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读后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7-1-11 15:21
标题: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读后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读后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创作于一九二二年,在临终前两个月作最后修改过的唯一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也是论者甚众,歧义甚多的一部象征性作品。卡夫卡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展现了一个纯粹艺术家的生存竟遇和矛盾以及人生的荒诞。小说故事简单,通俗易读,而阅读之后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困惑和无尽的思索。困惑也好,思索也罢,留在以后再讨论,我们还是先一同走进文本吧!
        饥饿艺术家经历四十天的饥饿极限在人生的大舞台为观众表演——我认为是展示——纯粹的饥饿艺术,引来观众如云,掌声阵阵。艺术家并没有因此而陶醉其中,因为他清醒的意识到:他的观众.粉丝并不是真正在欣赏他的纯粹艺术,而是在欣赏他的表演才艺;在观众眼里,一个人不吃不喝能忍饿四十天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谓的饥饿表演无异于马戏团的表演,杂耍艺人的表演。这的确让艺术家痛苦莫明,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即使行家也没有人知道,饥饿表演是一件如此容易的事,这实在是世界上最轻而易举的事了”。一个献身纯艺术的人凭着艺术家的良知和荣誉感,在表演期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点食不进的”,更何况他压根儿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展示艺术本身,“但是没有人相信”,从演出经理到由众人推选出的看守,“没有一个人能够认真体察他的心情”。这才是艺术家感到痛苦的真实原因。
       几年以后,人们开始厌弃这种饥饿表演了。为了重振饥饿艺术,可怜的艺术家不得不受聘于马戏团,开始了与兽类为伍的演艺生涯。演出的那天,蜂涌而至的观众“从他身边扬长而过,不屑一顾”,直奔野兽表演区,没有人愿意在他面前住足停留,就连管事也懒得为他换牌记数了。整个演出期间,谁也没有记起这位可怜的艺术家,谁也不知道他到底饿了多少天。直到表演告终的日子,管事在拨弄笼子里的腐草堆时才发现已经奄奄一息的艺术家。令人不解的是饥饿艺术家的临终遗言既充满矛盾而又耐人寻味。卡夫卡写到:
      
       “我一直在希望你们能赞赏我的饥饿表演,”饥饿艺术家说。
       “我们也是赞赏的,”管事迁就地回答说。
       “但你们不应该赞赏,”......“因为我只能挨饿,我没有别的办法,”饥饿艺术家说。
       “你到底为什么没有别的办法呢?”管事说。......
       “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
       这是他最后的几句话,但在他那瞳孔已经扩散的眼睛里,流露着虽然不在是骄傲,,却仍然是坚定的信念:他要继续饿下去。     
   
