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浅说村上及其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 [打印本页]

作者: Godot    时间: 2007-2-24 04:34
标题: 浅说村上及其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
简说村上
      
  我读村上的小说,要追溯到96年以前。那时国内还没兴起村上热。后来,陈丹燕在自己的都市白领小说中提及这个名字,很快地,读村上就成了一种小资文化的新标向,几米改编村上短篇小说而成的《向左走向右走》又无意间成了助燃剂。于是,98-02年间,村上春树在中国着实火了一把。而我在那个时候已经对村上有些失望了。
  最初喜欢村上的作品是因为他的写作和日本传统(称之为"正统"也不为过)文学的唯美主义截然不同。(这里的唯美主义没有文学史上的阶段概念,更倾向于一种唯美情结。这种唯美情结几乎成了日本文学乃至日本文化的根性,纵向贯穿于自《源氏物语》至今的日本文坛,横向则跨越了文艺小说、侦探小说和志怪小说等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村上春树是一个“洋派作家”--尽管毕业于国立大学正统的文学院,但无论是音乐或文学上的个人喜好,他都明显倾向于欧美。
  当我读过他的大多数作品后,就多少觉得遗憾了。村上春树对本国根性文学谈不上继承、解构或发扬,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挣脱这道枷锁,探寻新的创作模式。村上标志性的意识流文风几十年前就有了。另外,他自己也承认受菲茨杰拉德的影响不小。因而就我看来,作为相同的宿命,他也和菲氏一样,在文艺小说作家和畅销小说作家的夹缝中尴尬存活。当我对他充满想象力的表述不再有新鲜感时,却因其小说结构的松散,创作主题的局限而多少心生厌弃。依我之见,村上的小说,读以下几篇就够了:
  《四月一个晴朗的上午,遇见百分之百的女孩》--作为村上春树少见的结构取胜的小说,予以推荐。
  《我们那个时代的民间爱情传说》--同样以短篇小说见长,川端康城远胜于村上春树,是因为前者继承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扬了日本文化的唯美根性,这是厚度!而村上的文字里只有薄薄的历史层面。但该短篇作为“成长和观念更替”的主题痕迹较明显的题材,在村上的作品中本不多见,小说的结构也不同于他的其他作品,煽情度倒也能打上高分,所以也在推荐之列。
  《蜂蜜饼》--选自《神的孩子全跳舞》。这个短篇集可以看出村上的短篇小说节奏更紧凑了。对人物心理的敏感把握比过去更精准了。《蜂蜜饼》既有人与人微妙的现实关系,也融合了抽象意义的存在,更以童话故事作为某种隐喻展开。这样的三重奏使得这篇表面平淡的小说增色不少。(也许从创作观的角度来说,小说中,一个作为小说家的人物正是村上自己的写照。)
   除此之外,固然还有些大家或多或少都会叫好的作品,但在我看来,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雷同性。主题无非是作为虚拟存在的心理层面上有缺陷的人希望通过现实的特殊仪式来达成一种平衡,让自己立足。说白了,就是心理变态但还不至于严重危害社会的人,以现实的方法来阐述或者找到自己独特的人生观。(《烧仓房》等)情节则是离奇的意外展开的现实故事。(《青蛙君救东京》等)文风特点就是独具想象力的比喻或文艺类比。(几乎每篇都有)长篇则是双线推进的结构。
  说到村上的长篇,大多乏善可陈,我没一篇推荐的。(大家都知道的几篇我也就不点书名了。)主题不鲜明或雷同,作为长篇节奏拖沓,甚至机械地用莫名其妙的情节来制造非现世感来蒙人。代表性的文风在其中反倒有时显得错位。简单地说,你读了他的几部长篇之后,几乎说不出区别和所以然来。读完《斯普特尼克》的情人之后,我几乎扔了书大骂糟粕,以为村上春树也就到此结束了。于是前年买了本《海边的卡夫卡》封存于书架,以示最后告别。(其实,因为我对卡夫卡大师崇拜之至,这才爱屋及乌。)
  这些日子闲着无聊翻来阅读竟一发而不可收拾。不得不感叹,村上在这部小说上有了一定的突破。些许心得不敢独乐,特撰下文与各位共享。


