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从《灵魂深处的自我判决——〈判决〉阅读笔记》开始 [打印本页]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7 16:49
标题: 从《灵魂深处的自我判决——〈判决〉阅读笔记》开始
这一篇是清明兄的见解,卡夫卡区也很长时间没有进行类似的讨论了。现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人来对此进行解构和思考。
再次感谢清明兄的支持

      短篇小说《判决》是卡夫卡称之为“最心爱的作品”,从一九一三年问世以来,就其文本的解读有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始终是个迷”。面对这篇迷一样的作品,如果我们以现实的生活经验来解读它,无异于缘木求鱼,而使我们坠入云雾之中。残雪的《灵魂的城堡》一书——将小说中的父亲称为正义和良心的化身,将父亲的判决视为良心的判决,——虽为我们正确理解作品开劈了一条新的解迷之路,然而,仍有一些晦涩的,似是而非的待解之迷使我们难以解脱阅读的困境。
     从文本来看,《判决》的故事十分简单: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的上午,年轻的,踌躇满志的商人格奥尔格.本德曼准备把自己定婚的消息写信告诉给远在俄罗斯的少年时期的朋友,寄信前他来到了父亲的房间,准备把这件事告诉父亲。父亲认为儿子在欺骗他,后来又说这个朋友一直在与自己通信,并声称自己就是这个朋友的代理人。儿子惶恐不安,不断地忘却一切。愤怒的父亲对儿子判决到:“.....直到现在,你只知道你自己!你原本是个无辜的孩子,其实却更是个魔鬼!——所以你听着:我现在就判你溺死!”格奥尔格没有任何辩解,慌乱地跑到桥上投河自尽,临死前,轻声喊道:“亲爱的双亲,我一直都是爱你们的。"
    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里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小说的开头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主人公格奥尔格对流亡在俄罗斯的朋友的回忆和内心独白。从文本的表层来看,春风得意的主人公与这个身陷困境孤独的朋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且两人的人生观更是南辕北辙。令人疑惑的是,主人公不厌其繁的,以慵长的,不忍卒读的篇幅对这个朋友的回忆与父亲的判决有什么本质的联系呢?而父亲的出场所给人的印象是老迈昏聩,语无伦次:“你在彼得堡没有朋友。.....你怎么会偏偏在哪儿有朋友呢?我压根儿就不信。”“你的朋友没有被蒙蔽,我是他在这儿的代理人。”“你的信他读都不读就用左手揉成一团,右手却拿着我的信在读!”更令人不解的是,一向精明的格奥尔格在父亲面前却显得惶恐不安,似乎要极力回避父亲提到这位朋友,而且还“不断地在忘却一切。”透过这些表层的信息,穿过层层迷雾,我对文本的分析似乎有了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那就是:弄清格奥尔格的朋友才是我们理解作品的关键。
    关于这位朋友,卡夫卡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这位朋友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联系,他是他们之间最大共同的地方。”联系到父亲所说的“我是他(朋友)在这儿的代理人”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格奥尔格的朋友实际上就是他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我,父亲则是这“另一个自我”的外化。现实中的格奥尔格生意成功,爱情得意,心高气傲,是现实社会的佼佼者,而另一个自我(朋友)则生意凋敝,心灵漂泊,孤苦无依,是现实社会的反叛者,即人的两面性:人格中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却是魔鬼;一半代表道德,良心和善,另一半则代表虚伪,堕落和恶。当格奥尔格见到父亲时,犹如见到了自己那代表道德,良心和善的另一半,犹如人在上帝面前,一切虚伪和罪恶无处隐遁:当父亲揭露他(对他的朋友的迫害)的罪恶时,格奥尔格仿佛“看见这位朋友迷失在辽阔的俄国,看见他站在被洗劫一空的店铺门边,他正置身于货架的废墟,倒塌的煤气灯架”旁;面对父亲无情的揭露,“这时他想起了早已忘却的(除掉父亲)决心”并诅咒父亲倒下,“摔个稀烂!” 如此同时,人性的善的一面也随之彰显出来。“他(格奥尔格)看见父亲的衣服不很干净,不禁责备自己疏忽了对父亲的照顾。”“此刻,他匆匆下定决心,要把父亲接进他的新家去。”至此,两种人格的分裂,搏斗和撕咬被卡夫卡描绘得淋漓尽致,纤毫毕现。我以为这正是卡夫卡的卓越和伟大之处:他善于将现实的生活引来作为人的灵魂的观照并引起我们形而上的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以为父亲的判决实质上是格奥尔格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我对现实生活的自我的判决。格奥尔格遵从父命,投河自尽,临死前,轻声喊出:“亲爱的双亲,我一直是爱你们的。”表现了格奥尔格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被彻底埋葬,曾经迷失的,常常忘却的另一个自我已经回归。
    阅读至此,我的心灵深处感到极大的震撼。人生意味着占有,而占有是无止境的。我们在追求这种占有的时候,是否还坚守着我们做人的良知和道德地线呢?是否还保持着我们的自我不被那欲望所淹没呢?在冠冕堂皇的外表后面,谁都不敢说自己没有龌龊.没有虚伪.没有小人之心.没有魔鬼的一面。如果说世界是罪恶的,那么我们人人都有份。因此,我们需要“吾日三省吾身”,需要忏悔。不然,我们也会遭到来自心灵深处的“父亲”的判决。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7 17:19
先说说我的观点吧
“你原本是一个天真的小孩,但你原本又是一个魔鬼似的人物!”诚然,这里想要表达的人格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清明兄关于这里的说法我是赞同的。
可是,也有需要讨论的地方。
我从开始阅读《判决》的时候,就一直认为:卡夫卡真正想要表述的不是自己与自己的冲突和矛盾,而是显示一个家族对于自己的影响。也就是想要告诉自己:这个判决的原因是什么。显然冲突和矛盾不是主要的。一个威严的足以判决的父亲是拥有所有权利的,而本德曼仅仅是一个被迫的接受者。
卡夫卡在述说他的无奈的同时,巧妙的加入了自己于自己的斗争和背叛的事实。正如清明兄所说的:“至此,两种人格的分裂,搏斗和撕咬被卡夫卡描绘得淋漓尽致,纤毫毕现。”这样看来,原因虽然荒诞却仍然存在,判决的真正理由完全是因为习惯性的自负和莫名其妙的父权。而习惯承受的“真实的自己”完全无力反抗。
借此机会,又能表达出一种自己被“黑暗的自己”背叛的可笑的谬论。
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一种“权利的无能支撑”。对外无法解释,无法作用。对内只有实行威严的统治才能够得以继续存活。对待这个说法,我想卡夫卡应该“自卑”到了极点。他所理解的“伟大的父亲”终于得以实施判决。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再此说出来,希望能和清明兄交流。

