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白色城堡》,兼谈狭隘的民族主义 [打印本页]

作者: mu    时间: 2007-1-27 13:25
标题: 《白色城堡》,兼谈狭隘的民族主义
随笔一篇,想了想,还是发出来吧。不过觉得这样的文章还是少写为好。

《白色城堡》,兼谈狭隘的民族主义




      这两天在读零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白色城堡》(Beyaz Kale),之前已接触过他的《我的名字叫红》(同样是一部杰作)。这本书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一位威尼斯的年轻学者被俘虏到伊斯坦布尔,并被帕夏(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军政长官的称呼)分配给土耳其人霍加做奴隶。有趣的是两人外貌非常相似,他们一起研究各种科学,直至“甚至比对方更熟悉对方的生命历程和生活习惯。”在围攻“白色城堡”失败后,霍加逃出了这座城市,奔向梦寐已久的威尼斯,而威尼斯人则作为霍加的替身留了下来。
      《卫报》这样评价《白色城堡》:“它是一部杰作,不是因为它唤起时代,而是对个人神话的探究,还因为帕慕克以如此简单的故事涵括了这样的深思。”这是很精练的评价,《白色城堡》要着重刻画的是“个人神话”。帕慕克巧妙地写出了一个在西方面前忽然茫然无措的东方人的形象——霍加,无知却极自大(尽管在心中存有学习的渴望)。面对博学的威尼斯人,他拼命地证明对方 “根本没什么了不起”,近乎疯癫,自我的探询使他忧郁。



      为什么要谈到“狭隘的民族主义”?——由霍加想起最近报上的一些评论文章。其目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颂国学,二是反西化。这类文章大多都写得抑扬顿挫,慷慨激昂,让众多的心地单纯的读者们热泪纵横。颂国学本来无可厚非,但人们只愿停留在“颂”的梦中,遂出现种种怪事。一次见到某教授听到夸赞西方的莎士比亚,便拍案而起:“莎士比亚的小说能比《红楼梦》么?崇洋媚外!老祖宗的东西都不读,去读那些皮毛!不可救药!”
      我们当然知道莎士比亚还没有打算涉足小说领域,他的作品也不是皮毛。这类反驳苍白无力可见一斑。以上几类基本都自命为文化捍卫者,人数众多。耐人寻味的是,他们自己却很少关注过国学,更少真正接触过西方文化,只是不服气,究竟差别在哪里,却不清楚。更可怕的是,他们还想尽办法把这一套传给下一代。这样来看,我们的国学早晚会被变成狭隘民族主义朽木上的一根枯枝。王小波曾说:“我的抱负只能是反对蛊祸宣传。我别无选择。”



      言归正传,帕慕克在谈到《白色城堡》时这样说道:

      另一方面,这个伪装的主题也反映在土耳其面对西方文化的脆弱性上。写完《白色城堡》之后,我意识到:这种嫉妒——对于受他人影响的焦虑——和土耳其面对西方的处境非常类似。那就是既想变得西化,又被批评没有做真正的自己。既想掌握欧洲的精神,又对这种模仿的驱动力感觉内疚。这种情绪的起伏令我想起相互竞争的兄弟关系。

      “想变得西化,又被批评没有做真正的自己。”这是句漂亮的概括。读《白色城堡》,我看到了一个严肃思考着的作家。他也借助绝妙的天才,使全世界为他的祖国拥有如此的历史而羡慕不已。了解西方是必须的,但我们要更重视的——是分辨西方的哪些东西对我们有益。黑格尔,庞德,还有许多西方学者早已掌握了这种技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抛下霍加似的自大,走到实地上来。
作者: aramis    时间: 2007-1-27 19:12
自己又是什么呢,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不知道?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产生和消失。
     在上一份工作的时候,不得不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时候并不是适应力不强,而是有些事真不忍心去适应它,发觉自己以不可挡的趋势开始改变之后,换了份工作,发现其实原来的自己就是原来的,已经不一样了。
我们随着时间,一直是在改变的,寻找只是徒劳,更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没有做真正的自己”,或许在我们死的时候才能明白,我们的自己就是这一生的发展过程吧。
    其实并没有什么国学不国学的,就像“其实并没有食神”一样,喜欢《红楼梦》,去看就是了。随着时间,能留下来的会继续留下去,没人再喜欢的也没有必要给他们加上一些冠冕堂皇的名字来维持,当然还会有新的事物再出现。
   没有人再看京剧的时候,有些人也许会觉得挺可惜的,想想再过多少年之后也会没有人再看电影了,其实都是一样的。
作者: G.Z.D    时间: 2007-1-27 20:03
= =褒贬不一啊……
个人认为他没这么高水准……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7-1-28 21:05
不好意思没读,给个资料读读!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6-3 15:36
哇,读完牧人的札记真是收益很多,
我自己看一遍是读不出这么精辟的东西的:)
作者: mu    时间: 2007-6-10 09:05
本篇竟然被转载了……
http://orhanpamuk.cn//comments/3.html
作者: G.Z.D    时间: 2007-6-10 12:55
呵..哈哈..伟大的牧先生^^..
作者: 古越    时间: 2007-6-10 21:22
呃……转载……真是有些失礼的行为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