《海边的卡夫卡》情节

     这是一部典型的村上式的双线平行发展的小说。
     一个自称为卡夫卡的患有狂想症的少年,自小就被母亲抛弃,并背负了父亲施下的"杀父淫母"的俄狄浦斯式的诅咒。终于,在他十五岁生日那天,离家出走去四国。意外地遇到作为"姐姐"的樱花,并在甲村私立图书馆遇到中性人大岛和他的母亲佐伯。在和这些奇怪的人的相处过程中,少年如预言所说履行了诅咒,失败的结局使他背负起新的命运而成长。
     另一方面,一位叫中田的智障老人,在找寻猫儿的过程中,(他在战争期间离奇地丧失了部分智力但却从此拥有和猫交流的能力)鬼使神差地杀了卡夫卡的父亲,并因此也背负了特殊的使命奔赴四国。最后两个平行的故事相交,一些人获得了安息,一些人获得了重生,一些人和过去一样安生。
     和以往的长篇相比,这部小说的情节要紧凑严密得多。卡夫卡君的心路历程和其流浪路线共进,所遇之人都以独特的形式在其心里留下烙印。这在卡夫卡几次独处的心理独白中可见一斑。与主线相对地,副线作为非现实性主导的故事,叙述方式极为跳跃,中田的出场就是旁述的——报告、书信等引述的开端更预示着中田将要经历事件的荒诞。随着小说渐入佳境,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故事开始以某种程度交汇。两者互为"起因",并将自身的一部分过去作为主导对方未来的钥匙。就复杂和严密而言,村上春树很少尝试到这个程度。而据他在序言里提到的,他是从来不做规划,写到哪里算哪里的类型。若真如他所说,仅一年半时间完成结构如此宏大完整的小说,不能不说是他对作品价值观(文风、结构和主旨三位一体)有了全新的理解。


《海边的卡夫卡》人物

  田村卡夫卡--卡夫卡是奥地利的犹太作家。一生在父权的心理阴影下苟活。"卡夫卡"在捷克语中又有"乌鸦"的意思。这已经昭示了主人公的命运--被父亲诅咒,一生奔波流离。村上春树小说以往的主人公都是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虽然从某种程度上都多少有些心理问题,但都有自己能赖以生存的人生观。本篇的主人公是个十五岁少年,一个人生观没有成型的,没有任何说教权利的迷惘中的人物。这在村上的小说中是第一次。十五岁,失望和绝望交织的年纪,对性的观念尚未明了,却背负起了象征性元意识的俄狄浦斯式的诅咒。为了使自己更顽强,拼命锻炼自己的身体,却又对这遭受诅咒的肉体生厌。有教养却又患有轻度的狂想症并有一定暴力倾向--这似乎是我们每个人十五岁时的写照,又同真实的我们格格不入。
  大岛--一个患有血友病的中性人。作为肉体的存在,他简直是“一塌糊涂”。但作为图书馆馆员,为人相当有学识,处事又得体,更成为卡夫卡在流浪期间的实际意义上的精神导师。我理解的大岛是小说中完美的化身,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精神层面上的富足。从其口中引述了柏拉图的典故--远古神话世界里有三种人,他们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男女,而是"男男"、"男女"和"女女"。就是说,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岂料,神用利刃将所有人一劈两半。结果,世上只有男和女,为了寻找本应有的另一半,人们开始左顾右盼,惶惶不可终日--作为中性人的大岛,从这个意义上说难道不是完美的吗?
  佐伯--在其近乎完美的少女时代(事业和爱情都完美、品貌端庄、气质绝佳)失去了她的恋人。留下《海边的卡夫卡》成为一曲绝唱后,神秘地消失了多年。在失踪期间,她和田村君的父亲相识结婚并生下了我们的主人公。迷失状态下再次拥有现实感的爱--出于对再次失去的惧怕,最终她又满怀爱意地抛弃了爱子,回到她的出生地,成了昔日男友家族名下图书馆的馆长,过着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日子,等待那位终结一切的使者到来。
  中田--幼年因莫名的意外成了智障者。作为"只有一半深度的影子"的人,从此过着"无"的生活--不认识字,没有性欲,没看过电影,没有人际往来,没去过水族馆,生活范围仅限于东京中野区。(恰好是主人公家的所在地)他在失去部分智力后,却获得了能和猫沟通的能力,为了救猫杀了卡夫卡的父亲,并背上一定使命和主人公一样奔赴四国。这样一个不认识字的人,最终却在文字的集合--"图书馆"以某种方式和主人公相遇,成为卡夫卡诅咒的部分执行者和佐伯的终结者,完成使命后也终结了自己。
  其他的配角还有很多,但多少都在情节推进上起到转承的作用,并无太多表征意义。和他们相比,这四个主要人物更值得玩味。首先,他们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残缺;其次,他们都背负着不同类型的命运的诅咒;第三,他们在情节的推进,也就是诅咒的展开中,互为因果,互为导师,互为终结,互为传承。(佐伯是另一个世界的开启者,同时也诞下卡夫卡,缔造了诅咒和继承者;大岛是一切线索的引导者;主角和中田都是宿名的执行者,但主角是一种承继,中田是终结和毁灭。)第四,他们自身就是一个矛盾对立的系统。(卡夫卡灵肉观的矛盾、对诅咒时而逃避时而顺从、有修养和学识却有暴力倾向;不认识字的中田最终却在图书馆找到他的终点;逃避回忆的佐伯却将自己的秘密写了下来,深爱自己的孩子却弃他而去;至于大岛本就是矛盾统一后的完美存在。)这样错综复杂的隐喻关系在村上以往的小说中是难以得见的。