[ 本帖最后由 kenshin 于 2006-11-7 05:22 PM 编辑 ]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1-7 18:41
kenshin版主采用了知人论世、文学接受的阅读!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7 20:21
交流的盛会怎能缺少寒鸦兄的发言?
请寒鸦兄也发表下感慨吧
作者: 庞固    时间: 2006-11-8 00:01
砖是偶抛的,清明兄的是玉啊:)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8 12:01
呵呵
当然不会忘记庞固兄的功劳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8 15:55
对于清明兄所提到的关于表链的意义,在这里有我的看法:
我看的译本是这样的:
“然而现在他忽然决定要将他父亲一起搬到他自己未来的新居去,但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这种对父亲的照料似乎来得太晚了。他抱着父亲上床,这时他有一种可怕的感觉,他抱着向床前走了几步,这时他注意到,父亲在抚弄他胸口的表链,他不能立刻将父亲搁在床上,表链牢牢地系在自己身上。”
很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句话:“表链牢牢地系在自己身上”。和原来的见解一样,神圣的父亲在对待自己精神控制的儿子身上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本事和方法的,也就是说,他用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物质上的控制。而这对儿子身上造成的恐慌是他所不能理解和体会到的。
作者: velvets    时间: 2006-11-9 01:07
hehe

我个人比较认同的见解还是这一层面的解读:俄国潦倒的朋友是那个选择了精神探索的kafka,而事业小有成就、即将结婚的“我”则和那个中产阶级的kafka大致重合,考虑到这个短篇被kafka认为自己的第一部重要作品,那个结尾的自尽某种意义上是kafka的一个自我宣言,预示其破釜沉舟进行文学探索的抉择

至于小说中的判决由“父亲”而发,而现实中kafka的父亲对其写作一直持不理解甚至冷漠的态度,二者看似矛盾,我的理解是还是从父亲的性格出发,现实中父亲的专横性格的潜移默化恰恰使得kafka加快了自己的叛逆之路,体现在这部作品中就是最后的判决

