、穿着南疆的棉花、喝着蒙古的牛奶、吃着牦牛肉干的时候,谁还会去在乎郑和下过几次西洋?而在这些广阔疆域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力和军力的支持。我相信,明朝的内阁大臣们也都不会甘心无所作为的,只是国力军力使然,心有余,力不足罢了。历史和喜好没有关系,我本人很讨厌刘备,但是却依然要承认蜀汉的历史地位。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6-8-8 19:39
我不好战,仅就乾隆而言,它对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的战争实际上已经是属于强权对于弱势的压迫,好大喜功,实际上其中充满了少数民族的血泪,满清对于回民的镇压至今还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不被众人所知。但是明朝其实也有问题,文人过于意气,致使党争频繁,后期无论是东林还是阉党,都要为明朝的覆亡负责。我同样是不喜欢清朝的。清朝是落后民族遭遇了先进文化,它必然趋向极端的保守,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
作者: 阿拉密斯    时间: 2006-8-8 20:30
还是那句话,各自保持自己的观点,友好交流
作者: 紫色的游隼    时间: 2006-8-9 08:49
我也特讨厌乾隆,整个一个败家子!
作者: 北溟之鸟    时间: 2006-8-9 19:49
原帖由 chinesepoet 于 2006-8-8 07:39 PM 发表
我不好战,仅就乾隆而言,它对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的战争实际上已经是属于强权对于弱势的压迫,好大喜功,实际上其中充满了少数民族的血泪,满清对于回民的镇压至今还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不被众人所知。但是明朝 ...

想说两点
一,历史上讲恃强陵弱太幼稚.强者淘汰弱者是必然.强弱并只体现在军事政治经济上.
二,满清走向保守并不因为它是外族政权.因为他走到了封建社会晚期.任何一个朝代到这时都将这样.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6-8-10 01:06
我也来两点
一、并不幼稚,我从不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说话,我看到的只是人民无辜的鲜血。如果说是幼稚,我觉得是一种幸事,我宁愿如此。
二、日本也走到了封建社会晚期,为什么他就能走向开放?哪个国家不是从封建社会晚期走向资本主义的?为什么日本容易比我们国家进行改革?光绪皇帝的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慈禧为什么如此忌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恐怕还是在于权利的制衡,讲维新,要变革的都是汉人,清朝末年的政治实际是汉人的势力重新站了上风,朝廷不得不真正的任用汉人,允许他们掌握军权。无论是洋务还是维新实际上都加深了满汉之间的矛盾,作为正统满族统治者的慈禧是不会允许汉人真正的掌握朝廷的权利的。诸君只要看看李鸿章最后的下场就可以知道了。
作者: 北溟之鸟    时间: 2006-8-10 09:01
历史上封建基础最深厚的是中国.
说中国封建势力走向衰落并不指力量的衰弱,而指失去活力,缺乏发展动力
欧洲日本封建基础远不如中国牢固,统治者遇到问题不得已与新兴资产阶级联合,他们的开放是种被动的.
而且地理条件也很重要.欧洲诸国面积较小,须向外发展,日本就不用说了.中国地大物博,没有向外发展动力.
另外,传统经济,文化思想也是重要因在素.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