《海边的卡夫卡》主题

  按照村上的说法,其最初的创作思想是想讲述一个十五岁少年离家出走的故事。但显然此后的发展已经超过他的预期。主题的深度已经不再停留在青春的躁动和成长层面上。(在这个问题上,我多少认为村上过谦或撒谎了,小说毕竟是双线结构,副线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将小说局限在以往常见的青春主题上。)诅咒、宿名、轮回、使命,这四个词语在小说的发展过程中达到了统一。这决不是一个奇特的十五岁少年的成长史,而是人类集体的命运--人一旦在命运中错位,就会进入另一个时空继而引发一系列的混乱。但最终,其传承者(卡夫卡之于佐伯,星野之于中田)和终结者们会在及由命运本身扭转一切,使一切归位。在村上的概念里,时空观和命运观完整地融合在了一起。因此,"图书馆"作为存放记忆的存在,"森林"作为另一个时空的存在,"海边"作为过去的存在,以及"雷"作为诅咒开始和终结时的表征无不昭示了这点。当然,在这个总纲之下,作者还探讨了很多。(大岛谈人的孤独本源,"活灵"的存在;森林里士兵的幽灵谈现实生活你死我活的残酷)这些内容并不脱离命运和时空的主体,又不似过去那样的说教和生硬。
   
  其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那标志性的比喻已经从过去多少哗众取宠或错位的泥沼中走了出来。(也许村上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在语言时空的错位中获得了拯救。)表述上更为精准,也少了"掉书袋"的痕迹。但结构推进上仍偶有无聊之处。(特别是山德士上校和性爱女郎的出现,毫无意义。)细想来,作为平行推进的小说,节奏不好控制,难免有此瑕疵,也就一笑作罢了。
  小说中那首《海边的卡夫卡》的歌词我很喜欢,就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海边的卡夫卡》

你在世界边缘的时候
我在死去的火山口
站在门后边的
是失去文字的话语
睡着时月光照在门后
空中掉下小鱼
窗外的士兵们
把一颗心绷紧

(副歌)
海边椅子上坐着卡夫卡
想着驱动世界的钟摆
当心扉关闭的时候
无处可去的斯芬克斯
把身影化为利剑
刺穿你的梦
溺水少女的手指
探摸入口的石头
张开蓝色的裙裾
注视海边的卡夫卡