         饥饿艺术家死了,应该说他是为了信念而死,为坚守他的纯粹艺术而死,确切地说他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而死。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的黑豹,它狼吞虎咽地吃着渴望的食物,引来了阵阵围观。
        故事以饥饿艺术家被草草埋葬而告终,而阅读后纷乱的思绪却难以梳理,伴随阅读的困惑始终萦绕于心难以释怀。卡夫卡通过这篇小说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虽然可以活下去,但我无法生存。”如果卡夫卡这句话能够成为我们理解其作品的钥匙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说,饥饿艺术家的生存困境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这困境源自于人与社会的矛盾,高雅与庸俗的矛盾,精神与物质的矛盾。
        首先,我们每个人既是有着自我意识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流行时尚,无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当社会以“票子,房子,车子”作为成功象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物质利益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像饥饿艺术家那样在名利面前保持自我,坚守信念,宁可饿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的人,不是也沦落到马戏团与兽类为伍吗?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像饥饿艺术家的观众一样表面上对“高洁”顶礼膜拜,而内心里谁会真正视“名利如浮云”呢?谁会去学宁可饿死也“不食周黍”的伯夷叔齐呢?作为追求高雅艺术有坚定信念的饥饿艺术家既“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也无人相信他的艺术,又不愿与现实和解,这样的人怎能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呢?
        其次,饥饿艺术家和黑豹分别象征高雅与庸俗。高雅的艺术家冷冷清清,饥饿而死;庸俗的黑豹却观者如堵,它享受着美食,生机勃勃。这就是现实。古人说:阳春白雪,和者寡。高雅的艺术是不为大众所接受的;高雅的艺术不属于生活,它就是艺术本身。不然古时的俞伯牙为什么会因为其知音钟子期之死而终身不复抚琴呢?饥饿艺术家向大众表演艺术并企求观众认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本身就有失高雅;既然没有知音何必要屈身马戏团混同于庸俗呢?迂腐的艺术家即使不学俞伯牙,也可以学学当今的易中天啊,“学术的观点,大众的口胃,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不是一样能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么?不知变通的艺术家根本不知道现实是失节是小,饿死是大啊!只要活着,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何愁“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呢?
       再次,饥饿艺术家追求纯精神而不食不合自己胃口的食物,某种意义上有把精神与物质相对立的倾向,这只能为极少数道德高尚的人所效法而难能为大众所接受。人在生活中需要有某种精神支撑,诚如卡夫卡所说:“倘若心中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但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也同样不能生存。饥饿艺术家临死仍然坚守其信念,但眼睛里流露的不再是骄傲说明,他已预言未来物质会战胜精神。令人困惑的是,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过度的物质占有又会使人堕落,使人迷失自我;人们虽然崇尚高贵的精神,但无法放弃宝贵的生命,因为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在精神和物资的天平上,我们需要精神的追求,信念的支撑,但不能否定物资;对于物资我们只能说: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总之,《饥饿艺术家》是一篇极富象征意义的作品。饥饿艺术家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思考,而我读到的却是困惑与怀疑:饥饿艺术家的至死不渝地坚守其信念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我怀疑其艺术,更怀疑其人品。既然“无人信高洁”,何求“谁为表予心”呢?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7-1-11 17:47
占个位置,呵呵!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1-13 01:41
多谢清明兄的支持!!
真快!
作者: 想飞的猪    时间: 2007-1-15 14:14
毫无疑问,饥饿艺术家写的就是卡夫卡自己,表达了卡夫卡坚持自己信仰、坚持自己精神追求(在作品中表现为对理性的追求,对荒诞、极权、盲目的揭露,对社会与人非理性的批判)的信念。
      但是这信念是否真如你所说,是把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了呢?我看未必!在现实中,卡夫卡应该属于中产阶级,即现在的白领,他不必为生活发愁,他的痛苦来自于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而非简单的艺术与现实的冲突,是一种生活上的痛苦。他说的饥饿艺术家找不到食物,并不是你所说的那种因为坚持艺术而生活落魄的高洁,而是指理性馈乏唯我清醒的孤独,你应该站在一个先知的角度来理解卡夫卡,而不是艺术斗士的角度......卡夫卡不是梵高,卡夫卡不必面对梵高的“生活还是艺术”的两难处境,卡夫卡从来不缺乏物质基础,所以你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卡夫卡也不可能成为易中天,(我估且不去讨论易中天的学术价值如何,易中天与卡夫卡有无可比性)因为他的艺术无法包装,他创造的就是那个领域,在那个领域里,他已经做到了极致,不可能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了,如果把卡夫卡的作品包装,那我们简直不能相信会是什么样子,你愿意读经过包装的卡夫卡吗?正如高雅艺术本来就不是为人民创作的,卡夫卡的书也本来就不是给一般人看的,易中天之所以商业,是因为他的艺术可以商业化,但并不是所有的艺术都可以商业化,商业化需要广大的群众基础,越是超前的东西,越不容易商业化,卡夫卡的艺术在他的时代是最超前的(现在看来也不过时),商业化的可能性几乎为0........你必须放弃那种“艺术必须为人民服务”的文革思想。
       最后,你怀疑饥饿艺术家的人品,这一点我尤其不能理解,首先,卡夫卡不是梵高,没有梵高的那种“高洁”;其次,就算卡夫卡就是梵高,难道梵高的人品就值得怀疑吗?梵高本人就是一个牧师,他没有做任何侵犯别人权利的事,他唯一对不起的就是他自己,他愿意痛苦,愿意受难,那是他的自由,在我看来梵高(或者饥饿艺术家)的人品没有任何问题,难道为艺术不苟于世就是人品有问题?什么逻辑!人品是一个道德问题,更确切说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不是信仰问题,你又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你以为卡夫卡是站在批斗的角度来写《饥饿艺术家》,但是你错了,他是站在激赏的角度来写的,他写的就是他自己,他在他的作品中又一次地肯定了他自己。这世界无人为他喝彩,他自己为自己喝彩,他相信他是正确的,是这个世界错了,他的泪,是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泪水,为世人流泪,也为肯定自己流泪,这是向着真理的泪水,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对自己的最好奖赏。
      “作家,一个这样的作家的定义及其作用(如果有那么一种作用的话)的解释是:他是人类的替罪羊,他允许人享受罪愆而不负罪,几乎不负罪”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7-1-15 17:28
回复想飞的猪:
      首先,本人不同意将饥饿艺术家与卡夫卡本人划等号的说法,小说不等于传记。
      其二,拙文仅仅只是一篇读后感,并不是研究论文。所谓读后感,即凭直觉去感受一部作品。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对作品的感受和观点就不同,何来你错我错之说?即便是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可用“商榷”字样,但应该尊重别人发言的权利。就连伏尔泰都有此雅量,我们难道比他还高明?
      其三,回帖首先应弄清作者在帖子中的思想和观点,再看其思想和观点是否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所论及作品及作家更应是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拿专家学者的观点狐假虎威论是非。不然,其回帖不是牛头不对马嘴,就是人云亦云假大空的东西。
作者: mu    时间: 2007-1-15 17:52
我的一点想法:
      “卡夫卡从来不缺乏物质基础”是事实,所以“精神战胜物质”作为论点的确有些不恰当,况且全文也并没有艺术家“苦求报酬”之类的暗示。《饥饿艺术家》也没有批判大众的意思,朝向自我。
       我想,“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而死,卡夫卡设置的“饥饿艺术家”是一个精神上的人物,  “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这里的食物是否指“生活的意义”——探索生活的意义一直是作家的首要目的。在没有找到自己存在意义的前提下,艺术家为了守住自我而绝食。正是这样的行为引来人们的目光,因为大众是无所谓“生活意义”的,但他们却很有兴趣来观看一个苦于探索生活的人的窘境,当然还以此为乐。后来人们跑去看野兽的吼叫,终于在浮躁的娱乐中堕落了。饥饿艺术家并没有丝毫愤慨,正如格里高里,K一样,他知道他除了自己不能改变任何人。
       卡夫卡说“饥饿表演近几十年来明显地被冷落了。”有可能指现今人们已经堕落,连基本的兴趣都丧失了。所以艺术家们的“坚守”似乎变的无意义,可悲的是饥饿艺术家孤独到愿意妥协的境地:“我一直在想着,你们能赞赏我的饥饿表演。”而大众也厌烦地说:“你究竟什么时候才算完呢?”自我的探索变成了公众眼中一种荒诞的事情,他想用这样一个行为像萨特说的:“我一连几天不做声,或是大吵大嚷,想令家人们重新注意到我,可是我失败了。在他们眼中仿佛我不存在一样。”艺术成了一种表演,是由于艺术家的内心充满了对被理解的渴望和对孤独生活的恐惧,使他不得不“表演”。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7-1-15 18:13
他的悲剧恰恰在于,他想向世人展示他的艺术,而世人对他已无丝毫兴趣。北大中文论坛上也有这个帖子,儒帅哲师说“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似乎总是可以找出某种悖论。饥饿艺术家代表的是纯粹的艺术,但是,如果艺术仅仅是以一种“表演”的方式出现,那么艺术的本质价值就被遮蔽了。”
我在这里有自己的个人体验,也是自己一直没能改掉的毛病。我一直想向人们宣述纯美的世界,宇宙的本体、艺术,文学,想得到同样的赞扬,喟叹,欣慰,却总是被别人轻轻的回避,或是默然无应。我总是像在向空气挥拳,我的这种“表演”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任何意义。我不是在坚守,这只不过是我的最爱,如果我能找到其他引起我兴趣的,我也会去做的。但是实际上我无法改变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价值混乱的社会,是一个解构的社会,任何的艺术在没有容身之地,充满了喧哗与骚动的社会根本不需要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坚守”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不得已为之