我可以设想某一天已经在公司工作、二十多岁的kafka拿着自己的作品再一次来到他父亲跟前希望得到某种意义上的认可,厌烦的父亲也许会说:像个男人,作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9 13:48
velvets兄的理解基本上是出于大多数研究者的态度
看来对于卡夫卡致父亲的信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研究资料啊
作者: velvets    时间: 2006-11-9 16:02
恩,我赞同这个观点主要考虑这个短篇对于kafka的创作生涯而言就如同一个闸门,在他30岁左右时打开了这一关以后的创作心态就成熟起来了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6-11-9 16:51
我比较倾向velvets兄的见解:“自尽某种意义上是kafka的一个自我宣言,预示其破釜沉舟进行文学探索的抉择。”
“一个威严的足以判决的父亲是拥有所有权力的,而本德曼仅仅是一个被迫的接受者。”K版主的见解,我不会否定,只能存疑。儿子尊从父命而自尽,无法看成“父要子亡,子不可不亡。”而是罪孽深重(名利欲望)不得不死(回归到“无辜的孩子”)。如寒鸦兄所言K版主采用了“文学接受的阅读”。愚以为,解读一部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该作品的再创作,甚至会重新赋予该作品以新的意义。只要我们的观点言之以理,言之有据,给人以阅读的欲望和意义,即为好的解读。
卡夫卡有一段话对我们理解《判决》很有帮助,他说:“如果你们要彻底理解书,就要先了解我,对我的生活.个性.遭遇和梦幻必须深入的了解”。[赵炎秋:《西方著名作家生活与创作》,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335页]。他在1913年8月21日的日记中写到:“我的职务令我不能忍受,因为它与我的唯一的渴求.我唯一的职业——那就是文学——是相矛盾的”.他认为,自我常常在白天迷失,只有夜晚,在昏暗的煤气灯下的写作,才是一条通向内心暗昧道路。他说:“只有坚定地跨进事情的对立面,有些事情才能达到。人们不得不走向远方,去寻找已经离开的故乡”。也就是说,写作就是外在的卡夫卡的对立面,写作就是卡夫卡内在自我的故乡。推而论之,我们是否可以说,《判决》(包括其他作品)应该是卡夫卡的心灵自传?回到《判决》,文本中主人公三分之一的篇幅回顾他的朋友,是否可以看成是卡夫卡心灵的自白?流亡在外的朋友是否可以看成已经远离故乡去寻找内在自我的作者呢?不厌其烦叙说的朋友不到场而以父亲作为代理人(父亲黑暗处出场),那么,是否可以说父亲就是作者内在自我的外化呢?面对“父亲”的责难,儿子表现出矛盾的心理和不断地“忘却”,是否可以看作是灵魂在搏斗呢?父亲说:“你原本是个无辜的孩子,其实却更是个魔鬼!”是否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省自责呢?儿子临死前轻声说到:“亲爱的双亲,我一直都是爱你们的”。能否说明通过自责自省,人的内在的自我终于回归呢?.......诚如是,则《判决》不难解矣!

[ 本帖最后由 清明 于 2006-11-9 05:07 PM 编辑 ]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6-11-9 17:11
希望庞固老弟多批评。
作者: 庞固    时间: 2006-11-9 23:44
原帖由 清明 于 2006-11-9 05:11 PM 发表
希望庞固老弟多批评。


小弟最近才读卡夫卡,认识肤浅的很。要好好向大家学习呢:)
不知各位是否觉得不同的译本会造成理解上的混乱?
我读的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的《卡夫卡全集》。
国内比较权威的译者不知都有谁?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0 11:27
先回答庞固兄对译本的问题
上海译文版的《卡夫卡文集》四卷本:
第一卷《城堡》 高年生 译
第二卷《诉讼·美国》 孙坤荣 黄明嘉 译
第三卷《中短篇小说》 谢莹莹 张荣昌 等译
第四卷《书简》 祝彦 张荣昌 等译
2003年12月出版
这四卷也有别的版本单独出版,不包括在文集里,只要注意译者相同就行了。比如高年生翻译的《城堡》,有外国文学出版社的版本。谢莹莹 张荣昌等人译的《中短篇小说》有上海译文的单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卡夫卡小说全集》:
《卡夫卡小说全集(全三册)》 韩瑞祥 等译
2003年8月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单本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名著名译插图本):韩瑞祥 仝保民 选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叶廷芳 主编

漓江出版社的《变形记》:李文俊 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卡夫卡精选集——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 高中甫 编选

译林出版社的《城堡》:米尚志 译

卡夫卡的译本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上面介绍的这些基本算是现在市面上的主流。

另外,著名翻译家汤永宽的上海译文版《城堡》也不错,还有对卡夫卡了解十分深入的叶廷芳,他自己的译本也不错,比如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卡夫卡 致密伦娜情书 》,叶廷芳 黎奇 译。

这里是百度知道上的答案,看起来还是比较详尽的
在我看来叶廷芳与高年生的译本不错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6-11-10 11:43
感谢版主提供的译本资料。
   


    译本的不同,在某些细节上会产生歧义,但不致于理解上大的混乱。

[ 本帖最后由 清明 于 2006-11-10 11:47 AM 编辑 ]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0 11:45
关于清明兄的疑问,这里也做出能够接受的回答。“儿子尊从父命而自尽,无法看成‘父要子亡,子不可不亡。’”其实是这样的,用普通的逻辑和现实的伦理依据来看,这样的荒诞无法在现实中存在。
但是,《判决》的通篇都是一个现实和梦魇相互交错的表现场面,那么结果的“伟大的无所不在的父亲”对于“本德曼”的判决还是可以让我们接受的。卡夫卡在通过讲述“父要子亡,子不可不亡。”这一荒诞现实来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病态”的世界里,一切的指向都是灭亡...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0 12:00
推而论之,我们是否可以说,《判决》(包括其他作品)应该是卡夫卡的心灵自传?
这个是当然成立的,卡夫卡的作品好像就是因为这个目的才得以存在的。
回到《判决》,文本中主人公三分之一的篇幅回顾他的朋友,是否可以看成是卡夫卡心灵的自白?
那么,清明兄所指的“心灵的自白”又是什么呢?在理解上我也接受清明兄的“母体分离”把现实和精神分开论述,但是总是感觉,卡夫卡最主要的目的还不是这个,结果才是他想要表达的吧。另外,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否能理解成为一个感情的铺垫,以衬托结果的荒诞,而完成卡夫卡想要表现的目的呢?
流亡在外的朋友是否可以看成已经远离故乡去寻找内在自我的作者呢?
不厌其烦叙说的朋友不到场而以父亲作为代理人(父亲黑暗处出场),那么,是否可以说父亲就是作者内在自我的外化呢?
这个我是不能理解的,“父亲”这个角色在卡夫卡的一生中起到了最直接的作用,不管是《变型记》还是《判决》都可以很好的证明,而刻画一个“神圣的父亲”是卡夫卡一生都最愿意去做的事情。
儿子临死前轻声说到:“亲爱的双亲,我一直都是爱你们的”。能否说明通过自责自省,人的内在的自我终于回归呢?
我想,这里仅仅是为了表现现实吧,通过构建荒诞的大厦来揭示一个世界原本的丑恶...