  本文作于06年。当年,村上获得了卡夫卡文学奖,——能获此殊荣多少得益于《海边的卡夫卡》。当然,村上作品译本在欧美庞大的发行量也是原因之一。历届卡夫卡奖得主都在当年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而,06年的村上却与之擦肩而过。当然,我们不能把一切归结为帕慕克的众望所归。村上自身一直存在着必须解决的问题——他通过作品不断构建着自己的思想大厦,然而这幢高耸入云的楼宇因为缺乏稳固的根基更像是一座空中楼阁。他有必要在历史、民族文化烙印或哲学体系这三种常见的基石材料中选取一种。否则,在这个全球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等待那高楼的将不是崩塌,而是像巴别塔一样——无法建成。


[ 本帖最后由 Godot 于 2007-9-18 10:42 PM 编辑 ]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7-4-8 20:05
村上大约也算不得志的文人后来小人得志了吧!
作者: G.Z.D    时间: 2007-4-8 20:59
什么..= =怎么这么说....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7-4-9 16:34
不然何以有此所谓伟大作品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7-4-9 16:34
戏言也
作者: G.Z.D    时间: 2007-4-9 17:47
最近想找他别的书来看..
但是看那些书的简介之后都没兴趣了...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7-4-12 21:41
读书需要耐心!
作者: G.Z.D    时间: 2007-4-13 17:03
不是耐心问题.
是对情节基本没啥兴趣= =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7-4-13 17:30
我说废话了,原谅。
好书不多,读了就知道!
作者: Godot    时间: 2007-4-14 04:56
标题: 回复 #8 G.Z.D 的帖子
哪类情节你有兴趣呢?
小说也不全是以情节展开的。还有很多不以情节取胜的大家。
作者: G.Z.D    时间: 2007-4-14 21:15
明白,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作品大多是没什么情节的..
但是对村上的期望总是很高,但他大多数作品情节似乎过于离奇和神性..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7-4-17 12:46
好象是现代的一个趋势和流行!
作者: G.Z.D    时间: 2007-4-17 17:55
文化膨胀的必然结果吧?..
作者: aramis    时间: 2007-4-17 18:57
文化膨胀怎么说啊///
作者: G.Z.D    时间: 2007-4-18 17:46
能写书的人太多.审美疲劳..
所以大家都在找独特的荒诞的叙事手法来吸引眼球..
乱说的,,...
作者: ryan    时间: 2007-4-20 09:26
放弃了文字之美,转而追求想象力的类型吧。我个人比较喜欢,但是还是希望能看到文字之美 …………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4-21 22:53
主要是因为出书太容易
导致的膨胀啊
这样选择性就越来越大了
作者: G.Z.D    时间: 2007-4-22 11:14
现在好象出书很难撒??
作者: Godot    时间: 2007-4-22 15:41
原帖由 G.Z.D 于 2007-4-17 05:55 PM 发表
文化膨胀的必然结果吧?..

是信息过剩吧。
作者: G.Z.D    时间: 2007-4-22 16:01
差不多撒..人口素质太高..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7-4-24 18:32
顶上面的话!
人们的素质太高!太对了。我总感到有些许自卑!
我和GODOT想得一样!
作者: xuxinyue    时间: 2007-8-3 11:03
嘿嘿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7-8-23 23:00
顶此文章哦!我很久以后又回来了!
作者: 守夜者    时间: 2007-8-30 01:19
我想补充的是,我认为 :