[ 本帖最后由 chinesepoet 于 2007-1-15 06:20 PM 编辑 ]
作者: mu    时间: 2007-1-15 18:32
我不是在坚守,这只不过是我的最爱,如果我能找到其他引起我兴趣的,我也会去做的。但是实际上我无法改变

      倘若只是爱好,为何作者说:“这是他最后的几句话,但在他那瞳孔已经扩散的眼睛里,流露着虽然不再是骄傲、却仍然是坚定的信念:他要继续饿下去。”我怀疑卡夫卡也像很多现代作家一样认为艺术家有“使命”一说。
但是,如果艺术仅仅是以一种“表演”的方式出现,那么艺术的本质价值就被遮蔽了

      我说,艺术成了一种表演,是由于艺术家的内心充满了对被理解的渴望和对孤独生活的恐惧,使他不得不“表演”。他幻想用艺术架起与他人的沟通的桥,但失败了。“艺术本质的遮蔽”在文中好象没有依据,如果这样那作者显然是批判此种做法,然而卡夫卡是赞扬他的坚定,也是肯定自己。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7-1-15 18:48
原帖由 牧场看守人 于 2007-1-15 06:32 PM 发表

      倘若只是爱好,为何作者说:“这是他最后的几句话,但在他那瞳孔已经扩散的眼睛里,流露着虽然不再是骄傲、却仍然是坚定的信念:他要继续饿下去。”我怀疑卡夫卡也像很多现代作家一样认为艺术家有“使命 ...

