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打印本页]

作者: 地狱一季    时间: 2007-1-26 14:51
标题: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在路上》被誉为“垮掉的一代”宣言书。《在路上》是风靡世界的青年读物。《在路上》是历久弥新的美国文学经典。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当前这样一种就连真正的艺术作品问世也算不上什么大事的时刻,这部小说的出版极具历史意义。因为当今时代人们所关注的东酉并不集中,其敏感性也由于追逐最超乎寻常的时髦(其速度之快令人目眩)而变得麻木迟钝。

    这部小说值得评论,尤其值得对其写作背景多说几句:很可能,号称新学院派的学者和“资深的”先锋派批评家们要么对这部作品回应几声廉价的喝彩,要么会因此而感到尴尬。正如一部作品问世时我们常常可以见到的那样,会得到这样一些一般性的评论:诸如“引人入胜”、“感人至深”,或者“传奇式的浪漫故事”以及其他一打以上的陈腐平庸的评语,自不待言,也会有“无与伦比”之类了。但事实却是,《在路上》是数年前被命名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的凯鲁亚克本人最不拘一格、语言最质朴无华,却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他无疑是这一代的代表和化身。

    正如谈到20年代的任何小说时,《太阳升起了》被认为是“迷惆的一代”的宣言一样,《在路上》看来将成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当然,这两部作品并不相同,就作品年代和思想意识而言,海明成和凯鲁亚克之间至少还横亘着经济萧条时期和一场世界大战。

“垮掉”症侯种种

    “垮掉的一代”这一现象已并不鲜见(当然不必提及他们对现代爵士乐的酷爱),在被称为“旧金山文艺复兴”流派的写作、诗歌、绘画中已经出现,当然,这并不是一回事。这一现象并不是地方性的(“旧金山文艺复兴”的许多人,不管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是最喜欢流动的人,他们行迹不定,要么已不在那气候温和的城市居住,要么只是象征性地去那儿呆上一段时间罢了)。“垮掉的一代”及其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症候是不难识别的。

    表面上,这些症候可以归结为拼命而疯狂地追求感觉的宣泄,极端的神经质,不停地摧残自己的身体(“垮掉的一代”总是“寻欢作乐”,总想“尝试”任何事,无论是纵酒、吸毒、性滥交、高速开车还是信奉禅宗佛学)。

    就内在而言,他们之所以做出过度反常的行径,是出于一种精神目的,这一目的的实质性内容现在仍不明晰,众说纷纭,很不系统,有待界定。但它显然同“迷们的一代”的主张或“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代”的政治主张迥然有别。

    “垮掉的一代”自诞生之日就不抱任何幻想,它对迫在眉睫的战争无动于衷,对政治生活的贫瘠空洞以及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敌视冷漠也同样熟视无睹。它甚至对富裕生活(同物质主义亦有所区别)丝毫不为所动(虽然它从不故意摆出藐视的姿态)。它不知道它寻求的避难所在何处,可它一直不断地在追寻。

    正如约翰·阿德里奇在他那批判性的著作《迷惘的一代之后》中所写的,战后一代作家面临着的选择是:小说化的新闻写作或新闻化的小说写作,至今还没有被充分描写过的不为人所重视的题材(同性恋、种族冲突),不加修饰的自然写作技巧(还缺乏某种东西)。或者说,在我看来,这正是凯鲁亚克已经身体力行的——“有必要树立信仰,即使这一必要性还处于一种隐蔽的晦暗状态,使这信仰还难以变成现实,而且也缺少任何迹象表明能够用确切的字眼去说明这一信仰。”

    五年前,就在本报星期日杂志上,凯鲁亚克的一位年轻朋友约翰·霍尔姆斯试图为凯鲁亚克所起的“垮掉的一代”这一名称给予界定。这样做时,他实际上对阿德里奇的以上假定作了进一步发挥。他说,面对如此之多的令人厌烦的情势,对他那一代人来说,“对个人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失望或者说丧失,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动摇其根本信念的启示,而且成为要求他们每天都必须正视并加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生存对他们来说远比为什么要生存更为至关重要”。他还说,“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之间的区别也许在于后者所具有的那种“用通俗的话来说,甚至在面对死神,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情势下,也仍然不改初衷并决意行动的意志”,因此,他们展示的是在“一种令人眼花镜乱、目不暇接的层面上,他们在每一方面的这种堪称绝妙之至的对于信念的渴望和追求”。

