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奇异的遇合 [打印本页]

作者: yinjianlz    时间: 2006-9-13 14:20
标题: 奇异的遇合
奇异的遇合

——就《艺术创造工程》及自己的诗歌创作与余秋雨先生的“特殊”对话

秋雨先生

您好:

首先,向您表示我对您的敬仰之情,其次,向您谈谈我给您写这封信的看法;或者说是您的理念著作《艺术创造工程》唤起了我给您写这封信的强烈愿望。

《艺术创造工程》以前我读了两遍,前两遍读的过程只是从文字表面揣解其用意,觉得有些观点很深思,以我的写作水平是很难企及的。

自完成了系列诗歌《生命的赠品》后。感觉中一直呈现着一种模糊感受,惊讶于自己能写出这么长的系列诗来,一个月多了,心中一直被这种模糊感困扰着,久久不散呈是,想起了您的《艺术创造工程》,想以您的《艺术创造工程》中查阅一下自己的创作心理。便第三次打开了您的文艺理论著作《艺术创造工程》。

我无法向您描述我当时的感觉,我只觉得眼前一亮,这也就是您所说的直觉碰撞吧;书中的好多观点活生生的在我心中跳动了起来,我的心为之而深深的震颤着,我似乎从您的著述中找出了自己创作这一系列诗的依据,下面就您在《艺术创作工程》中的某些观点及我的诗,我能表达出来的创作心理走马观花式的和您进行一番简短的对话和阐释。并就教于您,盼您指正:

艺术生命凝铸的契机,在于艺术家的心灵与客观世界的各种奇异遇合。

——引自您的著作

(这种契机,大概就是我写这些系列诗的契机,这种遇合,也许就是我写这些诗的遇合。)

最理想的创造,出于艺术家“心与物化”的创作状态之中。

——引自您的著作



到了

我听见

叹息的落叶

这样说

系列诗之一

(很难说当时写道首诗的起因,当时我确实听到了一片落叶的叹息。叹息声过听到,稍加思索,我便写了这首诗。)

在郑板桥笔下,竹,既是一种美不胜收的客观现象,又是感发世间萧索然苦之情的审美现象,同时还是一种深潜自居的自我形象。

——引自您的著作

和冬天相处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会被冻僵

与生活打交道

我不是发冷

就是哆嗦

——系列诗之一

我一直认为不是诗歌失去了轰动的效应,而是缺乏轰动效应的诗歌作品。因此,长时间以业,我心头一直有一种隐隐的感觉,一个诗人如果直接完成一首长诗。是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很多人在追逐金钱的同时,时不时也要对文化关注几眼。在文化范围内,最萧条的是诗歌,最沉寂的是诗坛。要想让诗“先声夺人”,就必须抓住人,抓住许多人心中最容易触动的部位,才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谣言

是长着嘴巴的病菌

谁听了

谁就会受到传染

这个道理

如同传染病

翻开谣言的备忘录

你就会发现

自己也是一个病菌携带者

——系列诗之一

艺术家越来越逼近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正是他的主体意识苏醒的过程

——引自您的著作

无所谓飞翔

无所谓游动

不在意天空

不在意海洋

只要是浮动在

文字的空气里

我的心灵

便获得了自由

——系列诗之一

节术体现过程理应充满着即兴开掘,而不是对既定提纲的填充和装饰。

——引自您的著作

阳光

照不到的地方

不是某个角落

而是人心

——系列诗之一

艺术创作中种种高贵无比的自由灵感和自由想象,都以真实为基础。

——引自您的著作

当我表面予人敷衍的时候

我的心时常在疼痛中翻滚

因此  我宁可独处

也汪愿与人打交道

——系列诗之一

(写到这里,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您的好多观点,总是和我的诗触类旁通,看到您的观点,本能反映就投到了我的某一段诗。)