那一段只是我根据自己个人的体验作的延伸,也许和文本内涵并不相符,抱歉了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7-1-15 18:50
再说坚定,坚定也许只是对自身的肯定,也许只是一种绝望的叫战
作者: 想飞的猪    时间: 2007-1-15 20:31
艺术成了一种表演,是由于艺术家的内心充满了对被理解的渴望和对孤独生活的恐惧,使他不得不“表演”。
说得太好了,卡夫卡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一方面,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拒绝妥协;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被人理解,渴望别人因为理解他而爱他,从而使他摆脱那自儿童以来就有的-----彻骨的孤独,他是多么恐惧孤独,多少渴望被人爱啊!他甚至写道:人的真正的本质无非是被人爱。这或许并不是人真正的本质,但至少是他写作的真正目的,他最需要的东西,为了爱,把艺术降格为表演又有什么要紧呢?艺术的母题不就是爱吗?
我想《判决》也描写了卡夫卡的这种矛盾心理,在自由与爱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后者,为了不失去父亲的爱,他宁愿自己死,死前还不忘了喊一句“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一直是爱着你们的啊”
不了解卡夫卡童年的不幸,你就不能理解卡夫卡某些作品的含义,不理解他的孤独和对爱的渴求。卡夫卡就这样生活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之中,一方面,因为信念他不愿意妥协,另一方面,为了爱他又不得不妥协,他的困境就是饥饿艺术家的困境,他以为他的坚持是为了信念,到最后才发现他的坚持原来无非是为了被人爱,这是一个从主观认识到客观认识的过程.......因为他爱人们,所以他才有了信念,他希望清除这个世界的非理性,希望人们能相互理解,消除等级,消除误会,最终达到彼此相爱的目的,他写文章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但是到了最后,他自己也陷了进去,以至于连这信念本身也变成了索取爱的表演。
这没什么可耻的。
作者: 想飞的猪    时间: 2007-1-15 21:04
清明兄,我要向你道歉,我只是一时冲动,认为你的看法和我的看法很不同,为急于反驳你和证明我自己,我心急地喊出了“你错了”,这出自于我的私心,却伤害了你的感情,为此我说声抱歉,也许正如你所说,读后感本无对错,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不能说别人错了,顶多也只能说:我不同意你的意见,因为说别人错了的重要条件是你必须知道什么是完全正确的,而我,并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所以我没有资格这样说,而且这样说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因此我再次道歉,以后一定注意改正这些毛病。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7-1-16 16:08
原帖由 牧场看守人 于 2007-1-15 05:52 PM 发表
我的一点想法:
      “卡夫卡从来不缺乏物质基础”是事实,所以“精神战胜物质”作为论点的确有些不恰当,况且全文也并没有艺术家“苦求报酬”之类的暗示。《饥饿艺术家》也没有批判大众的意思,朝向自我。
...

重申一遍,本人不赞同将作品主人公与作者本人划等号,何况卡氏有时对自己的作品也一样感到困惑不解。究其原因,是因为卡氏的坚守是无奈的,没有明确的方向,反映到作品更是如此。
其二,就其作品而论,饥饿艺术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都不能算纯粹和高洁,无论大众是否堕落,窃以为,纯粹而高雅的艺术与大众无关,就像卡氏作品不为大众接受一样。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7-1-16 16:29
原帖由 chinesepoet 于 2007-1-15 06:13 PM 发表
他的悲剧恰恰在于,他想向世人展示他的艺术,而世人对他已无丝毫兴趣。北大中文论坛上也有这个帖子,儒帅哲师说“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似乎总是可以找出某种悖论。饥饿艺术家代表的是纯粹的艺术,但是,如果艺术仅 ...