中田君就是田村卡夫卡。

他是站在世界边缘的人。
作者: mu    时间: 2007-8-31 12:09
嗯……好象是上个月刚读完《海边的卡夫卡》,今天重读了一次——流行读物毕竟还是流行读物,这个水准获得诺奖实在渺茫。动用了俄狄浦斯的寓言,可以看出作者花费了不少心思(中田和田村的相交,歌曲的解码等等)。村上对于隐喻的把握有点过分,每个人背负着命运的诅咒,第一遍读完后觉得少了些什么,俄狄浦斯中有而这里没有的东西……恐怕是《俄狄浦斯王》里的那个先知,提瑞西阿斯(Tiresias)始终没有出现?我期待诅咒的直接呈现,因为文体是小说。
作者: 守夜者    时间: 2007-8-31 19:52
让你觉得山德士上校的出现毫无意义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有始无终,只对情节的推动起部分作用,但我觉得村上的书某些人物经常会隐去,可能是他刻意而为的。有些人物的隐去起了一种临时净化的功能。
性爱女郎的出现我也觉得几乎没有意义。
作者: 守夜者    时间: 2007-8-31 19:54
标题: 回复 25# 的帖子
我们不能总是去纠这个诺奖。只要他的作品有意义就足够了,二十世纪几位伟大的作家都没获这个奖的,像博尔赫斯,卡尔维诺,乔伊斯,普鲁斯特,鲁迅以及其他。
作者: 守夜者    时间: 2007-9-2 12:27
标题: 回复 25# 的帖子
我记得他还引用《源氏物语》中的幽魂活灵之类的解释。
作者: Godot    时间: 2007-9-8 10:38
原帖由 牧场看守人 于 2007-8-31 12:09 PM 发表
嗯……好象是上个月刚读完《海边的卡夫卡》,今天重读了一次——流行读物毕竟还是流行读物,这个水准获得诺奖实在渺茫。动用了俄狄浦斯的寓言,可以看出作者花费了不少心思(中田和田村的相交,歌曲的解码等等)。村 ...


您想得太多了。呵呵。
与其说村上旁征博引,还不如说他爱断章取义地掉书袋子。这种断章取义式的隐喻不仅表现在俄底普斯的问题上,整部小说的篇名《海边的卡夫卡》不也一样以卡夫卡为名似是而非地以人物性格为切入点生硬地和卡夫卡攀关系吗?这个水准获诺奖是渺茫,但从他的新短篇集《东京奇谭集》的变化来看,他对诺奖动心了,呵呵。开始放弃一些生硬的村上的隐喻,转而建立较为系统化的世界观了。不过,现在的尝试还比较浅吧。(《东》关注的是偶然性,切入点不太好,偶然事件导致的“错位”感不够真切自然。我觉得这感觉应该像德尔沃的绘画。)

[ 本帖最后由 Godot 于 2007-9-8 04:29 PM 编辑 ]
作者: mu    时间: 2007-9-8 22:20
标题: 回复 29# 的帖子
恩,所以说——流行读物毕竟还是流行读物。
明眼人看着一个村上这样的作家为了变得严肃而努力改变,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啊,最有乐趣的不过看着一个畅销作家为了变成严肃作家左右逢源,而又左右为难
作者: mu    时间: 2007-9-8 22:20
标题: 回复 29# 的帖子
明眼人看着一个村上这样的作家为了变得严肃而努力改变,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啊,最有乐趣的不过看着一个畅销作家为了变成严肃作家左右逢源,而又左右为难  :P
作者: G.Z.D    时间: 2007-9-16 12:02
SK的肖申克....
作者: foxayu    时间: 2008-1-4 21:39
我认为佐伯并不是卡夫卡的生母。只是作为一种象征,来应验父亲的诅咒罢了。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8-2-6 01:18
卡夫卡,不过是村上利用的一个噱头和符号!
作者: 西门    时间: 2008-7-7 21:49
标题: 回复 1# Godot 的帖子
村上的长篇很不错啊,我最喜欢《舞舞舞》和《发条鸟年代记》。我以为他的书情节并不重要,主要是感觉。村上每每能够搔到现代都市人心灵深处敏感之处,既得西洋文学的妙处又由于其东方背景而不那么隔,要说单调,谁的书看多了不单调呢?望多指教,西门
作者: Godot    时间: 2008-9-12 08:02
原帖由 西门 于 2008-7-7 21:49 发表
村上的长篇很不错啊,我最喜欢《舞舞舞》和《发条鸟年代记》。我以为他的书情节并不重要,主要是感觉。村上每每能够搔到现代都市人心灵深处敏感之处,既得西洋文学的妙处又由于其东方背景而不那么隔,要说单调,谁的 ...