在艺术中,以感情常性的方式出现的道德,越能溶解宏观的的历史评叛就越好……

——引自您的著作

项羽

输给的不是刘邦

是乌江

英雄

拒绝了生的希望

铸就了历史上的辉煌

这说明

败也是一种光荣

——引自您的著作

强调“文学是人学”,呼吁各种艺术对人的皈依,是极为重要的……

——引自您的著作



由心生



以心降

这不是佛理

这是人的正常心理

系列诗之一

人要直观自身,只能把人置放在一个有着空间限定和时间沧桑的世界中,毫无疑问,这就是人生,因此,不妨说,人生,是审美关系中的基本观照点

——引自您的著作

成不了英雄

我无所谓

做爬着的狗熊

我宁愿拒绝生存

——系列诗之一

不用简单的结论,而是靠一串串怪异的比喻,一组组片段的生活拾零,把生活感受意象化,把人生况味寓言化。

——引自您的著作

再仁慈的猫

老鼠见了都害怕

再猛的狗

见了主人都会摇尾巴

——系列诗之一

能够执著地用艺术来品尝人生况味的人,一定是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并时时对它做出总体思考的人。这是另一个艺术层次,也是另一个人生层次,这个层次很高,但又有很广的铺盖面,因为人生的品味是人人都能领悟的,具有最大的世俗性。一位艺术家,一件艺术作品,能够在这一层次上浓重地品味人生,就一定能产生强烈辐射,使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心灵受到莫各的震颤。

——引自您的著作

流行的风浪里

也有不追逐的浪花

宝石的家族里

发光的不一定都是夜明珠

——系列诗之一

到别人家做客

拿起的是筷子

拿不起的是心

走自己路

在乎的不是别人的目光

是自己的行为

——系列诗之一

“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人类情感。

——苏珊·朗格

——引自《艺术创造工程》

当一只蚂蚁

被踩死的时候

我就联想到了

自己的命运

——系列诗之一

他们赁借着艺术直觉,在逼近着无限和永恒,亦即逼近着哲理境域,但艺术的手段,艺术家个人的能务使这种逼近总带着大量的超体验性质。

——引自您的著作

奔腾的骏马

跑得再快

也跑不过

自己的前蹄

飞翔的雄鹰

飞得再高

也飞不过

自己的头顶

——系列诗之一

我们的心灵只有在地层深处与我们的同胞,我们的读者交会隔和。因此,只有在那里才能发现使亿万人一起震憾的形象图谱。

——引自您的著作

水性的好的人

在水里再游得潇洒自如

也游不出

唾沫的漩涡

——系列诗之一

坐公共汽车的人

不怕挤

就怕贼

买劳人的人

不怕流汗

就怕被骗

——系列诗之一

对集体深层心理的自觉不自觉的追求,说到底,也就是对人性的逼近。人性,是集体深层心理的最后凝聚。

——引自您的著作

人们诅咒

乌龟丑陋的时候

却又因龟肉的鲜美

而使乌龟倍受青睐

——系列诗之一

在艺术中,哲理追求都应体现在直觉形式上。或者说,艺术凭借着直觉形式来进行哲理追求。

——引自您的著作

打雨伞的人

当您   饥笑忘了带伞

在雨中穿行的同类时

不要忘了

我的提醒

您遮住的是风雨

遮不住的是天空

——系列诗之一

象征,就是有限形式对于无限内容的直观显示。

——引自您的著作

出海的船

航程再远

总有抛锚的岸

流浪的人

走得再远

也走不出自己的心

——系列诗之一

关于这些系列诗,我也只能和您谈到这里了。重要的是在您的论著《艺术创造工程》里,我为自己的诗找到 了创作依据,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论述,都是可以以这一系列诗所参照的。在这里,就您的论著及我的诗也只能以小斑全豹,在您的理论大作面前班门弄斧了。

由于您的《艺术创造工程》和我的诗互为感应,我才能和您进行一番以上的“特殊”对话,不足之外,敬请指正。

顺致

大安



1997年9月19日—20日
作者: 独舞者    时间: 2006-9-13 14:35
如果把“您”改成“你”读起来会舒服些。
作者: 北溟之鸟    时间: 2006-9-13 18:47
哪天把《艺术创造工程》弄来看看
作者: 情剑书生    时间: 2006-9-16 13:04
!!!!!!!!!!!!!!
作者: kokho    时间: 2006-9-20 14:46
标题: 问好
拜读了:))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