先要说的是北大中文论坛的真人无名就是在下。
我同意你的看法。愚以为,不管别人怎么说,有自己的看法最重要。不知阁下以为然否?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7-1-16 16:53
原帖由 想飞的猪 于 2007-1-15 09:04 PM 发表
清明兄,我要向你道歉,我只是一时冲动,认为你的看法和我的看法很不同,为急于反驳你和证明我自己,我心急地喊出了“你错了”,这出自于我的私心,却伤害了你的感情,为此我说声抱歉,也许正如你所说,读后感本 ...

你千万不要自责,实际上我很喜欢你的直率。你的名字我也喜欢,我是属猪的。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7-1-16 17:06
原帖由 kenshin 于 2007-1-13 01:41 AM 发表
多谢清明兄的支持!!
真快!

应该感谢你啊!在你这里,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东西。你这里是高手云集啊!
作者: chinesepoet    时间: 2007-1-17 17:18
标题: 回复 #14 清明 的帖子
然!实际上有时候评论者只是在借他人之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恰巧被同一篇小说引发了而已
作者: mu    时间: 2007-1-17 20:54
原帖由 想飞的猪 于 2007-1-15 08:31 PM 发表
他甚至写道:人的真正的本质无非是被人爱。这或许并不是人真正的本质,但至少是他写作的真正目的,他最需要的东西,为了爱,把艺术降格为表演又有什么要紧呢?……以至于连这信念本身也变成了索取爱的表演。


我不能说的比这更好了,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 繁柯    时间: 2007-1-18 22:07
“《饥饿艺术家》……而我读到的却是困惑与怀疑:饥饿艺术家的至死不渝地坚守其信念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我怀疑其艺术,更怀疑其人品。既然“无人信高洁”,何求“谁为表予心”呢?”
有个疑问,请问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
作者: 繁柯    时间: 2007-1-18 22:09
其实我在想,卡夫卡想到的并不是大家来理解他的艺术,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1-18 23:24

这个我赞成!
艺术什么的似乎和他没有多大关系...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7-1-19 12:30
原帖由 繁柯 于 2007-1-18 10:07 PM 发表
“《饥饿艺术家》……而我读到的却是困惑与怀疑:饥饿艺术家的至死不渝地坚守其信念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我怀疑其艺术,更怀疑其人品。既然“无人信高洁”,何求“谁为表予心”呢?”
有个疑问,请问什么叫“成 ...

如其说我读到的困惑和怀疑,不如说是卡夫卡的困惑和怀疑。卡夫卡作品的主题既是开放的也是含混的,更是不可阐释的,给人的感觉是一切都无法确定,我又怎么能回答什么是成功和失败呢?
罗兰.巴特的说:“文本的意义并不在它本身,而在读者接触文本时的体会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讨论应该成为参与讨论者“接触文本时的体会”的交流,而不是质问似的论是非,不然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7-1-19 13:12
原帖由 繁柯 于 2007-1-18 10:09 PM 发表
其实我在想,卡夫卡想到的并不是大家来理解他的艺术,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

卡夫卡把追求艺术的写作视为生命,表明了他与现实决绝的态度。在他看来,孤独是通向死亡之旅的必然之路,这条路是没有任何救赎可言的。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无人关注和理解一个艺术家的灵魂,才使其走向与现实决绝。那么世俗的相互关怀只是表层的,虚伪的,是无法抚慰心灵的。因为人们更多的关注是物质世界,表面的成功。
作者: mu    时间: 2007-1-19 17:53
标题: 回复 #23 清明 的帖子
卡夫卡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复杂的,但不是不可阐释的。而且此篇是卡夫卡临终前不久的作品,主题故意设置得比较清晰,我也同意如繁柯所说是“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这里艺术被写成了一条艺术家与观者之间的死路,而且观者并不是追求物质上的什么,精神上的刺激才能带给他们乏味生活中的一点点乐趣。
作者: 繁柯    时间: 2007-1-19 23:03
奇怪,不知道是不是我眼发花。
“《饥饿艺术家》……而我读到的却是困惑与怀疑:饥饿艺术家的至死不渝地坚守其信念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我怀疑其艺术,更怀疑其人品。既然“无人信高洁”,何求“谁为表予心”呢?”
这段话明明昨天看到在跟贴里,怎么这会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其实我之所以要问“什么是成功”,因为我觉得这里用“成功”,“失败”这两个词很不妥当。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1-20 00:14
“《饥饿艺术家》……而我读到的却是困惑与怀疑:饥饿艺术家的至死不渝地坚守其信念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我怀疑其艺术,更怀疑其人品。既然“无人信高洁”,何求“谁为表予心”呢?”
有个疑问,请问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
有的啊
在第二页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1-20 00:15
如果是认为词语的不合适的话
我觉得是没有什么太大必要的
因为只要思想一致的话就没有什么问题 啊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8-8 16:39
呵呵,望文生义还是清明兄的特点——文中只是说小豹,没有说是黑豹,清明兄给它添加了颜色,自己就成了误解饥饿艺术家的观众之一。