一群渴求燃烧、燃烧、燃烧的家伙

    《在路上》的意思就在于此。小说叙述者萨尔·帕拉迪斯不是这样说过吗:“……我与之交往的人只是那些疯狂的人,他们为疯狂而生活,为疯狂而交谈,也疯狂地寻求得到拯救;他们渴望同时拥有一切东西。这些人从不抱怨,出语惊人,总是燃烧、燃烧、燃烧,就像传说中那些闪着蓝色幽光的罗马蜡烛一样……”

    萨尔心目中的美国英雄、先知狄安·莫里亚蒂又怎么说呢?“当然,没有谁告诉我们人世间根本没有上帝。我们已经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上帝存在着,我们知道时间……上帝就在那儿心安理得。我们在这路上疾驰,或完全相信,压根儿没半点怀疑:一切事都会因为我们而显示恩惠——虽然你对车轮非常恐惧,可你开车的当儿,别担心,车轮会自己转动,不会把你抛出公路,我也好放心睡上一觉。”

    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探寻促使萨尔上了路,一路奔波到了丹佛和旧金山、洛杉矾、堪萨斯和墨西哥。有时候同狄安,有时候没有;有时候则同其他“垮掉”伙伴。这些伙伴的身世、背景、个性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追求却极为一致(常常是以死亡或者精神错乱为结局,其对信念的追求之激烈以致紊乱程度,是一个人难以承受的)。

    《在路上》的某些部分写得美极了,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例如,开着车横穿美国大陆的一段描写,堪与托马斯·沃尔夫在其《关于时间和河流》这部著作中所描写的乘火车孤行那段媲美。墨西哥之行写得非常细致,时而令人恐惧,时而多愁善感而又滑稽可笑。最后,关于爵士乐的某些描述,在美国小说中还无人堪与比肩,不论是在洞察力、风格或者写作技巧方面,都是如此。《在路上》实在是一部值得注意的非凡之作。

                                [美]吉尔伯特·米尔斯坦 译者:文楚安

[ 本帖最后由 地狱一季 于 2007-1-26 02:57 PM 编辑 ]
作者: G.Z.D    时间: 2007-1-27 13:12
刚读完~很赞啊~基本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
上面那个封面不错撒……
作者: dzemal    时间: 2007-2-2 15:00
在读,刚开始觉得读起来有点干,后来开始感受到那个韵律了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6-11 13:47
我也有读完,是在觉得是一本很糟糕的书,对不起,是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没有什么价值
作者: vivelemetal    时间: 2007-6-27 05:42
回楼上的,不喜欢垮掉的一代的人可能不会喜欢这本书。但是如果关注一下嬉皮艺术,你就会喜欢这本书并且知道这本书灵魂。
读一读Allen Ginsberg的诗,看看Naked Lunch那个电影,然后再回来读这本书没准你就会喜欢的。
作者: G.Z.D    时间: 2007-6-27 10:52
Naked Lunch是什么??
作者: vivelemetal    时间: 2007-6-27 15:23
Naked Lunch是跟Kerouac同一时代的著名作家William S. Burroughs的作品。在1991年被拍成了电影,这本书我不知道有没有中文译本,如果没有的话就只能看电影了。
我对这部电影十分喜欢,具体的我就不说了,说了就没兴趣看了,大家看过之后可以讨论讨论。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6-27 19:31
没兴趣……凯鲁亚克就是一三流小说家,竟然还有人冠以某种主义。
可见文学评论的荒唐性

[ 本帖最后由 无聊啊彭 于 2007-6-27 10:21 PM 编辑 ]
作者: vivelemetal    时间: 2007-6-28 06:33
喜欢的人肯定喜欢把它算成某种“主义"或者“文学运动”,确实Kerouac不是学院派,但是这本书在50-70年代的美国还是制造了很大的轰动,可以看看早期的嬉皮文化。
如果说他荒唐我也不反对,但是需要承认Ginsberg的诗还是非常不错的。
作者: 寒一鱼    时间: 2007-6-29 16:34
我读到50页后感觉渐入佳境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6-29 19:00
原帖由 vivelemetal 于 2007-6-28 06:33 AM 发表
喜欢的人肯定喜欢把它算成某种“主义"或者“文学运动”,确实Kerouac不是学院派,但是这本书在50-70年代的美国还是制造了很大的轰动,可以看看早期的嬉皮文化。
如果说他荒唐我也不反对,但是需要承认Ginsberg ...

