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读博耳赫斯小说札记 (不定期更新)
[打印本页]
作者:
fenglong88
时间:
2007-1-15 18:35
标题:
读博耳赫斯小说札记 (不定期更新)
《阿里斯特昂的家》
生活中充满了喜剧的因素,有些更成为了闹剧。
阿里斯特昂向往自由的生活而不可得,是那样的苦闷。人们因自身的缺陷而献祭的痛苦与恐惧,均得以体现。
阿里斯特昂的不反抗其实也是一种反抗。换句话说,他以不反抗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现实与人类的反抗。
《布罗迪报告》
一个有着善良天赋的传教士,在经历了与原始部族的生活后,放弃了自己的信仰,但却表但出了超越文明的包容心。
野蛮部族的无序与混乱其实都可以在“人类文明”中找到缩影。
作者对人类的评价中是谴责与同情是共存的!
《圆形废墟》
历史与人类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历史有着惊人的规律,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很难找到出色的舵手。因此人们往往使用想象来孕育生命的过程。这其中包括上帝与亚当。不过,亚当必然会成长,而上帝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影像。
《博闻强记的富内斯》
超强的记忆力是富内斯与众不同的地方。正是这样富内斯对周围的事物比正常人要复杂得多。
故事是那样的奇特。我想博耳赫斯是想说明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千世界的纷繁与复杂。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对熟悉的事物失去了探索的兴趣。二是富内斯的记忆方式可以真正归为“强记”是否能体现“博闻”还有待考证。他的这种强记的行为,使得他无法停止对事物的归类与整理。一个人如果太过于钻研琐碎而无用的内容,而不进行创造性地工作,那么他只能被人淡忘。
突发奇想,是否博耳赫斯在这里有些自况的成分呢?
《第三者》(《闯入的女人》)
男人的世界里闯入了一个女人。两兄弟同时爱上了这个女人,为了不破坏兄弟之间的感情,哥哥杀死了那个女人。
小说中所表现的情节是那样的真实而无情,女人的命运是那么的悲惨,让人不由得不产生同情心!
在男权的社会里女人是无助的、无价值的。男人们一面否认女人的价值,另一方面却不能不屈服于对女人的依恋。从这个角度讲,男人其实也是很可怜的。
小说的情节然我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不是说过不是曾经说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吗?听说博氏精通中国的文化典籍,说不定他还从这句话中获得的创作灵感呢!
此外,我还想到另一篇小说,那就是许地山先生的《春桃》。《春桃》也是讲述了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故事,但视角完全不同了。
《镜子与面具》
有些人靠堆砌文字出名,有些人靠标新立异成名,有些人很伟大却无名。
镜子是用来整理仪表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是虚幻的影像。面具是用来掩饰的。如果我们带着面具照镜子,当然不会看到真实的自己。
这篇小说里的隐喻的味道非常重。诗人的三次进宫,三次的作品内容,让人回味无穷。似乎象征着每个作家成长的过程,一开始习得相应的内容,然后是探寻表现的形式,最后是自我的创造。这其中又包含了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其中创造是最痛苦、最孤独的过程,但无疑也最具震撼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三次的作品,我看到的是文章的三个组成部分,那就是丰富的内容,眩目的技巧与震撼人心的思想。
有人靠丰富让世人赞同,有人靠怪异让世人尊崇,但最具毁灭力的文字是不需要内容与技巧的。
《扎伊尔》
一枚小小的钱币能够激起拥有者的无限遐想!细细读来作者以意识流的手法展开,从名称到用途,从真实到虚幻,从清晰的混沌……
然而蕴藏在丰富的表象与联想之下的又是什么呢?硬币依然是硬币,它不能亲口告诉我们什么。而所有的一切 不过是“拥”人自扰而已。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许多放不下的东西或想法,这些东西或想法往往有派生出更多的内容。我们生活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大多时候是处在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之下。孟子讲:“心之官则思”、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然,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古之人亦云“心之不一,在于多视”其孰是孰非,亦难断言。
那么生活中如何避免这种状态呢?我认为必须具有两种智慧,一种是“乱者必斩”的决断;另一种是佛所说的“放下着”的豁达。
《刀疤》
1、外在的伤痕是表面的、痛是一时的;内在的伤痛是深植于内心的,却是无时不在的,尤其是来自于背叛的行为。
2、一个人能有多坚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个人远比想象中的自己脆弱。
3、在生与死的考试中,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4、言语上的巨人往往是行动上的矮子,因为这样的人拿出太多时间去组织语言,而不付诸行动。
5、出于懦弱的善意是既可悲又可怕的礼物。
6、一个人是否有勇气与他所学知识的多少无关。
7、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尽量远离夸夸其谈者,而需要切记的是不要把他当作你的后援。
《小径分岔的花园》
生命如花园,命运似迷宫。若想看到花园的全貌就必须选择最佳的浏览路径,若想走出迷宫绝不能迷失方向。但作为拥有社会属性的人往往不能拥有“自主权”,有太多的东西在影响着生命的进程,在改变着人的命运。
在这篇小说里,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异化。一个人竟然在所谓的“使命”、“任务”的驱使下,无视他人的生命价值、无视家族的荣誉与亲情、无视自身的生存状态!这种“忘我”使很多人成为了战争的工具。虽然难以接受,但这并不是虚构;虽然难以理解,但却以其他的形式经常发生。
《遭遇》
人生中不可预料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也正式由于“不可预料”人生才显得多姿多彩,其中不乏激情、喜悦、苦恼、懊丧、失望,当然也有危险。
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敌对竟然能够注入自己所使用的刀与剑之中,从而使刀与剑具备了人的仇恨与敌对并引发了后人之间的流血冲突。这实在是匪夷所思。颇有些新派武侠小说的味道。
实际上,真正可怕的东西不是刀与剑,而蕴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的东西,那就是人类潜意识中的嗜血的本能。
刀本无刃,剑亦无锋,然人心自有冲动与锋芒。
人要想成为自己的主宰,就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一、不要被外物所控制;二、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但愿每个人能多一分理性,少一分兽性。
《两位国王和两个迷宫》
两位国王,一位高傲而具有智慧,一位朴实而拥有力量。高傲的人往往卖弄他们的智慧,最终只能被他们的“智慧”所累。可见“知识就是力量”也是要运用得恰当才会有效果呀!