完全同意牧人的观点,清明兄喜欢歪曲卡夫卡的小说,饥饿艺术家既是孤独的,也是渴望被了解的,但是这种渴望和被了解也是不可能的。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8-8 16:43
另外非常同意想飞的猪的看法,说的很对。这篇小说含义阐释的很清楚,我不想再在前人的基础上阐释什么,我欣赏的是故事本身的美妙,叙述的引人入胜,和《变形记》一样,一篇漂亮的小说。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8-9 22:13

呵呵,看来无聊兄已经掌握了阅读和审评的方式了
不错,继续努力啊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8-10 00:50
原帖由 kenshin 于 2007-8-9 10:13 PM 发表

呵呵,看来无聊兄已经掌握了阅读和审评的方式了
不错,继续努力啊

是呀
作者: zcypray    时间: 2007-12-25 19:19
沙发啊 !!!
不错不错!!! 支持支持!!!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12-27 14:45
额...
都多少楼了
还在沙发...
作者: 风之笑靥    时间: 2008-1-12 13:50
其实,在我看来,饥饿艺术家没有被现实的诱惑困顿实际是一种对于自己人生很大的安慰和满足,就算他本人不觉得,但作为旁观者我是这样的感受。我爱这个瘦弱,孤单,看起来可怜的饥饿艺术家,他其实是作为现实的人的某种理想主义。
作者: 风之笑靥    时间: 2008-1-12 13:59
原帖由 想飞的猪 于 2007-1-15 08:31 PM 发表
艺术成了一种表演,是由于艺术家的内心充满了对被理解的渴望和对孤独生活的恐惧,使他不得不“表演”。
说得太好了,卡夫卡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一方面,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拒绝妥协;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被人理解 ...

同意这句话,如果我们的一切挣扎,排斥,思索,承受,孤单,都实际上是处于对未来的隐匿的期待,那一定是对爱的期待。
作者: 路边风景    时间: 2008-5-7 14:25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至此我赞同这个观点。
真是个不错的论坛,遗憾我来迟了,以后会常来。
作者: VVV    时间: 2008-5-8 18:45
小说是不等于作者,但是小说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作者.想飞的猪提出的几点反驳,都很有道理.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8-5-9 17:46
猪兄可以算是元老了
还有很多不错的评论
有兴趣的话
可以去找找看
作者: 想飞的猪    时间: 2008-5-27 20:41
我很久没来了,现在看我以前写的东西,简直惨不忍睹,以前多么无知,多么轻狂,纵使已不再年少。。。。不过知道过去自己是多么地愚蠢,说明现在我进步了,尽管这进步依然微不足道。。。。。唯一真正发生的事是我已经渐渐地老了,可我宁愿做一个年轻的傻瓜,也不愿做一个年老的智者。。。。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8-5-28 10:14
呵呵
想飞的猪兄
也许过了若干年以后
你再看今天的这句话感触又会变化哦
我替你留着
作者: 云起时    时间: 2008-7-13 20:51
这篇小说的结构安排明显比《地洞》、《懂音乐的狗》甚至《变形记》都要精妙。但本人还是爱好《地洞》这种自然些儿的文笔。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8-8-6 14:02
其实现代主义的表现也就是在“恢复自然”...
作者: exing    时间: 2008-10-20 11:51
读的时候有强烈的时间流逝的感觉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8-10-22 12:03
我倒是觉得像时间在一瞬间静止了....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8-11-13 18:29
热爱卡夫卡的老学生回家啦!先问各位老师好!
拙文贴出都快两年了,讨论仍在继续,大家这种求是的精神值得学习啊!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8-11-19 11:09
呵呵
一方面也是最近关注卡夫卡的人减少了一部分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8-11-19 12:06
问 K版好!
作者: 杜小溪    时间: 2008-12-13 23:27
艺术和饥饿。看的时候这篇是和《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一起阅读的,文学就是触动已经快麻木的神经,让人怜悯或是悲哀,然后发现好像看的是另一个自己。
作者: anlian    时间: 2009-2-19 10:35
欣赏。。。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9-7-14 16:58
清明兄有几年未见了呢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