这是我总结出来的值得探讨的地方,希望清明兄多多指正。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6-11-10 12:03
k版主的理解不无道理,进入文本的角度不同,理解会有所不同。犹如阅读《哈姆雷特》一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我前面已说过,只要言之以理,言之有据,能给人以阅读的欲望和意义即可。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0 16:36
清明兄说的很对
我们都是来讨论问题的
所以,我更希望有一个思想交流的过程
作者: aramis    时间: 2007-1-7 13:44
经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还有这半年以来的生活。今天上午,在我第二次读《判决》的时候,却有了另一番感受!
在前一部分,格奥尔格给他远在俄国的朋友写信的时候,刚开始我还有些许的疑问,为什么没有把实际情况告诉那位朋友呢?也许格奥尔格在刚一开始也想过这个问题,最终选择了暂且不告诉,要是我,做什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的,因为事情才刚刚开始,告诉与不告诉本身差别并不是太大,正是我也是这种想法,所以随着故事的进展,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也就接受了三年来,格奥尔格编织出来的美丽的谎言,虽然他心里还是和原来的想法一样,还是爱着他的朋友的。
然而,直到他来到他的父亲房间,作者也说了,已经好久没有来父亲的房间了,除了在工作上的见面以外,没有什么的交流了,当他谈起这位朋友时,父亲起先说是不知道那边怎么会有那么一个朋友,后来又说是和那个朋友在通信,对于格奥尔格的谎言,其实他们都是清楚的。
对于这种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格奥尔格在解释,不仅仅是他在解释,我的思想也在替格奥尔格解释,因为我知道,他是爱着他的朋友,还有父母的啊,等到了最后,他的父亲给了那么一个判决的时候,我的心里反倒轻松了许多,那不仅仅是对格奥尔格的判决,也是对我的。从刚一开始的,一步一步慢慢接受,到后来的跟随格奥尔格辩解,我觉得和我最初的想法,也就是把真实情况告诉在俄国的朋友,已经很远了,等到发现这段距离的时候,已经晚了,没有用了。虽然格奥尔格是爱着朋友,父母的,可是他们谁又知道呢?等他发现父亲的腰也弯了,朋友已经好多年没有来自己家里了一切都已经晚了。
就连看到父亲在桌子上腰弯的很低,他怕父亲会摔下来,仅仅是想了一下而已,过去扶了么?没有吧!最后跳河的时候,还说着,我是爱你们的。过来的电车声淹没了落入河水的声音,没有人听到他说的话,也没有人知道他跳河,因为他受到了公正的判决。
我读完后发现,我的思想是那么的脆弱,从慢慢的接受作者给你的想法,慢慢的,还有过争辩,到最后作者反过头来给你的判决,不仅仅是这件事情,还有好多时候,我们自欺欺人,慢慢的说服自己,慢慢的再把自己杀掉。和跳河 没有什么两样。

呵呵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1-10 12:59
呵呵
这么说来 aramis 兄似乎解释了“判决的必然性”这个问题...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7-1-10 14:22
一切都回归到心灵!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1-11 11:03
回归于必然吗?
作者: 繁柯    时间: 2007-1-18 22:26
原帖由 velvets 于 2006-11-9 01:07 AM 发表
hehe

我个人比较认同的见解还是这一层面的解读:俄国潦倒的朋友是那个选择了精神探索的kafka,而事业小有成就、即将结婚的“我”则和那个中产阶级的kafka大致重合,考虑到这个短篇被kafka认为自己的第一部重 ...

我比较赞成这个观点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1-18 23:22

似乎也是流行的观点呢
作者: 繁柯    时间: 2007-1-18 23:36
各位见解非常深刻,佩服佩服.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1-20 00:15
这个夸张了
见解来源于思想的碰撞...
作者: 八个主意    时间: 2007-3-7 10:21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3-9 11:21
这个意思是??
作者: 八个主意    时间: 2007-3-10 11:00
我最喜欢的解释是,这是一次梦魇
接下来我相信作者这次叙述的经历是自己信仰所致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3-11 01:41
这个是肯定的啊
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杰作诞生...
作者: 白鸟瞳    时间: 2007-3-27 15:10
父亲对卡夫卡来说是彻底值得怀疑并且毕生努力推翻但是虽然不放弃任何希望仍旧无法撼动的形象

这样理解怎么样.......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3-28 22:49

也是一个不错的解释啊
呵呵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7-6 02:03
刚刚读完,马上跑来论坛看看各位的见解。