生活中不言不语的人可能缺乏口才、缺乏雄辩的技巧,但他们知道事实胜于雄辩!因为历史只承认踏实的成果,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就实际上与他的聪明才智关联甚少,若此人不付出相当的努力不会得来相应的回报。
两个迷宫,一个人工,一个天然。人再怎样的机巧,也不能抵消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人类的文明只不过是自然演变长河中的昙花一现。时间的淘洗会让任何曾经灿烂的文明变得黯然,但任何文明也不可能改变自然这个巨大的迷宫。
《玫瑰色街角的人》
一个人为了不断地进步,往往会为自己树立一个能够赶超的对象。这种情况扩展到国家的层面上往往就是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假想敌,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保持前进的动力。这虽然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但影响我们命运的却大多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对手。
英法曾以俄国为假想敌,而让德国的法西斯政权崛起。
美国曾以苏联为假想敌,却让日本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布什眼睛一直盯着伊朗,反而让本·拉登煽了两记响亮的耳光。
抑或本以为这次评先进,非我即彼,互相攻讦,到最后指标旁落。
更甚者当属诸葛巧取南郡,周郎气断。
举上述例子,不过为了说明,我们的运行轨道往往不会受前方车站的影响,却经常会被铁轨上的小石子颠覆。所以生活中,莫要轻视弱小,尤其不要轻易否定看上去不如自己的人,因为古语有云: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两个人做梦的故事》
一个人相信梦,另一个不信梦。相信梦的人挖走了后者梦中的财富。这个故事现在已经被传得烂俗了。其实重要的不是谁的梦更有价值,而是第一个人的经历使得他知道了梦想的价值要靠实际的行动去验证。
一个人在他自认为优越时,梦想是远离他的。只有经历过生活惨痛洗礼过的人才知道梦想的可贵,因为他曾经失去宝贵的东西、因为他已经知道珍惜的价值。
《达不到目的的巫师》
这是一个典型的南柯一梦的例子。人们在有所求的情况下,往往轻下诺言,但当所愿得偿的时候,却食言而肥。也许我们能从这篇小说里看出博尔赫斯创作的倾向,即小说的是用来讲道理的,而不是编故事的。
大致相同的情节,我在《镜花缘》中见过。突然觉得博尔赫斯和李汝珍有着几分相同之处。
《决斗》
一个人怎样才能确保自己不断地进步?
答案一:不断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在不断追求中去完善自我。
答案二:为自己找一个决斗的对手。
选择第一种做法的人往往要承受孤独的压力,在不同的空虚与充实的轮回中努力前行,体会高处不胜寒的寂寞,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当为个中翘楚。
选择第二种做法的人在争斗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有对手在,所以危机感成为了促进自己进步的动力。这时敌对的双方既可以保持前进的动力又避免令人难耐的孤独。在这个状态中的双方表面上是在敌对,其实却是在共生。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博弈状态下所产生的平衡的益处!深谙此道者,当非苏秦莫属。相反,这种平衡一旦打破必然对双方均有损害,庄生白垩之喻当属此类。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7-2-3 21:07
《布罗迪报告》让我想到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7-2-3 21:11
我喜欢的是那些博尔赫斯写博尔赫斯的小说,向那篇Borges Y Yo(收在El Hacedor这个诗集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作品,那首著名的雨就在里面),还有另一个人这样的东西,感觉是一个作家对自己创作经验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以及想努力超越,又力不从心的无奈。
作者:
寒一鱼
时间:
2007-2-11 09:30
楼主读《第三者》竟能产生同情妇女的感觉,身为妇女的我也没有这种感觉。错综复杂的关系
“1、外在的伤痕是表面的、痛是一时的;内在的伤痛是深植于内心的,却是无时不在的,尤其是来自于背叛的行为。
2、一个人能有多坚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个人远比想象中的自己脆弱。
3、在生与死的考试中,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4、言语上的巨人往往是行动上的矮子,因为这样的人拿出太多时间去组织语言,而不付诸行动。
5、出于懦弱的善意是既可悲又可怕的礼物。
6、一个人是否有勇气与他所学知识的多少无关。
7、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尽量远离夸夸其谈者,而需要切记的是不要把他当作你的后援。”
…………………………好似我高中时为了应付无聊的议论文写作而买的《做人的智慧》等书
以上仅是个人看法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