人,

早期作品里,我认为《舞舞舞》是最棒的。比热炒的《挪威的森林》强多了。我也并不看重村上作品里的情节,但其作品中相近的其实就是主题(如你所说的现代都市人的敏感的孤独之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海边的卡夫卡》是有野心,有超越的。将他定位为在流行和严肃文学两大领域的夹缝里犹豫不决也并没有诋毁他的意思。呵呵,他的作品我百分之八十都看了。

《舞舞舞》和《发条鸟年代记》是两部比较难评论的作品,我一直找不到好的切入点来写评论。希望能看到你写的相关评论。
作者: l_li533    时间: 2008-9-30 18:59
你在世界边缘的时候
我在死去的火山口
站在门后边的
是失去文字的话语
睡着时月光照在门后
空中掉下小鱼
窗外的士兵们
把一颗心绷紧
我喜欢这段文字,虽然我还没有看过着本书。村上春树的书,我只看过《挪威的森林》
作者: 2085    时间: 2008-10-24 13:03
村上龙的作品谁看过?
作者: 我是大熊    时间: 2008-12-16 15:01
接近无限透明的蓝?  

读了2章丢开了    在重读假面的告白
作者: 天使同类    时间: 2008-12-17 13:15
挑衅与妥协,这是作家始终没在作品中和解的问题。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1-12 18:04
楼主的评论很深刻啊,这些貌似伟大的建筑就是要你们的理性的力量才能把他们变成一堆废墟。。。
作者: a夏    时间: 2009-5-20 16:25
39# 我是大熊 三岛的作品我都不敢看的- -
作者: qq547979471    时间: 2009-7-1 21:48
楼主的见解也不错~~呵呵~
作者: 古越    时间: 2009-7-2 23:55
我觉得村上春树在写作的最初,就是作为严肃作家选择了流行小说这条路,只是最后迷失在了流行当中无法突破出来,我想他也是很无奈的吧。
PS  斯普特尼克恋人被骂了……T_T 虽然我知道从文学上确实不怎么样……
作者: 昔日黄瓜    时间: 2009-7-6 00:22
找个时间好好拜读一番
作者: aramis    时间: 2009-7-6 17:23
我也是大熊……
作者: 冷面郎    时间: 2009-7-26 16:50
那个性爱女郎或许没意义,但山德士应是有意义的,他似乎是世界秩序的管理者,还将入口石的存在地告诉星野,让他搬到了中田那儿,还指出了这只是一个仪式,石头也只是一个象征。
作者: Godot    时间: 2009-8-5 03:13
47# 冷面郎


我就是觉得他的角色过于符号化了,才觉得他的存在没有意义,至少生硬。
作者: 乘桴    时间: 2009-8-13 20:43
象山德士、性爱女郎这类角色是连接其他角色和情节的,不是表现的重点,但并非毫无意义
作者: slowly    时间: 2010-7-20 09:38
村上的书我实在读得不多。
海边的卡夫卡却是非常喜欢的一本。
作者: 陌白    时间: 2013-8-14 18:52
搞评论的真像练武术的,按部就班的套路下来,好看是好看。
作者: 维也纳的猫    时间: 2014-1-27 10:43
Godot 发表于 2009-8-5 03:13
47# 冷面郎

楼主这句话总结的很对,觉得村上的书越往后看越是如此
作者: 爱珊珊的鼠    时间: 2014-2-7 06:05
卡夫卡文学奖 偶像的奖金
村上春树我迷过一阵子,就是因为他还买了本中国春树的北京娃娃。
小时干的事,没什么好说的。
但见了卡夫卡我一定要说。不知这个奖几年一次。
诺贝尔也就那样。政治文学奖。
希望偶像的奖是纯文学的奖!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