首先,我觉得清明兄的看法思路很正确,一定要从“朋友”入手,但是我不大同意单纯把格奥尔格看成是邪恶的,“朋友”看成是善良的,就算有人格两重性,但是这种解释还是很牵强和矛盾的。

其次,我比较同意kenshin兄的看法,从历来的大作家对于《判决》的解析都和集权是分不开的。

另外,aramis兄所说的我同意一点——就是在宣布判决结果时主人公的心理。

我的看法:

第一:在读《判决》以前,我读过《被背叛的遗嘱》,昆德拉在这本书里对于卡夫卡的见解是正确的:判决是没有理由的。
在文中,我们看不到格奥尔格的“错误”——从这一点看,aramis兄和清明兄的看法是我不同意的原因之一。所以说,没有理由的判决,是我们人的悲剧,也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集权的。

第二:我觉得主人公在判决结果下来时是轻松的,“他已经像饿极了的人……”。那么为什么呢?举例说:大家都说某人是小偷,虽然事实不是这个样子,但是被诬陷的人内心,肯定有一种声音在承认自己就是小偷。格奥尔格虽然没有不孝顺父母,对于朋友的信也都考虑周全了(我相信他是无辜的),但是当他被判决时,还是同意这个结果的,无缘无故的。

第三:文中充斥很多的巧合和偶然因素。主人公莫名来到父亲房间(他有什么必要给父亲说这个事情?)等等,那么多的偶然,甚至是不可能,不合逻辑的因素,导致了悲剧的结局,我们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生命的偶然与荒唐。——这个并不稀奇的看法却是最让我震撼的感受。

以上是我浅薄的读感,见笑。

[ 本帖最后由 无聊啊彭 于 2007-7-6 02:06 AM 编辑 ]
作者: aramis    时间: 2007-7-12 23:29
既然说起理由,我想会不会是这样。
判决的理由,判决结果的理由。我认为判决的理由就是需要判决结果的理由。
判决的结果只有一个,之所以会存在判决,只是一种把理由说出来的需要。大家都知道结果,只是只能在讲出理由后,执行。

非常不喜欢生命的偶然这么一说。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7-12 23:57
恩,也可以这么说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7-13 10:18
呵呵
欢迎无聊啊彭参与关于《判决》的讨论
我很欣赏你的第三个观点
在这里我并不能说这个观点一定正确,但是这样的见解到是我比较少见的...

生命的偶然与荒唐,我对这个结论也很震撼...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7-20 15:30
哎……本人对命运这个东西颇有一点看法,命运很荒唐。
太荒唐了,决定我们命运的有时候竟然是一根稻草,我想卡夫卡也有过和我相同的感受吧。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7-22 14:22
呵呵
这么年轻就对生命有感悟很了不起啊
作者: mu    时间: 2007-7-23 11:38
标题: 回复 #39 kenshin 的帖子
好象kenshin老了一样~

无聊啊彭:第二个观点有点牵强?很喜欢第三个观点,很偶然也很荒唐,就是这样的发生。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7-27 14:28
好象kenshin老了一样~

快要离开大学了,感觉生命流失的很快...
老大,帮帮我
鼓励下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吧
作者: 韩波    时间: 2007-8-2 10:53
感觉解读卡夫卡是浪费生命。卡夫卡是用来生活的。一遍一遍地生活,生活卡夫卡,被卡夫卡蹂躏,接受卡夫卡的甘霖——

据英国作家默里的《卡夫卡》所载,卡夫卡曾对布罗德说,写《判决》的结尾时,有一种射精的感觉。是否有一个中文译者体会到了这种感觉?正常人(且不说女同胞)会去往这方面感觉?

《判决》,往死里说,就是一次完美的文字自虐——
作者: 寒一鱼    时间: 2007-8-2 14:18
迷样的小说
作者: 此系木木    时间: 2007-8-3 11:24
时光荏苒,卡夫卡的苦难依旧进行着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8-4 14:30
《判决》,往死里说,就是一次完美的文字自虐——

说实在的
我不是很能理解“文字自虐”是怎样一种感觉
解释来听听
作者: 韩波    时间: 2007-8-4 18:24
kenshin 兄如果按”文字自虐"这样的说法,再去读一下《判决》,肯定读出很不一样的感觉来……

不过版本很重要。这里是结尾几句话,凭记忆打的一个不好的中文翻译,不甚准确,不知道是谁翻的:
他轻声叫道:“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是一直爱你们的,”说完就掉到水里去了。这一瞬间,来往的交通一直不曾中断。

德文略懂皮毛,所以不能读,我们可以来看看手边的这个据说是英语世界里的最佳译文,对应的几句话是:
He softly cried, “Dear parents, I have always loved you,” and let himself drop. At that moment, a simply endless stream of traffic was passing across the bridge.

