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自我放逐意识是明确的。这源自他对生于斯的岛屿的根深蒂固的痛恨。他从小就海岸线外的浩瀚世界无限向往。而当他来到英国——白人世界里,他的肤色,包括他的印度裔血统令他非常自卑。他在英国觉得自己是一个陌生人,而后对印度的寻访则让他更增添了无根之感。印度是的种属地,已非他的家乡。他在之后出版的《印度三部曲》中流露出的全是失望和忧伤之情,甚他将印度三部曲的第一本书命名为《幽暗国度》(An Area of Darkness)。这种尴尬处境有点类似昆德拉《无知》中的约瑟夫:他在新的居住地找不到归宿感,却又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回访故里。
《中间通道》(1962)
《黑暗地区:印度亲历》(1964)
《过分拥挤的奴隶市场》(1972)
《印度:受伤的文明》(1977)
《刚果日志》(1980)
《伊娃·庇隆归来》(1980)
《在信徒中间:在伊斯兰地区的旅行》(1981)
《寻找中心》(1984)
《南方转弯》(A Turn in the South,198)
《印度:百万反叛》(1990)
《选择无家可归》(1994)《孟买》(1994)
《难以置信》(1998)
《父子之间》(1999)作者: Crystal_zyy 时间: 2006-12-12 11:52
V S Naipaul,我的最爱~~~~indian triology,the classic of the classics,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米格尔大街,一位密友认为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三本书之一,另外两本世是issac singer的卢布林的魔术师和塞林格的catcher in the rye作者: 小香可 时间: 2006-12-16 22:17
我最近看了一篇关于他的论文,说他的“印度三部曲”惹恼了印度人。我理解他。作者: Crystal_zyy 时间: 2006-12-17 23:51
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