不能因为一部小说是否轰动来评判小说的好坏,就像《飘》在历史上很轰动,但是在文学史上并没有什么地位。

我个人觉得《在路上》写的看不出内涵,文体也不新颖,故事也很罗嗦。
Ginsberg的诗很好我承认,但是我确实看不到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好在哪里,望指教。
作者: 东家老女    时间: 2007-7-11 22:30
这是漓江那版的序言吧?
《在路上》的叙述确实有点冗长,不过这本书是恺鲁亚克在服用迷幻药后以三周的时间写出来的~~~有点缺陷可以原谅
怎么说呢,这本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它告诉读者,在那样一个年代,有那样一群人,在那样的活着(有点像废话~)

《在路上》无比抒情的结尾堪称经典:

我总喜欢坐在年久失修的破败河堤上,眺望新泽西上方辽阔无垠的天空,仿佛看到一片荒芜的山野连绵起伏,气势非凡,高高在西海岸耸立。道路向着那儿延伸,人们无不憧憬它的富饶和神秘。我知道就在现在,在衣阿华州,孩子们一定在放声恸哭,可谁都无动于衷。今晚,星星眼看就要消逝,还有人不知道上帝就是那精疲力竭的大熊星座吗?不等夜色完全降临,笼罩河川、山峰,最后将海岸遮掩,给大地带来安宁,星星就将渐渐隐没,向草原倾泻余晖。除了在孤独中悲惨地衰老下去,我相信,没有谁会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我怀念狄安.莫里亚蒂,我甚至还想念他的父亲老狄安.莫里亚蒂,我们从没能找到他。我怀念狄安.莫里亚蒂。

So in America when the sun goes down and I sit on the old broken-down river pier watching the long, long skies over New Jersey and sense all that raw land that rolls in one unbelievable huge bulge over to the West Coast, and all that road going, all the people dreaming in the immensity of it, and in Iowa I know by now the children must be crying in the land where they let the children cry, and tonight the stars’ll be out, and don’t you know that God is Pooh Bear? The evening star must be drooping and shedding her sparkler dims on the prairie, which is just before the coming of complete night that blesses the earth, darkens all rivers, cups the peaks and folds the final shore in, and nobody, nobody knows what’s going to happen to anybody besides the forlorn rags of growing old, I think of Dean Moriarty, I even think of Old Dean Moriarty the father we never found, I think of Dean Moriarty.
作者: 寒一鱼    时间: 2007-7-13 12:23
  同意楼上的
作者: 梓桓    时间: 2007-7-19 13:36
“除了衰老以外,谁都不知道谁的遭遇……”
看来我读的这个译本不太好啊。