这个结尾,无论英译者是否是与卡夫卡心有灵犀,有意在“模拟”卡夫卡所谓的“射精感觉”,其所选用的词汇具有明显的性意味。如果 softly cried 中文的“轻声叫道”还能勉强过关,那么let himself drop 那种自愿的被动感觉,以及a simply endless stream of traffic 这样汹涌而安静的 metaphor,中文哪里企及了万一?且不说德文是什么样子,英文起码清楚绵密,而中文看来看去是一滩白水——魔鬼作家往往会把呆板的译者给玩死……

读者如果不邪恶一点,同样也要上当……“文字自虐”只是个人读法,kenshin 兄也完全不必理睬。读卡夫卡这样的作家,是很危险的,人人都会读出自己的感受,一个年龄会有一个年龄的感受……如果我可以很清楚让别人明白我的感受,那这还能算是我的感受吗?另外,我觉得审美更像是中成人的儿童游戏,不能太当真……

表达能力有限,到此为止……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8-4 19:10
精辟,看来我要买卡夫卡的英文全集了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8-4 19:25
又读了一遍,韩波兄说的真对。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8-5 10:31
韩波兄的启示让我对翻译的置疑又一次加深..

我重看《判决》以后,对于“文学自虐”有了一种体会
但是仍然不能理解那样一种神秘的快感...
作者: 韩波    时间: 2007-8-5 11:22
其实卡夫卡的自虐倾向很明显,我就怀疑《在流放地》里让军官残忍地死去时,卡夫卡没有把自己想象成军官,并从中得到乐趣。另外,《审判》的结尾也是一样,”刀“在心脏里搅动的暴力,他的日记中里也有涉及。卡夫卡的暴力首先是私人的暴力,他的苦难也是一己的苦难,要是他真能预见大屠杀,那怎么着也得把自己亲爱的妹妹们打点好吧?怎么就让她们像狗一样死去呢?把卡夫卡当成宗教作家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里面都有一种潜在的”基督受难“的情结。

至于”神秘的快感“嘛,这就是我们有了《读者》和《故事会》以后,必须得有”文学“的缘故。

另外,我们这样子其实就是在解读卡夫卡吧?所以我上面说“解读卡夫卡是浪费生命”这句话是不对的……
作者: 想飞的猪    时间: 2007-8-5 14:17
把自我怀疑、自我批判、自我嘲讽简单地看成是自虐是不是有点太武断了?
另外,我认为《判决》的结尾绝不是卡夫卡的文字自虐,而是一种伟大的选择,出于一种悲哀而深沉的爱,卡夫卡选择了忠于家庭,放弃自我。卡夫卡说过:“人活着无非就是为了被人爱”,这爱尤指家庭之爱,父母之爱,这从《判决》、《变形记》、《致父母的信》中都可以看出。
我相信假如卡夫卡真能预言到纳粹大屠杀的话,他首先就会安排好自己的父母和妹妹,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卡夫卡认为做一个自己的卡夫卡是困惑和虚无的,而做一个“你们的卡夫卡”则是轻松和快乐的)家庭观念在卡夫卡的内心是至高无上的,他宁愿为了家庭的利益而放弃个人的一切,只为了换取那亲人深情的一瞥。家庭的温暖,家庭之爱是他最最渴求的东西,是他一生的羁绊,是他绝不能舍弃的东西,(在这里,我觉得卡夫卡象一个离不开父母的小孩)他甚至视之为人生的终极目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没有背叛父母,离家出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当一个他想当的自由的作家)他说过:“没有什么比信仰一个家神更为快活的了。”
只有明白了家庭在卡夫卡心中的地位,你才能明白《判决》的深刻寓意:卡夫卡宁愿为了家庭利益而放弃自我的追求,(让那个“魔鬼式的”、渴望自由的“自我”去投河自尽)这其实正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卡夫卡认为文字是虚无的,“对现实生活没有用”,“全是比喻”,“难以捉摸”,“不可把握”,(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批判文学中的自我)只有被人爱,尤其是家庭之爱,才是实实在在的,才是我们唯独拥有和可能拥有的,才是人活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的唯一的目的。放弃家庭而追求文学在卡夫卡看来是舍近求远,是舍弃那我们可以拥有的现实而去追求那难以把握的虚无,(因为写作并没有给他想要的东西,反而使他更困惑)所以卡夫卡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奇怪。
当然,这只是卡夫卡在写《判决》时的想法,至于后来卡夫卡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以至于写出了象《饥饿艺术家》这样的自我救赎之作,则是另一回事了。


以上只是我的主观臆断,奇思妙想,匆匆记之,肯定有误。

[ 本帖最后由 想飞的猪 于 2007-8-5 02:26 PM 编辑 ]
作者: mu    时间: 2007-8-5 14:29
标题: 回复 #42 韩波 的帖子
就是这样……“文学自虐”,而且要拉着读者一起的“文学自虐”……
只是我们把这种行为美好地叫做“解读”,好残酷的逻辑,不过事实很有可能如此。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8-5 15:06
相信猪兄的理解应该可以代表很多人了...
也许是理解和表达上有所差距吧
作者: 想飞的猪    时间: 2007-8-5 15:27
我认为自虐和为爱而牺牲自我,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8-5 16:26

希望韩波兄能够解释的通彻一些...
作者: 韩波    时间: 2007-8-29 22:47
原帖由 想飞的猪 于 2007-8-5 03:27 PM 发表
我认为自虐和为爱而牺牲自我,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这个没什么好说了,谁能告诉我卡夫卡“自我牺牲”的时候在“爱”谁?