[ 本帖最后由 梓桓 于 2007-7-19 10:41 PM 编辑 ]
作者: xanadu517    时间: 2007-7-21 17:26
“我总喜欢坐在年久失修的破败河堤上,眺望新泽西上方辽阔无垠的天空,仿佛看到一片荒芜的山野连绵起伏,气势非凡,高高在西海岸耸立。道路向着那儿延伸,人们无不憧憬它的富饶和神秘。我知道就在现在,在衣阿华州,孩子们一定在放声恸哭,可谁都无动于衷。今晚,星星眼看就要消逝,还有人不知道上帝就是那精疲力竭的大熊星座吗?不等夜色完全降临,笼罩河川、山峰,最后将海岸遮掩,给大地带来安宁,星星就将渐渐隐没,向草原倾泻余晖。除了在孤独中悲惨地衰老下去,我相信,没有谁会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我怀念狄安.莫里亚蒂,我甚至还想念他的父亲老狄安.莫里亚蒂,我们从没能找到他。我怀念狄安.莫里亚蒂。”
这个结尾很好,有机会一定弄本来看看`~~
作者: Saharaboy    时间: 2008-3-30 00:53
《在路上》没给我太大的惊喜。读完后,只收获了三个字“在路上”。
如果有人不想花太多的时间读这本小说,而又想获得读过之后的感受,怎么办呢?
英国摇滚乐队Travis有首歌曲,叫《Sing》。感兴趣的可以听一下!
记得小说与歌曲中只能选择一个哦,如果你两个都做了,那效果我可就不敢保证了哦,哈哈……
作者: 风之柔~水之蓝    时间: 2008-3-30 16:45
很想读他,(对我来说他是有生命的)可是我没有时间,或者说机会,
祝福那些读过或正在读的人,你们真幸福!
当然,曾经没有颓废过的人是不会明白的。
我们也不要求他们做出什么,
我们 只希望:(对那本书以及热爱他的人)得到尊重。
作者: kstone    时间: 2008-6-29 20:30
我总喜欢坐在年久失修的破败河堤上,眺望新泽西上方辽阔无垠的天空,仿佛看到一片荒芜的山野连绵起伏,气势非凡,高高在西海岸耸立。道路向着那儿延伸,人们无不憧憬它的富饶和神秘。我知道就在现在,在衣阿华州,孩子们一定在放声恸哭,可谁都无动于衷。今晚,星星眼看就要消逝,还有人不知道上帝就是那精疲力竭的大熊星座吗?不等夜色完全降临,笼罩河川、山峰,最后将海岸遮掩,给大地带来安宁,星星就将渐渐隐没,向草原倾泻余晖。除了在孤独中悲惨地衰老下去,我相信,没有谁会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我怀念狄安.莫里亚蒂,我甚至还想念他的父亲老狄安.莫里亚蒂,我们从没能找到他。我怀念狄安.莫里亚蒂。

我手头纸版是王永年翻译的

查了一下,这段译文是文楚安翻译的漓江2001版的,可是没有纸版的,PDF模糊不堪一直没有读,抽空再找一个清晰的
作者: eagle1879    时间: 2009-10-11 00:39
感觉现在的很多电影都在模仿这种风格,不清楚这个书对于“垮掉的一代”意味着什么,但是这本书的价值还是有纪念意义的吧~文笔就不能说……完全是翻译能力吧,个人觉得。
作者: Godot    时间: 2009-10-30 00:36
阅读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应该持有不同的审美观和评判标准。我理解很多追求文学思辨的人无法接受《在路上》的随性甚至任性,至少很多人认为它的主题太浅了。然而the Beat(beaten) Generation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放纵和自甘堕落。垮掉派和迷惘一代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萧条的时代。因此,生活的自由态度完全反应在了行文上。艰深的思考和他们的价值观不一致。只有积极、自由的活着才是那个萧条时代的最强音。务实,但绝非享乐主义。
       这样的书,咬文嚼字地读肯定索然无味。作者是在长卷纸上一气呵成写完这部小说的。作为读者也应该一气呵成读完。这样才能体会这小说的整体魅力。
       抨击这小说没啥思想性的,就和指责商业片不够艺术一样,让我感到有点哭笑不得。读《在路上》,重点在于品味一气呵成的写作技巧、张扬的写作激情和Kerouac们的价值观。(认不认同这价值观,另说。)
作者: dewsdrop    时间: 2009-11-3 16:24
我刚好是在汽车站等车的时候开始看这本书。我觉得挺好看的。
每一个不愿意坐等青春老去的人都应该是喜欢这本书的呀,
在蓝调布鲁斯的音乐里开着车一路高歌,叫嚣着青春,狂飙而过广阔的大地......
就是这本书给我的印象。
结尾也很耐人寻味,“我”放弃了在路上的旅途,而“我”的那位朋友还是一路狂飙下去,仿佛他的青春永远不会老去......
我看的是原版啦,感觉语言还是很有味道的。
作者: SanHuai    时间: 2009-12-27 22:37
他们每个人都是战士,平民,自由人和传奇。我觉得垮掉的一代对世界和自我充满了某种感情。他们是优美的灵魂。
作者: 张良    时间: 2010-1-1 05:39
这是一本我可以凭借自己微薄的知识大胆、自信的认为没什么阅读价值的书,当然我看的都是翻译版,哈哈。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连翻译者和出版社都不是特别注意的读者,所以各位可以当作我没说。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