而爱又牵涉到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实在多变。卡夫卡那么深的自闭,那么盛大的暴力,很难想象这里会剩下多少对别人的爱。另外,爱是一种可以自我伪装的东西,甘愿为“爱的人献出一切”的爱,极有可能只是一种自我取悦……越谈越没完。不谈了。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9-10 22:24
呵呵
论战到此结束
我来收尾吧
此帖加精
作者: 夜翼    时间: 2007-11-13 11:24
标题: 明媚的与昏暗的
喜欢卡夫卡。很高兴来到这个奇妙的空间,认真的文字、深刻的见地让现实与幻觉的交界变得明亮而暧昧。
爱是什么?呵呵。
有时像恨一样浓郁,有时又如烟云般稀薄。

[ 本帖最后由 夜翼 于 2007-11-13 11:35 AM 编辑 ]
作者: 夜翼    时间: 2007-11-13 11:33
标题: 图书馆
一层,二层。...
就是这样的石头林,也可以安然微笑。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11-16 23:49
呵呵
不错不错
感觉比较明显
作者: 残阳~    时间: 2008-7-23 19:18
标题: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格奥尔格的两个我好么?
读判决一文,着实伤了我很多脑筋,看了清明兄的一些分析,如矛塞顿开.在此,我完全同意,也感受到了卡夫卡在描述着格奥尔格人格的两面性.正如清明兄所说,一面代表道德,良心和善.一面代表虚伪,堕落和恶。父亲的判决是:你原本是个无辜的孩子,但你更象个魔鬼!我判你溺死。这些,清明兄都分析得很透彻。但清明兄也提出,读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弄清格奥尔格的朋友。这也是我至今不能完全体领会的地方。我希望清明兄或在坐的朋友对这位朋友做出更明晰的分析。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8-7-24 09:48
可惜最近清明兄总是联系不到
遗憾了...
同在武汉啊...
作者: 路边风景    时间: 2008-7-26 10:47
果真是精华 ,我摘的精华

    人的两面性:一半代表道德,良心和善,另一半则代表虚伪,堕落和恶。

    虽然格奥尔格是爱着朋友,父母的,可是他们谁又知道呢?等他发现父亲的腰也弯了,朋友已经好多年没有来自己家里了一切都已经晚了。就连看到父亲在桌子上腰弯的很低,他怕父亲会摔下来,仅仅是想了一下而已,过去扶了么?没有吧!最后跳河的时候,还说着,我是爱你们的。过来的电车声淹没了落入河水的声音,没有人听到他说的话,也没有人知道他跳河,因为他受到了公正的判决。

     非常不喜欢生命的偶然这么一说。

    《判决》的结尾绝不是卡夫卡的文字自虐,而是一种伟大的选择,出于一种悲哀而深沉的爱,卡夫卡选择了忠于家庭,放弃自我。


     至于那位“朋友”,我想每个人生活中至少有过一位或多位这样的“朋友”。其实我们一直都是爱他们的。

[ 本帖最后由 路边风景 于 2008-7-26 10:48 编辑 ]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8-7-26 12:57
倒是觉得
这不是他“选择”的结果...
作者: 韩波    时间: 2008-7-26 13:21
请楼上的楼上具体说说卡夫卡是怎么“忠于家庭”的——

如果是选择的结果,就是选择把自己推上十字架。于是问题最终与文学无关,只与信仰有关。
作者: 路边风景    时间: 2008-7-26 19:10
无疑文中的主人公有着卡夫卡本人的身影,这也是他本人生存的真实体验。清明兄的解释我认为已经很明了了:
     他善于将现实的生活引来作为人的灵魂的观照并引起我们形而上的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以为父亲的判决实质上是格奥尔格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我对现实生活的自我的判决。格奥尔格遵从父命,投河自尽。
    至此我还是同意这个观点的。
作者: 残阳~    时间: 2008-7-29 19:21
标题: 越来糊涂了
将二年前清明兄的文章又拿出来,并非想讨论清明兄分析的对错,起码,我是心悦诚服的。在此,我不想重复清明兄的观点。但我只是觉得清明兄观点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没有阐明,即格奥乐格的那位朋友。我同意清明兄的观点,这位“朋友”是全文理解的重中之重,但我觉得清明兄阐述得太笼统了,可以肯定的是,他代表的便是良心,道德,和善。那么我们该怎样从文中进行剖析呢?这才是我要问的问题。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8-7-31 09:42
这个方法不一定是完全一样的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或许切入点会有所不同
我的想法是,理解作者的人生和创作环境,然后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作者: Emaluia    时间: 2008-8-2 19:51
一些简单的东西反倒没人理会

表面理解一下 卡是现代的 非常现代 而他所面对的时代 以及时代下的家庭 家人 交际 朋友 都是相对传统的 现代与传统接触 碰撞 摩擦 自然会有矛盾冲突 只是卡一个人的力量化解不了这种冲突矛盾 如果他一定要像个战士一样守护自我  那么代价就是 传统环境下的亲情 友情全面的破灭 从而得不到 被爱 至于清明一直喋喋不休的要说明人性的两面性什么的 我觉得完全的是一种花哨而不切题的说法 因为以清的角度 我只看到了一篇主流文学解读 反而离卡很远 伟大的作家是指其作品的影响力 而并没说影响力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好是坏 没有什么罪恶善良那么大那么神圣 卡又不是一位思想启蒙者

如果真想清所说的那样清晰 只是到了最终反省了?呐喊出爱了?来烘托出了一个仿佛浪子回头似的结局 那我不认为这世界众多的卡的FANS 喜欢的只是这种 样板戏.

反而我认为 啊彭 的那观点是有价值的 不是喜欢不喜欢 因为通过卡的作品及我们所了解到的他的性格 他在 判决 那天 纯粹是没有目的的去了父亲的房间 并不是说一个人觉得良心发现了要去自首 所以生命的偶然 择酿成了判决 顺便把那些矛盾冲突都扔到河里 那一瞬间的自我满足与释放 恰巧又被交通的噪音所掩盖 也就是纯粹的自我享受而没被任何人发现 那是多么惬意啊? 所以这判决 起初是无聊 中途是无奈 最后是无所谓了.
作者: Emaluia    时间: 2008-8-2 20:07
虽然是讨论 但所谓言之有据就行的什么说法我是完全不同意的 因为理解角度出发点错了 根本后边的全是些无意义内容 从哪儿弄不来这些东西? 非要把什么 一百个哈姆雷特的逻辑搬到卡身上 既不合卡胃口 也对不起沙翁   

卡的作品是单纯的自然流露 这也是对于所谓文学 以及卡的可贵之处 就故事情节来说 5年级的小学生都能看懂 只是在相对单纯的年龄的我们并接触不到单纯的作品 再大一点有些思想深度的中学生也能给出些对作者的最简单评价对故事内容的直白理解  之所以搞到现在那么深不可测 完全是学术风的迂腐所至 看懂多少 都无所谓 凭自己的经历或感受读也无可厚非 但看不懂 却非要拿来研究就是很做作了 都说读书就像和人在谈话 我不认为这样的读法真的在和卡说话 只不过是消遣罢了 很想问问清所代表的一派人 你们在读卡的时候除了迷惑不解 有过感动 震撼 甚至是共鸣吗?
作者: Emaluia    时间: 2008-8-2 20:22
原来卡区已经有很好的现成资料了 自己说了堆大白话 不太雅观 我想以下这段话是对卡最完美的诠释了 也说了我想说的话 只是它简明扼要~

卡夫卡的小说并不是关于宗教,玄学或者道德问题的论文——他们都是文学作品。如果一个读者有真正阅读一个作家作品的能力,不提出疑问,也不期待得出什么理智和道德的结论,而只是准备着投入作者所展现的世界时,这些作品就会以其自己的语言道出他所寻求的一切答案。卡夫卡不是作为一个哲学家或神学家对我们说话,他只是一个作家。近来卡夫卡那奇妙的作品成为一时风潮,阅读他们的人们又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真心了解文学,这不是卡夫卡的错。 ------黑塞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8-8-5 11:38
感谢Emaluia兄如此仔细
卡区的资料确实丰富
但依然需要大家继续提供
呵呵
作者: 残阳~    时间: 2008-8-6 22:46
标题: 理解方有感动、震憾和共鸣
我拜读了Emaluia兄对我们阅读卡夫卡作品的一些看法,其中不无道理。我来此论坛不久,而且惭愧的是,我并不是专业的文学评论方面的专家。在这里,充其量只能说是来学习或者说探究的。我看到了一些水平很高的分析研究,但我感到,很多朋友象是精通机械及机械理论的大师,在研究着一件件精密机器。卡夫卡的作品,我只是偶然间遇上,的确如黑赛所说,我开始很难有能力理解他的作品,但第二句错了,我有愿望理解他的作品。因为我发现,每理解他一篇作品,对我的感动、震憾和共鸣是非常强烈的。我发现,我虽然不是一位精通机械理论的人,却象是在操作并感受这部机器的人。但没有理解为基础,那么我的确是在付庸风雅,何来感动、震憾和共鸣。希望Emaluia甚至黑赛理解还有我们这样一群愚拙而又充满着渴望的人们。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8-8-7 10:49
谢谢残阳兄
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大众的讨论话题
Emaluia兄也并非不能理解,只是道出了自己所观所感而已

对于卡夫卡的书籍能引起一时风潮
我想说的是:那对传播卡夫卡而言是一件好事情
传播和接受本来就不是一个事情嘛
作者: Emaluia    时间: 2008-9-1 21:48
唉~ 最近忙开学 很少时间过来了 看到残阳兄的话也很惭愧~~ 可能是我太冲了说话 ~

而且正像kenshin 所说~ 谢谢你

来这里我觉得很快乐充实 ~   

真的谈到读作品 我的阅读量实在太有限! 有点懒~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8-9-2 09:48
呵呵
那就先忙学习吧
有空就回来看看...

对于读书而言
我们想读的书太多,能读的书有限,要读的书就坚持读下去吧
毕竟我们读过的书还是太少了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